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氏迭宫绦虫
2011-11-04 10:26:35 来源: 作者: 评论:0 点击:
曼氏迭宫绦虫[Spirometra mansoni(Joyeux et Houdemer,1928)]。成虫主要寄生在猫科动物,偶然寄生人体;但中绦期裂头蚴可在人体寄生,导致曼氏裂头蚴病(sparganosis mansoni),其危害远较成虫为大。
形态
成虫 长60~100cm,宽0.5~0.6cm。头节细小,长1~1.5mm,宽0.4~0.8mm,呈指状,其背、腹面各有一条纵行的吸槽。颈部细长,链体有节片约1000个,节片一般宽度均大于长度,但远端的节片长宽几近相等。成节和孕节的结构基本相似,均具有发育成熟的雌雄性生殖器官各一套。肉眼即可见到每个节片中部凸起的子宫(图15-4)。
睾丸呈小泡形,约有320~540个,散布在节片靠中部的实质中,由睾丸发生的输出管在节片中央汇合成输精管,然后弯曲向前并膨大成储精囊和阴茎,再通入节片前部中央腹面的圆形雄生殖孔。卵巢分两叶,位于节片后部,自卵巢中央伸出短的输卵管,其末端膨大为卵模后连接子宫。卵模外有梅氏腺包绕。阴道为纵行的小管,其月牙形的外口位于雄性生殖孔之后,另端膨大为受精囊再连接输卵管。卵黄腺散布在实质的表层,包绕着其它器官,子宫位于节片中部,作3~4或多至7~8个螺旋状蟠曲,紧密重迭,基部宽而顶端窄小,略呈发髻状,子宫孔开口于阴道口之后(图15-4)。
图15-4 曼氏迭宫绦虫成虫
卵 椭圆形,两端稍尖,长52~76μm,宽31~44μm,呈浅灰褐色,卵壳较薄,一端有卵盖,内有一个卵细胞和若干个卵黄细胞(图15-5)。
裂头蚴 长带形,白色,约300×0.7mm,头端膨大,中央有一明显凹陷,是与成虫头节略相似;体不分节但具有不规则横皱褶,后端多呈钝圆形,活时伸缩能力很强(图15-5)。
图15-5 曼氏裂头绦虫虫卵和幼虫
(采唐仲璋)
生活史
曼氏迭宫绦虫的生活史中需要3个宿主。终宿主主要是猫和犬,此外还有虎、豹、狐和豹猫等食肉动物。第一中间宿主是剑水蚤,第二中间宿主主要是蛙。蛇、鸟类和猪等多种脊椎动物可作其转续宿主。人可成为它的第二中间宿主、转续宿主甚至终宿主。
成虫寄生在终宿主的小肠内。卵自虫体子宫孔中产出,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适宜的温度下,经过3~5周发育(25~28℃约需15天),即孵出椭圆形或近圆形,周身被有纤毛的钩球蚴,钩球蚴直径约80~90μm(图15-5),常在水中作无定向螺旋式游动,当其主动碰击到剑水蚤时即被后者吞食,随后脱去纤毛,穿过肠壁入血腔,经3~11天的发育,长成原尾蚴。一个剑水蚤血腔里的原尾蚴数可达20~25个。原尾蚴长椭圆形,260×44~100μm,前端略凹,后端有小尾球,内仍含6个小钩。带有原尾蚴的剑水蚤被蝌蚪吞食后,失去小尾球,随着蝌蚪逐渐发育成蛙,原尾蚴也发育成为裂头蚴。裂头蚴具有很强的收缩和移动能力,常迁移到蛙的肌肉,特别是在大腿或小腿的肌肉中寄居,多卷曲穴居在肌肉间隙的一小囊内,或游离于皮下。当受染的蛙被蛇、鸟类或猪等兽类非正常宿主吞食后,裂头蚴不能在其肠中发育为成虫,而是穿出肠壁,移居到腹腔、肌肉或皮下等处继续生存,蛇、鸟、兽即成为其转续宿主。猫、犬等终宿主吞食了带有裂头蚴的第二中间宿主蛙或转续宿主后,裂头蚴逐渐在其肠内发育为成虫。一般在感染约3周后,终宿主粪便中开始出现虫卵。成虫在猫体内可活3年半(图15-6)。
