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血液
2011-06-08 18:14:09 来源: 作者: 评论:0 点击:
第四节 血 型
(Blood groups)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Blood groups and agglutination)
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Karl Landsteiner(1868~1943)采取自己与5位同事的血液,分别将血细胞与血清分离,再让它们相互混合后,结果出现了凝集和不凝集两种情况(见表3-4),当时分别称其为A、B、C血型(其中C型即O型)。这张著名的表格,包含着现代血液分型的一些基本原理,又被称为"棋盘法(checkerboard method)"。1901年,Landsteiner对这些结果进行了报道。1902年Landsteiner的学生Decastello和Sturli观察了155例人的血型,发现有4例的血清与A、B、C血型的红细胞均不凝集,而其红细胞却可被A、B、C血型的血清凝集,当时这4例的血型被命名为D型(即AB型) 。上述血型系统后来被命名为ABO血型系统(ABO blood-group system),是第一个被发现的人类血型系统。血型的发现,为以后血液的安全、有效输用做出了重大贡献,Landsteiner为此获得了193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他还先后发现了MN、P、Rh等血型,赢得了"血型之父"的誉称。
表3-4 Landsteiner发现ABO血型时的实验结果
血清来源 血型 红细胞来源
Dr.St Dr.Plecn Dr.Sturl Dr.Erdh Zar Landst
Dr.StDr.PlecnDr.SturlDr.ErdhZarLandst CABBAC ------ +-++-+ ++--++ ++--++ +-++-+ ------
通常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到目前为止,人们相继发现了600余种红细胞抗原,其中203种抗原属于已知的25个血型系统(表3-5),每个血型系统是由一个或多个抗原组成,此抗原受控于1个单独的基因或多个紧密连锁的同种基因。除了红细胞外,白细胞、血小板和组织细胞等也都有特异性抗原,例如,白细胞和血小板上除了也存在A、B、H、MN、P等红细胞抗原外,还有它们所特有的抗原。白细胞上最强的同种抗原是一种复杂的人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系统,血小板的特异性抗原有PI、Zw、Ko等系统。另外,组织细胞还能分泌一些特异性抗原,以可溶性的形式存在于血浆、唾液、胃液、精液、汗液以及泪液中。这些特异性抗原在输血、组织器官移植、法医学以及人类学等学科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表3-5 25个红细胞血型系统
号码 系统名称 系统符号 抗原数 基因名称 染色体上定位
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10011012013014015016017018019020021022023024025 ABOMNSPRhLutheranKellLewisDuffyKiddDiegoYtXgSciannaDombrockColtonLandsteiner-wienerChido/RodgersHhKxGerbichCromerKnopsIndianOKRAPH ABOMNSP1RHLUKELLEFYJKDIYTXGSCDOCOLWCH/RGHXKGECROMKNINOKRAPH 440146182236372135339117105211 ABOGYPA,GYPBP1RHD,RHCELUKELFUT3FYJKAE1ACHEXGSCDOAQP1LWC4A,C4BFUT1XKGYPCDAFCR1CD44OKMER2 9q34.1-q34.24q28-q3122q11.2-qter1p36.2-p3419q12-q137q3319q13.31q22-q2318q11-q1217q12-q217q22Xp22.321p36.2-p22.1?7p1419p13.2-cen6p21.319q13Xp21.12q14-q211q321q3211p1319pter-p13.211p15
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滴放在玻片上混合,其中的红细胞会凝集成簇,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红细胞凝集的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antigen-antibody reactions)。其中,在凝集反应中,起抗原作用的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称为凝集原(agglutinogen),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发生反应的特异性抗体则称为凝集素(agglutinin)。凝集素是由g-球蛋白构成的,它们溶解在血浆中。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时,由于每个抗体上具有l0个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抗体在若干个带有相应抗原的红细胞之间形成桥梁,因而使它们聚集成簇。在补体的作用下,红细胞的凝集伴有溶血。当人体输入血型不相容的血液时,在血管内可发生同样的情况,此凝集成簇的红细胞可以堵塞毛细血管,溶血产生的大量血红蛋白会损害肾小管,同时常伴发过敏反应,其结果可危及生命。
