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膜壳绦虫
2011-11-04 10:25:58   来源:   作者:  评论:0 点击:

  缩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diminuta(Rudolphi,1819)]又称长膜壳绦虫。是鼠类常见的寄生虫,偶然寄生于人体。
  形态

  与微小膜壳绦虫基本相同(图15-13)但虫体较大;两者区别见表15-3。
  生活史

  与微小膜壳绦虫的生活史相似,但发育必须经过昆虫中间宿主。
表15-3两种膜壳绦虫形态的区别
区别微小膜壳绦虫缩小膜壳绦虫
1.虫体:小型绦虫
长5~80mm中形绦虫
长200~600mm
2.节片数:100~200节800~1000节
3.头节:顶突发育良好,可自伸缩,上有小钩20~30个顶突发育不良,藏在头顶凹中,不易伸出,上无小钩
4.孕节:子宫袋状子宫袋状,但四周向内凹陷呈瓣状
5.虫卵:较小,圆形或近圆形48~60×36~48μm无色透明,卵壳较薄,胚膜两端有4~8根丝状物稍大,多为长圆形60~79×72~86μm黄褐色,卵壳较厚,胚膜两端无丝状物,但卵壳与胚膜间有透明胶状物


图15-13 缩小膜壳绦虫成虫

  中间宿主包括蚤类、甲虫、蟑螂、倍足类和鳞翅目昆虫等20余种,以大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谷蛾(Tinia granella)、具带病蚤(Nosopsyllus  fasciatus)和印鼠客蚤多见。成虫寄生在终宿主小肠中,脱落的孕节和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被中间宿主吞食后,在其肠中孵出六钩蚴,然后穿过肠壁至血腔内经7~10天发育成似囊尾蚴,鼠类或人吞食了带有似囊尾蚴的昆虫后,似囊尾蚴在肠腔内经12~13天发育为成虫(图15-14)。
  致病与诊断

  感染者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微的神经和胃肠症状,如头痛、失眠、磨牙、恶心、腹胀和腹痛等。严重者可出现眩晕、精神痴呆或恶病质。

  诊断方法同微小膜壳绦虫。
  流行与防治

  缩小膜壳绦虫在鼠类极为普遍;但人体感染比较少见。国内人体病例报道已逾百例。分布在西藏、湖北、江苏、云南、浙江、湖南、台湾、广东、四川、上海、山东、安徽、北京、福建、江西、河南、新疆、宁夏、辽宁、河北、贵州、陕西、广西和海南等25省、市、区。多数为散发的儿童病例。患者无自体内重复感染情况。故寄生的虫数一般较少,最多的曾驱出过40条成虫。也还有一家几个人同时感染的报道。

图15-14 缩小膜壳绦虫生活史

  人体感染主要是因误食了含有似囊尾蚴的昆虫而引起。缩小膜壳绦虫的中间宿主种类较多,分布广泛,特别是它的最适中间宿主大黄粉虫和谷蛾等都是常见的仓库害虫,生活在仓库、商店和家庭的粮食中。这些地方又有多种家鼠栖息活动,这样不仅易赞成鼠类的高度感染,亦形成人体感染的重要条件。人主要是误食到混杂在粮食中的中间宿主昆虫而受染,儿童因不良卫生习惯则更易误食昆虫,故感染率较高。防治原则与微小膜壳绦虫相同,只是在预防措施上更应注意严格粮食仓库管理、消灭仓库害虫和灭鼠等。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细粒棘球绦虫
下一篇:微小膜壳绦虫

论坛新帖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