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学-昆虫纲-蚋、虻
2011-11-02 11:37:34 来源: 作者: 评论:0 点击:
蚋、虻分别属双翅目蚋科(Simuliidae)和虻科(Tabanidae)。蚋、虻对人的危害主要是叮吸人血,被刺叮处常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奇痒以及炎症与继发性感染。蚋和虻分别可作为盘尾丝虫病和罗阿丝虫病的媒介,虻还能机械性传播野兔热和碳疽病。防制可参考“蠓”。
一、蚋
蚋为一类体长1~5mm的小型昆虫,成虫深褐色或黑色,俗称“黑蝇”或“驼背”。全世界已知1200多种,我国报告近90种,主要种为北蚋(Simulium subvariegatum)和毛足原蚋(Prosimulium hirtipes)。
形态
成虫头部的复眼明显,雄蚋的复眼较大,与胸背约等宽;雌蚋的复眼略窄于胸部,两眼间被额明显分开。口器为刺吸式。胸部背面明显隆起。翅宽阔,纵脉发达。足短。腹部11节,最后2节演化为外生殖器,其为重要的分类依据。有的种类腹部背面有银色闪光斑点(图20-21)。
图20-21 蚋生活史
生活史与生态
蚋的发育为全变态(图20-21)。
卵:略呈圆三角形,长0.1~0.2mm,淡黄色,通常150~500粒排列成鳞状或成堆,见于清净流水中的水草与树的枝叶上,在20~25℃的水中,约5天孵化。
幼虫:呈圆柱形,后端膨大。有6~9龄,刚孵出的幼虫长约0.2mm,淡黄色,以后颜色变暗,成熟幼虫4~15mm。头部前端有1对放射状排列的刚毛,称口扇;前胸腹面中部有一只具小钩的胸足;腹部尾端有一个具小钩的吸盘和一个可伸缩的肛鳃。幼虫以水中微小生物为食,约3~10周发育成熟。
蛹:成熟幼虫在一个前端开口的茧内化蛹。茧体的后端粘附于水中石块或植物上,约1~4周羽化。
雄蚋不吸血。雌蚋交配后开始吸血,其嗜吸畜、禽血,兼吸人血,多在白天进行。成虫栖息于野草上及河边灌木丛,飞行距离达2~10km。蚋出现于春、夏、秋三季,以6~7月为活动高峰。整个生活史2~3.5个月。雌蚋寿命约2个月。以卵或幼虫在水下越冬。蚋可传播盘尾丝虫病。人被蚋刺叮,特别是大量刺叮可引起皮炎,可有强烈的过敏性反应,继发感染淋巴腺炎,淋巴管炎及“蚋热”等。
二、虻
虻是一类中、大型昆虫,俗称“牛虻”或“瞎虻”。全世界已知约3500种,我国已记录近400种,主要种为广斑虻(Chrysops vanderwulpi)和华虻(Tabanus mandarmus)。
形态
成虫体长6~30mm,粗壮,呈棕褐色或黑色,多有较鲜艳色斑和光泽,体表多细毛。
头部宽大,等于或宽于胸部。复眼明显,多具金属光泽。雄虻两眼相接;雌虻两眼分离。触角多为3节,第三节有3~7个环节。雌虻口器为刺舐式,取食时刺破皮肤由唇瓣上的拟气管吸血。翅宽,透明或具色斑。足粗短。腹部可见7节,其颜色和斑纹是分类依据,第8~11节演化为外生殖器(图20-22)。
图20-22 虻生活史
生活史与生态
虻的发育为全变态(图20-22)
卵:多呈纺锤形,长1.5~2.5mm,黄白色。常以200~500粒卵集成堆或形成块,多见于稻田、沼泽、池塘边的草叶或小枝上。约1周孵化为幼虫。
幼虫:为细长纺锤状,两端尖,淡黄色。有6~10龄,体长自2~4mm至22~25mm,腹部第1~7节有疣状突起,尾部有长呼吸管和气门。幼虫以小型动物为食,幼虫期可长达数月至一年以上。成熟幼虫移至干土中化蛹。
蛹:为裸蛹,可见明显的头胸部和腹部。早期呈黄棕色,而后渐暗。经1~3周羽化。
雄虻以植物汁液为食,雌虻吸血,主要刺吸牛、马、驴等大型家畜的血,有时也侵袭其它动物和人。虻白天活动,以阳光强烈的中午吸血量最为活跃。有时在几个动物体表连续叮刺吸血,该习性在疾病的传播上具有重要意义。成虫栖息于草丛树木中,多见于河边植被上。虻的飞翔能力很强,每小时可飞行45~60km。
在热带,虻可全年活动;在我国北方,虻的活动季节自5月中旬至8月下旬,以7月份为活动高峰。一般雄虻的寿命仅几天,雌虻可存活2~3个月。虻以幼虫越冬,常见于堤岸22~25cm深的土层中。
有些虻类能传播罗阿丝虫病,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害虫,为牲畜锥虫病等的传播媒介。虻叮刺人体可引起荨麻疹样皮炎。
(朱昌亮 叶炳辉)
一、蚋
蚋为一类体长1~5mm的小型昆虫,成虫深褐色或黑色,俗称“黑蝇”或“驼背”。全世界已知1200多种,我国报告近90种,主要种为北蚋(Simulium subvariegatum)和毛足原蚋(Prosimulium hirtipes)。