二、红细胞血型
(Blood groups of the erythrocytes)
在红细胞的25个血型系统中,较重要的是ABO、Rh、MNS、Lutheran、Kell、Lewis、Duffy及Kidd等血型系统,它们都可产生溶血性输血反应,但与临床关系最密切的是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一)ABO血型系统
1.ABO血型的分型
国际输血协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lood Transfusion,ISBT)命名ABO血型系统为:ABO和001,已经确定的特异性抗原为凝集原A和凝集原B。红细胞膜上只含凝集原A的为A型;只存在凝集原B的为B型;A与B两种凝集原都有的为AB型;A与B两种凝集原都没有的,则称为O型。在人类血清中含有与上述凝集原相对应的凝集素,但不含有对抗其自身红细胞凝集原的凝集素。例如,在A型血的血清中,只含有抗B凝集素;B型血的血清中,只含有抗A凝集素;AB型血的血清中,一般没有抗A和抗B凝集素,而O型血的血清中则含有抗A和抗B凝集素。ABO血型系统还有亚型,与临床关系密切的是A型中的A1与A2亚型,在Al型红细胞上含有A与A1凝集原,而A2型红细胞上仅含有A凝集原;在A1型血清中只含有抗B凝集素,而A2型血清中则含有抗B凝集素和抗A1凝集素(表3-6)。虽然在我国汉族人中A2型和A2B型分别占A型和AB型人群的1%以下,但是Al型红细胞可与A2型血清中的抗A1凝集素发生凝集反应,因此,当A2型血液输给A1型的人时,血清中的抗A1凝集素可与A1型人的红细胞上的A1凝集原发生凝集反应。而且A2型和A2B型红细胞比A1型和A1B型红细胞的抗原性弱得多,在与抗A抗体反应时,易使A2型和A2B型被误认为O型和B型。因此,在输血时仍应注意A亚型的存在。另外,在ABO血型系统中,还有H抗原,H抗原是形成A、B抗原的结构基础,四种血型的红细胞上都含有H抗原,但其抗原性较弱,因此,血清中一般都不含有抗H抗体。在我国汉族人中,ABO血型的分布情况为:A型约占31%,B型为28%,AB型10%左右,O型近31%。
表3-6 ABO血型系统中的凝集素和凝集原
血 型 红细胞上的凝集原 血清中的凝集素
A型: A1 A+ A1 抗B抗B+抗 A1
A2 A
B型 B 抗A无
AB型:A1B A+ A1 +B
A2B A+B 抗 A1抗A+抗B
O型 无A、无B
2.ABO血型的分子基础
ABO血型系统的血型抗原是红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或糖脂上所含的糖链。这些糖链都是由暴露在红细胞表面的少数糖基所组成的寡糖链(oligosaccharide),含有4种糖:D-半乳糖(D-galactose)、L-岩藻糖(L-fucose)、N-乙酰-D葡萄糖胺(N-acetyl-D-glucosamine)和N-乙酰-D半乳糖胺(N-acetyl-D-galactosamine)。由半乳糖-乙酰葡萄糖胺-半乳糖-葡萄糖组成的寡糖链,称为前驱物质;在前驱物质的第一个半乳糖基上接上一个L-岩藻糖,就成为了H抗原;在H抗原第一个半乳糖的基础上,若再接上一个N-乙酰-D半乳糖胺即成为A抗原,或者接上一个D-半乳糖则成为B抗原(图3-13)。
血型是先天遗传的,ABO血型系统中控制A、B、H凝集原生成的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9q34.1-q34.2)的等位基因(allele)上。在一对染色体上只可能出现上述三个基因中的两个,其中一个来自父体,另一个来自母体,而它们决定了子代血型的基因型(genotype)。这两种基因型决定了生成的转糖基酶的种类,转糖基酶则决定了表现血型抗原特异性决定簇的寡糖链的组成,也即这个人血型的表现型(phenotype)。如A抗原的合成过程为:首先在H基因编码的岩藻糖基转移酶的作用下,在前躯物质的半乳糖末端上接上岩藻糖,产生H抗原;其次,以H抗原为底物,在A基因编码的A酶的作用下,把N-乙酰-D半乳糖胺接在H抗原的半乳糖上构成A抗原。
表3-7显示ABO血型系统中决定每种血型表现型的可能基因型。从表中可以看出,A基因和B基因是显性基因,O基因则为隐性基因。因此,红细胞上表现型O只可能来自两个O基因,而表现型A或B由于可能分别来自AO和BO基因型,因而A型或B型的父母完全可能生下O型的子女。知道了血型的遗传规律,就可能从子女的血型表现型来推断亲子关系。例如AB血型的人不可能是O型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但必须注意的是,法医学上依据血型来判断亲子关系时,只能作为否定的参考依据,而不能据以作出肯定的判断。由于血细胞上有许多血型系统,测定血型的种类愈多,作出否定性判断的可靠性也愈高。
表3-7 ABO血型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表现型 基因型
OABAB OOAA,AOBB,BOAB
