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见误诊病例汇总6
2012-10-29 21:03:40   来源:37度医学网   作者:  评论:0 点击:

  • 半夜一个6岁的腹痛患儿就诊,脐周阵发性痛,腹部无压痛,肠鸣音亢进,一天无大便,考虑不完全性肠梗阻,予开塞露灌肠后排便,腹痛症状消失。谁知半小时后患儿又来了,满身荨麻疹,详细询问晚餐是否曾食海鲜,父母说吃了很多虾。至此诊断明确了,腹型荨麻疹。
 
  • 急诊碰到一例咯血误诊为呕血的,与大家分享:
    13岁女孩,平素有上腹部疼痛史,最近两年消失。当天中午喝雪碧后出现鼻腔出血,外院五官科诊断为鼻出血。第二天凌晨2点左右出现大量呕血,伴鼻腔出血。出现休克症状后来我院,当时听诊心脏有杂音,血色素为7.3G/DL,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予扩容,输血后收入院。入院后发现输血毕,患儿仍气急,心杂音明显,查心超为法四,后诊断为咯血送监护病房。好险阿。
 
  • 曾接诊一患儿,女,8岁,因“腹痛、呕吐半天”入院,急诊医师询问病史,上腹部持续性剧痛,呕吐物有少许咖啡样物,患儿诉曾排黑色成形便1次,体查发现患儿颜面苍白,拟“消化性溃疡”收入院。我接诊病人后发现以下问题:1.患儿腹痛明显,拒按,这与消化道出血后腹痛缓解不符合,因血为碱性,可中和胃酸;2.患儿面色苍白,但甲床及结膜无苍白,与贫血不符合;3.常规上心电监护是发现心电图波形明显异常,后心电图证明为房颤伴传导阻滞,但患儿体查是心律是齐的;4.考虑心脏病变,最后查肌钙蛋白明显升高,证明为爆发性心肌炎。5.患儿进院时自行去测体重,入院后我们予告病危,甲强龙、丙球、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但患儿心律失常虽经胺碘酮、心律平及电除颤复律均无效,入院后病人4小时死亡。由于发现及时,家属没有意见。要是入院后没有发现,予扩容治疗,患儿猝死,那肯定又是医疗事故。
    教训:对于腹痛、呕吐的病人要警惕心源性疾病可能。接诊病人呢时,要认真询问病史、体查,不能先入为主。

    修改后的,之前错别字太多了
 
  • 我觉得 不典型的嗜血细胞综合症挺容易误诊的。
    前一段时间,有个病人,是2岁女孩,因“发热7天,咳嗽、双下肢水肿伴尿少5天”入院,入院查体神清,精神稍差,双肺可闻及痰鸣音,心音稍低钝,律齐,心率120次/分,腹软,不胀,肝肋下3cm,脾未及,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有轻度水肿。当时普儿(下午)值班医生以“支气管炎、肾病综合症”收入院,也按这个来处理的。但是晚上十点多左右患儿突然出现抽搐,随后高热,心率明显增快(200多),十一点左右出现口腔、鼻腔出血,用了镇静,退热,西地兰,止血药等等,当时我们已经意识到很可能不是肾综了,急查的血常规示 白细胞稍增高,血红蛋白稍低95g/l,血小板低下35×109/L,赶紧申请血小板,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因当时没有血小板,约四个小时后才输上)患儿时不时的仍有口腔、鼻腔出血,抽搐,心率仍快,很快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昏迷状。快天亮时转入ICU。查生化示蛋白稍低,高脂血症。凝血功能明显异常。接下来三四天我们都认为是严重的感染。还曾一度怀疑恙虫病,但是确实一直都没有找到焦痂。几天后做了个骨髓检查,结果示嗜血细胞综合症。这个病人进展很快。误诊原因主要是表现很复杂,多系统表现,症状不典型,还有就是临床医生对这个病不够熟悉和了解,没往这方面去想。
    复习一下嗜血细胞综合症的诊断指南(HLH-2004)。
    符合以下标准中一项可诊断为嗜血细胞综合症
    1.分子生物学诊断符合嗜血细胞综合症
    2.符合以下诊断标准8条中的5条
    (1)发热
    (2)脾肿大
    (3)外周血细胞减少,累计2个或2个以上系统;小儿时期血红蛋白Hb<90g/L,新生儿期Hb<100g/L;血小板<100×109/L;中性粒细胞<1×109/L。
    (4)高甘油三酯血症(空腹甘油三酯≧3mol/L)和(或)低纤维蛋白原症(纤维蛋白原≤1.5g/L)。
    (5)骨髓、脾或淋巴结找到嗜血细胞,无恶性肿瘤的证据。
    (6)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降低或完全缺如。
    (7)血清铁蛋白>500μg/L。
    (8)可溶性CD25(白介素-2受体)≧2400∪/ml。
 