图15-6 曼氏迭宫绦虫生活史
致病
曼氏迭宫绦虫成虫较少寄生人体,对人的致病力也不大,可能因虫体机械和化学刺激引起中、上腹不适、微疼、恶心呕吐等轻微症状。
裂头蚴寄生人体引起曼氏裂头蚴病,危害远较成虫大,其严重程度因裂头蚴移行和寄居部位不同而异。常见寄生于人体的部位依次是:眼部、四肢躯体皮下、口腔颔面部和内脏。在这些部位可形成嗜酸性肉芽肿囊包,至使局部肿胀,甚至发生脓肿。囊包直径约1~6cm,具囊腔,腔内蟠曲的裂头蚴可从1条至10余条不等,根据对我国见于报道的513例患者临床表现分析,可归纳为以下5型:
1.眼裂头蚴病 最常见,占45.6%。多累及单侧眼睑或眼球,表现为眼睑红肿、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微疼、奇痒或有虫爬感等;有时患者伴有恶心、呕吐及发热等症状。在红肿的眼睑和结膜下,可有流动性、硬度不等的肿块或条索状物,直径约1cm左右。偶尔破溃,裂头蚴自动逸出而自愈。若裂头蚴侵入眼球内,可发生眼球凸出,眼球运动障碍;严重者出现角膜溃疡,甚至并发白内障而失明。眼裂头蚴病在临床上常误诊为麦粒肿、急性葡萄膜炎、眼眶蜂窝织炎、肿瘤等,往往在手术后才被确诊。
2.皮下裂头蚴病 占患者数的31.0%,常累及躯干表浅部如胸壁、乳房、腹壁、外生殖器以及四肢皮下,表现为游走性皮下结节,可呈圆形、柱形或不规则条索状,大小不一,直径长约0.5~5cm,局部可有瘙痒,有虫爬感等,若有炎症时可出现间歇性或持续性疼痛或触痛,或有荨麻疹。
3.口腔颌面部裂头蚴病 占20.1%,常在口腔粘膜或颊部皮下出现硬结,直径约0.5~3cm,患处红肿,发痒或有虫爬感;并多有小白虫(裂头蚴)逸出史。
4.脑裂头蚴病 占2.3%,临床表现酷似脑瘤,常有阵发性头痛史,严重时昏迷或伴喷射状呕吐、视力模糊、间歇性口角抽搐、肢体麻木、抽搐,甚至瘫痪等,极易误诊。
5.内脏裂头蚴病 仅占1%,临床表现因裂头蚴移行位置而定,有的可经消化道侵入腹膜,引起炎症反应,有的可经呼吸道咳出,还有见于脊髓、椎管、尿道和膀胱等处,引起较严重后果。
另外,国内外文献均报导了数例人体“增殖型”裂头蚴病(“proliferative type”sparganosis),认为可能是由于曼氏裂头蚴患者免疫功能受抑或并发病毒感染后,裂头蚴分化不全引起。虫体较小而不规则,最长不超过2mm,可广泛侵入各组织芽生增殖。还有一种增殖裂头蚴病(proliferative sparganosis),经研究认为系由另一种较少见的增殖裂头蚴(spargnum proliferum)引起。虫体是多态形,具不规则的芽和分支,大小约10×1mm,最长者24mm,亦可移行到人体各部位组织中进行芽生增殖,预后很差。但有关这两种裂头蚴病的发病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诊断
曼氏迭宫绦虫成虫感染可以用粪检虫卵以确诊。曼氏裂头蚴病则主要靠从局部检出虫体作出诊断,询问病史有一定参考价值,必要时还可以进行动物感染实验。综合采用CT等放射影像技术可提高脑裂头蚴病确诊率,亦可用裂头蚴抗原进行各种免疫辅助诊断。
流行
曼氏迭宫绦虫分布很广,但成虫在人体感染并不多见,国外仅见于日本、俄罗斯等少数国家。在我国,成虫感染病例报道近20例,分布在上海、广东、台湾、四川和福建等省市。患者年龄最小3岁,最大58岁。
