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潜、熄风药和方剂
2011-12-14 23:07:47 来源: 作者: 评论:0 点击:
凡具有镇静安神或平肝熄风作用的药物,统称为镇潜药;由这些药物为主所组成的方剂,统称为镇潜剂。镇潜法就是运用具有镇静潜降作用的方药治疗心神不宁或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症的一种治法。
凡具有平肝潜阳、熄风止痉等作用的药物称熄风药;由这些药物为主所组成的方剂,称熄风剂。本类药物主要适用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中风、头晕目眩、惊风、癫痫和破伤内,以及热性病热极生风和子痫等病证。
临床应用本类药物时,还应根据病因适当配伍有关药物如因热引起的,配清热泻火药;因痰引起的,配化痰药;因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引起的,配滋补肾阴药。还应注意脾虚慢惊病人,羚羊角、玳瑁等寒凉药当忌用;血虚阴亏病人,又当慎用偏于温燥的全蝎、蜈蚣等。
前人有“诸风掉眩、毕属于肝”之说,故镇潜熄风药多入肝经。本类药物药性多属寒凉而主沉降。
一.镇潜、熄风药:
一)镇潜药
(一)龙骨《本经》
为古代多种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骨骼的化石(龙骨)和齿和化石(龙齿)。主产于河南、河北、山西、内蒙等地,入药打碎生用或煅用。
处方用名:龙骨、煅龙骨、生龙骨。
药用部分;骨骼化石。
性味:甘、涩、微寒。
归经:心、肝、肾经。
功能:平肝潜阳、镇静安神、收敛固涩。
主治与应用:
1.用于阴虚阳亢所致的烦躁易怒、头晕目眩等证,多与白芍、牡蛎、代赭石配伍,如镇肝熄风汤。
2.能镇静安神,适用于心神不安,失眠健忘、惊悸、多梦等证。多与远志、朱砂、牡蛎等配用。
3.煅用长于收敛固涩,用于遗精、盗汗、崩漏、带下、久泻不止等证,常与牡蛎、山药、沙苑蒺藜、芡实等配伍;治带下赤白及月经过多,可与牡蛎、海螵蛸、山药等配用;治虚汗,常与牡蛎、五味子等配伍。
此外,煅龙骨研末外用,有吸湿敛疮作用,可用于湿疮痒疹及疮疡溃后久不愈合。
用量用法:15-30克。入煎剂宜先煎。外用适量。收敛固涩煅用,其他生用。
参考资料:
主含碳酸钙。另含少量的铁、镁、铝、钾钠及氯、硫酸根离子,所含钙盐吸收后有促进血液凝固,降低血管壁的通透性及抑制骨骼肌的兴奋等作用。
附药:龙齿
与龙骨来源相同,为古代多种大型哺乳动物的牙齿骨骼化石。采掘龙骨时即可收集龙齿。碾碎生用或火煅用。
性味:涩凉,功能与龙骨相似,重镇安神作用较强,而收涩作用较弱,用量同龙骨。
(二)牡蛎《本经》
为牡蛎科海产动物牡蛎的贝壳。产于沿海地区。入药粉碎生用或煅用。
处方用名:贝壳。
性味:咸、微寒。
归经:肝、肾经。
功能: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软坚散结。
主治与应用:
1.平肝潜阳:治肝阳上亢所致的惊悸不安、烦燥失眠、头昏目眩及惊痫发狂诸证,常与龙骨、龟板、石决明、代赭石等配伍,如镇肝熄风汤。
2.收敛固涩:煅用治虚汗、遗精、遗尿、崩漏、带下、吐血、吐酸。如牡蛎散治虚汗。
3.软坚散结:可用于痰火郁结之瘰疬、痰核等证,常与浙贝母、玄参配伍、如消瘰丸。近年来临床上又用以治肝脾肿大,常与丹参、泽兰、鳖甲等配药使用。
此外,本品有制酸作用,可用于胃酸过多、胃溃疡等。
用量:15-30克。
参考资料:
1.含80-95%的碳酸钙,磷酸钙及硫酸钙,并含镁、铝、钾及氧化铁等。
2.含有大量钙,有制酸作用,可用治胃酸过多证。牡蛎与苍术同用治小儿钙质缺乏而引的佝偻病效果良好。
(三)朱砂《本经》
为汞矿含硫化汞的矿石。湖南产者最佳。入药研细水飞入丸散中用,忌用火煅。
别名:朱砂、辰砂、丹砂。
处方用名:朱砂、辰砂、丹砂。
药用部分:矿石。
性味:甘、寒。有毒。
归经:心经。
功能;清心、镇惊、安神、解毒。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有清心、镇惊、安神的作用,可用于心火亢盛所致的心神不安,心烦不寐、惊悸等证。可配伍黄连、甘草等以清心安神,如朱砂安神丸。若血虚心悸、失眠、亦可配丹参、生地、当归、柏子仁等养心安神药,以增强其安神作用。
2.朱砂外用有良好的解毒作用,主要用于疮疡肿毒,常与雄黄合研外涂;对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可配冰片、硼砂、西瓜霜等研末外,能解毒、消肿、止痛之效。
此外,本品可作丸剂的外衣,有防腐作用。
用量:0.3-1克。研末冲服或入丸散用。
注意事项:本品有毒,内服不宜过量,也不可持续服用以免汞中毒。
参考资料:
本品含硫化汞,常混有少量的粘土、氧化镁、氧化铁等杂质等。朱砂内服有镇静作用。外用能抑制和杀灭细菌、寄生虫等。
(四)琥珀《别录》
为松柏科松属植物的树脂埋藏于地下,经久而成的化石状物质。主产于云南、广西、辽宁等地。入药研细末用。
别名:血珀、明珀、红松脂。
处方用名:琥珀、血珀。
药用部分:树脂化石。
性味:甘平。
归经:心、肝、膀胱经。
功能;定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
主治与应用:
1.用于惊风癫痫等症,常与朱砂、金蝎等息风镇痉药同用;对于心悸不安、失眠、多梦等证,可与酸枣仁、夜交藤、朱砂等配伍应用。
2.本品活血调经,又能散瘀破症,用治血滞经闭症瘕痉痛等证,常与其他活血破瘀药同用。如琥珀散,配当归、莪术、芍药,以治血滞气阻、月经不通。
3.能利尿通淋,适用于小便不利或瘾闭之证,因能散瘀及止血,故尤宜于血淋,也可用于石淋,热淋等症。亦可配伍金钱草、木通、扁蓄等利尿通淋之品同用。
用量:1.5-3克。研末冲服,不入煎剂。
参考资料:
本品含树脂、挥发油。树脂中含有琥珀香酸、琥珀银松酸、琥珀脂醇、琥珀松香醇及琥珀酸等
(五)磁石《本经》
为天然的等轴晶系磁铁矿的矿石。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入药生用,煅用或醋淬研细用。
别名;慈石、灵磁石。
处方用名:磁石、灵磁石。
药用部分:矿石。
性味:咸、寒。
归经:入肝、心、肾经。
功能:潜阳安神、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主治与应用:
1.用于阴虚阳亢所致的烦燥不宁、心悸、失眠、头晕头痛及癫痫等证,有平肝潜阳,镇静安神之功。常与朱砂配伍,如磁朱丸;亦可与石决明、白芍、生地等同用。
2.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耳鸣、耳聋及目昏等证,能养肾益阴而有聪耳明目之效。治耳鸣、耳聋,可与熟地、山芋肉、五味子等药配伍治视力模糊,可以磁朱丸配合养肝肾药同用。近年临床报导,用磁朱丸治疗白内障,可使部分病例视力增进。
3.用于肾虚摄纳无权,气逆作喘之证,能纳气而平喘。宜与代赭石,五味子,胡桃肉等配合使用。
用量:9-10克。入丸、散,每次用1-3克。
注意事项:困难于消化,入丸,散不可久服多服。脾胃虚弱者慎用。
(六)代赭石《本经》
为赤铁矿石。主含三氧化二铁。山西、河北等地皆产。入药打碎,生用或醋淬后粉碎晒干用。
处方用名:代赭石、赭石、钉头赭石。
药用部分;矿石。
性味:苦、寒。
归经:入肝、心包经。
功能;平肝潜阳、降逆、止血。
主治与应用:
1.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等证。常与龙骨、牡蛎、白芍等药同用,如镇肝息风汤。
2.用于暧气、呃逆、呕吐及气喘等症,有降逆之功。治嗳气、呃逆、呕吐,常与旋复花、半夏、生姜等同用,如旋复代赭石汤;若治肺肾两虚所致的气逆、喘息、可与党参、山茱芋等补肺纳气药同用。如参赭镇气汤。
