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
2011-10-27 10:59:37   来源:   作者:  评论:0 点击:

一、概述:
  烧伤为平、战时常见外伤。平时烧伤发生率约为外科住院病人的3-5%。在现代战争条件下,随着燃烧武器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烧伤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在常规武器的条件下,根据近几次战争的统计,烧伤的发生率一般在3~16%。如果发生核武器战争,烧伤的发生率不但大大增加, 而且会在短时间内成批发生。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统计,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每颗原子弹爆炸烧伤约5万人,烧伤发和率约60~80 %。因此,做好平、战时烧伤的防治工作是很重要的。

  烧伤不仅造成皮肤的毁损,而且会引起严重的全身性反应,尤其是大面积烧伤,全身反应甚为剧烈,可出现各系统、器官代谢紊乱,功能失调,谓之“烧伤病”。为了提高严重烧伤的防治效果,目前国内外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如引进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实践技术,从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烧伤的创面覆盖和感染防治问题,已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

  我国的烧伤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已有烧伤总面积100%,Ⅱ度达96%的烧伤伤员抢救成功的报道,不少基层单位在简陋条件下也成功地治愈了烧伤面积90%以上的伤员,使我国的烧伤治疗效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烧伤的治疗,不仅仅是为了挽救病员生命,还要尽可能减轻或避免畸形,恢复功能和劳动能力。烧伤早期的治疗,就应考虑到晚期外形容貌和功能恢复问题,以满足病人生理、心理、社会的需要。
  二、致伤原因和伤情判断

  (一)致伤原因:烧伤的致伤原因很多,根据全军烧伤整形专业组48978例住院烧伤病人统计,最常见的热力烧伤,占90%,如沸水,火焰,热金属、沸液、蒸汽等;其次为化学烧伤,如强酸、强硷、磷、镁等,占7%;再次为电烧伤,占4%;其它还有放射性烧伤,闪光烧伤等。其中生活上的烫伤和火焰烧伤占84%,但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非生活烧伤增多。应该指出,平时90%左右的烧(烫)伤是可以避免的。

  (二)伤情判断:烧伤严重程度的判断,主要依据烧伤的面积、深度、部位、年龄、有无合并伤,伤前的体质强弱,有无内脏器质性疾患等因素综合判断。

  1.面积估计:以烧伤区占全身体表面积的百分率来计算。中国人体表面积的计算常用中国九分法和手掌法、即简单实用、又便于记忆,两者常结合应用。

  (1)中国九分法:即将全身体表面积划分为若干9%的倍数来计算(如表1-19)。
表1-19 人体表面积估计的中国九分法
部位 体表面积(%) 分部位 体表面积(%)
头颈 9×1 头面 6
颈 部 3
上肢 9×2 手 5(2.5×2)
前 臂 6(3×2)
上 臂 7(3.5×2)
躯干 9×3 躯 干 前 13
躯 干 后 13
会 阴 1
下肢 9×5+1 足 7(3.5×2)
小腿 13 (6.5×2)
大腿 21 (10.5×2)
臀部 5(2.5×2)

  成人:头颈9%;双上肢各占9%;躯干前后(各占13%)及会阴部(1%)占3×9%;臀部及双下肢占5×9%+1%(图1-49)

  (2)手掌法:五指并拢,手掌面积即占全身体表面积的1%,此法不论年龄大小与性别,均以伤员自已手掌面积的大小来估计(图1-50)。对小面积的烧伤直接以手掌法来计算,大面积烧伤则以手掌法减去未烧伤的面积,使用更为方便。

  (3)小儿面积估计:小儿的躯干和上肢所占体表面积的百分率与成人相同,头大下肢小,并随着年龄增大而改变,可按下列简化公式计算:

  头面颈部面积%=9+(12-年龄)

  臀部及双下肢面积%=46-(12-年龄)

  2.烧伤深度的识别

  我国普遍采用三度四分法,即根据皮肤烧伤的深浅分为浅Ⅰ度、浅Ⅱ度、深Ⅱ度、Ⅲ度。深达肌肉、骨质者仍按Ⅲ度计算。临床上为表达方便,将Ⅰ度和浅Ⅱ度称为浅烧伤,将深Ⅱ度和Ⅲ度称为深烧伤(图1-51)。

  (1)Ⅰ度烧伤:称红斑性烧伤,仅伤及表皮浅层――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或伤及棘状层,但发生层健在。局部发红,微肿、灼痛、无水疱。3-5天内痊愈、脱细屑、不留瘢痕。

  (2)Ⅱ度烧伤:又称水疱性烧伤。

  浅Ⅱ度:毁及部分生发层或真皮乳头层。伤区红、肿、剧痛,出现水疱或表皮与真皮分离,内含血浆样黄色液体,水疱去除后创面鲜红、湿润、疼痛更剧、渗出多。如无感染8~14天愈合。其上皮再生依靠残留的生发层或毛囊上皮细胞,愈合后短期内可见痕迹或色素沉着,但不留瘢痕。

  深Ⅱ度:除表皮、全部真皮乳头层烧毁外,真皮网状层部分受累,位于真皮深层的毛囊及汗腺尚有活力。水疱皮破裂或去除腐皮后,创面呈白中透红,红白相间或可见细小栓塞的血管网、创面渗出多、水肿明显,痛觉迟钝,拔毛试验微痛

图1-49 人体各部位体表面积估计

  。创面愈合需要经过坏死组织清除、脱落或痂皮下愈合的过程。由残存的毛囊,汗腺水上皮细胞逐步生长使创面上皮化,一般需要18~24天愈合,可遗留瘢痕增生及挛缩畸形。

  (3)Ⅲ度烧伤:又称焦痂性烧伤。皮肤表皮及真皮全层被毁,深达皮下组织,甚至肌肉、骨骼亦损伤。创面上形成的一层坏死组织称为焦痂,呈苍白色,黄白色、焦黄或焦黑色,干燥坚硬的焦痂可呈皮革样,焦痂上可见到已栓塞的皮下静脉网呈树枝状,创面痛觉消失,拔毛试验易拔出而不感疼痛。烫伤的

  Ⅲ度创面可呈苍白而潮湿。在伤后2~4周焦痂 溶解脱落、形成肉芽创面,面积较大的多需植皮方可愈合,且常遗留瘢痕挛缩畸形。

图1-50 手掌法

  以潮红、起疱、烧焦来区分Ⅰ、Ⅱ、Ⅲ度烧伤,抓住了烧伤深度识别的主要特点,这样易懂易记。由于皮肤的厚薄在不同个体与不同部位有较大差异,不同年龄也有差异,深Ⅱ度和Ⅲ度烧伤在早期有时难以准确区分。可在治疗过程中加以核实,一般在2-3周后创面属于深Ⅱ度或Ⅲ度将明朗。小儿皮肤薄,常易把Ⅲ度烧伤误认为深Ⅱ度烧伤,应特别注意。

图1-51 烧伤深度的三度四分法组织学示意图

  3.烧伤部位:面部、手部和足部是身体的外露部分,为最常见的烧伤部位。所谓特殊部位烧伤是指面、手、足、会阴部的烧伤,呼吸道烧伤及眼球烧伤,因为这些部位重要,直接影响生命或功能的恢复,在战时平时烧伤抢救中都必须加以注意。

  烧伤的轻重,取决于烧伤面积、深度和特殊部位烧伤情况。面积越大、越深,特殊部位烧伤深则病情重;也与伤员的年龄、体质强弱、有无全并伤、有无慢性疾病以及救治时是否已发生休克;在战场救护时还要注意有无复合伤或中毒等。因此要从各方面去综合判断。

  4.烧伤严重程度的分类:1970年全国烧伤会议提出的标准:

  轻度烧伤 总面积9%以下的Ⅱ度烧伤

  中度烧伤 总面积10-29%,或Ⅲ度烧伤面积10%以下。

  重度烧伤 总面积30-49%,或Ⅲ度面积10-19%;或总面积不足30%,但全身情况较重或已有休克、复合伤、中重度吸入性损伤者。

  特重烧伤 总面积50%以上,Ⅲ度20%以上。
  三、现场急救与后送
  (一)现场急救:

  1.灭“火”: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尽快灭火,消除致伤原因。热力致伤者,可行“创面冷却疗法”。用清洁水(如自来水、河水、井水等),水温5-200C,冷敷或浸泡创面,需持续1/2-1小时,以取出后不痛或稍痛为止。适用于中、小面积烧伤,特别是头、面、四肢。

  (1)一般火焰的灭火:保持镇静,忌奔跑,跑则风大加重燃烧。迅速脱去燃烧的衣服,或就地卧倒,缓慢打滚压灭火焰,或跳入附近水池、河沟内灭火。他救时,将伤员按倒,同时用就便材料如棉被、雨衣、毯子、雪或砂土压灭火焰。

  (2)凝固汽油燃烧的灭火:凝固汽油弹爆炸时,即用雨衣或他物遮盖身体,待油滴落下后抛掉遮盖物,离开燃烧区。灭火时忌直接用手去扑打,可用湿布或砂土覆盖,或跳入水中,如有浓烟,用湿布掩盖口鼻保护呼吸道。

  (3)磷烧伤:磷的特点是在空气中自然,在皮肤上越烧越深。磷可经创面吸收,造成肝、肾损害及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磷及磷的氧化物接触皮肤粘膜,均可造成烧伤。处理磷烧伤的创面宜用湿布复盖浸入水中,用1%硫酸铜溶液浸洗后移除黑色磷化铜颗粒,并用2-3%碳酸氢钠液中和磷酸。切忌将创面暴露于空气中,并忌用油膏包扎(磷溶于油脂类,溶解后被吸收)。用湿布掩盖口鼻能防止磷化物吸入呼吸道,如果用过锰酸钾液浸湿的布效果好。

  (4)化学烧伤的急救:各种强酸硷烧及皮肤,应立即用水反复冲洗干净,尽快缩短化学剂接触皮肤的时间。沥青烧及皮肤时,亦迅速用水冲洗冷却,然后结合清创术用甘油或汽油洗去沥青。

  2.保护创面:灭火后除必要时脱去衣服 (或顺衣缝剪开)外,将伤员安置于担架或适当的地方,可用各种现成的敷料作初期包扎或清洁的衣服被单等覆盖创面,目的是保护创面,避免再污染或损伤,没有必要去作其他创面处理。

  3.止痛:烧伤后疼痛是很剧烈的,必需及时予止痛剂,如口服止痛片或注射杜冷丁。合并呼吸道烧伤或颅脑损伤者忌用吗啡,以免抑制呼吸。

  4.补充液体:口服淡盐水、淡盐茶或烧伤饮料。如病情严重,有条件时应及早静脉输液(如生理盐水、右旋醣酐、血浆等)。切忌口服大量无盐茶水或单纯输入大量5%葡萄糖溶液,以免加重组织水肿。

  烧伤饮料片:每片含食盐0.3克,小苏打0.15克,鲁米那0.005,糖适量。溶于100毫升水中即为烧伤饮料。

  5.其他措施:口服或注射抗菌素,注意合并伤的处理。眼烧伤时应冲洗眼睛,涂抗生素眼膏。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500单位。天冷时注意保暖。
  (二)伤员的后送与住院处理:

  当从现场抢救出大批烧伤伤员时,对中小面积烧伤原则上应就近组织抢救,以便及时治疗,减轻痛苦。对于大面积烧伤伤员,也应就地抢救,有时需考虑转送到条件较好的医疗单位。转送伤员时,最好在伤后4小时内送达目的地。如不能此时间送到,应就地抗休克,待休克已基本平稳后再送。转送途中必要时应设法输液,给镇静剂,尽量减少颠簸。战时如不能就地救治休克,必须在休克期转送时,则应在中途设立中转站,进行分段输液。

  伤员送到医院后处理:面积20%以下者,可口服烧伤饮料,创面清创后包扎或暴露。烧伤面积21-40%者,可口服补液加静脉输液,其静脉补液中以晶体为主,胶体可用右旋醣酐。面积在40%以上者,进行静脉输液,并应考虑输血,适量口服液体。

  对于严重大面积烧伤伤员的接诊处理:

  1.了解伤员一般情况,有无休克、呼吸道烧伤及合并伤。估计烧伤面积与深度。

  2.进行输液配血。有休克或休克先兆者,输液愈早愈好,勿延误时间。同时制订初步输液计划。

  3.酌情给止痛剂。休克严重病员止痛剂应自静脉注射。

  4.放留置导尿管,记录每小时尿量,必要时测尿比重。

  5.中重度呼吸道烧伤,或面颈部深度烧伤后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应作气管切开。给氧。

  6.选用抗菌药物。如未注射过破伤风毒素时应予注射。

  7.病情稳定或休克好转后,及早施行肢体环状焦痂切开减压,取暴露或包扎疗法。

  8.做好各项病情观察(如脉搏、呼吸、血压、液体出入量等)与详细记录。
  四、烧伤病程及发病规律

  烧伤不仅造成局部组织的损伤,而且引起全身反应。全身反应的轻重随烧伤面积的大小和深度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烧伤创面的存在和变化(如体液渗出、感染和组织修复等)贯穿烧伤治疗的全过程。临床上根据烧伤创面引起全身病理生理变化的阶段性,一般将烧伤病程经过分为休克期、急性感染期、修复期。各期有不同的特点,各期之间紧密联系而有重叠,并非截然分开。

  (一)休克期(体液渗出期):烧伤后迅速发生体液渗出,可分为两个时期。①立即时相:烧伤后立即出现,与组织胺、5-羟色胺、激肽及前列腺素有关。在微静脉内皮细胞连接处出现裂隙,使血管内液漏出。40-60分钟后消失。②延迟时相:烧伤1-2小时以后出现,持续时间长。此时微静脉和毛细血管均受到侵犯,而以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裂隙的漏出为主。由于具有半透膜作用的毛细血管壁被毁坏,大量血浆样液体自血循环渗到组织间隙形成水肿或自创面丢失,因而丧失了大量的水分,钠和血浆蛋白,其中蛋白 质的含量相当于血浆蛋白浓度的50-80%,水肿液所含钠、钾离子呈等渗状态。在严重烧伤,这些变化不仅发生在局部,而且身体其它未烧伤的部位以及内脏等均有渗出。烧伤面积越大、越深、则水肿越重,休克发生越早。当烧伤面积较大(成人10%或小儿5%以上的Ⅱ、Ⅲ度烧伤面积),人体不足以代偿迅速的体液丧失时,则循环血量明显下降,导致血液动力方面的变化,进而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特重烧伤在伤后2-4小时,重度烧伤在4-8小时即可陷入严重休克状态。

  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的同时,烧伤区及周围组织或因热力的损伤或因水肿压迫,血管内血栓形成等原因组织缺氧,细胞膜功能改变(水、钠向细胞内转移,钾释出)与代谢障碍,从而加重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低血钠和代谢性酸中毒)。缺血,缺氧,严重者,尚可有大量血管舒张活性物质,凝血活酶等释出,进一步使毛细血管扩张与通透性增加,血流缓慢,淤滞,渗出更多,甚至导致血管内凝血,微循环障碍。肾脏可因血容量减少、肾血管痉挛、溶血及毒素作用等,导致尿少、尿闭、血红蛋白尿,甚至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因此,防治低血容量休克(包括预防肾功衰竭)是休克期的主要矛盾。

  防治休克的根本问题是如何改善毛细血管的能透性,减少渗出,但此问题尚未解决。目前及早进行输液,迅速恢复循环血量是防治烧伤休克的主要措施。烧伤后,体液渗出的速度一般以伤后6-8小时为最快。但渗出持续的时间一般36-48小时(严重烧伤甚至可达72小时),烧伤后24-36小时后水肿开始回收,皮肤发皱,尿量逐渐增多,临床上称之为水肿回收期。