  • 发热是儿科常见的症状,由外科疾病引起的发热也很常见,但如果外科症状不典型,容易引起误诊。本人曾接诊一个发热一个月来我科就诊的患儿。患儿三岁,因发热一个月入院,家长诉一个月前患儿发热,无咳嗽,无恶心、呕吐,无皮疹,在外院就诊,拟诊上感给予治疗3天,热未退,查血常规示WBC32*10^9/L,N85%,疑似白血病,转苏州某医院就诊,骨髓报告示增生骨髓象,予抗感染治疗,热未退。后又辗转其他医院都未能确诊,一个月后,来我院就就诊。对于这样一个患儿已到三甲就诊都未能确诊,作为一个二级医院的医生,我该如何入手呢,就按教科书上说的办,各个系统地毯式的查,呼吸、消化、心血管、血液、泌尿,各种血液,体液,B超,影像,我院能查的都查,没想到第二天就发现问题,B超提示右膈下有脓肿,但全胸片未提示右肺有炎症,作腹部CT检查提示,右膈下,右肾隐窝有液性暗区,考虑高位阑尾穿孔可能。再次向家长询问病史,患儿曾于病初有腹痛病史,但不剧,经输液治疗好转。考虑到患儿已使用抗生素一个月,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大,请外科会诊予手术治疗,清除局部脓肿后热退。
 
  • 患儿,男,3岁。因“呕吐10天”入院,于当地予护胃、抗炎治疗效果不佳,接诊时问病史,无发热、无腹痛、腹泻,觉得奇怪,体查患儿神清,可对答,瞳孔不等大,肌张力、肌力无异常,病理征阴性。头颅CT:脑干占位性病变。后手术证实为血管瘤。分析瞳孔不等大考虑神经压迫所致,非脑疝改变。
    2.患儿,男,9岁。因“呕吐5天”入院,于当地予护胃、抗炎治疗效果不佳,体查无明显异常,考虑胃炎。离开病房时发现患儿走路姿势不稳,查头颅CT提示:小脑占位性病变。
    3.患儿,女,3岁。因“呕吐3天”入院,伴有发热,既往有“法洛四联症”病史,体查发现左侧肌张力减弱,头颅CT提示:右侧额颞部多发占位性病变。后证实为脑脓肿。
    结论:接诊呕吐病人时,要思维广,除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外,还需重视神经系统的体查。尤其是病史较长,且按胃炎处理效果不佳者。前囟情况、腹股沟有无包块,瞳孔是必查项目。
 
  • 我也分享去年管的一个病例。
    某患儿,4岁,因反复头痛10余天入院。患儿无发热,无抽搐,无咳嗽,头痛剧烈,进食后呕吐。二便正常。查体:神清,应答自如,双瞳等大等圆,光敏,心肺(-),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颈抗阳性,巴氏征(+)。入院血常规白细胞增高明显,(具体分类不记得了),血沉稍高,CRP,降钙素原均在正常范围,E4A肝肾功能也正常。胸片正常,心电图正常,头颅CT,MRI无出血,梗阻,当时我们考虑颅内感染可能性大。行腰穿脑脊液细胞数增高,白细胞当时很高,分类是以淋巴为主,躺,蛋白基本在正常范围,于是当时诊断病毒性脑炎,予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甘露醇,甘油氯化钠注射液脱水降颅压,患儿症状无改善,仍剧烈头痛,并出现视物模糊。再次复查腰穿,可见隐球菌。当时脱水药用得很强,患儿头痛才可稍微缓解。追问病史,患儿家是开烤鸭店,家中确实养了很多鸭子,家周围还有一个白鹭基地。综合情况,当时我们考虑为隐球菌脑炎,于是决定给予两性霉素B治疗。其后反复多次复查腰穿均未见隐球菌。于是觉得很奇怪,隐球菌不可能打几次鞘注就可以没有了。而且,患儿头痛仍无明显缓解,眼睛似乎越来越凸出,于是再次复查头颅MRI。当时我院磁共振室发的报告是未见异常。但是我们再仔细一看。头颅MRI还是有问题的,可见到类似胶质瘤样。于是再次请磁共振室复查头颅MRI。确实考虑颅内肿瘤。孩子立即转入神经外科治疗。
    通过这个病例,促使我对以后每个病人的头颅MRI,CT,甚至胸片都自己先仔细看一遍。
 
