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微量白蛋白尿
2012-06-01 11:11:53   来源:37度医学网   作者:  评论:0 点击:

 “微量白蛋白尿” 是指尿中出现了微量的白蛋白,即尿液白蛋白量高于正常值,但通过尿常规检查不能检测出的一种病理现象。从上世纪80年代起,微量白蛋白尿的检测被逐步广泛 用于临床工作,但普通大众对其概念和价值却非常陌生。全科医生应充分了解微量白蛋白尿的定义、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以更好地指导社区居民关注自身的肾脏健 康。

  定义

  若患者出现以下3种情况中的任意一种,都可被诊断为存在微量白蛋白尿:①患者的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泌总量达到30~300 mg;②尿白蛋白排 泄率为20~200 μg/min;③尿白蛋白/肌酐的比值为2.5~30 mg/mmoL(男性)或者为3.5~30 mg/mmoL(女性)。

  全科医生还须注意,因尿白蛋白排泄量可受很多因素干扰(如存在运动负荷、短期内血糖过高、泌尿系统感染、心功能不全或急性发热性疾病等),故只 有在检测尿白蛋白排泄率时排除了以上这些因素的影响,并使患者于半年内重复进行此检查3次且其中≥2次检查结果符合微量白蛋白尿的标准者时,方可做出确定 的诊断。

  检测方法

  目前,对于尿白蛋白的测定尚无统一标准,临床检验常用方法包括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吸附法。尿液标本的留取共有3种方式。

  取任意时刻尿液,测定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的方法较简便,适用于大样本筛查或门诊患者随诊时。

  留取24小时尿液,测定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总量此方法是微量白蛋白尿测定的"金标准”,但因留取24小时尿液的程序繁琐,故不适合于临床筛查。

  留取一段时间内的尿液(如过夜尿),测定单位时间内的尿白蛋白排泄率,这种方法不受运动影响,但同样也不适合大样本筛查。

  在收集尿液样本时,全科医生须注意:①避免运动和长时间站立后取样;②血尿或尿路感染可引起尿白蛋白升高,故须避免在此阶段留取标本。

  临床意义

  血管系统发生改变的征象 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是整个血管系统发生改变的征象,且因其是肾脏和心血管系统改变的早期指征,故亦可被看作反应动脉病变的“窗口”。

  多种损伤的预后预测指标 还有研究显示,微量白蛋白尿不仅仅是肾脏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还是预测血管损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高血压的敏感指标。

  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指标 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标志物。在没有临床干预的前提下,糖尿病肾病患者可从微量白蛋白尿发展为蛋白尿,最 终进展为终末期肾病。若在糖尿病患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时,医生即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则有可能阻止病情向大量白蛋白尿发展或延缓其发展速度。故病史>5 年的1型糖尿病患者须定期进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即须立刻进行此项检查,结果正常者也许每年重复该检查。

  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指标 微量白蛋白尿与高血压微量白蛋白尿是高血压人群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指标。有证据表明, 高血压人群 中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率为30%~40%,且其发生与血压控制程度和高血压的病程相关。众多循证医学证据显示, 降低微量白蛋白尿有助于降低高血压患者的 心血管病风险并改善其预后。

  慢性肾病患者的预后评估指标 微量白蛋白尿与肾病蛋白尿均是肾病的重要临床症状。微量白蛋白尿是反映早期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特别是在慢性肾 功能损伤性疾病中,如在糖尿病肾病、高血压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中,控制微量白蛋白尿对于判断疾病程度及患者预后有很大的临床参考价值。

  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相关 微量白蛋白尿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死亡率均与尿微量白蛋白增高相关。

  总之,微量白蛋白尿是肾脏损害的早期表现,且与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预后相关。在临床上,全科医生应对微量白蛋白尿阳性患者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对其原发病的治疗。

相关热词搜索:解读 微量 白蛋白尿

上一篇:白细胞介素-6及球蛋白-α在区分阿尔茨海默病及血管性痴呆的作用
下一篇:食管癌三野淋巴结清扫概述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