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学发展史
2009-09-08 21:43:25   来源:丁香园   作者:  评论:0 点击:

男科学的命名

男科学(Andrology)这一学科名称起源于希腊文雄性(andros)和科学(logy)两词的合称,意思是研究男子的科学。

男科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人们对男性的研究远不及女性,众所周知,专门研究女性的学科——妇产科学,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了,但是专门研究男性的学科——男科学,却迟迟没有专门分出来成立专科。

1969年是一个值得所有男性记住的年份,这一年经过德国学者Carl Schirren的不懈努力,在当时联邦德国《科学》杂志上开始正式使用Andrology这一学科名称,标志着一门新兴独立的学科——男科学的诞生!

Prof. Dr. Carl Schirren
 

西方男科学的渊源——远古

公元前二世纪希腊著名科学家和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已经记录下与男性解剖学和生理学有关的一些知识。遗憾的是,在此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有关男性学方面的研究并无很多进展。

西方男科学的生殖功能研究——十七世纪

直到十七世纪七十年代(1677年11月),荷兰学者Leeuwenhock首次在刚刚发明不久的显微镜下观察到了男性生殖细胞——精子,震惊了当时的科学界,才使男性生殖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此后,法、英、德、比等国的生物学家相继开展了对精子的发生及受精过程的研究。但由于当时科学手段尚不发达,而男子的精子产生和成熟过程又相当复杂,因此,在历时300年的漫长过程中,人们对精子的认识仍无突破性的进展。

17世纪时,荷兰科学家斯瓦姆默丹作理论推定:生殖细胞内含有由微型化器官构成的成体缩影,发育过程只不过是其逐渐长大而已。1695年,另一位荷兰学者哈茨奥克根据这一推定而画出了“精子里的小人”,至今还能在一些中外遗传学教科书中见到。这种“预成论”一直盛行到18世纪。人们在光学理论上很容易证明他们所声称观察到的结构其精细程度远远超过了显微镜的分辨力, 是绝对不可能的。同时,它与胚胎学的观察也完全不符:胚胎发育并不是结构已经完整的各个微型化器官的逐渐长大,而是成体结构逐渐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18世纪德国胚胎学家沃尔弗用实验证明鸡的卵内根本不可能有“预成的”鸡的缩影。


西方男科学的生殖功能研究——十八世纪

1775年Spallanganl对狗进行人工授精,首次证实了精子是使卵子受精的因子,证实生殖生理“精卵结合学说”,这个实验是男科学的雏形,对男科学的发展树立了划时代的里程碑。

西方男科学的生殖功能研究——十九世纪

十九世纪在男性生殖生理研究中获得两项突出成就:

1、Berthold第一次揭示了睾丸的内分泌功能;
2、Leydig报导了睾丸间质细胞(Leydig细胞)的存在。


这两件惊人的发现使人们步入了男性生殖领域的腹地,为揭示男性生殖的细胞和分子机理打开了潘德拉盒子,奠定了研究男性生殖生物学本质的组织学基础。

Berthold第一次揭示了睾丸的内分泌功能

1849年,德国哥廷根的Arnold A. Berthold (1803-1861)教授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内分泌学实验,这也是有据可查的最早的内分泌学实验之一。他当时在一个动物园做管理员,他发现公鸡的鸡冠是一个依赖于雄激素的器官,当把公鸡去势后,鸡冠会变得萎缩,雄性特征也会逐渐消失,并且丧失对母鸡的兴趣。

更为重要的是,Berthold还发现,如果给公鸡服用一种粗制的睾丸提取物(或者重新植入睾丸),去势公鸡的这些改变会得到逆转。因此,他得出以下结论:

"The testes acts upon the blood, and the blood acts upon the whole organism."(睾丸对血液有影响,而血液又对整个机体起作用)

Berthold, A.: Transplantation der Hoden. Arch Anat Physiol Wissensch, 42, 1849.

 

Leydig报导了睾丸间质细胞(Leydig细胞)的存在

Franz von Leydig教授(1821-1908,德国解剖学家)发现在睾丸曲细精管之间的间隙内有一些细胞群,这些细胞可以分泌雄激素,根据这些细胞所在的位置,将其称为“间质细胞”,后人也称其为Leydig细胞。这无疑对研究睾丸的内分泌功能是一个巨大的促进。


西方男科学的生殖功能研究——二十世纪

进入二十世纪后,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男科学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生殖生理的研究日趋深入,重大研究成果几乎每10年均有出现:

1、第一个10年内,Regaud等明确地提出了精子生成周期的概念;

2、20年代,Smith证实了脑垂体可以分泌激素,并调节和控制睾丸的发生、发育及功能;

3、30年代,
1)Greep公布了睾丸内分泌调节的双激素理论;
2)Ernst Laquer等提纯并合成了男性激素睾酮;

4、50年代,
1)人们将动物实验所获得的理论引入人类研究,睾丸活检技术正式用于人睾丸功能失调的检查并获得成功;
2)Nelson发表了男性不育时睾丸输精管的显微镜检查结果并按其特征加以分类,其论著成为男科学研究的支柱;
3)Rosen Runge等观察了生殖过程存在的动力学因素,进而产生了评估人精子生成的精确技术;

5、60年代,人们开始将基础研究的理论用于男科学的临床研究,例如对低促性腺型性腺机能低下者进行激素治疗的临床研究;

6、70年代,人们确定了促卵泡生成素的受体在睾丸支持细胞上,而黄体生成素的受体存在于睾丸间质细胞内,确定了促性腺激素作用的细胞位置,并最终完成了促性腺激素作用机理的理论研究工作;

7、80年代以后,为缓解世界人口迅速增长,人们进行了大量有关男性节育的研究和探索。



相关热词搜索:男科 发展史

上一篇:2009中国《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
下一篇:治疗性乙肝疫苗2009最新进展

论坛新帖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