  (二)急性感染期:烧伤创面的坏死组织和富于蛋白的渗出液都是细菌生长的良好培养基,因此继休克后或休克的同时,急性感染即已开始,给伤员造成另一严重威胁。一般来说烧伤面积越大、深度越深,感染机会也多,越重。

  创面感染的主要来源为伤后的污染(包括环境、接触)及伤员本身呼吸道,消化道细菌的污染等,其中以接触污染为主,其次是残留的毛囊、皮脂腺及周围健康皮肤折皱处的细菌。细菌一经在创面立足,即迅速繁殖并向四周及深处蔓延。开始表现为急性蜂窝组织炎,3-5天自行消退。严重者感染可继续发展,甚至向深部健康组织侵入,形成烧伤创面脓毒症,或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败血症。伤后3~10天,正值水肿回收期,体液重新分布,加之休克的打击,内脏和防御功能尚未恢复或建立,尤其是在休克期渡过不平稳,并发症多的伤员,更易发生全身性感染。

  除了上述起源于创面感染发展成全身性感染――败血症以外,还存在肠源性烧伤 败血症。休克时肠壁缺血缺氧,肠粘膜出现溃疡,防御屏障严重削弱,肠道细菌又过度繁殖,细菌对肠粘膜的穿透力增加,细菌移居至肠系膜淋巴结、肝、肺,播散于全身形成败血症。这与烧伤后机体防御机能下降及肝脏Kupffer细胞功能显著减退有重要关系。

  急性感染在水肿回收期为高潮,以后发生率有所下降。但伤后14天左右深度创面开始“自溶脱痂”,富于蛋白的溶解组织又是细菌生长的良好条件、故一直延续至伤后3-4周健康肉芽屏障形成后才逐渐减少。显然,全身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是此期的主要矛盾。

  (三)修复期

  伤后第5~8天开始,直到创面痊愈称为修复期。没有明显感染的浅Ⅱ度烧伤可在8~14天愈合。深Ⅱ度17~21天痂下愈合。Ⅲ度烧伤,面积很小的(直径在3~5cm以内者)可由四周的上皮长入而愈合,面积较大的需要经过植皮方可愈合。明显感染的深Ⅱ度烧伤的痂皮,或Ⅲ度烧伤的焦痂于2~3周开始与健康组织分离而自溶脱痂。此时大量坏死组织液化,感染或重,脱痂后大片创面外露,体液渗出多,又加重代谢紊乱,仍可发生焦痂溶解期败血症。因此,积极主动地清除坏死组织,及早植皮覆盖创面,才能从根本上控制感染加速愈合。

  深二度和三度创面治愈后常遗留疤痕或挛缩畸形,可用弹性绷带包扎或穿弹性套去预防,还要逐步练习肢体功能活动,一般需待3-6个月以后才考虑整形修复以改进功能;重烧伤伤员内脏器官亦需要一个恢复过程,临床上称为康复期。
  五、烧伤休克

  (一)特点

  1.休克兴奋期较长而明显。这是因为烧伤后的体液外渗和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是逐渐发生的。伤员精神兴奋,烦躁不安,脉快而有力,血压可维持正常或偏高,这是烧伤休克兴奋期的表现,要抓紧治疗,切勿被暂时的假象所迷惑而忽略休克的诊治。

  2.休克期长。烧伤休克的发生时间与严重程度与 烧伤面积和烧伤深度有密切关系。烧伤面积越大,深度面积越广,休克发生越早越严重,持续时间越长。一般为2-3天。这期间血容量不断变化,因此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分析病情,积极坚持抗休克治疗。

  3.有明显的电解质紊乱与血浆渗透压改变。主要表现为血液浓缩,低钠血症,酸中毒或低蛋白血症。

  (二)主要表现

  1.脉搏(心率)增速:这是由于烧伤后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使心率加快,严重时可增至130次/分以上,脉搏细弱,听诊心音遥远,第一音减弱。

  2.尿量减少(一般指成人尿量每小时在20毫升以下):是烧伤休克的重要且较早的表现,如果肾功能未严重损害,尿少一般能反映组织血液灌流情况和休克的严重程度。尿少的主要原因是血容量不足,肾血流量减少所致。当然尚与抗尿激素和醛固酮增多有关。如出现无尿,多示收缩压在10.7kPa以下。

  3.口渴:为烧伤休克较早的表现。经补液治疗后,轻度伤员多可解除,而严重伤员则难以消失、可持续到回收期以后。

  4.烦躁不安:出现较早,是脑细胞因血液灌流不良,缺氧的表现。

  5.恶心呕吐:出现也较早,如频繁呕吐常示休克较重。其原因也是脑缺氧。

  6.末稍循环不良:较早的表现是浅静脉充盈不良。皮肤发白肢体发凉。严重时,可出现发绀和毛细血管充盈不良。

  7.血压和脉压的变化:烧伤早期,由于代偿的缘故,血管收缩,周围阻力的增加,血压往往增高,尤其是舒张压,故脉压变小是休克较早的表现。以后代偿不全,毛细血管床扩大、血液淤滞、有效循环血量明显减少,则收缩压开始下降。因此收缩压下降不是烧伤休克的早期表现。如已下降则提示休克已较严重。在严重烧伤伤员。如有条件测中心静脉压。

  8.化验检查:一般根据临床表现足可作出烧伤休克的诊断。如条件许可。必要的化验检查如血浆渗透压,血细胞压积,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计数,血红蛋白等,有助于烧伤休克的早期诊断,亦可作治疗参考。

  (三)防治

  烧伤休克的防治原则基本上同一般休克(见第五章)。补液疗法为当前防治休克的主要措施。

  1.输液治疗:主要目的是补充血容量不足和纠正电解质紊乱。扶持机体的休偿能力使之战胜休克。在实施输液治疗时,输进去的液体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过多则造成组织肿胀,增加机体负担,增加以后感染机会,甚至造成肺水肿、脑水肿。过少则达不到抗休克的,甚至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因此需要正确掌握输液治疗,力求平稳过渡休克,同时扶持机体抵抗力,为伤员以后的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

  (1)输液计算法:

  ①全国公式(1970年全国烧伤会议推荐)烧伤后第1个24小时输液量,为每1%烧伤面积(Ⅱ、Ⅲ度),每公斤体重给予胶体和电解质溶液1.5ml,另加水份2000ml。胶体和电解质溶液的比例,一般为0.5:1.0(2:1),伤情严重者为0.75:0.75(1:1)。

  输液速度 液量的1/2在伤后6~8小时内输入,另1/2在后16小时均匀输入。

  烧伤后第2个24小时,电解质溶液和胶体液为第1个24小时的一半,水份仍为2000ml。

  胶体液系血指血浆、全血、右旋糖酐、706代血浆等,后两者的用量不超过1500ml为限制。电解质溶液包括平衡盐溶液、等渗盐水、等渗硷性溶液(1.25%碳酸氢钠液,1.86%乳酸钠溶液),电解质液与硷性溶液之比一般为2:1,如有严重血红蛋白尿或酸中毒时,增加硷性溶液输入量,其比例可达1:1。水份系指5%或多或10%葡萄糖溶液。一般每日为2000ml。如因暴露疗法、室内温度高或炎热季节 ,则需增加水份输入量,以维持每小时尿量50-60ml,补充经皮肤、肺的不显性失水。

  举例 烧伤面积50%(Ⅱ0+Ⅲ0 )。体重60kg,第1个24小时输入量:

  电解质溶液 50×60×1.0=3000ml(其中等渗盐溶液2000ml,等渗硷性溶液1000ml)

