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分子遗传学已给临床带来突破
2009-05-26 20:36:48 来源: 作者: 评论:0 点击:
翁建平教授
在11月6日~11月9日举行的第十二届糖尿病年会上,翁建平教授接受丁香园采访,谈及糖尿病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及即将在广州举行的亚洲分子糖尿病研讨会概况。
胰岛干细胞移植是重要方向
翁建平教授说,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保护B细胞功能、促进B细胞再生也是一个重要目标。在B细胞再生研究中,胰腺、胰岛移植以及干细胞移植试图通过重建内源性胰岛素分泌而成为在1型糖尿病治疗的新方向。
中日友好医院的娄晋宁教授应用从人胚胎胰腺组织分离的干细胞,通过体外扩增和定向诱导分化,使其成为胰岛的内分泌细胞,并进一步将其诱导成为胰岛样的结构,然后将干细胞分化的胰岛通过门静脉移植到六只糖尿病恒河猴的肝脏。结果表明,干细胞分化的胰岛能够有效地改善恒河猴的糖代谢,然而,在干细胞胰岛移植后的5~11周内,所有接受干细胞胰岛移植的恒河猴陆续死亡。肝组织检查提示,存在门静脉的高压和胰岛细胞增生的情况。
翁建平教授认为,干细胞移植目前确实是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挫折,发展的进度远比不上之前的预想;但是胰岛干细胞移植肯定是一个重大方向,曾经是其瓶颈的干细胞分化也取得了巨大进展。当然,翁建平教授还是认为,研究人员仍要冷静理智地看待未来的发展,他认为干细胞移植在短期内还是不能解决糖尿病的治疗问题。
翁建平教授认为,自从Edmonton胰岛移植方案公布后,目前干细胞移植最关键的制约因素就是防止移植后胰腺功能的逐步减退,这就涉及到如何让B细胞在肝窦内长期存活、发挥功能的问题。其实,胰岛细胞在胰腺内的存活是依赖于特定的微环境的,当胰岛干细胞被移植到肝脏后,也许可以转化成胰岛素分泌细胞,但是整体环境改变了,这些细胞很难长期存活。也许以后的方向就是,移植胰岛干细胞的同时,也移植其它的胰岛细胞,如A细胞、D细胞,保证这些胰岛干细胞是在相同的微环境里生活的。
从量变到质变 科研者还需要理性
翁建平教授认为,任何事情都是双面的,也有一个渐变发展的过程。就像肝移植,也是经过了几十年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才有现在比较广泛的认同。现在胰岛干细胞移植的发展就是类似这样的过程,现在的进展都是量变的过程,以后会有一个质变的结果。但是,总体来说,目前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的研究结果来证实,科研人员一定要冷静,用数据说话,不能盲目跟从。
MDIA :亚洲糖尿病分子研究最高水
翁建平教授说,亚洲分子糖尿病研究会(MDIA)成立于1999年,目的是促进亚洲地区的分子糖尿病研究和交流,是代表亚洲糖尿病分子研究最高水平的研讨会之一。今年已经是召开第十届了,邀请了来自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42人,以及中国大陆内地从事糖尿病基础及临床研究的代表近300余人参加了本次大会。今年的主题是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各国专家将从不同的角度探索某些基因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比较亚洲人与高加索人遗传因素的差异。
比如,FTO基因、TCF7基因,最近的研究就提示,它们的存在在亚洲人与高加索人中有很大不同。目前的研究重点就是明确这些基因在不同人群中到底有哪些不同,也明确亚洲人的遗传特点。
老鼠VS糖尿病:人类离攻克多基因疾病还非常遥远
翁建平教授回忆,在十年之前,全基因组研究热火朝天的时候,很多人认为只要这个研究结果公布,就可以攻克很多疾病,但当时他就在《羊城晚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主要观点就是:人类离攻克这些多基因疾病还非常遥远,而且他强调,这也是他目前的观点。
翁建平教授说,糖尿病的现状也是这样,作为一个多基因疾病,它的发生发展与很多遗传之外的因素相关,比如环境的、经济的、人文的,是一个多因素复合体。即使未来我们解答了所有的遗传问题,也不能治愈糖尿病。
医学是科学和哲学的复合体,科学需要理性,所以做科研必须要冷静和理性。翁建平教授说,我们必须承认,有些疾病是永远也不能治愈的,就像人类很难消灭老鼠和跳蚤,因为这些动物与我们是共生的。
糖尿病分子遗传学研究已给临床带来突破
翁建平教授说,无论是从特殊糖尿病来说,还是从常见的糖尿病来说,遗传研究都能带来实际的益处。