形态
成虫头部的复眼明显,雄蚋的复眼较大,与胸背约等宽;雌蚋的复眼略窄于胸部,两眼间被额明显分开。口器为刺吸式。胸部背面明显隆起。翅宽阔,纵脉发达。足短。腹部11节,最后2节演化为外生殖器,其为重要的分类依据。有的种类腹部背面有银色闪光斑点(图20-21)。
图20-21 蚋生活史
生活史与生态
蚋的发育为全变态(图20-21)。
卵:略呈圆三角形,长0.1~0.2mm,淡黄色,通常150~500粒排列成鳞状或成堆,见于清净流水中的水草与树的枝叶上,在20~25℃的水中,约5天孵化。
幼虫:呈圆柱形,后端膨大。有6~9龄,刚孵出的幼虫长约0.2mm,淡黄色,以后颜色变暗,成熟幼虫4~15mm。头部前端有1对放射状排列的刚毛,称口扇;前胸腹面中部有一只具小钩的胸足;腹部尾端有一个具小钩的吸盘和一个可伸缩的肛鳃。幼虫以水中微小生物为食,约3~10周发育成熟。
蛹:成熟幼虫在一个前端开口的茧内化蛹。茧体的后端粘附于水中石块或植物上,约1~4周羽化。
雄蚋不吸血。雌蚋交配后开始吸血,其嗜吸畜、禽血,兼吸人血,多在白天进行。成虫栖息于野草上及河边灌木丛,飞行距离达2~10km。蚋出现于春、夏、秋三季,以6~7月为活动高峰。整个生活史2~3.5个月。雌蚋寿命约2个月。以卵或幼虫在水下越冬。蚋可传播盘尾丝虫病。人被蚋刺叮,特别是大量刺叮可引起皮炎,可有强烈的过敏性反应,继发感染淋巴腺炎,淋巴管炎及“蚋热”等。
二、虻
虻是一类中、大型昆虫,俗称“牛虻”或“瞎虻”。全世界已知约3500种,我国已记录近400种,主要种为广斑虻(Chrysops vanderwulpi)和华虻(Tabanus mandarmus)。
形态
成虫体长6~30mm,粗壮,呈棕褐色或黑色,多有较鲜艳色斑和光泽,体表多细毛。
头部宽大,等于或宽于胸部。复眼明显,多具金属光泽。雄虻两眼相接;雌虻两眼分离。触角多为3节,第三节有3~7个环节。雌虻口器为刺舐式,取食时刺破皮肤由唇瓣上的拟气管吸血。翅宽,透明或具色斑。足粗短。腹部可见7节,其颜色和斑纹是分类依据,第8~11节演化为外生殖器(图20-22)。
图20-22 虻生活史
生活史与生态
虻的发育为全变态(图20-22)
卵:多呈纺锤形,长1.5~2.5mm,黄白色。常以200~500粒卵集成堆或形成块,多见于稻田、沼泽、池塘边的草叶或小枝上。约1周孵化为幼虫。
幼虫:为细长纺锤状,两端尖,淡黄色。有6~10龄,体长自2~4mm至22~25mm,腹部第1~7节有疣状突起,尾部有长呼吸管和气门。幼虫以小型动物为食,幼虫期可长达数月至一年以上。成熟幼虫移至干土中化蛹。
蛹:为裸蛹,可见明显的头胸部和腹部。早期呈黄棕色,而后渐暗。经1~3周羽化。
雄虻以植物汁液为食,雌虻吸血,主要刺吸牛、马、驴等大型家畜的血,有时也侵袭其它动物和人。虻白天活动,以阳光强烈的中午吸血量最为活跃。有时在几个动物体表连续叮刺吸血,该习性在疾病的传播上具有重要意义。成虫栖息于草丛树木中,多见于河边植被上。虻的飞翔能力很强,每小时可飞行45~60km。
在热带,虻可全年活动;在我国北方,虻的活动季节自5月中旬至8月下旬,以7月份为活动高峰。一般雄虻的寿命仅几天,雌虻可存活2~3个月。虻以幼虫越冬,常见于堤岸22~25cm深的土层中。
有些虻类能传播罗阿丝虫病,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害虫,为牲畜锥虫病等的传播媒介。虻叮刺人体可引起荨麻疹样皮炎。
(朱昌亮 叶炳辉)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寄生虫学-昆虫纲-蚤
下一篇:寄生虫学-昆虫纲-蠓
论坛新帖
频道总排行
医学推广
频道本月排行
热门购物
评论排行
- 2011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真...(13)
- 腋臭手术视频(11)
- 2008年考研英语真题及参考答案(5)
- 节食挑食最伤女人的免疫系统(5)
- 核辐射的定义和单位(5)
- CKD患者Tm与IMT相关(5)
- 齐鲁医院普外科开展“喉返神经监护...(5)
- windows7激活工具WIN7 Activation v1.7(5)
- 正常微循环(5)
- 美大学性教育课来真的 男女上阵亲...(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