  胶体液 50×60×0.5=1500ml

  基础水份 2000ml

  输入总量 6500ml

  伤后8小时输入电解质溶液、脱体、水份均匀为第1个24小时的一半,共3250ml,以后16小时亦输入剩下的3250ml。

  第2个24小时输入量 电解质溶液1500ml,胶体液750ml,水份2000ml,共4250ml。

  ②简化公式 系上述公式的基础上加以简化,计算较方便而省略体重,运用于青壮年,第1个24小时输入量=烧伤面积(Ⅱ0+Ⅲ0)×100+1000

  总量中:电解质液(总量-2000)×2/3

  胶体液 (总量-2000)×1/3

  基础水份 2000ml

  输液速度及尿量要求同前一公式。

  第2个24小时电解质液及胶体液输入量为第一个24小时实际输入量的一半,水份仍为2000ml。

  ③小儿输液公式 烧伤后第1个24小时输液量1.5~2.0ml/kg.1%Ⅱ、Ⅲ度面积,婴幼儿为2ml ,胶体与电解质液比例以1:1较妥(小儿体重小,要尽量满足其余血或血浆用量)。基础水份,婴儿100-140ml /kg/ d,儿童以70-100 ml /kg/ d较合适,维持尿量1ml/ kg小时。

  Ⅱ度烧伤面积成人15~20%以下,小儿5~10%以下,无严重恶心呕吐,能口服者,可及早服烧伤饮料。婴幼儿可吃母奶,大部分不需静脉输液。但头面颈部组织较疏松,烧伤后水肿严重,尤其是小儿要警惕发生休克,故小儿头面颈部烧伤面积超过5%时,应予输液等抗休克处理,切勿麻痹大意。

  烧伤总面积在30%以下者,以静脉输液加口服来补液,静脉输液中以电解质液为主,胶体液可用右旋糖酐。烧伤面积大Ⅲ度多者,胶体液以全血、血浆为主,部分代以右旋糖酐,由于血浆价格贵,一般先用全血,但渗出多或血液浓缩时,仍应选用血浆。

  成批收容或在战时,如不能获得胶体液,可完全输注电解质溶液或平衡盐溶液,伤后第1个24小时,每1%烧伤面积,每公斤体重补4ml。

  (2)调节输液的临床的指标:按输液公式计算的液体量与成分,仅提供一个近似值,供实施输液时有所遵循,但实际执行中必须依据伤员病情特点、年龄、体质强弱,开始输液治疗的早晚等,作适当的调整,达到下列临床监测指标。①尿量保持50-60ml/小时,70%以上烧伤患者,尿量应维持在80-100ml/小时;②脉搏120次/分以下;③血压:收缩压在12kPa以上,脉压差在2.67kPa 以上;④红细胞5×1012/L以下,血细胞压积50%以下;⑤血清钠不高于160mmol/L;⑥病员安静,外周静脉充盈良好,毛细血管充盈反应良好,四肢温暖。

  在肾功能正常时,尿量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指标。每小时尿量符合要求,表示血容量接近正常。如果尿量少,血压、脉压差正常,应先输入晶体液或水份。如尿少,血压低、脉压差小,表示血容量不足或已有休克,应先输入胶体液。

  (3)休克期可能遇到一些问题

  ①烧伤后已处于休克状态者怎么办?输液治疗是从烧伤时开始计算24小时的,治疗较晚开始输液时的速度应快一些,但不能为完成计算量而在短期内输入过多的液体(可致肺水肿),应观察尿量、脉搏、血压等临床指标,每小时调整输液量;第二个24小时输液量也要相应调整。对于治疗开始晚伤员已处于休克状态时,应迅速开始静脉输液,特别是胶体液,速度应快一些,同时严密观察尿量、血压、脉搏和呼吸等变化。

  ②少尿与无尿:按前述方法进行输液治疗,在排除导尿管阻塞因素后确实是少尿与无尿时,首先应考虑血容量不足,可加快输液速度。一般在补足血容量后再给以利尿剂(如甘露醇、山梨醇)或解痉剂后,大多数可以增加尿量。若仍然少尿或无尿而血压正常时,即诊断为急性肾功能衰竭。这时输液量应严格控制,同时进行急性肾功衰竭的其他治疗。

  ③ 血红蛋白尿:大面积三度烧伤,尤其是肌肉烧伤多者,由于红血球大量破坏,常见血红蛋白尿或肌红蛋白尿。为防沉淀堵塞肾小管,应适当增加输液量,维持尿量80-100ml/小时,输碱性溶液硷化尿液,并应用甘露醇,使尿量增加,血红蛋白及排出,对肾脏也可起保护作用。

  ④烦躁不安:往往是烧伤休克期血容量不足、中枢缺氧的表现。在注射止痛剂后仍然烦躁不安,则勿误认为是疼痛所致,应加速输液,尤其是输胶体液。如果有呼吸道烧伤或面颈部烧伤后肿胀,有呼吸困难伴烦躁不安时,常为呼吸道梗阻的征象,必须迅速作气管切开,以防窒息。

  2.其他综合治疗:输液是防治烧伤低血容量休克的有效措施,但同时还应重视其他抗休克综合措施,如充分的止痛(可用杜冷丁50-100毫克,或杜冷丁50毫克,每4-6小时肌肉或静脉滴注一次),减少不必要的搬运,注意保暖,必要时间歇给氧,预防感染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输液的抗休克效果。

  [病例讨论] 伤员××× 男 45岁 烧伤二、三度面积70%,分布于头颈躯干四肢,伤后7小时,已输液2000毫升,其中全血300毫升。尿量共70毫升,脉搏150次/分,呼吸24次/分。烦动不安,注射杜冷丁100毫克后无好转,再注射非那根50毫克仍躁动不已。会诊要求:(1)如何输液以增加尿量;(2)躁动怎样解决;(3)四肢烧伤后不能测血压,病情不明怎么办。
  六、烧伤创面处理

  烧伤创面处理是贯串于整个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一般处理原则为保护创面,减少渗出;预防和控制创面感染,选用适当的创面外用抗菌剂;尽快地清除失去活力的组织,并立即用各种方法封闭创面;积极预防烧伤后期瘢痕挛缩畸形,争取最大程度地恢复功能和外貌。

  (一)清创术:休克期以抗休克治疗为主,在休克得到基本控制,全身情况允许时,及早进行创面的清理。清创要在充分的镇痛、镇静和无菌条件下进行、操作要轻巧,绝不容许过分的洗刷,增加创面损伤因而引起疼痛导致或加重休克。

  清创的方法与步骤:

  1.简单清创法:适用于污染轻者。用1:2000新洁尔灭液或洗必太溶液等清洗创面及周围皮肤,亦可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后,周围皮肤用75%酒精消毒,必要时剃去创面周围毛发。

  2.污染明显者:用肥皂水加双氧水轻轻拭洗创面及周围皮肤,除去异物与油污,再以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按前述方法进行皮肤消毒。

  3.水泡:可作低位剪开引流,让积液排完后,表皮仍可保护创面,剪除已剥脱之表皮,但未剥脱者严禁撕去。

  (二)各种创面处理原则:

  Ⅰ度烧伤无需特殊处理。

  浅Ⅱ度烧伤采用包扎疗法。水疱皮未破者用75%酒精纱布包扎。水疱皮已破,清创后创面可用凡士林纱布,各类中药制剂(如地白忍合剂,紫草油,虎杖煎剂等),磺胺嘧啶银(铈、锌)霜剂,糊剂涂布包扎。6-8天首次更换敷料,继续包扎数天,多可愈合。如出现创面感染,及时去除水疱皮,清洗创面,取半暴露或包扎。

  深Ⅱ烧伤,取暴露疗法,外涂5-10%磺胺嘧啶银洗必太糊剂,每日1-2次,使坏死组织变成干痂,可最大程度地保留皮肤附件上皮,经3周左右可获痂下愈合。深Ⅱ度创面感染,应及时去除痂皮,创面取半暴露或包扎。最好用异体皮,异种皮、冻干皮等覆盖。超过3周或预计在3周内不能自愈的深Ⅱ度烧伤,应将创面坏死组织切除或消除,在新的基础上植皮,以缩短愈合时间和获得好的功能恢复。