3.用于吐血,衄血及崩漏等证,有凉血止血作用。用治血热所致的吐血、衄血,可与白芍、竹茹、牛蒡子等配伍、如寒降汤。
用量:10-30克。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参考资料:
为三氧化二铁混有粘土,钛镁、砷盐等杂质。有镇静作用,并能促进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新生。小量长期饲养动物,可引起砷中毒。
(七)酸枣仁《本经》
为鼠李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酸枣的成熟种子。多野生于北方各省,陕西主产于陕北。简称枣仁。入药生用或微炒宜捣碎用。
别名:山枣仁。
处方用名:酸枣仁、枣仁、炒枣仁。
药用部分;种子。
性味:甘、酸、平。
归经:心、肝、脾、胆经。
功能;养心安神、敛汗。
主治与应用:
1.本品能养心阴,益肝血而宁心安神,为有效的滋养性安神药,主要用于心肝血虚引起的心烦失眠及惊悸怔仲等症,单用研末,竹叶汤下,即可取效。若肝虚有热之眠,可与知母、茯苓等同用,如酸枣仁汤。
2.有一定的敛汗作用,用于体虚自汗,盗汗等证,常配党参、五味子、山茱芋等同用。
用量:9-18克。亦可研末,睡前吞服,每服1.5-3克。
参考资料:
本品水溶性成分有镇静、催眠作用,能对抗苯钾酸钠咖啡因引起之兴奋。能降压及抑制动物肾型高血压的形成。兴奋子宫。对动物实验性烫伤,有抗休克及减轻局部水肿作用。
(八)远志《本经》
为远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远志的根皮。多产于北方,陕西产者较佳。入药多抽去木心后生用或炒用。
别名;小草根。
处方用名;远志、炙远志、远志肉。
药用部分:根皮。
性味:辛、苦、微温。
归经:肺、心、肾经。
功能: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痈肿。
主治与应用:
1.用于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健忘等证。常与朱砂、茯苓、龙齿等同用。如远志丸。
2.有祛痰开窍作用,可治痰阻心窍所致的精神错乱、神志恍惚、惊痫等症,常与菖蒲、郁金、白矾等同用。以增强祛痰开窍之力,咳嗽痰多,难咯出者,用本品可使痰液稀释易于咯出,每与杏仁、桔梗、甘草等同用。
3.能消散痈肿,用于痈肿疖毒,乳房肿痛。单用为末酒送服,外用调敷患处有效。
用量:3-9克。
使用注意:有溃疡病及胃炎者慎用。
参考资料:
远志合远志皂甙,远志醇等。有较强的祛痰作用。远志流浸膏对动物已孕和未孕子宫有促进收缩和增强张力的作用。
(九)柏子仁《本经》
为柏科常绿乔本植物侧柏的种仁。全国大部分有产。入药生用或压去油用(柏子霜)。
别名:柏树子、柏实。
处方用名:柏子仁、柏仁。
药用部分:种仁。
性味:甘平。
归经:心、肾、大肠经。
功能;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有与酸枣仁相类似的养心安神之效,用于血不养心的惊悸怔忡、虚烦不眠之证,常与酸枣仁、五味子、茯神等同用,如养心汤。
2.柏子仁油多质润,有润肠通便之效,适用于阴虚血少的肠燥便秘,常与松子仁,郁李仁等同用,以加强其润下作用,如五仁丸。
用量:9-18克。
参考资料:
本品含大量脂肪油及小量挥发油,皂甙等故有润肠作用。
(十)夜交藤 《开宝本草》
为蓼科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何首乌的蔓茎。产浙江、江苏、安徽、广西、湖南、四川、贵州等地。秋冬割取地上部分,晒干、切段。
别名:首乌藤。
外方用名:夜交藤、首乌藤。
药用部分:蔓茎。
性味:甘、平。
归经:心、肝经。
功能:养心安神,祛风通络。
主治与应用:
1.用于阴虚血少所致的虚烦不眠、多梦等证,常与合欢皮相须为用,也可与柏子仁,枣仁,远志等同用;用于精神病,可配何首乌、大枣用。
2.用于风湿痹痛,多配伍五加皮,鸡血藤等同用。此外,单用煎水外洗,以治皮肤风疮痒疹,可收祛风止痒之效。
用量:10-30克,治精神病可用至60克。
参考资料:
用鲜何首乌90-140克,鲜夜交藤140克(干品均用1/3-1/2),红枣2-6枚治精神病。
(十一)合欢皮《本经》
为豆科落叶乔木植物合欢的树皮及花,产长江流域各省,春秋两季剥取树皮,切段。花在夏季半开时采摘,生用。
别名;绒线花。
处方用名:合欢皮、合欢花。
药用部分:树皮及花。
性味:甘、平。
归经:心、肝经。
功能:安神解郁,活血消肿。
主治与应用:
1.合欢皮及花均有安神解郁作用,用于七情所伤而致的忿怒忧郁、虚烦不安,健忘失眠等证,可单用或与夜交藤、柏子仁、郁金等养心安神解郁药合用。
2.合欢皮具有活血作用,适用于跌打损伤,骨折肿痛等血瘀证,常配当归、川芎、赤芍等,以增强活血散瘀止痛之力。又能消痈肿,可配白蔹用,即《景岳全书》合观皮饮;或配鱼腥草、桔梗、甘草等用以增强消痛排脓之力。
用量:合欢花3-9克,合欢皮9-15克,外用适量。
参考资料:合欢皮含合欢甙、鞣酸皂甙,内服有强壮兴奋、镇痛,驱虫及利尿作用。动物实验有催产作用。
二、熄风药
(一)天麻《本经》
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天麻的根茎。四川及云南产者较佳,陕西、安徽、湖北及东北各省亦产,野生与栽培均有。入药去皮,煮后晾干,姜汁浸透切片用。
别名;明天麻、定风草根。
处方用名:天麻、明天麻、赤箭。
药用部分:根茎。
性味:甘平。
归经:肝经。
功能:息风止痉、平肝潜阳。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有息风止痉作用,适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等证,寒热证均宜。如钩藤饮,治急惊风可用本品配羚羊角、全蝎、钩藤等药;醒脾散治慢惊风,以本品配人参、白术、云苓等药。
2.又能平肝阳,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及眩晕,常与川芎配伍,如天麻丸;若为湿痰眩晕,可配半夏、白术、茯苓等健脾燥湿药,如半夏白术天麻汤。
此外,又能祛风湿,止痹痛,可用于风湿痹痛及肢体麻木,手足不遂等证,多与秦艽、羌活、朱膝、桑寄生等同用。
用量:3-9克,研末吞服1-1.5克。
参考资料:
含生物碱,甙类,香荚兰醇,维生素A、粘液质。有镇静、镇痛、抗惊厥、抗癫痫和促进胆汁分泌作用。
(二)钩藤《别录》
为茜草科绿木质藤植物钩藤的带钩茎枝。主产于广西、湖南及西南等地。春秋两季采收、晒干,或先置锅内稍蒸片刻,或于沸水中略烫后取出晒干。切段入药。
别名:钩钩、双钩、勾丁。
处方用名:钩藤、勾勾、双钩藤。
药用部分:茎枝。
性味:甘、微寒。
归经:入肝、心包经。
功能;熄风上痉、清热平肝。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有熄风止痉作用,又可清热,适用于热盛风动所致的痉挛抽搐等证。多与其他熄风止痉药,如羚羊角、天麻、蝉蜕等同用。
2.能平肝、清肝、适用于肝经有热,肝阳上亢的眩晕,头痛、目赤等证。平肝潜阳,常与石决明、白芍等同用;清肝明目,常与菊花、夏枯草等同用。
此外本品兼有疏散风热之效,适用于外感风热、发热、头痛、目赤等证,可与蝉蜕、桑叶合用。
用量:9-30克。入煎剂宜后下,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钩藤经水煮沸20分钟以上,降压效果降低,故不宜久煎。
参考资料:含钩藤碱、异钩藤碱等,能兴奋呼吸中枢;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扩张周围血管,使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钩藤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并能制止实验动物癫痫反应发生。