新生儿的血液中具有ABO系统的血型抗原,但是还不具有ABO系统的抗体,在出生后的第一年中,此类抗体才逐渐出现在血浆中,针对自己红细胞上所没有的抗原。这类天然抗体多属IgM,分子量较大,一个IgM具有10个抗原结合位点,其产生的原因尚未完全阐明。据推测,由于某些食物成分和肠道细菌释放物具有与红细胞相同的A、B、H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s),这些物质进入体内之后,能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针对自己所缺乏抗原的抗体。
3.ABO血型的检测
在一般输血中,ABO系统的血型必须相合才能考虑输血。测定ABO血型的方法是:在玻片上分别滴上一滴抗B、一滴抗A和一滴抗AB血清(采自O型血的人),在每一滴血清上再加一滴待测红细胞悬液,轻轻摇动,使红细胞和血清混匀,观察有无凝集现象(图3-14)。
(二)Rh血型系统
1.Rh血型的分型与抗原
1940年Landsteiner和Wiener用恒河猴(Rhesus monkey)的红细胞重复注射入家兔体内,引起家兔血清中产生抗恒河猴红细胞的抗体,再用含这种抗体的血清与白种人的红细胞混合,发现约有85%的白种人的红细胞可被这种血清凝集,表明这些人的红细胞上具有与恒河猴红细胞同样的抗原,故称为Rh阳性血型(Rh-positive blood group);另有约15%的白种人的红细胞不被这种血清凝集,称为Rh阴性血型(Rh-negative blood group)。这种血型系统就称为Rh血型系统(Rh blood-group system),ISBT命名Rh血型系统为:RH和004。在我国汉族人口中有99%的人属于Rh阳性血型,只有1%的人为Rh阴性血型。有些少数民族,Rh阴性者比例较大,如苗族为12.3%,塔塔尔族为15.8%等。
Rh抗原只存在于红细胞膜上,不存在于其他组织细胞和体液中。Rh血型系统是红细胞血型中最复杂的一个系统。现在已经发现46个Rh抗原,与临床关系密切的是D、C、E、c、e 5种抗原,其中,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因此,通常将红细胞上含有D抗原者称为Rh阳性,而红细胞上缺乏D抗原者称为Rh阴性。
2.Rh血型系统的分子基础
编码Rh血型抗原的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1p36.2-p34)上,为两个高度同源性的RHD基因和RHCE基因,两个基因均含有10个内含子和10个外显子,其中,RHD编码D抗原,RHCE编码Cc/Ee抗原。两个基因的表达产物分别是一条416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贯穿红细胞膜12次,成6个环,NH2末端和COOH末端都在细胞浆中。构成Rh血型抗原的蛋白质,是红细胞膜上的结构和功能蛋白:维持红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发挥阳离子通道的作用,可能还发挥着磷酯酰丝氨酸在细胞膜双层间运动的催化作用。Rh阳性血型的人有RHD和RHCE两个结构基因,分别编码D抗原和Cc/Ee抗原;Rh阴性血型的人有RHCE结构基因,大部分的人无RHD基因,少部分的人则有无功能的RHD基因(图3-15)。RHD基因无等位基因,因此不存在d基因,当然也无d抗原和d抗体。
3.Rh血型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Rh血型系统与ABO血型系统相比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在人血清中不存在抗Rh的天然抗体,只有当Rh阴性的人接受Rh阳性的血液后,通过体液性免疫才产生抗Rh的抗体。因此,Rh阴性的受血者第一次输入Rh阳性的血液后,一般不会产生抗原-抗体反应,但却产生了抗Rh抗原的抗体;在第二次再输入Rh阳性血液时,就会发生抗原-抗体反应,输入的Rh阳性红细胞即被凝集而溶血。其二,Rh系统的抗体主要是不完全抗体IgG,分子较小,能透过胎盘。因此,当一个Rh阴性的母亲怀有Rh阳性的胎儿时,阳性胎儿的少量红细胞或D抗原如果进入母体,通过免疫反应而产生抗体,主要是抗D抗体。这种抗体可以透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液,使胎儿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和溶血,导致胎儿死亡。但一般只有在分娩时才有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而母体血液中的抗体浓度是缓慢增加的,需要数月的时间,因此,当Rh阴性母亲生育第一胎后,常规及时输注特异性抗D免疫球蛋白,可防止Rh阳性胎儿红细胞致敏母体。
三、输血
(Blood transfusion)