曼氏裂头蚴病多见于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欧洲、美洲、非洲和澳洲也有记录。在我国已有800多例报告,来自21个省、市、自治区,依感染例数排序是:广东、吉林、福建、四川、广西、湖南、浙江、海南、江西、江苏、贵州、云南、安徽、辽宁、湖北、新疆、河南、河北、台湾、上海和北京。感染者年龄为0~62岁,以10~30岁感染率最高,男女比例为2:1,各民族均有。
人体感染裂头蚴的途径有二,即裂头蚴或原尾蚴经皮肤或粘膜侵入,或误食裂头蚴或原尾蚴。具体方式可归纳为以下3种:
1.局部敷贴生蛙肉 为主要感染方式,约占患者半数以上。在我国某些地区,民间传说蛙有清凉解毒作用,常用生蛙肉敷贴伤口或脓肿,包括眼、口颊、外阴等部位。若蛙肉中有裂头蚴即可经伤口或正常皮肤、粘膜侵入人体。
2.吞食生的或未煮熟的蛙、蛇、鸡或猪肉 民间沿用吞食活蛙治疗疮疖和疼痛和陋习,或喜食未煮熟的肉类,吞食到裂头蚴即穿过肠壁入腹腔,然后移行到其它部位。
3.误食感染的剑水蚤 饮用生水,或游泳时误吞湖塘水,使受感染的剑水蚤有机会进入人体。据报道原尾蚴直接经皮侵入,或经眼结膜侵入人体也有可能。
防治
主要是宣传教育。不用蛙肉敷贴,不食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不饮生水以防感 染。
成虫感染可用吡喹酮、丙硫咪唑等药驱除。
裂头蚴主要靠手术摘除,术中注意务将虫体尤其是头部取尽,方能根治,也可用40%酒精奴佛卡因2~4ml局部杀虫。
增殖裂头蚴病治疗困难,多用保守疗法。
形态
成虫 长60~100cm,宽0.5~0.6cm。头节细小,长1~1.5mm,宽0.4~0.8mm,呈指状,其背、腹面各有一条纵行的吸槽。颈部细长,链体有节片约1000个,节片一般宽度均大于长度,但远端的节片长宽几近相等。成节和孕节的结构基本相似,均具有发育成熟的雌雄性生殖器官各一套。肉眼即可见到每个节片中部凸起的子宫(图15-4)。
睾丸呈小泡形,约有320~540个,散布在节片靠中部的实质中,由睾丸发生的输出管在节片中央汇合成输精管,然后弯曲向前并膨大成储精囊和阴茎,再通入节片前部中央腹面的圆形雄生殖孔。卵巢分两叶,位于节片后部,自卵巢中央伸出短的输卵管,其末端膨大为卵模后连接子宫。卵模外有梅氏腺包绕。阴道为纵行的小管,其月牙形的外口位于雄性生殖孔之后,另端膨大为受精囊再连接输卵管。卵黄腺散布在实质的表层,包绕着其它器官,子宫位于节片中部,作3~4或多至7~8个螺旋状蟠曲,紧密重迭,基部宽而顶端窄小,略呈发髻状,子宫孔开口于阴道口之后(图15-4)。
图15-4 曼氏迭宫绦虫成虫
卵 椭圆形,两端稍尖,长52~76μm,宽31~44μm,呈浅灰褐色,卵壳较薄,一端有卵盖,内有一个卵细胞和若干个卵黄细胞(图15-5)。
裂头蚴 长带形,白色,约300×0.7mm,头端膨大,中央有一明显凹陷,是与成虫头节略相似;体不分节但具有不规则横皱褶,后端多呈钝圆形,活时伸缩能力很强(图15-5)。
图15-5 曼氏裂头绦虫虫卵和幼虫
(采唐仲璋)
生活史
曼氏迭宫绦虫的生活史中需要3个宿主。终宿主主要是猫和犬,此外还有虎、豹、狐和豹猫等食肉动物。第一中间宿主是剑水蚤,第二中间宿主主要是蛙。蛇、鸟类和猪等多种脊椎动物可作其转续宿主。人可成为它的第二中间宿主、转续宿主甚至终宿主。