(三)羚羊角《本经》
为洞角科动物赛加羚羊的角。产于新疆、甘肃、青海等地。全年均可捕捉,但以秋季猎取者最佳。捕得后切取其角,同时磨汁,锉末,或镑为薄片。
别名:羚羊角尖。
处方用名:羚着角、羚羊。
药用部分:角。
性味:咸寒。
归经:入肝、心经。
功能:平肝息风,清肝明目、凉血解毒。
主治与应用:
1.用于惊风、癫痫所致的手足抽搐等证,常与钩藤、白芍、菊花、生地等配伍,如羚羊钩藤汤。
2.有良好的清肝明目作用,适用于肝热目赤,羞明疼痛等证,常与石决明,龙胆草等同用。
3.用于温热病壮热神昏、谵语、躁狂,以及血热发斑等证。这时常配犀牛角、石羔、朱砂、黄莲等,如紫雪丹。
用量;1-3克。磨汁或锉末服,每次0.3-0.5克。
使用注意:本品入煎剂宜另煎汁冲服。
参考资料:含角质蛋白,磷酸钙及不溶性无机盐类等,有降压及抗惊厥作用。
附药:山羊角
为牛科动物青羊的角。性味:咸寒。旧肝经。有平肝,镇惊作用,适用于肝阳上亢,头目眩晕;肝火上炎、目赤肿痛;以及惊风抽搐等证。
用量:10-15克。
(四)石决明《别录》
为海产鲍科软体动物鲍鱼的贝壳。我国福建、广东、台湾、辽宁、山东等沿海地区多产。入药打碎生用或煅用。
别名:鲍鱼壳、九孔腮。
处方用名:石决明、石决、鲍鱼壳。
药用部分:贝壳。
性味:咸寒。
归经:入肝经。
功能;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主治与应用:
1.本品善于平肝潜阳,适用于肝阴虚,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目眩等证,常与菊花,白芍,生龙骨,生牡蛎等药同用。
2.又为清肝明目要药,适用于肝阴不足,肝虚有热的眼病,如青盲内障、目赤翳障、视物模糊,胬肉遮睛等证。常伍以菊花、蒙花、谷精草等。或伍以补肝肾之品,如菟丝子,山芋肉,熟地,如石决明丸。
用量:15-30克。
使用注意:人煎剂应先煎。
参考资料:本品含碳酸钙、胆素、壳角质等。
(五)地龙《本经》
为环节动物蚯蚓的虫体。各地皆有,广东、广西及福建,江苏产者最佳。入药去内脏,晒干备用。
别名:土龙、蚯蚓、蛛串、蛐蟮。
处方用名:地龙、蚯蚓。
药用部分;虫体。
性味:咸寒。
归经:入肝、脾、肺、膀胱经。
功能;清热熄风、通络、平喘、利尿。
主治与应用:
1.能熄风止痉,又善清热,适用于热病壮热惊痫,抽搐、躁狂、中风等证。单用或与清热熄风药,如钩藤、僵蚕、七叶一枝花等配用。近年来,亦有以鲜蚯蚓洗净,加白糖化水服,治疗精神分裂症而属于热狂证者。
2.用于热痹的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等症,本品性寒清热,又有通利经络的功效,常与桑枝、忍冬藤、络石藤、赤芍等配伍。若治寒湿痹痛,肢体屈伸不利等症,亦可与川芎、草乌、南星等同用,如小活络丹。又可用于气虚血滞,经络不利所致的半身不遂,常配伍黄芪、当归、红花等,如补阳还五汤。
3.有良好的平喘作用。用于支气管哮喘之痰呜喘息,不能平卧等证。以肺热型较为适宜。可研末单用,或配伍麻黄、杏仁、石膏等药应用。
4.能清热利尿,适用于热结尿闭之症。可配伍车前子,木通等。
用量:5-15克,鲜品10-12克,研末吞服1-2克。
参考资料:据研究,地龙具有降压,解热及舒张支气管、抗组织胺、抗惊厥,兴奋子宫等作用。临床用于治疗高血压,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等病的报导。
(六)白蒺藜《本经》
为蒺藜科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刺蒺藜的果实。主产于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四川等地,入药去枣生用,或炒黄用。
别名:刺蒺藜、枣蒺狗。
处方用名:白蒺藜、刺蒺藜。
药用部分:果实。
性味:苦、辛、微温。
归经:入肝经。
功能;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主治与应用:
1.有平肝阳的作用,可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等证,宜与钩藤、珍珠母、草决明、菊花配用。
2.有疏肝解郁的作用,适用于肝气郁结的胸胁不舒,乳闭不通,常配伍以香附、青皮、柴胡等药。
3.能祛风明目,适用于风热所致的目赤多泪,头目疼痛之证。如白蒺藜散治肝热目赤多泪等证,常与菊花,蔓荆子,决明子等同用。
4.又能祛风止痒,适用于风瘙痒,可与蝉退、僵蚕、荆芥、防风、川芎等配伍。
用量:6-10克。
(七)全蝎《开宝本草》
为节足动物蝎的虫体。全国大部分地区皆产,河南及山东较多。蝎尾功力较强,单用尾,则名蝎梢。入药沸水烫死,或加盐煮后晒干备用。
别名:蝎子、全虫。
处方用名:全蝎、全虫。
药用部分;虫体。
性味:辛、平;有毒。
归经:入肝经。
功能:熄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
主治与应用:
1.为熄风止痉要药,适用于急慢惊风,中风面瘫,破伤风等痉挛抽搐之证。牵正散,治中风口眼歪斜,常与白附子,僵蚕同用。
2.本品即能解毒散结,又能通络止痛,用于恶疮肿毒疗效甚佳。如治诸疮肿毒,用麻油煎全蝎、桅子加黄蜡为膏,敷于患处。
3.有通络止痛之功,多用于较顽固的偏正头痛、风湿痹痛,每与蜈蚣、僵蚕、川芎、羌活等品配伍。
用量:2-6克。研末吞服,每次0.6-1克。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用量不可过大。血虚生风者慎用。
参考资料:有镇静、抗惊厥作用。全蝎毒素对呼吸中枢有麻痹作用;有溶血作用;对心血管有兴奋作用。蝎酸钠盐对离体肠管和子宫的运动有促进作用。
(八)僵蚕《本经》
为蚕娥科昆虫家蚕的幼虫在未吐丝前因感染丝状菌发生白僵病而致死的虫体,主产于江苏、浙江、四川等养蚕地区。入药生用,或炒黄用。
别名:白僵虫、天虫。
处方用名:僵蚕、白僵蚕、天虫。
药用部分:虫体。
性味:咸、辛、平。
归经:入肝、肺经。
功能;熄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主治与应用:
1.能熄风止痉,又可化痰,适用于肝风内动及痰热所致的惊风,癫痫、中风等痉挛抽搐之证。常与天麻、全蝎、牛黄等药同用,如千金散。
2.有祛风止痛作用,可用于风邪所致的头痛,目痛或喉痛。如白僵蚕散治风热头痛多泪等证,以本品配桑叶、荆芥、木贼等药。
3.有化痰散结之功,用于瘰疬痰核,常与贝母,夏枯草等同用。
此外,本品尚有疏风止痒作用,可用于风疹瘙痒,多与蝉衣,薄荷等配伍。一般多炒用,散风热宜生用。
用量;3-10克。
参考资料:僵蚕含蛋白质、脂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动物实验有抗惊厥作用,僵蚕所含的蛋白质有刺激肾上腺皮质的作用。
(八)蜈蚣《本经》
为节足动物蜈蚣科少棘巨蜈忪的干燥虫体。主产于四川、湖北、浙江等地。入药生用,或酒洗用,或研末用。
别名:天龙、百足。
处方用名:蜈蚣,天龙。
药用部分:虫体。
性味:咸、辛、温、有毒。
归经:入肝经。
功能;熄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
主治与应用:
1.熄风止痉作用较强,适用于急慢惊风,破伤风,癫痫等痉挛抽搐之证。常与全蝎同用,如验方止痉散。
2.有较强的解毒散结作用,可用于疮疡肿毒,瘰疬溃烂等证,以及蚊虫咬伤。
3.能通络止痛,多用于顽固性头部抽掣疼痛、痹证、关节冬痛、常与川芎、天麻等配伍。
用量:1-5克。研末吞服,每次0.6-1克。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用量不可过大,孕妇忌用。
