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治疗现状与思考
2012-09-15 11:52:49   来源:37度医学网   作者:韩涛  评论:0 点击:

  肝性脑病(HE) 是由于肝脏功能严重障碍和(或)门体分流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是终末期肝病常见并发症之一。近年来,HE临床治疗进展 不大,要真正处理好HE仍有难度,而且不同研究的结论各异、甚至相互矛盾,许多问题尚无明确答案。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值得深思。

  “二次打击”假说

  HE的发病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二次打击”假说:第一次打击是肝脏损伤和高氨血症;第二次打击是消化道出血、全身炎症反应或 感染、低钠血症等诱因引起的星形胶质细胞水肿、氧化应激进一步加重,并形成自我放大信号环路,从而导致神经认知功能的快速恶化。

  然而,“二次打击”假说也难以全面解释HE的复杂表现。

肝性脑病治疗现状与思考

  HE分型

  HE分型 不同类型HE的处理策略存在差异。目前大致有3种HE临床分型:急性肝功能衰竭相关HE(A型)、门体旁路性HE(B型)、在慢性肝病或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HE(C型),其中A型可伴发颅内高压及脑水肿。

  C型HE分型 在我国,C型HE最常见,根据临床症状的轻重,可将其分为轻微HE(MHE)和有明显症状的 HE(OHE),发作呈持续性或阵发性;按照病理特点,可将C型HE大致分为以肝细胞大量坏死为主和以失代偿为主两种类型,前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水肿、 HE可持续存在,而后者无明显脑水肿。C型HE常伴有门脉高压和门体分流。

  按分型制定治疗方案 鉴于上述3型HE的临床特点各不相同,处理措施及预后也有所不同,并非所有的患者都需要接受脱水降颅内压治疗。

  HE临床表现多样,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患者的基础肝病情况不尽相同,而且各项临床试验评价指标的客观性与统一性也有差异。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 目前难有级别较高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某一药物或疗法的效果。因此,只有临床医师依据HE类型、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进行分层分析,才能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并正 确判断预后。

  HE治疗策略

  首要措施:避免和去除诱因

  肝硬化患者有慢性肝功能不全,且常伴有门体分流,一旦代谢毒物的积聚超过肝脏代偿能力,即可触发HE。

  HE的发病多存在诱因,如果去除诱因并给予积极治疗,HE或可具有潜在的可逆性,但也可能反复发作。常见诱因包括摄入高蛋白食物(尤其是动物蛋白)、消化道出血致肠道内大量积血、感染、便秘、腹泻、大量利尿或放腹水、电解质紊乱、低血糖和手术创伤等。

  多数诱因不仅可使血氨升高、炎性因子及其他毒性物质积聚,还会使肝功能进一步恶化,从而诱发或加重HE。因此,一旦出现HE表现,首先要积极寻 找诱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注意患者可能出现反复发作的慢性HE。在外科分流术或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后,也要防范HE的发生。

  由于部分患者可能因摄入高蛋白食物而诱发HE,因此人们曾认为应严格限制蛋白质的摄入。然而,研究表明,严格限制蛋白质可使肝硬化患者的营养状 况进一步恶化,不利于肝功能的恢复,故应依据HE的病因、严重程度以及患者对蛋白质的耐受性,适当调整蛋白质的摄入量和种类,以植物蛋白为主,葡萄糖、支 链氨基酸为辅,同时须注意总热量并均衡其他营养物质。

  近年来研究显示,支链氨基酸可减少慢性HE的发生,增加患者对蛋白质食物的耐受性,同时可刺激蛋白质合成。

  重要防治策略:降氨和肠道管理

  肝脏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常有胃肠道功能障碍,减少肠道氨等毒素的生成和吸收是防治HE的重要策略。

  导泻或灌肠常可被用来清除肠道内积血、积食及其他毒性物质,同时降低肠道内pH值,抑制肠道细菌生长、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常用药物包括不吸收 双糖、肠道不吸收的抗菌药及益生菌制剂。轻型患者可口服乳果糖、乳山梨醇等不吸收双糖制剂;对昏迷患者常采用弱酸溶液或不吸收双糖制剂进行灌肠;对单纯疗 法效果不佳者可尝试联用利福昔明等。此外,含有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微生态制剂,可调节肠道菌群,减少肠道氨及其他毒性物质的产生和吸收,而且还可用于预防MHE。

  近年来,有关利福昔明治疗HE的研究较多,它是利福霉素的衍生物,可广谱、强效抑制肠道内细菌生长,口服后肠道吸收极少

相关热词搜索:肝性脑病 治疗 现状

上一篇:未检出糖尿病升高PCI围手术期MI风险
下一篇: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再添新证

论坛新帖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