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原发性高钠血症的进展
2013-03-08 18:34:28   来源:37度医学网   作者:  评论:0 点击:

病史患者,男性,14岁,因间断头痛、多饮、多尿2年,乏力、纳差2月于2003年12月18日入院。患者2001年4月某日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多饮、多尿(每日7000ml- 9000ml),夜尿3-4次/晚,伴头晕、头痛,无视野缺损、视力下降和意识障碍。当地医院行头颅CT疑诊“垂体瘤”。先后于同年7月和2003年元月分别行三次γ刀治疗(剂量不详)。放疗后多饮、多尿症状减轻,但口渴感觉消失,并出现头痛加剧伴视物模糊。2月前出现乏力、纳差、畏寒、下肢软瘫两次,伴走路不稳。于当地医院查血钾4.13-5.79 mmol/L,血钠 163.7-199.5mmol/L,血氯135.9- 182.3 mmol/L,血BUN 14.2mmol/L,血Cr 93umol/L,血糖正常。考虑有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给予补充强的松5mg/日和左旋甲状腺 素片6.25ug/日,强迫饮水后上述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好转,为进一步诊治入我院。发病以来精神尚可,无明显反应迟钝、行动迟缓、面容浮肿,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
入院查体血压90/60mmHg,脉搏80次/分,身高143cm,体重30Kg,指距138cm,上部量72cm,下部量71cm。神志清楚,对答切题,贫血貌,颜面无浮肿,皮肤弹性好,轻度粗糙。双侧瞳孔等大等圆,视野粗测正常,对光反射存在,心肺腹部无异常。无喉结、胡须、阴毛和腋毛,外生殖器呈幼稚型,阴茎牵长3cm,睾丸约2ml,Tanner分期G1PH1。四肢对称无畸形,肌力V级,双膝腱反射亢进,指鼻试验阴性,病理反射未引出。
实验室检查性腺激素:LH〈0.01 mIU/ml,FSH〈0.2mIU/ml,PRL 54.8 ug/L,E2 82.9 Pmol/L,T 0.1 nmol/L。甲状腺功能:FT3 2.49 pmol/L(正常范围:2.76-6.3); FT4 8.97 pmol/L(正常范围:10.42-24.32),TT3 1.02 nmol/L(正常范围:1.01-2.95),TT4 60 nmol/L(正常范围:55.34-160.88),TSH 5.48 mU/L (正常范围:0.35-5.50)。血ACTH8am、0am、4pm均〈2.2pmol/L,血皮质醇8am 7.1nmol/L、0am 8.4nmol/L。24小时尿醛固酮0.6 umol/24h(正常范围:2.77-22.2)。血浆渗透压330-365mOsm/L,尿渗透压280-634mOsm/L。生化:血钠160.0-169.4 mmol/L,血氯115.5-124.3mmol/L,BUN 8.09-9.25 mmol/l/L,血Cr 66.9-88.4 umol/L,血糖5.6mmol/L。
辅助检查治疗前的垂体影像学资料遗失。垂体MRI示鞍上区肿瘤γ刀治疗后改变,未见明确肿瘤复发征象。
住院经过