参考资料:含组织胺、溶血蛋白蛋,以及酪氨酸、蚁酸、脂肪油、胆固醇等。有镇静、抗惊厥作用。对结核杆菌及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三、镇潜、熄风方:
一)镇潜方:
(一)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组成:酸枣仁15克 甘草6克 知母6克 茯苓12克 川芎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虚劳虚烦不得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脉弦或细数等证。
方解:本方证乃肝血不足、阴虚内热所致。方中酸枣仁养血安神为主;茯苓宁心安神,川芎调血养肝,知母清热除烦,甘草泻火缓急,俱为辅。用于上述诸证,可使肝血足,烦热平,心神定而安眠。
临床应用:
1.本方主要用治肝血不足,虚火内扰心神之虚烦不眠证。若时而惊醒、心悸多梦、舌淡脉弦细,属心胆虚者,可用本方加党参、龙齿以益气镇惊。
2.神经衰弱而见烦燥失眠等证,属肝血不足,虚火内扰者,配合旱莲草,女贞子或加白芍、生地以养阴清热;盗汗甚者可加柏子仁、五味子以安神敛汗;心悸甚者可加龙齿以镇惊。
(二)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组成:生地黄120克、五味子、当归身、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各30克、人参、玄参、丹参、白茯苓、远志、桔梗各15克。
用法:为末。炼密为小丸,朱砂为衣,每服9克,温开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滋阴清热、养血安神。
主治:阴亏血少。症见虚烦心悸、睡眠不安、精神衰疲、梦遗健忘、不耐思虑、大便干燥、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方解:本方证是由于心肾不足、阴亏血少、心失所养所致。心主血脉而藏神,肾主骨,生髓而藏精。只有精血充足,水火互济,才能使神志安宁。如思虑过度,心肾不足,阴虚血少,则虚火易动,扰乱心神,而致失眠心悸,梦遗健忘;阴虚阳亢虚火上炎,则口舌生疮,舌红少苔。治宜滋阴清热,养血安神。方中以生地黄滋阴清热,使心神不为虚火所扰。为主药;玄参、天冬、麦冬协助生地以加强滋阴清热之力,丹参、当归身补血养心,使心血足而神自安,党参、茯苓益心气而安心神,柏子仁、远志宁心安神,更用五味子,酸枣仁之酸以敛心气的耗散,并能安神,以上诸药共为辅佐药;桔梗载药上行,朱砂为衣,亦取其入心以安神,均为使药。诸药合用,共成滋阴安神之剂。
临床应用:
1.本方滋阴安神、调心肾。适用于心肾不足、阴虚火动所致的失眠、梦遗、心悸、健忘等症。
2.对于心脏病、神经衰弱、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见眩晕不寐,心悸怔忡、舌红苔少属阴亏血少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二)熄风方:
(一)天麻钩藤饮《杂病症治新义》
组成:天麻9克 钩藤12克后下,石决明30克先煎 山栀子6克 黄苓9克 川牛膝12克 仁仲10克 益母草9克 桑寄生12克 夜交藤12克、茯苓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平肝熄风、滋阴清热。
主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所致的头痛眩晕,耳鸣眼花,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半身不遂,舌红,脉弦数等。
方解:本方为治疗兼有热象的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证的常用方。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清热;石决明平肝潜阳;牛膝补肝肾,引血下行;山栀子,黄苓清热;杜仲、桑寄生补肝肾;益母草活血;夜交藤养心安神、通络;茯苓宁心安神,健脾补中。上药合用,共凑平肝熄风,养阴清热之效。
临床应用:
1.本方治证以头痛眩晕、耳鸣眼花、失眠、舌红、脉弦数等为辩证要点。
2.若阴虚明显者,可再加生地、白芍、元参等;肝阳上亢甚者,再加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等。
(二)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淮牛膝30克 代赭石30克先煎 生龙骨10克先煎、生牡蛎15克先煎、生龟板15克先煎、生白芍15克、元参15克 天冬15克 川楝子6克 生麦芽6克 茵陈6克 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镇肝熄风。
主治:阴虚阳亢、肝风内动所致的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中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或肢体渐觉活动不利,或口眼渐形歪斜,甚则眩晕颠扑,不知人事,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脉弦长有力者。
方解;本方证是由阴虚阳亢,肝风内动所致。临床应用有较好的效果,方中重用牛膝,降其上行之血(引血下行)并能滋养肝肾;代赭石降其上逆之气,并能平肝潜阳,为主药;龙骨、牡蛎、龟板潜阳降逆,柔肝熄风;玄参、天冬、白芍滋养阴液,柔润熄风,共同协助主药以制阳亢,均为辅药;茵陈、川栋子协助主药以清泄肝阳之有余,茵陈与麦芽同用能疏畅肝气,有利于肝阳的平降,甘草和中,调和诸药,均有佐使药。诸药合用,则成镇肝熄风之剂。
临床应用:
1.本方症以头晕目眩,头胀脑热、心中烦热、肢体渐沉不利、口眼歪斜等症状为辩证要点。但本方使用面较广,中风前后、中风时均可使用。
2.如痰多者,可加胆星、川贝母以化痰;尺脉虚者,可加熟地、山芋肉以滋补肝肾,如头痛较剧,两目胀痛者,可加夏枯草、钩藤、菊花等以清肝热。
3.高血压病、嗜酪细胞瘤、月经前期紧张症属肝阳上亢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三)羚羊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组成:羚羊角1-5克先煎、钩藤9克后下,霜桑叶6克 川贝母9克 鲜竹茹10克、生地黄15克 菊花9克 白芍12克、茯神木10克 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平肝熄风、清热止痉。
主治:肝经热盛,热极动风所致的高热不退,烦闷燥扰,手足抽搐,甚至神昏,发为痉厥、舌绛而干,脉弦而数。
方解:本方是治疗肝经热盛,热极生风的常用方。方中以羚羊角、钩藤清热凉肝、息风止痉、为主药;桑叶、菊花协助主药以清热息风,为辅药;风火相煽,最易耗伤阴液,故用白芍、生地黄、甘草养阴增液以柔肝命筋;邪热亢盛,易灼津为痰,故用贝母、竹茹清热化痰;热扰心神,又以茯神以宁以安神,均为佐药;其中甘草又能调和诸药,兼以为使,诸药合用,共成平肝熄风。清热止痉之剂。
临床应用:
1.使用本方以高热、烦燥、手足抽搐为辩证要点。
2.若热邪内闭、神志昏迷者,可配合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等清热开窍之剂。如高热不退,耗伤津液甚,或素有肝阴不足,属阴虚阳亢型痉厥者,可酌加玄参、麦冬、石斛、阿胶等养阴增液之品。
凡具有平肝潜阳、熄风止痉等作用的药物称熄风药;由这些药物为主所组成的方剂,称熄风剂。本类药物主要适用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中风、头晕目眩、惊风、癫痫和破伤内,以及热性病热极生风和子痫等病证。
