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血压,从“心”出发
2012-02-17 21:25:57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作者:  评论:0 点击:

原发性高血压病 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同时,该病还是一种典型的身心疾病,随病程的进展可出现多种并发症, 因患者缺乏疾病知识,易产生焦虑或抑郁等心理障碍。国外研究显示,焦虑或抑郁等情绪障碍常见于高血压病等多种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介于15%~50%。不 良情绪和恶劣环境不仅可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血压病的发展和预后。我国的高血压病发病率约为18.8%,现有高血压病患者超过两亿 人。目前,关于该病心理因素的研究越来越受关注。高血压病是一种全科医生工作中最常见的疾病,故本版特别请专家讲解高血压病引起的情绪障碍。

inserted image

  情绪与高血压病的关系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体验,既受大脑皮质的调节,又与边缘系统、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及植物神经系统密切相关(见上图)。患者一旦患高血压病,常出现多种心理反应,易产生惊恐、焦虑或愤怒等消极情绪,或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是焦虑或抑郁的高发人群,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理障碍患病率为49.45%。其中焦虑的患病率为45.09%,抑郁的患病率为6.33%,同时合并焦虑与抑郁的患病率为1.97%。

  焦虑

  焦虑是一种从轻度紧张和微弱不适感到恐惧、忧郁或惊慌的内心体验。长期以来,焦虑与高血压病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多数学者认为,焦虑会对高血压病产生 直接或间接影响,长时间紧张或焦虑使大脑皮层兴奋抑制平衡失调,以致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儿茶酚胺类介质释放使小动脉收缩,血管平滑肌增生和肥大,交感神经 兴奋还使肾素释放增加,最终形成高血压并维持在高血压状态。研究显示,焦虑或恐惧时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增高以收缩压为主;愤怒和敌意时外周阻力增加,以舒 张压增高为主。愤怒情绪若被压抑,造成心理冲突,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发生有很大影响。

  抑郁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血压病与抑郁症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高血压病患者更易发生抑郁。有研究显示,高抑郁症状评分者的高血压病发生风险成倍增加。同理,高血压病患者中抑郁的发病率亦增加。

  综合性心理治疗

  现代治疗学显示,任何化学药物除具有一定疗效外,还存在不良反应、治疗的局限性、耐药性和价格等问题。而传统医学模式主要甚至仅仅关注了降压药的使 用,未顾及精神和心理的治疗与康复。因此,摒弃了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的各种心理行为疗法在高血压病治疗中开始崭露头角。目前,高血压病的心理治疗已被提到与 药物和其他躯体治疗同等重要的地位。

  行为干预治疗

  行为干预治疗可由心理医生与临床医生联合进行,可通过介绍高血压病的临床特点、诱发原因、病程转归和治疗要点等知识,加强患者的心理保健教育,纠正其不良习惯(如戒烟、戒酒、调节饮食结构、合理膳食、平衡营养和定时定量运动等)。

  国外有学者认为,改变患者认知首先要使其认识到自身性格的缺点,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行为方式,有意控制情绪并应用转换思维方式处理问题,以控制不良情绪的产生。

  生物反馈和放松训练

  生物反馈疗法 这是20世纪60年代在实验心理学领域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和训练方法,其将人们平时意识不到的身体生物信号(如肌电、皮肤温度、血压和 心率等)转变为可被察觉的信号(如视觉或听觉信号),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通过受试者主动地掌握在一定范围内控制内脏器官活动的方法,纠正偏离正常范围的 机体内部活动。

  具体方法包括:①肌电生物反馈,这是一种最早应用于高血压治疗的生物反馈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易学和疗效确切的优点;②皮肤温度生物反馈;③其他方法还有皮肤电反馈、心率变异性反馈、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反馈和血压反馈等。

  放松训练 在医生指导下,患者安静舒适地半躺或仰卧在病床上,在特制的音乐诱导下进行深呼吸训练及全身分段肌肉放松训练。每周1次,每次30分钟,4周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支持性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一种以助人为目的的专业性人际互动过程。治疗师听取患者的倾诉,耐心地启发患者,使其充分认识到情绪变化与病情变化密切相关。在取得患者信 任基础上对其进行鼓励和疏导,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其负性情绪对疾病的影响。每周进行1次,每次30~60分钟。

  此外,还可通过疏泄疗法、书画疗法及园艺疗法等方法培养患者情操,使其紧张情绪放松,将对疾病的关注转移至其他方面。

  心理疾病的药物治疗

  可在心理治疗同时适量辅以一些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

  三环类抗抑郁药(TCA) 此类药物在上世纪60年代使用最广,可抑制5-羟色胺(5-HT)再摄取,但存在严重的胆碱能和心血管副作用,药物相互作 用较多。TCA类抗抑郁药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包括心动过速、低血压、心脏传导阻滞和心律失常等)及α受体阻滞作用(如嗜睡、体位性 低血压和性功能障碍等),代表药物包括阿米替林、多塞平和丙米嗪等。

  但TCA类药物与高血压病的关系较为复杂,主要与其抗胆碱作用、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及对情绪的调节有关,其可使突触间的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升高,导致血压升高。故治疗伴焦虑或抑郁的高血压病患者时应慎用此类药物。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 (SSRI) 此类药物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用于临床,可选择性抑制5-HT的再摄取。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中 枢神经系统及性功能障碍等。代表药物有氟西汀、帕罗西汀、西酞普兰和舍曲林等。该类药物对5-HT再摄取有高度选择性,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故主张用于 高血压病伴抑郁或焦虑患者的治疗。

  单氨氧化酶抑制剂(MAOI) 此类药物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应用,可纠正单胺递质的不足,但有严重的毒副作用,且易与食物或药物相互作用。代表药物包括苯乙胺和吗氯贝胺等。

  治疗伴焦虑或抑郁的高血压病患者时亦应慎用此类药物,因MAOI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升高突触间5-HT等的浓度,导致血压升高。

  其他 其他抗焦虑或抑郁的药物有5-HT-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SNRI,如度洛西汀) 和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重吸收抑制剂剂(NRI,如瑞波西汀)。

  总之,随着医学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更应加强对高血压病患者心理问题的重视。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加强心 理治疗是一种无形的药物。全科医生在日常工作中须重视情绪与血压的关系,增进患者对医生的信任,适时地对其进行心理干预。良好的血压管理应从“心”出发。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 赵兴胜 王红雨

相关热词搜索:控制 原发性高血压

上一篇:“双心医学”问题离我们有多远
下一篇: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培管规范(2012年版)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