自James Blundell在1818年首次用输血抢救病人取得成功以来,输血(blood transfusion)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现在,输血已经成为治疗某些疾病、抢救伤员生命以及保证一些手术顺利进行等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人类血型的复杂性,因输血而造成的病人严重损害,甚至死亡等事故并不罕见。为了保证输血的安全和提高输血的效果,必须注意遵守输血的原则(principals of blood transfusion)。在准备输血时,必须进行如下实验:首先鉴定血型,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因为ABO血型系统不相容的输血常引起严重的反应;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的抗体。其次,抗体检查和鉴定,主要检测受血者血清中是否存在血型不规则抗体,如抗C、抗E、抗s等抗体;若检查结果为阳性时,只要时间允许,在交叉配血前,应该对其进行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类别等分析;如遇紧急的情况,可先进行交叉配血实验,暂时解决此次急需输血问题,之后再对病人血清的不规则抗体进行系统鉴定。第三,交叉配血试验(cross-match test),即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称为主侧试验(major test);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称为次侧试验(minor test)。在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时,应在37℃下进行,以保证可能有的凝集反应得以充分显示(图3-16)。如果交叉配血试验的两侧都没有凝集反应,即为配血相合,可以进行输血;如果主侧有凝集反应,则为配血不合,不能输血;如果主侧不起凝集反应,而次侧有凝集反应,只能在应急情况下输血,输血时不宜太快太多,并密切观察,如发生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注,或者制备成不含血浆的血液成分,如悬浮红细胞和洗涤红细胞进行输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输血疗法已经从原来的单纯输全血,发展为成分输血(transfusion of blood components)。成分输血,就是把人血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如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分别制备成高纯度或高浓度的制品,根据病人的需要,输注相应的成分。如慢性出血病人,血量不减少,主要是红细胞数量减少,最好输入浓集的红细胞悬液;大面积烧伤患者,主要是细胞外液的水分和蛋白质损失,最好输入血浆或血浆代用品,若输入全血,反而会因血细胞浓度过高,血液粘滞性过大而影响血液循环。成分输血具有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和节约血源等优点。尽管输血技术和条件已经有了很大改善,输血的安全性也越来越高,但仍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如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心脏负荷过重、细菌污染反应等等。另外,供血者的某些疾病仍可能传播给受血者,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疟疾等疾病。
O型血的人曾经被称为"万能供血者"(universal donors),是因为O型血的红细胞膜上没有A和B凝集原,当他们的血液输给其他血型的人时,其红细胞不会与受血者血浆中的凝集素发生凝集反应。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可取的,因为O型血的血浆中的抗A和抗B凝集素能与其他血型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当输入的血量较大时,供血者血浆中的凝集素未被受血者的血浆足够稀释,受血者的红细胞会被广泛凝集;另外,ABO以外血型系统的存在也会影响输血效果。同样,把AB型血的人称为"万能受血者"(universal recipients)也是不可取的。
相关热词搜索:血液
上一篇: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下一篇:第四章 血液循环
精彩图文
论坛新帖
频道总排行
医学推广
频道本月排行
- 18第十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 18第五章 呼吸
- 16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 13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 10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
- 7第一章 绪论
- 4第三章 血液
- 3第七章 能量代谢
- 2第四章 血液循环
- 1第十三章 生殖
热门购物
评论排行
- 2011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真...(13)
- 腋臭手术视频(11)
- 2008年考研英语真题及参考答案(5)
- 节食挑食最伤女人的免疫系统(5)
- 核辐射的定义和单位(5)
- CKD患者Tm与IMT相关(5)
- 齐鲁医院普外科开展“喉返神经监护...(5)
- windows7激活工具WIN7 Activation v1.7(5)
- 正常微循环(5)
- 美大学性教育课来真的 男女上阵亲...(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