成虫寄生在终宿主的小肠内。卵自虫体子宫孔中产出,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适宜的温度下,经过3~5周发育(25~28℃约需15天),即孵出椭圆形或近圆形,周身被有纤毛的钩球蚴,钩球蚴直径约80~90μm(图15-5),常在水中作无定向螺旋式游动,当其主动碰击到剑水蚤时即被后者吞食,随后脱去纤毛,穿过肠壁入血腔,经3~11天的发育,长成原尾蚴。一个剑水蚤血腔里的原尾蚴数可达20~25个。原尾蚴长椭圆形,260×44~100μm,前端略凹,后端有小尾球,内仍含6个小钩。带有原尾蚴的剑水蚤被蝌蚪吞食后,失去小尾球,随着蝌蚪逐渐发育成蛙,原尾蚴也发育成为裂头蚴。裂头蚴具有很强的收缩和移动能力,常迁移到蛙的肌肉,特别是在大腿或小腿的肌肉中寄居,多卷曲穴居在肌肉间隙的一小囊内,或游离于皮下。当受染的蛙被蛇、鸟类或猪等兽类非正常宿主吞食后,裂头蚴不能在其肠中发育为成虫,而是穿出肠壁,移居到腹腔、肌肉或皮下等处继续生存,蛇、鸟、兽即成为其转续宿主。猫、犬等终宿主吞食了带有裂头蚴的第二中间宿主蛙或转续宿主后,裂头蚴逐渐在其肠内发育为成虫。一般在感染约3周后,终宿主粪便中开始出现虫卵。成虫在猫体内可活3年半(图15-6)。
图15-6 曼氏迭宫绦虫生活史
致病
曼氏迭宫绦虫成虫较少寄生人体,对人的致病力也不大,可能因虫体机械和化学刺激引起中、上腹不适、微疼、恶心呕吐等轻微症状。
裂头蚴寄生人体引起曼氏裂头蚴病,危害远较成虫大,其严重程度因裂头蚴移行和寄居部位不同而异。常见寄生于人体的部位依次是:眼部、四肢躯体皮下、口腔颔面部和内脏。在这些部位可形成嗜酸性肉芽肿囊包,至使局部肿胀,甚至发生脓肿。囊包直径约1~6cm,具囊腔,腔内蟠曲的裂头蚴可从1条至10余条不等,根据对我国见于报道的513例患者临床表现分析,可归纳为以下5型:
1.眼裂头蚴病 最常见,占45.6%。多累及单侧眼睑或眼球,表现为眼睑红肿、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微疼、奇痒或有虫爬感等;有时患者伴有恶心、呕吐及发热等症状。在红肿的眼睑和结膜下,可有流动性、硬度不等的肿块或条索状物,直径约1cm左右。偶尔破溃,裂头蚴自动逸出而自愈。若裂头蚴侵入眼球内,可发生眼球凸出,眼球运动障碍;严重者出现角膜溃疡,甚至并发白内障而失明。眼裂头蚴病在临床上常误诊为麦粒肿、急性葡萄膜炎、眼眶蜂窝织炎、肿瘤等,往往在手术后才被确诊。
2.皮下裂头蚴病 占患者数的31.0%,常累及躯干表浅部如胸壁、乳房、腹壁、外生殖器以及四肢皮下,表现为游走性皮下结节,可呈圆形、柱形或不规则条索状,大小不一,直径长约0.5~5cm,局部可有瘙痒,有虫爬感等,若有炎症时可出现间歇性或持续性疼痛或触痛,或有荨麻疹。
3.口腔颌面部裂头蚴病 占20.1%,常在口腔粘膜或颊部皮下出现硬结,直径约0.5~3cm,患处红肿,发痒或有虫爬感;并多有小白虫(裂头蚴)逸出史。
4.脑裂头蚴病 占2.3%,临床表现酷似脑瘤,常有阵发性头痛史,严重时昏迷或伴喷射状呕吐、视力模糊、间歇性口角抽搐、肢体麻木、抽搐,甚至瘫痪等,极易误诊。
5.内脏裂头蚴病 仅占1%,临床表现因裂头蚴移行位置而定,有的可经消化道侵入腹膜,引起炎症反应,有的可经呼吸道咳出,还有见于脊髓、椎管、尿道和膀胱等处,引起较严重后果。