入院后进行垂体前叶功能的评价,继续进行泼尼松5mg/日和左甲状腺素钠片50ug/日激素替代治疗,但患者高钠血症和渴感减退并无改善。在严密监测的情况下,给患者进行了禁水加压试验和水负荷实验。慢性限水时,血渗透压由354 mOsm/L升至365 mOsm/L,尿渗透压由280 mOsm/L升至634 mOsm/L。在禁水加压试验中患者禁饮18小时过程中,血渗透压波动于362-369 mOsm/L,尿渗透压逐渐升高,最高达到420 mOsm/L,皮下注射5单位加压素后尿渗透压进一步增高达857 mOsm/L,提示有ADH分泌的部分缺陷。患者血钠升到163.7-199.5mmol/L和血渗透压高达330-365 mOsm/L时仍无渴感,反应正常,肾脏功能正常,一般状况好,无明显脱水征象。静脉水负荷试验时,血渗透压和血钠逐渐下降,当血浆渗透压为343 mOsm/L和血钠为156.8mmol/L时尿量迅速增多,尿渗透压由587 mOsm/L 骤然降到180 mOsm/L,提示水负荷抑制ADH的释放发生在较高的血浆渗透压水平。最后诊断:1.垂体前叶功能减退;2.原发性高钠血症。除了针对垂体前叶功能低下补充相应的垂体前叶激素如甲状腺激素、泼尼松和雄激素外,我们强制性让患者每日摄水2500ml,给患者分别试用了氢氯噻嗪25mg,2次/日和醋酸去氨加压素0.05mg/晚。口服氢氯噻嗪治疗一周后患者渴感有所恢复,血钠水平和血浆渗透压普遍有所降低。口服醋酸去氨加压素后1周患者的血渗透压和血钠明显下降,尿渗透压增高,渴感有所恢复。嘱患者出院后维持口服醋酸去氨加压素片0.05mg/晚。
专家点评:正常血钠水平的维持有赖于机体体液和渗透压调节机制的正常运行,包括下丘脑口渴中枢的正常反应、视上核与室旁核渗透压感受器的正常运行、ADH的正常合成与释放、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正常功能和肾上腺皮质的功能等。无论上述调节机制正常还是机制本身异常均可发生血钠异常。临床上一般所见到的高钠血症多是在机体上述调节机制正常的情况下发生的病理性失水和/或失钠状态,此时体液和渗透压调节机制常被激活,患者出现口渴、尿量减少、脉搏加速、血液浓缩和血钠增高等反应。但当上述调节机制出现障碍时也可以出现高钠血症,如尿崩症、单纯渴感减退、尿崩症合并渴感减退、渴感减退伴渗透压阈值升高等这些调节机制异常可重叠发生,在临床上较难鉴别,治疗也有一定困难。凡有颅内手术、外伤、放疗和占位或炎性病变患者出现血钠升高和渴感减退都应高度疑及本病。本患者在血钠160mmol/L以上无口渴感觉、一般情况良好、无脱水体征,这与一般临床所见高钠血症不同,提示患着可能存在体液和渗透压调节机制的异常。禁水加压试验提示患者存在部分性中枢性尿崩症,但患者的临床特征不完全符合中枢性尿崩症,因为典型的中枢性尿崩症会有口渴、多饮、多尿,正常饮水情况下不会出现血钠升高。当中枢性尿崩症未能及时补水时可出现高钠血症,但患者会极度口渴,出现明显的脱水体征。结合患者有渴感消失,提示患者存在原发性高钠血症。在给患者进行的禁水加压试验和静脉水负荷试验中发现患者存在中枢ADH的分泌调节,但调节过程发生在较高的血浆渗透压水平,即患者的感受阈值上升,也支持原发性高钠血症的诊断。更重要的是,临床研究发现患者存在部分性中枢性尿崩症合并中枢渴感减退,这对原发性高钠血症的发病机理是一种新的诠释,同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由于缺乏对该病的认识,该病的临床漏诊率和误诊率较高,临床上对原发性高钠血症也无成熟的治疗经验,有文献提出氯磺丙脲和氢氯噻嗪可能有效。从原发性高钠血症的发病机制可以理解为部分性尿崩症合并渴感减退的角度看,补充抗利尿激素应是有效的。事实上,我们对患者进行了口服醋酸去氨加压素的治疗,一周后发现患者血渗透压和血钠下降,尿渗透压增高,渴感有所恢复,间接也说明原发性高钠血症的发病机制与中枢性部分性尿崩症有关。以醋酸去氨加压素片治疗原发性高钠血症是在该领域开创性的有益尝试,而且行之有效、安全。
学术进展