临床应用本类药物时,还应根据病因适当配伍有关药物如因热引起的,配清热泻火药;因痰引起的,配化痰药;因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引起的,配滋补肾阴药。还应注意脾虚慢惊病人,羚羊角、玳瑁等寒凉药当忌用;血虚阴亏病人,又当慎用偏于温燥的全蝎、蜈蚣等。
前人有“诸风掉眩、毕属于肝”之说,故镇潜熄风药多入肝经。本类药物药性多属寒凉而主沉降。
一.镇潜、熄风药:
一)镇潜药
(一)龙骨《本经》
为古代多种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骨骼的化石(龙骨)和齿和化石(龙齿)。主产于河南、河北、山西、内蒙等地,入药打碎生用或煅用。
处方用名:龙骨、煅龙骨、生龙骨。
药用部分;骨骼化石。
性味:甘、涩、微寒。
归经:心、肝、肾经。
功能:平肝潜阳、镇静安神、收敛固涩。
主治与应用:
1.用于阴虚阳亢所致的烦躁易怒、头晕目眩等证,多与白芍、牡蛎、代赭石配伍,如镇肝熄风汤。
2.能镇静安神,适用于心神不安,失眠健忘、惊悸、多梦等证。多与远志、朱砂、牡蛎等配用。
3.煅用长于收敛固涩,用于遗精、盗汗、崩漏、带下、久泻不止等证,常与牡蛎、山药、沙苑蒺藜、芡实等配伍;治带下赤白及月经过多,可与牡蛎、海螵蛸、山药等配用;治虚汗,常与牡蛎、五味子等配伍。
此外,煅龙骨研末外用,有吸湿敛疮作用,可用于湿疮痒疹及疮疡溃后久不愈合。
用量用法:15-30克。入煎剂宜先煎。外用适量。收敛固涩煅用,其他生用。
参考资料:
主含碳酸钙。另含少量的铁、镁、铝、钾钠及氯、硫酸根离子,所含钙盐吸收后有促进血液凝固,降低血管壁的通透性及抑制骨骼肌的兴奋等作用。
附药:龙齿
与龙骨来源相同,为古代多种大型哺乳动物的牙齿骨骼化石。采掘龙骨时即可收集龙齿。碾碎生用或火煅用。
性味:涩凉,功能与龙骨相似,重镇安神作用较强,而收涩作用较弱,用量同龙骨。
(二)牡蛎《本经》
为牡蛎科海产动物牡蛎的贝壳。产于沿海地区。入药粉碎生用或煅用。
处方用名:贝壳。
性味:咸、微寒。
归经:肝、肾经。
功能: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软坚散结。
主治与应用:
1.平肝潜阳:治肝阳上亢所致的惊悸不安、烦燥失眠、头昏目眩及惊痫发狂诸证,常与龙骨、龟板、石决明、代赭石等配伍,如镇肝熄风汤。
2.收敛固涩:煅用治虚汗、遗精、遗尿、崩漏、带下、吐血、吐酸。如牡蛎散治虚汗。
3.软坚散结:可用于痰火郁结之瘰疬、痰核等证,常与浙贝母、玄参配伍、如消瘰丸。近年来临床上又用以治肝脾肿大,常与丹参、泽兰、鳖甲等配药使用。
此外,本品有制酸作用,可用于胃酸过多、胃溃疡等。
用量:15-30克。
参考资料:
1.含80-95%的碳酸钙,磷酸钙及硫酸钙,并含镁、铝、钾及氧化铁等。
2.含有大量钙,有制酸作用,可用治胃酸过多证。牡蛎与苍术同用治小儿钙质缺乏而引的佝偻病效果良好。
(三)朱砂《本经》
为汞矿含硫化汞的矿石。湖南产者最佳。入药研细水飞入丸散中用,忌用火煅。
别名:朱砂、辰砂、丹砂。
处方用名:朱砂、辰砂、丹砂。
药用部分:矿石。
性味:甘、寒。有毒。
归经:心经。
功能;清心、镇惊、安神、解毒。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有清心、镇惊、安神的作用,可用于心火亢盛所致的心神不安,心烦不寐、惊悸等证。可配伍黄连、甘草等以清心安神,如朱砂安神丸。若血虚心悸、失眠、亦可配丹参、生地、当归、柏子仁等养心安神药,以增强其安神作用。
2.朱砂外用有良好的解毒作用,主要用于疮疡肿毒,常与雄黄合研外涂;对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可配冰片、硼砂、西瓜霜等研末外,能解毒、消肿、止痛之效。
此外,本品可作丸剂的外衣,有防腐作用。
用量:0.3-1克。研末冲服或入丸散用。
注意事项:本品有毒,内服不宜过量,也不可持续服用以免汞中毒。
参考资料:
本品含硫化汞,常混有少量的粘土、氧化镁、氧化铁等杂质等。朱砂内服有镇静作用。外用能抑制和杀灭细菌、寄生虫等。
(四)琥珀《别录》
为松柏科松属植物的树脂埋藏于地下,经久而成的化石状物质。主产于云南、广西、辽宁等地。入药研细末用。
别名:血珀、明珀、红松脂。
处方用名:琥珀、血珀。
药用部分:树脂化石。
性味:甘平。
归经:心、肝、膀胱经。
功能;定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
主治与应用:
1.用于惊风癫痫等症,常与朱砂、金蝎等息风镇痉药同用;对于心悸不安、失眠、多梦等证,可与酸枣仁、夜交藤、朱砂等配伍应用。
2.本品活血调经,又能散瘀破症,用治血滞经闭症瘕痉痛等证,常与其他活血破瘀药同用。如琥珀散,配当归、莪术、芍药,以治血滞气阻、月经不通。
3.能利尿通淋,适用于小便不利或瘾闭之证,因能散瘀及止血,故尤宜于血淋,也可用于石淋,热淋等症。亦可配伍金钱草、木通、扁蓄等利尿通淋之品同用。
用量:1.5-3克。研末冲服,不入煎剂。
参考资料:
本品含树脂、挥发油。树脂中含有琥珀香酸、琥珀银松酸、琥珀脂醇、琥珀松香醇及琥珀酸等
(五)磁石《本经》
为天然的等轴晶系磁铁矿的矿石。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入药生用,煅用或醋淬研细用。
别名;慈石、灵磁石。
处方用名:磁石、灵磁石。
药用部分:矿石。
性味:咸、寒。
归经:入肝、心、肾经。
功能:潜阳安神、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主治与应用:
1.用于阴虚阳亢所致的烦燥不宁、心悸、失眠、头晕头痛及癫痫等证,有平肝潜阳,镇静安神之功。常与朱砂配伍,如磁朱丸;亦可与石决明、白芍、生地等同用。
2.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耳鸣、耳聋及目昏等证,能养肾益阴而有聪耳明目之效。治耳鸣、耳聋,可与熟地、山芋肉、五味子等药配伍治视力模糊,可以磁朱丸配合养肝肾药同用。近年临床报导,用磁朱丸治疗白内障,可使部分病例视力增进。
3.用于肾虚摄纳无权,气逆作喘之证,能纳气而平喘。宜与代赭石,五味子,胡桃肉等配合使用。
用量:9-10克。入丸、散,每次用1-3克。
注意事项:困难于消化,入丸,散不可久服多服。脾胃虚弱者慎用。
(六)代赭石《本经》
为赤铁矿石。主含三氧化二铁。山西、河北等地皆产。入药打碎,生用或醋淬后粉碎晒干用。
处方用名:代赭石、赭石、钉头赭石。
药用部分;矿石。
性味:苦、寒。
归经:入肝、心包经。
功能;平肝潜阳、降逆、止血。
主治与应用:
1.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等证。常与龙骨、牡蛎、白芍等药同用,如镇肝息风汤。
2.用于暧气、呃逆、呕吐及气喘等症,有降逆之功。治嗳气、呃逆、呕吐,常与旋复花、半夏、生姜等同用,如旋复代赭石汤;若治肺肾两虚所致的气逆、喘息、可与党参、山茱芋等补肺纳气药同用。如参赭镇气汤。
3.用于吐血,衄血及崩漏等证,有凉血止血作用。用治血热所致的吐血、衄血,可与白芍、竹茹、牛蒡子等配伍、如寒降汤。
用量:10-30克。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参考资料:
为三氧化二铁混有粘土,钛镁、砷盐等杂质。有镇静作用,并能促进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新生。小量长期饲养动物,可引起砷中毒。
(七)酸枣仁《本经》
为鼠李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酸枣的成熟种子。多野生于北方各省,陕西主产于陕北。简称枣仁。入药生用或微炒宜捣碎用。