另外,国内外文献均报导了数例人体“增殖型”裂头蚴病(“proliferative type”sparganosis),认为可能是由于曼氏裂头蚴患者免疫功能受抑或并发病毒感染后,裂头蚴分化不全引起。虫体较小而不规则,最长不超过2mm,可广泛侵入各组织芽生增殖。还有一种增殖裂头蚴病(proliferative sparganosis),经研究认为系由另一种较少见的增殖裂头蚴(spargnum proliferum)引起。虫体是多态形,具不规则的芽和分支,大小约10×1mm,最长者24mm,亦可移行到人体各部位组织中进行芽生增殖,预后很差。但有关这两种裂头蚴病的发病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诊断
曼氏迭宫绦虫成虫感染可以用粪检虫卵以确诊。曼氏裂头蚴病则主要靠从局部检出虫体作出诊断,询问病史有一定参考价值,必要时还可以进行动物感染实验。综合采用CT等放射影像技术可提高脑裂头蚴病确诊率,亦可用裂头蚴抗原进行各种免疫辅助诊断。
流行
曼氏迭宫绦虫分布很广,但成虫在人体感染并不多见,国外仅见于日本、俄罗斯等少数国家。在我国,成虫感染病例报道近20例,分布在上海、广东、台湾、四川和福建等省市。患者年龄最小3岁,最大58岁。
曼氏裂头蚴病多见于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欧洲、美洲、非洲和澳洲也有记录。在我国已有800多例报告,来自21个省、市、自治区,依感染例数排序是:广东、吉林、福建、四川、广西、湖南、浙江、海南、江西、江苏、贵州、云南、安徽、辽宁、湖北、新疆、河南、河北、台湾、上海和北京。感染者年龄为0~62岁,以10~30岁感染率最高,男女比例为2:1,各民族均有。
人体感染裂头蚴的途径有二,即裂头蚴或原尾蚴经皮肤或粘膜侵入,或误食裂头蚴或原尾蚴。具体方式可归纳为以下3种:
1.局部敷贴生蛙肉 为主要感染方式,约占患者半数以上。在我国某些地区,民间传说蛙有清凉解毒作用,常用生蛙肉敷贴伤口或脓肿,包括眼、口颊、外阴等部位。若蛙肉中有裂头蚴即可经伤口或正常皮肤、粘膜侵入人体。
2.吞食生的或未煮熟的蛙、蛇、鸡或猪肉 民间沿用吞食活蛙治疗疮疖和疼痛和陋习,或喜食未煮熟的肉类,吞食到裂头蚴即穿过肠壁入腹腔,然后移行到其它部位。
3.误食感染的剑水蚤 饮用生水,或游泳时误吞湖塘水,使受感染的剑水蚤有机会进入人体。据报道原尾蚴直接经皮侵入,或经眼结膜侵入人体也有可能。
防治
主要是宣传教育。不用蛙肉敷贴,不食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不饮生水以防感 染。
成虫感染可用吡喹酮、丙硫咪唑等药驱除。
裂头蚴主要靠手术摘除,术中注意务将虫体尤其是头部取尽,方能根治,也可用40%酒精奴佛卡因2~4ml局部杀虫。
增殖裂头蚴病治疗困难,多用保守疗法。
相关热词搜索:
论坛新帖
频道总排行
医学推广
频道本月排行
热门购物
评论排行
- 2011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真...(13)
- 腋臭手术视频(11)
- 2008年考研英语真题及参考答案(5)
- 节食挑食最伤女人的免疫系统(5)
- 核辐射的定义和单位(5)
- CKD患者Tm与IMT相关(5)
- 齐鲁医院普外科开展“喉返神经监护...(5)
- windows7激活工具WIN7 Activation v1.7(5)
- 正常微循环(5)
- 美大学性教育课来真的 男女上阵亲...(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