关于原发性高钠血症的进展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中枢神经系统丘脑下部的视上核和室旁核内存在着“渗透压感受器”,视上核可分泌抗利尿激素(ADH),丘脑下部腹内侧核存在渴感调节中枢。这些组成了水、电解质代谢的中枢调节机制。任何导致该部分的损伤都可出现中枢性水电解质代谢紊乱。1962年Avioli等报道一例Schuller-Christian病导致下丘脑垂体区破坏的12岁女孩,有慢性持续性高钠血症、渴感缺失,首次提出原发性高钠血症的概念。以后陆续有报道,但发病率低、临床罕见。报道的病因有经颅内手术或γ刀治疗后,也有继发于颅内疾病,如生殖细胞瘤、垂体瘤等,有时下丘脑功能紊乱,如严重精神错乱,也可诱发本病。凡是累及下丘脑、第三脑室底部及鞍区的病变都有可能引起该病。
  原发性高钠血症的发病机制不十分清楚,有推测认为可能的机制是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或渴感中枢的感受阈值上升所致,即只有当体液达到明显高渗状态时机体才释放ADH,导致体液一直处于高血钠、高血渗透压状态。解放军总医院近年来对该病的发病机理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对患者进行了慢性限水或禁水加压试验以及水负荷试验,结果表明患者仍然存在血浆渗透压和血钠的调节机制,但是这种调节是发生在较高的血浆渗透压和血钠水平,支持了中枢渗透压阈值升高的假说,但同时上述研究中发现患者存在部分性中枢性尿崩症,而且患者血Na升到160-170mmol/L和血渗透压高达330-360mOsm/L时仍无口渴感觉或渴感不明显,表明有渴感异常。一般当血渗透压大于305mOsm/L和血钠高于150 mmol/L而无口渴感觉时为渴感减退性高钠血症。因此,在原发性高钠血症发病机理上的重要发现是该类患者存在部分性中枢性尿崩症合并渴感减退(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5,21(6):529-531)。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原发性高钠血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有慢性持续性高钠血症,渴感减退,无多饮、多尿,脱水症状不明显。血渗透压高于正常,强制性饮水状态下尿渗透压一般低于血渗透压,否则因患者渴感异常,常有饮水不足,尿渗透压此时可高于血渗透压,但一般不能达到正常人状态(1000-1200 mOsm/L)。患者一般状况良好,即使高钠和高渗透压状态仍可以无脱水症状,较一般高钠血症患者症状轻,严重时也可出现高渗透压导致的神经精神症状,智力、记忆力减退。另外,该类患者常有低血钾、四肢乏力、软瘫,甚至有人长期被诊断为低钾血症、周期性麻痹等。一般认为低钾的原因主要是继发于高钠, 高钠导致细胞内钾移至细胞外, 排出增多,在肾脏, 过多排出的钠进入肾小管,促进了钠钾交换,钾排出增多, 引起低血钾。有人认为低血钾与醛固酮增多有关,但我们的检查发现患者的醛固酮水平处于正常低值,是一种被抑制状态,故低血钾与醛固酮增多无关。 Halter等[8]提出原发性高钠血症的临床特征:①持续高钠血症,一般血渗透压大于305mOsm/L和血钠高于150 mmol/L;②无明显脱水体征;③机体仍有ADH的分泌能力;④渴感减退或消失;⑤肾脏功能正常;⑥肾小管对ADH有反应,具有浓缩尿液的功能。上述临床特征也作为诊断原发性高钠血症的参考标准。
(三)治疗
  原发性高钠血症治疗经验不多,首先是原发疾病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和药物治疗等;其次是垂体前叶功能的替代治疗,包括皮质醇功能低下、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治疗等;第三是针对原发性高钠血症的治疗:首先需要适量补充水分,神志清楚者强制性每日口服2500ml左右水份,神志不清时静脉补水,但血钠下降速度不宜过快。虽然保证患者饮用适量水可缓解临床症状,但由于患者渴感异常,患者常常并不会主动饮水,而且饮水量很难控制;其次是药物治疗,尚无成熟的治疗药物,以往个案报道氯磺丙脲和氢氯噻嗪单用或联合应用可使患者口渴感觉部分恢复,高血钠和高血浆渗透压改善,但不能完全使患者恢复正常。氢氯噻嗪作为改善尿崩症的辅助药物其机制可能系该药利钠作用大于利水,血容量减少而刺激ADH分泌与释放。氯磺丙脲作用机制可能是促进腺苷环化酶的作用,使远曲肾小管cAMP增加,刺激下丘脑视上核或垂体后叶ADH的合成与释放,但两类药物均有潜在的副作用,氯磺丙脲作为第一代磺脲类降糖药物已基本在临床工作中淘汰,甚至很难购买到;氢氯噻嗪作为利尿剂,长期使用具有潜在的不良反应,该类患者本来就有低血压和低血,使用氢氯噻嗪前需权衡利弊。
  近年来,解放军总医院对原发性高钠血症患者的进行了系列临床研究,结果发现患者存在部分性中枢性尿崩症,因此给此类患者试用了小剂量抗利尿激素醋酸去氨加压素,结果表明,该药可有效改善高钠血症以及渴感减退,而且安全,副作用少且使用方便,由于该类药物是中枢性尿崩症的常用药物,因此预计将来给类药物在原发性高钠血症的治疗中将发挥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 Avioli LV, Earley LE, Kashima HK. Chronic and sustained hypernatremia, absence of thirst, diabetes insipidus, and adrenocorticotropin insufficiency resulting from widespread destruction of the hypothalamus[J]. Ann Intern Med, 1962, 56: 131-140
[2] Jean D. Wilson, Dianiel W. Foster, Henry M. Kronenberg, et al. Williams textbook of endocrinology, 10th edition. W.B. Saunders Company, 2002
[3] Segar WE. Chronic hyperosmolality. A condition resulting from absense of thirst, defective osmoregulation, and limited ability to concentrate urine[J]. Am J Dis Child, 1966, 112(4):318-327
[4] Acquatella H, Castillo R, Arevalo G.. Essential hypernatremia, absence of thirst, hypopituitarism, and hypothalamic dustruction due to a dysgerminoma[J]. Acta Neurol Latinoam, 1972, 18(2):176-185
[5] Castaigne P, Legrain M, Cambier J, et al. Chronic hyperosmolality with absence of thirst and non-adapted secretion of an anti-diuretic hormone secondary to ablation of a chromophobe adenoma of the pituitary[J]. Clinial and biological study. Rev Neurol (paris), 1967,116(4):277-296
[6] 廖二元,超楚生. 内分泌学. 第1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494-501
[7] 郭清华, 陆菊明, 吕朝晖,等. 原发性高钠血症的临床分析. 军医进修杂志, 2007, 3: 
[8] 郭清华, 陆菊明, 赵艳荣,等. 一例持续高钠血症伴渴感减退患者的临床研究. 中华内分泌杂志, 2005, 21(6):

相关热词搜索:原发性 高钠血症

上一篇: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伴肝脑转移1例
下一篇:腹部巨瘤摘除记

论坛新帖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