干细胞治疗1型糖尿病
2013-09-25 12:03:08   来源:37度医学网   作者:  评论:0 点击:

伴随分子生物学及细胞学的发展,干细胞治疗1型糖尿病(T1DM)的前景越来越受瞩目。目前,干细胞主要分为造血干细胞(HSC)、间充质干细胞(MSC) 、脐血干细胞(CB-SC)、胚胎干细胞(ESC) 和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等。

  HSC 在所有干细胞类型中,自体HSC移植最早应用于临床初发T1DM的治疗。迄今,为数不多的几项临床研究显示,自体HSC在一定程度上可延缓T1DM患者体内胰岛自身免疫反应,甚至使一定比例初发T1DM患者完全摆脱外源性胰岛素治疗。

  MSC MSC具有免疫调控和组织修复等功能,因此,继造血干细胞后,MSC被认为是最有希望进入临床应用阶段的成体干细胞。然而,异体MSC移植治疗T1DM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不尽人意,更为重要的是,异体MSC临床应用的远期安全性尚未确定。因此,提高MSC有效输注率、明确MSC移植疗效的影响因素、设立严格的细胞质量控制标准等,将是推动MSC移植临床转化的关键所在。

  CB-SC 脐血中T淋巴细胞表型和免疫功能均不成熟,因此,脐血移植后无免疫排斥反应。尤其是体外CB-SC呈现免疫抑制效应,且可被体外诱导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团,进而显著降低T1DM小鼠体内高血糖,延长其存活时间。相比其他类型干细胞,CB-SC移植的主要优势在于:来源丰富且易于采集保存、免疫原性相对较低、疾病传染概率相对较低。尽管如此,脐血有效输注率低、移植遗传性疾病的发生以及远期安全性难以确定等难题,仍使CB-SC移植的临床应用有待时日。

  ESC ESC具有多向分化和强大的增殖潜能,可被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纠正T1DM小鼠体内的高血糖水平 。同时,体外实验显示ESC可抑制抗原提呈细胞(APC)的激活及效应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同时可促进抑制性T细胞(Treg)的活化,然而,ESC移植入T1DM小鼠体内后是否可发挥同样的免疫抑制效应尚无研究。

  iPSC iPSC是利用病毒载体将4个转录因子(如Oct4、Sox2、Klf4和c-Myc)的组合转入分化体细胞中、使其重编程为类似ESC的一种细胞类型。由于其在形态结构、表面标志物和增殖分化等方面与ESC极为相似,又能避免移植过程中的免疫排斥及人类ESC细胞研究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因此,采用iPSC治疗T1DM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关热词搜索:干细胞 糖尿病

上一篇:肥胖和2型糖尿病热点问题
下一篇: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诊治进展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