比如特殊糖尿病中的年轻起病成人型糖尿病MODY,就是一个单基因遗传突变糖尿病,病人有2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但发病年龄早,一般在25岁以前,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对于这种患者,应根据糖代谢障碍的轻重程度给予不同的治疗。轻者只需单纯控制饮食,可以不用降糖药;较重者可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如果我们通过遗传技术诊断了一个MODY患者,而且他的症状比较轻,那我们就可以明确告诉患者,你可以不用服药。因为目前的研究显示,这类患者不需要特殊治疗,一来,效果不会很好,二来,此类患者发生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风险也比较小。
虽然这类患者的比例很小,对整个群体的意义不大,但是对于具体的患者来说,这样的结果对他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翁建平教授说,他曾经碰到过一个糖尿病家系,家族里29人中,有13人是糖尿病,后来发现是基因缺陷引起,并不需要特殊治疗。整个家族摆脱了整天与药为伍的境遇,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高,这让他感觉非常欣慰。
对于妊娠性糖尿病来说,可以通过羊水基因筛查,进行产前诊断。对于常见的糖尿病,也可以通过药物遗传学研究来判断药物的疗效、针对性地使用某些特定的药物。如果了解某些人群存在糖尿病易感基因,就可以早期进行糖尿病教育和筛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总之,糖尿病的分子病因学研究室非常有意义的。
翁建平教授说,分子遗传学研究是一个短期和长期结合的研究过程。MODY基因的研究就是一个典型的短期研究,已经能够应用到临床;像肠道激素的研究已经有六十年的历史,但是直到目前才应用到临床,这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不可否认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的不少成果已经应用到临床了。
翁建平教授简介:
翁建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同时兼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糖尿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亚洲分子糖尿病学会理事、广东省糖尿病防治专家组成员。
主要研究方向:糖尿病的分子遗传学和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1型糖尿病胰岛移植的临床应用。已在Diabetes,Diabetes Care,Diabteologia等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的文章18篇。
1980~1985东南大学医学院(原南京铁道医学院),获医学学士。1988~1991年中山大学(原中山医科大学)获临床医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历任住院医生、住院总医生、主治医师。1993~1996年中山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获医学博士学位.1997年5月破格晋升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997.12~2000.3留学于欧洲最大和历史最悠久大学之一瑞典LUND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博士后期间完成3项研究,发表学术论文8篇,第一作者4篇。2000年7月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科主任。2001年11月当选为亚洲分子糖尿病学会理事(委员)。2001年12月通过中山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评审,破格晋升教授/主任医师。2002年7月出任广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2003年十月当选为中华医学会第四届糖尿病学分会(全国)副主任委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
下一篇:糖尿病分子病因研究的意义和进展
论坛新帖
频道总排行
医学推广
频道本月排行
热门购物
评论排行
- 2011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真...(13)
- 腋臭手术视频(11)
- 2008年考研英语真题及参考答案(5)
- 节食挑食最伤女人的免疫系统(5)
- 核辐射的定义和单位(5)
- CKD患者Tm与IMT相关(5)
- 齐鲁医院普外科开展“喉返神经监护...(5)
- windows7激活工具WIN7 Activation v1.7(5)
- 正常微循环(5)
- 美大学性教育课来真的 男女上阵亲...(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