别名:山枣仁。
处方用名:酸枣仁、枣仁、炒枣仁。
药用部分;种子。
性味:甘、酸、平。
归经:心、肝、脾、胆经。
功能;养心安神、敛汗。
主治与应用:
1.本品能养心阴,益肝血而宁心安神,为有效的滋养性安神药,主要用于心肝血虚引起的心烦失眠及惊悸怔仲等症,单用研末,竹叶汤下,即可取效。若肝虚有热之眠,可与知母、茯苓等同用,如酸枣仁汤。
2.有一定的敛汗作用,用于体虚自汗,盗汗等证,常配党参、五味子、山茱芋等同用。
用量:9-18克。亦可研末,睡前吞服,每服1.5-3克。
参考资料:
本品水溶性成分有镇静、催眠作用,能对抗苯钾酸钠咖啡因引起之兴奋。能降压及抑制动物肾型高血压的形成。兴奋子宫。对动物实验性烫伤,有抗休克及减轻局部水肿作用。
(八)远志《本经》
为远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远志的根皮。多产于北方,陕西产者较佳。入药多抽去木心后生用或炒用。
别名;小草根。
处方用名;远志、炙远志、远志肉。
药用部分:根皮。
性味:辛、苦、微温。
归经:肺、心、肾经。
功能: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痈肿。
主治与应用:
1.用于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健忘等证。常与朱砂、茯苓、龙齿等同用。如远志丸。
2.有祛痰开窍作用,可治痰阻心窍所致的精神错乱、神志恍惚、惊痫等症,常与菖蒲、郁金、白矾等同用。以增强祛痰开窍之力,咳嗽痰多,难咯出者,用本品可使痰液稀释易于咯出,每与杏仁、桔梗、甘草等同用。
3.能消散痈肿,用于痈肿疖毒,乳房肿痛。单用为末酒送服,外用调敷患处有效。
用量:3-9克。
使用注意:有溃疡病及胃炎者慎用。
参考资料:
远志合远志皂甙,远志醇等。有较强的祛痰作用。远志流浸膏对动物已孕和未孕子宫有促进收缩和增强张力的作用。
(九)柏子仁《本经》
为柏科常绿乔本植物侧柏的种仁。全国大部分有产。入药生用或压去油用(柏子霜)。
别名:柏树子、柏实。
处方用名:柏子仁、柏仁。
药用部分:种仁。
性味:甘平。
归经:心、肾、大肠经。
功能;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有与酸枣仁相类似的养心安神之效,用于血不养心的惊悸怔忡、虚烦不眠之证,常与酸枣仁、五味子、茯神等同用,如养心汤。
2.柏子仁油多质润,有润肠通便之效,适用于阴虚血少的肠燥便秘,常与松子仁,郁李仁等同用,以加强其润下作用,如五仁丸。
用量:9-18克。
参考资料:
本品含大量脂肪油及小量挥发油,皂甙等故有润肠作用。
(十)夜交藤 《开宝本草》
为蓼科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何首乌的蔓茎。产浙江、江苏、安徽、广西、湖南、四川、贵州等地。秋冬割取地上部分,晒干、切段。
别名:首乌藤。
外方用名:夜交藤、首乌藤。
药用部分:蔓茎。
性味:甘、平。
归经:心、肝经。
功能:养心安神,祛风通络。
主治与应用:
1.用于阴虚血少所致的虚烦不眠、多梦等证,常与合欢皮相须为用,也可与柏子仁,枣仁,远志等同用;用于精神病,可配何首乌、大枣用。
2.用于风湿痹痛,多配伍五加皮,鸡血藤等同用。此外,单用煎水外洗,以治皮肤风疮痒疹,可收祛风止痒之效。
用量:10-30克,治精神病可用至60克。
参考资料:
用鲜何首乌90-140克,鲜夜交藤140克(干品均用1/3-1/2),红枣2-6枚治精神病。
(十一)合欢皮《本经》
为豆科落叶乔木植物合欢的树皮及花,产长江流域各省,春秋两季剥取树皮,切段。花在夏季半开时采摘,生用。
别名;绒线花。
处方用名:合欢皮、合欢花。
药用部分:树皮及花。
性味:甘、平。
归经:心、肝经。
功能:安神解郁,活血消肿。
主治与应用:
1.合欢皮及花均有安神解郁作用,用于七情所伤而致的忿怒忧郁、虚烦不安,健忘失眠等证,可单用或与夜交藤、柏子仁、郁金等养心安神解郁药合用。
2.合欢皮具有活血作用,适用于跌打损伤,骨折肿痛等血瘀证,常配当归、川芎、赤芍等,以增强活血散瘀止痛之力。又能消痈肿,可配白蔹用,即《景岳全书》合观皮饮;或配鱼腥草、桔梗、甘草等用以增强消痛排脓之力。
用量:合欢花3-9克,合欢皮9-15克,外用适量。
参考资料:合欢皮含合欢甙、鞣酸皂甙,内服有强壮兴奋、镇痛,驱虫及利尿作用。动物实验有催产作用。
二、熄风药
(一)天麻《本经》
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天麻的根茎。四川及云南产者较佳,陕西、安徽、湖北及东北各省亦产,野生与栽培均有。入药去皮,煮后晾干,姜汁浸透切片用。
别名;明天麻、定风草根。
处方用名:天麻、明天麻、赤箭。
药用部分:根茎。
性味:甘平。
归经:肝经。
功能:息风止痉、平肝潜阳。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有息风止痉作用,适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等证,寒热证均宜。如钩藤饮,治急惊风可用本品配羚羊角、全蝎、钩藤等药;醒脾散治慢惊风,以本品配人参、白术、云苓等药。
2.又能平肝阳,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及眩晕,常与川芎配伍,如天麻丸;若为湿痰眩晕,可配半夏、白术、茯苓等健脾燥湿药,如半夏白术天麻汤。
此外,又能祛风湿,止痹痛,可用于风湿痹痛及肢体麻木,手足不遂等证,多与秦艽、羌活、朱膝、桑寄生等同用。
用量:3-9克,研末吞服1-1.5克。
参考资料:
含生物碱,甙类,香荚兰醇,维生素A、粘液质。有镇静、镇痛、抗惊厥、抗癫痫和促进胆汁分泌作用。
(二)钩藤《别录》
为茜草科绿木质藤植物钩藤的带钩茎枝。主产于广西、湖南及西南等地。春秋两季采收、晒干,或先置锅内稍蒸片刻,或于沸水中略烫后取出晒干。切段入药。
别名:钩钩、双钩、勾丁。
处方用名:钩藤、勾勾、双钩藤。
药用部分:茎枝。
性味:甘、微寒。
归经:入肝、心包经。
功能;熄风上痉、清热平肝。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有熄风止痉作用,又可清热,适用于热盛风动所致的痉挛抽搐等证。多与其他熄风止痉药,如羚羊角、天麻、蝉蜕等同用。
2.能平肝、清肝、适用于肝经有热,肝阳上亢的眩晕,头痛、目赤等证。平肝潜阳,常与石决明、白芍等同用;清肝明目,常与菊花、夏枯草等同用。
此外本品兼有疏散风热之效,适用于外感风热、发热、头痛、目赤等证,可与蝉蜕、桑叶合用。
用量:9-30克。入煎剂宜后下,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钩藤经水煮沸20分钟以上,降压效果降低,故不宜久煎。
参考资料:含钩藤碱、异钩藤碱等,能兴奋呼吸中枢;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扩张周围血管,使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钩藤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并能制止实验动物癫痫反应发生。
(三)羚羊角《本经》
为洞角科动物赛加羚羊的角。产于新疆、甘肃、青海等地。全年均可捕捉,但以秋季猎取者最佳。捕得后切取其角,同时磨汁,锉末,或镑为薄片。
别名:羚羊角尖。
处方用名:羚着角、羚羊。
药用部分:角。
性味:咸寒。
归经:入肝、心经。
功能:平肝息风,清肝明目、凉血解毒。
主治与应用:
1.用于惊风、癫痫所致的手足抽搐等证,常与钩藤、白芍、菊花、生地等配伍,如羚羊钩藤汤。
2.有良好的清肝明目作用,适用于肝热目赤,羞明疼痛等证,常与石决明,龙胆草等同用。