  Ⅲ度烧伤,面积较大的需要移植自体皮片才能消灭创面。伤后即取暴露疗法,涂磺胺嘧啶银或3%碘酊,每日3-4次,烤干焦痂使之干透,干燥的焦痂可暂时保护创面,减少渗出,减轻细菌侵入。然后按计划分期批地切除焦痂(坏死组织),植皮。已分离的坏死组织可剪去,如有残存的坏死组织,继续涂磺胺嘧啶 银;如为肉芽创面,可用生理盐水、抗菌药液湿敷,感染一经 制,即行植皮,消灭创面。

  (三)包扎、暴露和半暴露疗法

  1.暴露疗法:即在清创后置伤员于消毒或清洁的床单纱布垫上,创面暴露在温暖而干燥的空气中(室温250-300为宜)使创面烤干,有利于防治感染。大面积烧伤伤员睡翻身床,每日翻身4次,彻底暴露创面防止受压是一个良好的办法。实施暴露疗法时,应整顿室内卫生,定时流通空气。做好床边接触隔离。接触创面时,必须注意无菌操作。创面有渗出物,随时用消毒棉球或吸干,保持创面干燥。床单或纱布垫如浸湿应随时更换。浅Ⅱ度烧伤可选择适当中药制剂外涂,深Ⅱ度及Ⅲ度创面涂磺胺嘧啶银洗泌太糊剂、磺酊,保持创面干燥。

  暴露疗法适用于头面部、会阴部及肢体一侧烧伤,严重大面积烧伤,污染重的或已感染的烧伤创面,炎夏季节尤为适用。

  暴露疗法的优点是创面干燥不利于细菌生长,便于观察创面,节省敷料。缺点是要求消毒隔离环境;寒冷季节需要保暖装备;不适于后送。

  2.包扎疗法:即在清创后用中药纱布或凡士林纱布覆盖创面,加盖多层消毒纱布与棉垫,以绷带加压包扎,全层敷料应有3-5厘米厚,必要时上石膏托固定四肢于功能位。包扎时压力应均匀,患肢远侧端虽无烧伤亦应包扎在内,防止肿胀。指(趾)尖应露出,以便观察血循环改变。抬高患肢,并保持敷料干燥。如敷料被渗透,应及时加盖消毒敷料包扎。如浸湿较广泛,则可将外层敷料解除,在无菌操作下重行包扎。对于包扎疗法的伤员,注意体温变化、伤区有无疼痛加剧、臭味或脓性分泌物等。发现有感染可疑征象时,及时检查创面更换敷料。如无感染现象,可延至10天左右更换敷料。

  包括疗法用于四肢或躯干部的烧伤、转运的伤员以及寒冷季节无条件使用暴露疗法者。

  优点是护理方便,对病室环境要求较低;病员较舒适,肢体便于保持功能位;适于后送,缺点是炎热季节或地区,伤员不易耐受,消耗大量敷料,不适于大批伤员,更换敷料时有一定的痛苦。

  3.半暴露疗法:半暴露是用单层的抗菌药液纱布或凡士林纱布粘附于创面,任其暴露变干,用以保证去痂后的Ⅱ度创面,固定所植皮片,保护供皮区,控制创面感染等。

  实施半暴露疗法有与暴露疗法相同的优点。对去痂后感染不太重,创面较浅的Ⅱ度烧伤,多可获痂下愈合。如感染加重,出现肉芽创面,应改用浸泡、淋洗、湿敷等方法控制感染,并及时植皮。

  (四)深度创面的处理方法

  1.早期切痂 Ⅲ度烧伤焦痂(即坏死组织)对机体是一种异物。早期切痂至健康组织立即植皮是对这种异物积极处理的一种方法。对大面积Ⅲ度烧伤,切痂后采取异体筛状植皮嵌入自体点状皮片法、微粒皮片移法,与头皮作供区多次供皮,大大地发挥了早期切痂植皮的效果,提高了治愈率,缩短了疗程。目前,切痂植皮手术安全性显著提高,且已普遍开展,公认疗效良好。

  适应证 明确的Ⅲ度烧伤创面、四肢环形烧伤、功能部位烧伤、躯干烧伤等,均可作早期切痂植皮:①Ⅲ度烧伤10%以下,烧伤总面积不大,供皮区较多者,可在急诊入院时或伤后5天左右,一次切除所有Ⅲ度焦痂,立即作自体网状或植皮;②Ⅲ度烧伤20-29%之间,总面积49%以下,可在伤后5-10天,一次或分次切痂;③Ⅲ度烧伤30%以上,总面积50%以上,可在休克平稳后水肿回吸收进展良好时,认真订好手术计划,5-15天分批切痂植皮,每次切痂面积一般以不超过20%较妥。当然具体实施时,随临床情况有所变化,应仔细考虑,伤员全身情况、医务人员技术条件、有无质量良好的异体皮或异种皮源,有无充足的血源以及麻醉选择等,以保护早期切痂的安全和良好效果。

  早期切痂的方法①切痂部位的选择很重要,尤其是首次切痂的部位必须十分注意。一般是先切四肢,后切躯干,背臀部皮肤厚可考虑先保痂为主,胸前焦痂影响呼吸时先予切痂。还要结合创面感染情况去考虑,感染明显或估计有大片肌肉坏死的部位,尽先切除;感染轻,焦痂干燥者,可稍向后延。②手术方法:将焦痂连同皮下脂肪一起切除,直达深筋膜浅面。如有肌肉坏死亦予切除。肢体肌肉广泛坏死者,酌情考虑截肢术。创面止血要完善。同种异体皮的质量一定要好。力争植皮成活良好。大面积切痂植皮,若移植的异体皮失败,可能招致严重后果。手术宜分组进行,一或二组切痂,另一组准备异体皮或小片自体皮等,争取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做好创面止血与血容量的补充,可用两静脉通道分别输血输液,防止发生休克。估计切痂植皮手术时间长者,放留置导尿管以便术中监测尿量。

  2.削痂 即在休克期后将深Ⅱ度或深Ⅱ度与Ⅲ度混合区的坏死组织,用滚轴取皮刀削除,直至健康的真皮创面。在止血带下削痂者,健康真皮呈白色、致密、有光泽、无血管栓塞,放松止血带则出血活跃,密布针尖样出血点。如果组织灰暗无光或灰红色,有血管栓塞,说明削痂深度不够,仍有坏死组织残留。削痂后如出现黄色颗粒,表示已达脂肪层。已削成Ⅲ度的创面应覆盖自体皮。深Ⅱ度创面可覆盖异体皮,液氮皮、冻干皮或人工皮等。覆盖物脱落后可能遗留部分创面。由于削痂深度不易准确,常常偏浅偏深,近年来临床应用已较少,仅用于手部、关节区的深Ⅱ度烧伤,削痂后立即自体植皮。

  3.自然脱痂 即在伤后取暴露疗法,经2-3周,焦痂与健康组织逐渐分离脱落,出现肉芽组织、应尽快作自体植皮,做到逐步脱痂逐步植皮,以不使创面过多外露为原则。这种典型的自然脱痂植皮,只适用于未能确定的深Ⅱ度至Ⅲ度烧伤,早期切痂植皮后剩下的散在Ⅲ度烧伤,未作早期切痂的Ⅲ度烧伤或门诊病人等。因其创面愈合时间较长,植皮区遗留瘢痕挛缩与增生的机会较多,在许多情况下已被剥痂植皮法取代。

  4.剥痂 可避免自然脱痂时间长,感染重而采用的一种较积极主动的办法。即在烧伤12-16天左右,Ⅲ度焦痂开始松动或已有一些肉芽创面,将焦痂从开始分离的平面剪除或切除。有时将残余坏死组织削除,或甚至将创面自深筋膜浅面切除。术中多次冲洗创面,制造一个新的感染轻的创基。

