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细胞中的凋谢
2011-11-26 09:43:13   来源:   作者:  评论:0 点击:

  各种免疫细胞都存在有凋谢的现象,这对保持免疫系统的平衡十分重要。诱导免疫系统PCD的因素有生理性和非生理性的。生理性因素如细胞因子浓度的改变、B细胞发育过程中Ig基因的重排等。非生理地因素如电离辐射、加热、药物等。体外培养的淋巴细胞对电离辐射尤为敏感,即使暴露在2-5Rad下也能产生形态改变,X身线和Y射线可诱导静止期的淋巴细胞出现典型的凋谢改变,这一过程有赖于大分子的合成。加热对于胸腺细胞来说是一种PCD凋谢特征的DNA降解。其它因素如甲醇、DMSO等在低浓度条件下可诱导PCD,浓度过高时则引起细胞的坏死。

  (一)干细胞

  干细胞在骨髓的造血环境中受到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生长因子和抑制因子的作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控制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细胞因子在造血干细胞的凋谢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IL-3、GM-CSF、IL-6等不仅对于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是必须的,而且对保持干细胞的存活也是必不可少的。去除这引起细胞因子将是致干细胞发生凋谢。因此,有的学者提出了一类新的造血因子概念,即造血挽救因子(survival factors),这类因子的存在可以阻断细胞凋谢的机制,通过其尝试的变化影响凋谢,达到地造血干细胞调节的作用。EPO、IL-3、GM-CSF、G-CSF等对造血干细胞凋谢均有抑制作用。目前认为EPO对凋谢的抑制机理是,红系干细胞发育从CFU-E或更早的BFU-E开始进入对EPO的依赖阶段,在这一时期,如果失去EPO的维持,红系干细胞将发生凋谢,EPO的作用只是抑制干细胞发生凋谢,但对细胞的DNA合成并汉骨促进作用。CFU-E中的红系干细胞在无EPO存在的条件下培养16小时,70%的DNA被降解,在EPOSCF存在的条件下,DNA的降解比率分别为3%和42%。

  (二)T细胞

  1.胸腺细胞的发凋谢 淋巴干细胞通过血流进入胸腺,在胸腺中的发育成熟过程中要发生基因的重排和分化,同时,胸腺细胞要经历严格的选择过程,只有那些对自身MHC分子亲和力较高的细胞克隆才被允许发育为CD4+和CD8+双阳性细胞(阳性选择)。其中那些对自身抗原和力较高的胸腺细胞必须清除(阴性选择)。胸腺细胞在胸腺中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是通过凋谢机制来实现的,其机制与胸腺细胞和胸腺基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大部分的胸腺细胞是未经阳性选择或阴性选择过的,因此其平均寿命很短,只有3-4天,代表了胸腺中凋谢的整体水平。在胸腺细胞中,凋谢与内源性糖皮质激素有关,未成熟胸腺细胞对糖皮质激素是敏感的,而成熟T细胞对糖皮质激素则是抵抗的。

  2.活化T细胞与凋谢 静止T细胞受到丝裂原CD3-TCR抗体的诱导而发生增殖,产生细胞因子。同样的信号在未成熟T细胞和T细胞杂交瘤则诱导细胞的凋谢,这种凋谢也称为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ctivation-induced cell death, AICD)。决定这种差别的因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可能与Ca2+流量和蛋白激酶C(PKC)有关。蛋白激酶C可以阻断引起核酸内切酶海参性所需的Ca2+流,它可能通过抗原刺激依赖的第二因子(如IL-1激活的蛋白激酶C)的存在与否来诱导凋谢或增殖。

  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并不仅仅限于未成熟的胸腺细胞和T细胞杂交瘤,在成熟的外周T细胞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表达TCRαβ或TCRγδ的小鼠和人T细胞在受到抗CD3-TCR抗体、PHA或抗Fas单抗的诱导时发生凋谢。

  (1)活化状态的外周T细胞更易发生凋谢:经丝裂原活化和体外扩增培养的人外周T细胞对凋谢更为敏感。小鼠脾脏T细胞在对凋谢易感之前也需要受到抗原的激活。在活化的T细胞中,对凋谢的敏感性在CD4+和CD8+T细胞亚群之间无差异,在小鼠CD4+细胞中,Th1和Th2亚群之间亦无明显的区别。

  (2)细胞因子在凋谢中的作用:目前关于细胞因子在体外诱导和阻止凋谢中发挥作用的报道不尽一致。在辅助性T细胞亚群和细胞毒T细胞亚群中,不仅其激活和增殖需要依赖IL-2,其存活也需要IL-2的支持。如在上述细胞的培养基中支除IL-2可使细胞在6小时内进入PCD。在体内,这种对细胞因子的信赖性与机体在抗原清除后扩增的效应淋巴细胞亚群的消失有关。以防止过高和维持时间过长的免疫应答。

  (3)抗原诱导的T细胞的凋谢:抗CD3单克隆抗体及PHA虽然能有效地诱导外周T细胞的活化,但它们不是生理性的刺激剂。目前认为AICD也能以抗原特异性的方式发生于T细胞,如超抗原葡萄球菌肠毒素(SF)能在体外及体内诱导活化T细胞的凋谢。抗原诱导的T细胞的凋谢也发生于同种异体抗原的刺激,当同时异体抗原再次刺激机体时,有20%-30%的同种异体反应细胞发生了AICD。