3.用于温热病壮热神昏、谵语、躁狂,以及血热发斑等证。这时常配犀牛角、石羔、朱砂、黄莲等,如紫雪丹。
用量;1-3克。磨汁或锉末服,每次0.3-0.5克。
使用注意:本品入煎剂宜另煎汁冲服。
参考资料:含角质蛋白,磷酸钙及不溶性无机盐类等,有降压及抗惊厥作用。
附药:山羊角
为牛科动物青羊的角。性味:咸寒。旧肝经。有平肝,镇惊作用,适用于肝阳上亢,头目眩晕;肝火上炎、目赤肿痛;以及惊风抽搐等证。
用量:10-15克。
(四)石决明《别录》
为海产鲍科软体动物鲍鱼的贝壳。我国福建、广东、台湾、辽宁、山东等沿海地区多产。入药打碎生用或煅用。
别名:鲍鱼壳、九孔腮。
处方用名:石决明、石决、鲍鱼壳。
药用部分:贝壳。
性味:咸寒。
归经:入肝经。
功能;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主治与应用:
1.本品善于平肝潜阳,适用于肝阴虚,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目眩等证,常与菊花,白芍,生龙骨,生牡蛎等药同用。
2.又为清肝明目要药,适用于肝阴不足,肝虚有热的眼病,如青盲内障、目赤翳障、视物模糊,胬肉遮睛等证。常伍以菊花、蒙花、谷精草等。或伍以补肝肾之品,如菟丝子,山芋肉,熟地,如石决明丸。
用量:15-30克。
使用注意:人煎剂应先煎。
参考资料:本品含碳酸钙、胆素、壳角质等。
(五)地龙《本经》
为环节动物蚯蚓的虫体。各地皆有,广东、广西及福建,江苏产者最佳。入药去内脏,晒干备用。
别名:土龙、蚯蚓、蛛串、蛐蟮。
处方用名:地龙、蚯蚓。
药用部分;虫体。
性味:咸寒。
归经:入肝、脾、肺、膀胱经。
功能;清热熄风、通络、平喘、利尿。
主治与应用:
1.能熄风止痉,又善清热,适用于热病壮热惊痫,抽搐、躁狂、中风等证。单用或与清热熄风药,如钩藤、僵蚕、七叶一枝花等配用。近年来,亦有以鲜蚯蚓洗净,加白糖化水服,治疗精神分裂症而属于热狂证者。
2.用于热痹的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等症,本品性寒清热,又有通利经络的功效,常与桑枝、忍冬藤、络石藤、赤芍等配伍。若治寒湿痹痛,肢体屈伸不利等症,亦可与川芎、草乌、南星等同用,如小活络丹。又可用于气虚血滞,经络不利所致的半身不遂,常配伍黄芪、当归、红花等,如补阳还五汤。
3.有良好的平喘作用。用于支气管哮喘之痰呜喘息,不能平卧等证。以肺热型较为适宜。可研末单用,或配伍麻黄、杏仁、石膏等药应用。
4.能清热利尿,适用于热结尿闭之症。可配伍车前子,木通等。
用量:5-15克,鲜品10-12克,研末吞服1-2克。
参考资料:据研究,地龙具有降压,解热及舒张支气管、抗组织胺、抗惊厥,兴奋子宫等作用。临床用于治疗高血压,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等病的报导。
(六)白蒺藜《本经》
为蒺藜科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刺蒺藜的果实。主产于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四川等地,入药去枣生用,或炒黄用。
别名:刺蒺藜、枣蒺狗。
处方用名:白蒺藜、刺蒺藜。
药用部分:果实。
性味:苦、辛、微温。
归经:入肝经。
功能;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主治与应用:
1.有平肝阳的作用,可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等证,宜与钩藤、珍珠母、草决明、菊花配用。
2.有疏肝解郁的作用,适用于肝气郁结的胸胁不舒,乳闭不通,常配伍以香附、青皮、柴胡等药。
3.能祛风明目,适用于风热所致的目赤多泪,头目疼痛之证。如白蒺藜散治肝热目赤多泪等证,常与菊花,蔓荆子,决明子等同用。
4.又能祛风止痒,适用于风瘙痒,可与蝉退、僵蚕、荆芥、防风、川芎等配伍。
用量:6-10克。
(七)全蝎《开宝本草》
为节足动物蝎的虫体。全国大部分地区皆产,河南及山东较多。蝎尾功力较强,单用尾,则名蝎梢。入药沸水烫死,或加盐煮后晒干备用。
别名:蝎子、全虫。
处方用名:全蝎、全虫。
药用部分;虫体。
性味:辛、平;有毒。
归经:入肝经。
功能:熄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
主治与应用:
1.为熄风止痉要药,适用于急慢惊风,中风面瘫,破伤风等痉挛抽搐之证。牵正散,治中风口眼歪斜,常与白附子,僵蚕同用。
2.本品即能解毒散结,又能通络止痛,用于恶疮肿毒疗效甚佳。如治诸疮肿毒,用麻油煎全蝎、桅子加黄蜡为膏,敷于患处。
3.有通络止痛之功,多用于较顽固的偏正头痛、风湿痹痛,每与蜈蚣、僵蚕、川芎、羌活等品配伍。
用量:2-6克。研末吞服,每次0.6-1克。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用量不可过大。血虚生风者慎用。
参考资料:有镇静、抗惊厥作用。全蝎毒素对呼吸中枢有麻痹作用;有溶血作用;对心血管有兴奋作用。蝎酸钠盐对离体肠管和子宫的运动有促进作用。
(八)僵蚕《本经》
为蚕娥科昆虫家蚕的幼虫在未吐丝前因感染丝状菌发生白僵病而致死的虫体,主产于江苏、浙江、四川等养蚕地区。入药生用,或炒黄用。
别名:白僵虫、天虫。
处方用名:僵蚕、白僵蚕、天虫。
药用部分:虫体。
性味:咸、辛、平。
归经:入肝、肺经。
功能;熄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主治与应用:
1.能熄风止痉,又可化痰,适用于肝风内动及痰热所致的惊风,癫痫、中风等痉挛抽搐之证。常与天麻、全蝎、牛黄等药同用,如千金散。
2.有祛风止痛作用,可用于风邪所致的头痛,目痛或喉痛。如白僵蚕散治风热头痛多泪等证,以本品配桑叶、荆芥、木贼等药。
3.有化痰散结之功,用于瘰疬痰核,常与贝母,夏枯草等同用。
此外,本品尚有疏风止痒作用,可用于风疹瘙痒,多与蝉衣,薄荷等配伍。一般多炒用,散风热宜生用。
用量;3-10克。
参考资料:僵蚕含蛋白质、脂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动物实验有抗惊厥作用,僵蚕所含的蛋白质有刺激肾上腺皮质的作用。
(八)蜈蚣《本经》
为节足动物蜈蚣科少棘巨蜈忪的干燥虫体。主产于四川、湖北、浙江等地。入药生用,或酒洗用,或研末用。
别名:天龙、百足。
处方用名:蜈蚣,天龙。
药用部分:虫体。
性味:咸、辛、温、有毒。
归经:入肝经。
功能;熄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
主治与应用:
1.熄风止痉作用较强,适用于急慢惊风,破伤风,癫痫等痉挛抽搐之证。常与全蝎同用,如验方止痉散。
2.有较强的解毒散结作用,可用于疮疡肿毒,瘰疬溃烂等证,以及蚊虫咬伤。
3.能通络止痛,多用于顽固性头部抽掣疼痛、痹证、关节冬痛、常与川芎、天麻等配伍。
用量:1-5克。研末吞服,每次0.6-1克。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用量不可过大,孕妇忌用。
参考资料:含组织胺、溶血蛋白蛋,以及酪氨酸、蚁酸、脂肪油、胆固醇等。有镇静、抗惊厥作用。对结核杆菌及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三、镇潜、熄风方:
一)镇潜方:
(一)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组成:酸枣仁15克 甘草6克 知母6克 茯苓12克 川芎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虚劳虚烦不得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脉弦或细数等证。