  5.烧伤创面植皮法 植皮是消灭创面,从根本上防治创面感染,减少败血症的有效措施。大面积Ⅲ度烧伤,应有计划地分期批清除焦痂植皮,争取在伤后6-7周内基本消灭创面。

  (1)自体筛状植皮:用鼓式取皮机或徒手切皮刀取大片薄中厚皮片,以手术刀戳孔呈筛状,孔的大小约0.5-1.0cm,密度视需要而定。这样皮片既可扩大面积,又有利于创面分泌物引流,以使皮片成活良好。此法适用于除颜面以外的切痂创面或肉芽创面,可以预防或减轻烧伤后畸形,远期效果良好。

  (2)网状植皮:将切取的大张薄中厚皮片,在网状切皮机上切出规则而密集的网孔,皮片拉开即成网状,扩大植皮面积。按所用切皮板不同,皮片可扩大1.5、3、6、9倍,可用较小皮片覆盖较大的创面。该法节省皮源,缩短手术时间,适用于深度烧伤切、削痂后的创面或肉芽创面。扩大3倍者为最常用,1.5倍者适用于手部,6倍者用于非功能部位。为了减少网眼处创面暴露,常需用网状异体皮,异体皮或人工皮作重叠覆盖。

  (3)自体小片植皮:将薄皮片剪切成0.3-0.5或1.0cm以下的方形或长方形小块,散在移植于创面,皮片间距0.5cm左右,又称点状植皮。点状植皮操作简单,皮片生长条件较低,常用于肉芽创面,可扩大植皮面积,节省供皮区。但比较费时且远期遗留斑状瘢痕,易造成关节部位挛缩,外观也不能令人满意,因而最好仅限于非功能部位或隐蔽处。

  (4)大张筛状异体(种)皮嵌植点状自体皮:大面积Ⅲ度烧伤早期切痂后,先移植大张筛状异体皮,或用特制的打孔机切出许多“门”形孔,2-3天后打开包扎,如异体皮片贴附良好,在孔洞中嵌植0.3-0.5cm大小的自体皮,这样大张异体皮与点状自体皮均在创面上存活,自体皮在异体皮下匐行生长,逐渐扩大,取代异体皮而融合成片,使创面愈合。这方法适用于皮源较缺乏的病人。

  (5)自体及异体(种)皮相间移植:常用新鲜异体(种)皮,液氮储存皮,剪成宽0.3-0.5cm点状或条状,两者相间移植于切、剥痂或肉芽创面。异体(种)皮与自体皮生长后,创面得到初步覆盖,随后出现排异反应,由两侧的自体上皮扩展而愈合。该法也适用于皮源较缺乏的病人,如异体皮质量较好,自体皮移植间距合适,生长扩散后可获得一次性封闭创面的良好效果。

  (6)微粒皮片移植:将小片薄断层自体皮剪成微粒,最大不超过1.0mm2,在等渗盐水中驱散。倾注于绸布上,在托盘内放一均匀布满小孔的漏小盘,上放绸布、皮片,加生理盐水达到漏盘的1/3-1/2。双手提起托盘,缓缓倾斜,使微皮接触到绸布后,再遇水则源于水面,此时绝大部分微皮的表面向上,使其均匀分散于水面,提起漏盘,盐水经绸布、漏盘孔缓缓流进托盘,则微皮均匀地沉在绸布上,表皮面仍向上,取出绸布,覆盖在同种皮片的真皮面上,微皮的真皮面向外,除去绸布即可移植到切、削痂后的创面。这样供皮区与受皮区面积之比可达1:18,创面愈合时间5-8周。残留创面需补充植皮。本法简便易行,效果良好可保持90%以上的微皮的方向与同种皮一致,易于存活。适用于自体皮源缺少的特大面积烧伤。

  (7)自体表皮细胞培养与移植:是80年代发展的新动向。据报道,取自体表皮基底细胞进行细胞培养,3周左右在培养瓶内扩展生长成一张复层表皮皮片。许多张培养皮片移植于部分烧伤创面,成功地治愈一些危重烧伤病例。移植后8天形成角质层,3个月后有10层表皮细胞,基底膜发育良好,表皮下网织纤维较完整。国内许多单位正加紧进行研究。由于表皮细胞培养传代技术复杂,上皮细胞生长中抗感染能力弱,过渡到临床广泛应用尚需攻克一些难关,但其发展前景将使烧伤治疗改观。

  (8)供皮部题:烧伤伤员的供皮区必须十分珍惜,应做到有计划合理利用,并尽可能照顾到晚期整复的需要。应用头皮作供皮区由于皮肤较厚、毛囊深,血供丰富,抗感染能力强,切取薄皮后能较快愈合,6-7天可以重复切皮,一般供皮10次以上仍然不影响头发生长。四肢躯干的非烧伤区,浅Ⅱ度及深Ⅱ度愈合区,亦可在首次供皮后2-3周重复供皮。

  广泛Ⅲ度烧伤伤员皮源不足,或因病情严重一时不能取自体皮时,采用异体(种)皮移植是挽救生命的重要措施。能成活2-4周左右,暂时覆盖创面、预防感染,减少体液和蛋白质的丢失,为救治争得时间。

  异体皮主要取自新鲜尸体,特别是死婴。一般在死后6小时内切取,愈早愈好。寒冷季节在死后12小时内仍可采用。因传染病,肿瘤皮肤病、感染、中毒致死者不可选用。常用的异种皮为小白猪中厚皮片,其效果不如异体皮。

  此外,各种方法贮存的皮片,如液氮储存皮为保存着皮肤活力的代用品。冷冻干燥异种皮、冻干软化戊二醛皮,辐照异种皮等,为没有活力的代用品。还有其他生物膜、合成代用品、如羊膜、人工皮等,作为代作品,各有其适应范围,临床应用均可取得一定效果。

  (五)创面用药:

  烧伤外用中草药 我国各地应用中草药治疗烧伤创面的方剂很多,有用于止痛、消炎、收敛的;有用于化腐、拔毒、促进坏死组织脱落的;有用于生肌、 收口、促进上皮生长加速愈合、减少疤痕形成的。可根据浅二度、深二度、三度创面的情况、暴露或包扎疗法,以及药物就地取材等去选用。下面介绍几种应用于二度创面的制剂。

  地白忍合剂:地榆、白芨、忍冬藤各一斤,加水8000毫升,熬成4000毫升,过滤静置。为第一次滤液。药渣再加水5000毫升,熬至2000毫升,过滤,为第二次滤液。收第一、二液6000毫升,浓缩至1500毫升即成为糊剂。加入适量的冻片、备用。

  紫草油:紫草、白芷、忍冬藤、地榆各一两,黄蜡一两,冻片5分,香油一斤。上药四味入香油内炸枯去渣,再入黄蜡溶化,过滤,待凉后加入冰片,搅匀即可。适用于包扎或暴露疗法。

  烧伤药粉:酸枣树皮4份,地榆三分,黄柏三份,甘草少量,分别加工成细粉,过110目筛,混匀,装瓶高压灭菌后备用。

  虎杖煎剂:虎杖80克、黄连2.5克、金银花6克。将虎杖洗净切碎,加水三份大火煮沸,后改文火煎制随时搅拌,半小时后加入他药煮两小时以上,得100毫升煎液。

  虎杖糊剂,虎杖粉100克、白芨粉1.5克、地榆粉15克、黄连粉20克高压灭菌,用时以浓茶水调成糊状,并加冰片少许。

  其他抗菌药物:

  (1)磺胺嘧啶银(AgSD):对绿脓杆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主要是银离子被细胞摄入,与菌体中的DAN结合,改变其结构,从而抑制了细菌的繁殖。

  用法:常用1:2000洗泌太溶液加入磺胺嘧啶银,临用时调配成5-10%磺胺嘧定银洗必太糊剂,外涂Ⅱ度或Ⅲ度创面,每日1-2次,用于暴露疗法。配成1%磺胺嘧啶银溶液,浸湿单层纱布外敷创面,用于Ⅱ度创面的包扎疗法。