  (4)AICD的调节及其意义:相同的抗原在通过CD3-TCR刺激静止T细胞活化的同时,也启动了活化T细胞的凋谢过程。那么,静止细胞和活化细胞发生凋谢是如何调节的呢?一种可能的机制是某一特定的T细胞克隆的活化和凋谢是同时进行的,抗原的量决定增殖抑或凋谢。SE超抗原在诱导部分活化细胞(40%-50%)凋谢的同时,也有MHCⅡ抗原阳性的抗原提呈细胞的作用下诱导其余T细胞(50%-60%)的增殖。AICD是外周T细胞克隆清除(clonal deletion)的一种机制,有助于机体免疫耐受机制的建立,也是对细胞免疫调节的补充。当抗原活化的T细胞与特异性抗原接触时诱导部分T细胞发生AICD,使得机体能在一定范围内限制免疫应答的强度。

  (三)B细胞

  B细胞根据其分化的不同阶段对抗原的刺激有不同的反应。前B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必须经历免疫球蛋白的基因重排。基因重排未成功的B细胞将发生凋谢,重排成功的前B细胞最先表达膜表面IgM,如果前B细胞在这个阶段接触抗原,它们将会夭折,这是机体去除自身抗原反应细胞的一种机制。因为大多数出现在骨髓的抗原是自身抗原。mIgM、mIgD阳性B细胞如无抗原刺激一般于24小时之内在脾脏中死亡,脾脏B细胞胞核有高浓度的Ca2+、Mg2+,可诱导内源性的核酸内切酶,与无抗原刺激B细胞的凋谢有关。B细胞mIg结合相应抗原的亲和力成熟在保持B细胞的存活中起重要作用,只有对抗原刺激能产生高亲和力抗体的B细胞才能逃避凋谢。

  (四)髓样细胞

  免疫系统其它细胞中的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都与炎症发生密切相关。体外实验表明,它们各自在炎症中的作用可通过细胞因子对凋谢的发生来加以调节。髓样细胞系HL-60细胞在培养时,除小部分细胞自发分化外,大部分细胞在经历5-7天的培养时间后发生凋谢。单核细胞在失去某些刺激时将发生PCD,FMLP、C5a、MCP-1、TGF-β、IL-2、IL-4和IL-6都不能阻止单核细胞的凋谢,而适当浓度的IL-1β、TNF-α、TIFN-γ和GM-CSF等炎症因子则能阻断单核细胞PCD过程。活化的单核细胞也通过自分泌方式产生IL-1β、TNF-α和GM-SCF。有趣的是,TNF-α在成熟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系U937中对PCD的诱导作用是完全相反的。新鲜分离的嗜酸性粒细胞在体外培养72-96小时后即进入PCD,而具有促进嗜酸性粒细胞集落形成作用的IL-5能使嗜酶性粒细胞的PCD过程推迟80小时。LPS、C5a和FMLP在体外能以剂量依赖式推迟中性粒细胞的PCD过程。炎症因子对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PCD的推迟,有助于死亡的细胞被巨噬细胞完整地摄入并加以清除。

(金伯泉 孙凯)
  1.Ewijk WV ,et al .Crosstalk in the mouse thymus. Immunol Today,1994;15(5):214

  2.Joag S, et al. Mechanisms of lymphocyte-mediated lysis . J Cell Biochem,1989;39:239

  3.Kirshenbaum AS, et al. Demonstration of the origin of human mast cell from CD34 + bone marrow progenitor cell. J Immunol,1991;146(5):1410

  4.Kobayash M,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natural killer cell stimulatory factor (NKSF), a cytokine with multiple biological effects on human lymphocyte. J Exp Med,1989;170:827

  5.Lanier LL ,et al. Co-association of CD3ζ with a receptor (CD16)for IgG Fc on human natural killer cells.Nature,1989;342:803

  6.Miller JFAP. The role of the thymus in immunity. Thirty years of progress. The Immunologist,1993;(1):9

  7.Mosmann and Moore. The role of IL-10 in cross regulation of Th1and Th2 responses. Immunol Today,1991;12:A49

  8.Nitta T, et al.CD56(NKH-1/Leu19 antigen) as an adhesion molecule in natural killer-target cell interaction. J Exp,Med,1989;170;1757

  9.Ritz J,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functional surface structures on human natural killer cells. Advances in Immunology,1988;42:181

  10.Robertson MJ and Ritz J. Biology and clinical relevance of human natural killer cells.Blood,1990;76(12):2421

  11.Sanders EM, et al. Human naive and memory t cells: reinterpretation of helper inducer and suppressor- inducer subsets.Immunol Today,1988;9(7):195

  12.Torimoto Y, et al.CD31,a novel cell surface marker for CD4cells of suppressor lineage, unaltered by state of activation. j Immunol,1992;148(2):388

  13.Zocchi MR et al. A Novel 120kd surface antigen expressed by a subset of human lyphocyte. Evidence that 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cells express this molecule and use it in their effector function. J Exp Med,1987:166:319

  14.陈国友、曹雪涛.LAK细胞识别、结合及杀伤肿瘤细胞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4;14(3):123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TCR/CD3复合体
下一篇:免疫细胞中的凋谢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