方解:本方证乃肝血不足、阴虚内热所致。方中酸枣仁养血安神为主;茯苓宁心安神,川芎调血养肝,知母清热除烦,甘草泻火缓急,俱为辅。用于上述诸证,可使肝血足,烦热平,心神定而安眠。
临床应用:
1.本方主要用治肝血不足,虚火内扰心神之虚烦不眠证。若时而惊醒、心悸多梦、舌淡脉弦细,属心胆虚者,可用本方加党参、龙齿以益气镇惊。
2.神经衰弱而见烦燥失眠等证,属肝血不足,虚火内扰者,配合旱莲草,女贞子或加白芍、生地以养阴清热;盗汗甚者可加柏子仁、五味子以安神敛汗;心悸甚者可加龙齿以镇惊。
(二)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组成:生地黄120克、五味子、当归身、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各30克、人参、玄参、丹参、白茯苓、远志、桔梗各15克。
用法:为末。炼密为小丸,朱砂为衣,每服9克,温开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滋阴清热、养血安神。
主治:阴亏血少。症见虚烦心悸、睡眠不安、精神衰疲、梦遗健忘、不耐思虑、大便干燥、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方解:本方证是由于心肾不足、阴亏血少、心失所养所致。心主血脉而藏神,肾主骨,生髓而藏精。只有精血充足,水火互济,才能使神志安宁。如思虑过度,心肾不足,阴虚血少,则虚火易动,扰乱心神,而致失眠心悸,梦遗健忘;阴虚阳亢虚火上炎,则口舌生疮,舌红少苔。治宜滋阴清热,养血安神。方中以生地黄滋阴清热,使心神不为虚火所扰。为主药;玄参、天冬、麦冬协助生地以加强滋阴清热之力,丹参、当归身补血养心,使心血足而神自安,党参、茯苓益心气而安心神,柏子仁、远志宁心安神,更用五味子,酸枣仁之酸以敛心气的耗散,并能安神,以上诸药共为辅佐药;桔梗载药上行,朱砂为衣,亦取其入心以安神,均为使药。诸药合用,共成滋阴安神之剂。
临床应用:
1.本方滋阴安神、调心肾。适用于心肾不足、阴虚火动所致的失眠、梦遗、心悸、健忘等症。
2.对于心脏病、神经衰弱、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见眩晕不寐,心悸怔忡、舌红苔少属阴亏血少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二)熄风方:
(一)天麻钩藤饮《杂病症治新义》
组成:天麻9克 钩藤12克后下,石决明30克先煎 山栀子6克 黄苓9克 川牛膝12克 仁仲10克 益母草9克 桑寄生12克 夜交藤12克、茯苓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平肝熄风、滋阴清热。
主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所致的头痛眩晕,耳鸣眼花,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半身不遂,舌红,脉弦数等。
方解:本方为治疗兼有热象的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证的常用方。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清热;石决明平肝潜阳;牛膝补肝肾,引血下行;山栀子,黄苓清热;杜仲、桑寄生补肝肾;益母草活血;夜交藤养心安神、通络;茯苓宁心安神,健脾补中。上药合用,共凑平肝熄风,养阴清热之效。
临床应用:
1.本方治证以头痛眩晕、耳鸣眼花、失眠、舌红、脉弦数等为辩证要点。
2.若阴虚明显者,可再加生地、白芍、元参等;肝阳上亢甚者,再加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等。
(二)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淮牛膝30克 代赭石30克先煎 生龙骨10克先煎、生牡蛎15克先煎、生龟板15克先煎、生白芍15克、元参15克 天冬15克 川楝子6克 生麦芽6克 茵陈6克 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镇肝熄风。
主治:阴虚阳亢、肝风内动所致的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中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或肢体渐觉活动不利,或口眼渐形歪斜,甚则眩晕颠扑,不知人事,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脉弦长有力者。
方解;本方证是由阴虚阳亢,肝风内动所致。临床应用有较好的效果,方中重用牛膝,降其上行之血(引血下行)并能滋养肝肾;代赭石降其上逆之气,并能平肝潜阳,为主药;龙骨、牡蛎、龟板潜阳降逆,柔肝熄风;玄参、天冬、白芍滋养阴液,柔润熄风,共同协助主药以制阳亢,均为辅药;茵陈、川栋子协助主药以清泄肝阳之有余,茵陈与麦芽同用能疏畅肝气,有利于肝阳的平降,甘草和中,调和诸药,均有佐使药。诸药合用,则成镇肝熄风之剂。
临床应用:
1.本方症以头晕目眩,头胀脑热、心中烦热、肢体渐沉不利、口眼歪斜等症状为辩证要点。但本方使用面较广,中风前后、中风时均可使用。
2.如痰多者,可加胆星、川贝母以化痰;尺脉虚者,可加熟地、山芋肉以滋补肝肾,如头痛较剧,两目胀痛者,可加夏枯草、钩藤、菊花等以清肝热。
3.高血压病、嗜酪细胞瘤、月经前期紧张症属肝阳上亢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三)羚羊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组成:羚羊角1-5克先煎、钩藤9克后下,霜桑叶6克 川贝母9克 鲜竹茹10克、生地黄15克 菊花9克 白芍12克、茯神木10克 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平肝熄风、清热止痉。
主治:肝经热盛,热极动风所致的高热不退,烦闷燥扰,手足抽搐,甚至神昏,发为痉厥、舌绛而干,脉弦而数。
方解:本方是治疗肝经热盛,热极生风的常用方。方中以羚羊角、钩藤清热凉肝、息风止痉、为主药;桑叶、菊花协助主药以清热息风,为辅药;风火相煽,最易耗伤阴液,故用白芍、生地黄、甘草养阴增液以柔肝命筋;邪热亢盛,易灼津为痰,故用贝母、竹茹清热化痰;热扰心神,又以茯神以宁以安神,均为佐药;其中甘草又能调和诸药,兼以为使,诸药合用,共成平肝熄风。清热止痉之剂。
临床应用:
1.使用本方以高热、烦燥、手足抽搐为辩证要点。
2.若热邪内闭、神志昏迷者,可配合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等清热开窍之剂。如高热不退,耗伤津液甚,或素有肝阴不足,属阴虚阳亢型痉厥者,可酌加玄参、麦冬、石斛、阿胶等养阴增液之品。
相关热词搜索:
论坛新帖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
评论排行
- 2011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真...(13)
- 腋臭手术视频(11)
- 2008年考研英语真题及参考答案(5)
- 节食挑食最伤女人的免疫系统(5)
- 核辐射的定义和单位(5)
- CKD患者Tm与IMT相关(5)
- 齐鲁医院普外科开展“喉返神经监护...(5)
- windows7激活工具WIN7 Activation v1.7(5)
- 正常微循环(5)
- 美大学性教育课来真的 男女上阵亲...(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