  磺胺嘧啶银需用银为原料 ,价格较贵,国内已报道用铈,锌制成磺胺嘧啶铈、磺胺嘧啶锌、并已初步应用于临床,可供选用。

  (2)磺胺米隆:常用其醋酸盐,抗菌作用不受对氨苯甲酸的影响,能渗入烧焦痂,对化脓和有坏死组织的创伤感染也有作用,抗菌谱较广,可用于绿脓杆菌的创面感染。

  用法:临用时配成10%水溶液或冷霜软膏,外用。
  七、烧伤感染

  全身侵袭性感染即创面脓毒症和败血症的防治,往往是严重烧伤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近30年来烧伤感染一直占烧伤死亡原因的首位。常见细菌为金葡菌,绿脓杆菌,弗氏枸橼酸杆菌,硝酸盐阴性杆菌以及其它肠道阴性杆菌。严重烧伤还可能出现毒菌感染、厌氧菌和病毒感染。

  (一)烧伤创面脓毒症:细菌在烧伤创面坏死组织上繁殖生长,迅速扩大并向深部侵入,创面感染严重、潮湿、渗液,出现出血点或坏死斑,进而细胞侵袭至焦痂下健康组织,集中在血管周围,甚至侵入血管内,每克组织的细菌量超过105,此时全身感染症状显著,而血培养可为阴性,即为烧伤创面脓毒症。

  处理原则与败血症同(见下文)。强调预防为主,严重的深度大面积烧伤争取平稳渡过休克期甚为重要。在创面渗出高峰期前应用对烧伤创面细菌有针对性的抗生素,使其在痂下细胞外液中形成抗生素保护屏障也是并键。积极处理创面,尽早以手术或非手术的方法去除感染创面的焦痂或痂皮,用植皮的方法覆盖和封闭创面。

  (二)烧伤败血症:根据一组5506例伤员统计发生败血症501例,发生率9.1%死亡177例,败血症死亡率35.3%(全组死亡313例, 败血症死亡占总死亡数的56.6%,居死亡首位)。因此,败血症的防治,必须认真对待,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处理。

  烧伤败血症发生时机,多集中在伤后3周内。伤后3-7天(水肿回吸收期)为第一个高峰;脱痂时(10-20天)为第二个高峰。烧伤面积越大,深度烧伤越多,败血症发生率也越高。

  感染入侵途径:深二度与三度创面感染后,常为败血症的主要来源,尤其是潮湿受压感染的创面,细菌更容易侵入血流。其次是静脉切开或静脉穿刺输液感染成静脉炎时,亦可成为败血症发生的途径。有些严重病例肠道内源性感染亦有可能,就予以注意。

  烧伤创面感染与细菌的侵入血流只是引起败血症的重要条件,而烧伤败血症的发生与否,决定因素在于机体的抵抗力。例如伤员休克期渡过不平稳、早期创面处理不完善、焦痂溶解期创面处理有缺欠,大面积切痂或创面虽小而合并有慢性病等,都可以降低机体抵抗力,导致败血症的发生,应予警惕。

  (三)烧伤败血症的主要表现及诊断

  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作出早期诊断。因此必须密切观察临床症状的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抓住下述早期症状变化:①体温骤升39.5-400C或反常的下降;②心率加快达140次/分以上,呼吸增加,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③精神症状如谵语,烦躁。幼觉等;④食欲减退,腹胀或腹泻;⑤创面恶化,焦痂变潮湿或其深Ⅱ度痂皮见针尖大小的溢液点或出血点,数目在不断增加或渐趋扩大,或肉芽创面灰暗,高低不平,有暗红色的点状坏死;或已成活的皮片呈蚕蚀状被侵袭,不见扩大反而缩小;⑥白细胞增高或不断下降,中毒颗粒增多。可根据这2-3个症状或体征作出早期临床败血症的诊断,先按败血症治疗,不秘等待血液细菌培养结果。另外,败血症发生前24-48小时,已有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杀菌活力和趋化性降低,巨噬细胞也类似改变。T抑制细胞在败血症时数量增加,纤维连结蛋白和丙种球蛋白减少。当然败血症的确诊应该是除临床症状外,还必须有血培养阳性结果为依据。

  如果出现明显腹胀或肠麻痹,神志恍惚,创面坏死,淤血、潮湿、糜烂或已生长之皮片脱落,血压下降,呼吸困难,已属败血症晚期症状。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人,往往以高热、白细胞显著增加、狂躁谵语、精神淡漠,肠麻痹及中毒性休克为多见。这种症状体征上的差异,可结合创面菌种变化去分析判断,供选择抗菌药物时参考,但应注意到烧伤败血症可能非单一菌种,常有混合感染。为了进一步明确菌种计数,对诊断亦很有帮助。临床上也见到死于败血症的烧伤病人, 死后心血培养仍未生长细菌,这与大剂量的抗生素应用有关,也与创面或胃肠道粘膜屏障受损,被吸收到血循环的细菌内毒素的重要致死作用有关。

  (四)烧伤败血症的防治

  1.坚持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做好床边隔离,减少或防止细菌的入侵,尤其是绿脓杆菌和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糖球菌的交叉感染。在静脉输液时,严格无菌操作,及时防治静脉炎。为防导管败血症,禁止在大隐静脉近端切开,插管至髂外静脉、下腔静脉。静脉切开插管或穿刺应由四肢远侧开始,尽量远离创面和避免通过创面作静脉切开。如急诊抗休克输液已做了通过创面的踝部静脉切开,要妥善保护,及时更换渗显敷料,插管超过3天即拔管。如静脉通道附近有红肿疼痛反应,输液不够通畅,或由近端挤压出脓性分泌物时,应立即拔管,创面敞开。总之,导管败血症应十分警惕,并注意预防。

  2.营养与支持疗法 这是防治感染的基础。大面积烧伤每天需补充热量16720KJ(4000kcal)以上蛋白质100-150g。热量与氮的摄入以100:1较合适。营养补充以口服为主,口服不足加静脉补充。根据病人饮食习惯改进烹调技术和内容,进高热量蛋白饮食,脂肪控制在5-10%,同时放硅胶胃管,滴注要素饮食(可在夜间),其浓度和量均宜逐渐增加,以病人能耐受不引起腹泻为度。外周静脉内可以滴注25%葡萄糖能量合剂,前两者需用双头输液器同时滴注,避免使用深静插管带来的感染危险,注意补充全血,血浆及人体白蛋白,维持Hb100g/L以上,血浆白蛋白30g/L以上,肌注丙种球蛋白,皮下注射转移因子。针对绿脓杆菌感染输以绿脓杆菌免疫血浆,增强抗感染能力。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脱水、低血钾、酸中毒。补充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

  3.正确处理创面 是防治全身感染关键之一。烧伤休克较稳定后及早清创,外用AgSD,尽早暴露创面。抗体休克期间随时更换潮湿的敷料及床垫。48小时后及早翻身,处理并烤干创面,有利于预防感染。对大面积Ⅲ度焦痂作早期切痂植皮,是预防败血症的积极措施。对于尚未切痂的创面保持干燥,经常检查有无痂下积脓,及时引流。已发生败血症的情况下施行切痂手术应慎重考虑。衡量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不但要找准创面感染病灶,还要顾及肺部感染情况,把挽救生命放在第一位。若迫不得已需要手术,应力求简单有效,时间短,仅作抢救性病灶切除,然垢用异体(种)皮覆盖。广泛深Ⅱ度烧伤痂皮溶解发生败血症者,需尽量清除痂皮,清洗、引流,湿敷与半暴露相结合,外用抗菌药物。感染的肉芽创面应防止过长时间的受压,覆盖的异体皮、异种皮、冻干皮等,在败血症时需每天检查并及时更换。

  4.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抗生素是防治感染的重要武器,但必须通过机体才能发挥作用。由于耐药菌杆的增加,临床常用的一些抗生素,治疗烧伤全身感染逐渐失去应用价值,而需要新一代的抗菌药。如G-杆菌属感染,绿脓杆菌、产气杆菌、克雷白杆菌、硝碱盐阴性杆菌、枸橼酸杆菌等,可先用丁胺卡那毒素、先锋必、新型青毒素Ⅱ等。乙型溶血性健球菌感染仍选用青毒素G。羧苄青毒素对绿脓杆菌的作用降低,氧哌嗪青毒素对绿脓杆菌、粪链球菌、奇异变形杆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唯此两种药物用量宜大。

  在用药方法上,临术未明确细菌学诊断和药敏结果前,可参照创面上分离到的菌种和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要用很早,用量足,稀释在100ml葡萄糖液或等渗盐水内静滴,每种抗生素间独给予。2-3种抗生素交替滴入,联合用药。使用抗生素针对性强者,常常在24-36小时可以看到初步效果。败血症症状控制后及时停药。另外,在切除有细菌集落的焦痂时,败血症的发生率较高,手术前、手术操作过程中和手术后均要静滴抗生素,直到术后3-4天全身情况较稳定。
  八、特殊原因烧伤及特殊部位烧伤
  (一)电烧伤

  电流通过人体引起的局部损伤称电烧伤。临床表现有入口与出口,常呈椭圆形,一般限于导电体接触的部位,但实际破坏较深,可达肌肉,骨骼或内脏,以入口处更严重。外观局部黄褐或焦黄,严重者组织完全炭化、凝固,边缘整齐,干燥,早期疼痛较轻,水肿不明显但在24-48小时后,周围组织出现炎症反应和明显水肿。电烧伤的周围皮肤常因电火花或衣服着火烧伤,一般也多为深度烧伤。

  由于电流穿过皮肤后,迅速沿体液及血管运动(血液含电解质,易于导电),使邻近组织和血管壁损伤,发生变性及血栓形成。伤后一周左右开始出现进行性组织坏死,伤口扩大加深,严重者往往有成群肌肉坏疽;或因血管破裂发生大出血。

  局部以采用暴露疗法为好。四肢环状电烧伤应作筋膜切开减压。坏死组织尽早切除,切除范围可稍大些,包括坏死的肌肉甚至骨骼,肢体坏死者予截肢。有时需要进行皮瓣移植(带蒂或游离),有利于未切除干净的间生态组织的活存,达到一期愈合;范围大者可用异体皮覆盖,2-3天后,启视创面,如有坏死组织,可进一步清创(有时需反复2-3次)待创面干净后,再进行游离植皮。
  (二)强酸烧伤

  常见的是硫酸,硝酸,盐酸烧伤。它们的特点是使组织脱水,组织蛋白沉淀凝固,故少有水疱,迅速成痂。一般来说,烧伤越深,韧度越硬,颜色越深(棕黄,黄褐),但由于痂色的掩盖,深度常不易判断。早期感染较轻。深度酸烧伤脱痂较迟,愈合较慢。
  (三)强碱烧伤

  常见者为苛性碱,氨,石灰等。碱可使组织细胞脱水与皂化脂肪,碱离子与蛋白结合形成碱性蛋白,可穿透到深部组织。因此,如果早期处理不及时,创面可继续扩大或加深,并引起疼痛,苛性硷烧伤创面,早期潮红或有小水疱,一般均较深。焦痂或坏死组织脱落后创面凹陷,边缘潜行,往往经久不愈。强硷烧伤后急救时用清水冲洗的时间要求长一些,一般不用中和剂。
  (四)磷烧伤

  磷与空气接触后迅即燃烧。 附着于皮肤的磷粒仍继续燃烧,使创面不断加深。磷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对细胞有脱水和夺氧作用,遇水成磷酸后,还可进一步对组织产生损害。故磷烧伤是热力与化学复合伤,一般均较深,严重者可达肌肉与骨骼。创面呈棕褐色,有时甚至肌肉,骨骼均为黑色。磷颗粒和五氧化二磷烟雾吸入后可引起严重呼吸道烧伤和肺水肿;至创面和粘膜吸收后可引起全身中毒,严重者可导至肝、肾功能衰竭,迅速死亡。
  (五)氢氟酸烧伤

  除同一般酸类烧伤外,尚有溶解脂肪和脱钙的作用。烧伤皮肤呈现红斑或皮革样焦痂,随即发生坏死,并继续向四周和深部侵蚀,有时可深至骨骼使之坏死,形成难以治愈的溃疡,疼痛较剧。关键在于早期处理,用大量水冲洗或侵泡,或用饱和氯化钙或25%硫酸镁溶液浸泡,使表面残存的氢氟酸沉淀为氟化钙,氟化镁。用钙离了透入治疗创面效果更好。
  (六)凝固汽油烧伤

  凝固汽油是一种粘稠物质,装填于燃烧武器内的燃烧剂,燃烧时间长,温度高(可达30000C)粘着于物体及皮肤上易移除,燃烧时可产生大量一氧化碳。除可造成深度烧伤外并中引起呼吸道烧伤,一氧化碳中毒和窒息等。有时凝固汽油中含有磷作为点火剂,故有磷烧伤的可能。处理同磷烧伤及一般烧伤。

  (七)手部烧伤

  手是人的劳动器官,结构精细,深度烧伤如果处理不当常遗留畸形和功能障碍。为了尽可能地保存手的功能,凡深度烧伤,在伤员全身情况充许下,均应早期切(削)痂,并植以大张中厚自体皮,如因故未能早期切痂,应及早剥(脱)痂,然后植大张中厚皮,术后及早加强功能锻炼。
  (八)呼吸道烧伤

  多见于头面部伤伤员,大多数为吸入火焰,干热空气,蒸气,以及有毒或刺激性烟雾或气体所致,呼吸道烧伤可分为三类:①轻度烧伤在咽喉以上,表现为口、鼻、咽粘膜发白或脱落,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鼻毛烧焦并有刺激性咳嗽,吞咽困难或疼痛等。②中度:烧伤在支气管以上,出现声嘶和呼吸困难,早期痰液较稀薄,往往包含黑色炭粒,肺部偶有哮呜或干罗音。经气管切开后严重呼吸困难往往可改善。③重度:烧伤深及小支气管,呼吸困难发生较早而且严重,往往不能因气管切开而改善,肺水肿出现亦较早,肺部呼吸音减低并有干湿罗音。根据受伤史和临床表现,呼吸道烧伤诊断并不困难。轻度者也无需特别处理,中、重度呼吸道烧伤应密切观察。如有呼吸困难,应早行气管切开给氧;控制输液量,防止脱水肿;必要时可用利尿剂。如有哮呜音,用异丙肾上腺素雾化吸入以解痉。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加强气管切开后的护理。常见的并发症有窒息、肺水肿、肺炎、呼吸道出血、肺纤维性变及支气管狭窄等。
  (九)面部烧伤

  面部烧伤的特点:①面部血液循环丰富,组织疏松,水肿较剧,发生休克机会增多;②由于面部焦痂,水肿易转向颈部软组织,致呼吸困难,或压迫颈静脉诱发脑水肿;③常合并呼吸道烧伤;④五官分泌增多,创面易感染。处理:采用暴露疗法;并及时处理呼吸道烧伤及角膜烧伤;一般不行早期切痂,可在伤后2-3周,清除焦痂,作颜面部分区大片植皮术。
  (十)会阴烧伤

  创面易被大小便污染,溶易感染,加这部位特殊,处理时应注意:①宜采用暴露疗法,双下肢分开,会阴充分暴露;②大小便后应予冲洗,应保持干燥;③一般不行早期切痂;④防止臀沟两侧粘连愈合;⑤深度烧伤脱痂后尽早作会阴分区植皮。
(徐明达)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冻伤
下一篇:创伤病

论坛新帖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