  • 一男孩,7岁,反复腹疼发热10天,体温以中低热为主,口服退热药可正常,腹疼以全腹间歇疼为主,WBC15万以上,CRP升高,曾在市人民医院以“腹膜炎,阑尾炎未排”住院抗感染治疗,无好转;转其他医院治疗,当院以"腹膜炎,肠系膜淋巴结炎?败血症?"治疗无好转,转到广东医附院,儿科主任详细问病史,发现患儿偶有四肢疼痛史,查血沉为130,类风湿因子阴性,总结病史:无明显感染病灶,抗生素治疗无效,血沉升高明显,关节疼痛,考虑为幼年性类风湿(全身型),给予糖发质激素治疗,病情好转,随访一年无复发。
    误诊分析:1.未详细许多询问病史;2.前二家医院都查风湿三项但未查血沉(不知为什么),幼年型类风湿有50%为阴性;3在无明显感染病灶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情况下,未能考虑结缔组织疾病
 
  • 本人在诊疗过程中出现的,为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男,1岁,因持续高热2天入院,入院查体:体温:40.2℃,神志清楚,淋巴结无肿大,双眼球结膜无充血,口唇无皲裂充血,可见草莓舌改变,咽部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心肺检查正常,肝脾无肿大,四肢未见足底硬肿,脱屑,血常规wbc:200.14*10 9/,N:0.70,L:0.30,给予抗感染治疗3天后仍高热不退,建议转上级医院检查,心脏彩超提示川崎病样改变,诊断为不典型川崎病。这个病人给予丙球治疗后好转。
 
  • 我也来一个。患儿,男,6月,因“呕吐咖啡样物1天”入院,母乳喂养,入院查体无阳性体征,给予制酸止血等治疗后,仍呕吐咖啡样物2次,第二天对患儿体查时,发现患儿已有两个牙齿长出,恍然大悟,追问患儿母亲,发现患儿母亲乳头上有被患儿咬破的伤口,予改用奶粉喂养,后患儿再无呕吐咖啡样物,第二天出院。滴汗啊,差点误诊。
 
  • 前不久收一32天婴儿。以"腹泻、反应差3天,面色紫绀1小时入院",入院后体检:双侧瞳孔针尖大小,口腔大量分泌物,四肢肌张力高、震颤样抖动,昏迷状,考虑肺炎、颅内感染、败血症,期间因呼吸衰竭用呼吸机治疗2天,最后确诊为有机磷中毒
 
  • 患儿,女,5月,以“发现左腋下包块伴发热近2月”之主诉入院。按“淋巴结炎”相继给予各种抗菌素治疗一月余,体温仍有反复,后给予“异烟肼、利福平”试验性抗痨治疗10余天,因查肝功异常,且仍反复发热,遂停药。淋巴结逐渐增大至蚕豆大小,给予2次切开引流,培养均未发现细菌生长,来我院后给抗痨治疗,仍无效,行腋窝淋巴结穿刺,可见坏死性干酪样物,抗酸染色阳性,后出现全身猩红热样皮疹,精神差,颈抵抗,复查脑脊液有糖和氯化物同时下降,蛋白升高,考虑结核性脑膜炎,自动出院后1周死亡。
    实验室检查:IgM低,CD8 0,CD4 5.8%,反复查血常规淋巴计数均低于1.5,
    最后考虑诊断为联合免疫缺陷病,卡介苗接种后全身播散感染
    疑问:患儿通过病理检查证实为淋巴结核,但反复查(本院及结核病院)结核抗体、结核杆菌培养、PPD试验均为阴性,为什么?
    :希望斑竹奖给我这重要的第一分,以便再接再厉
 
  • 其实有时候小检查能反映大问题,漏掉了很麻烦。说说我进修遇到的一个病例。小孩9岁
    +,既往两岁+确诊为单纯性肾病综合症,在该院正规治疗,期间仅复发过一次,现强的松现维持为5mg 隔日顿服,近半月来进行性贫血,口服铁剂无效,黑便,无呕吐,尿蛋白(-),以“贫血待查;上消化道出血?”收住该院血液组。入院前两天出现发热,体温38.5左右,无咳嗽。患儿贫血明显,60g/l,低蛋白血症,给予了输血,输白蛋白等,入院后把溶贫,免疫,胸片,骨穿,腹部B超查了一大堆,都没发现明显问题,当然胃镜也做了,没有发现出血灶。但患儿仍贫血明显,间断发热,以午夜为甚,诊断不明且怕肾病复发,家长很急。忽然家长很紧张的说让看看胳膊的皮试红了一大块,原来是常规做的PPD,强阳性,再回头看患儿腹部虽然软,无包块,但仍然稍稍有些胀,叫患儿父母拍胸片,PPD,结果其父PPD亦强阳性,(因为其父回家了,在当地做的,是否结核家长不明确说),于是诊断豁然开朗,做了结肠镜,发现升结肠炎症性改变,取活检,考虑肠结核的可能性大,诊断性用结核药3天,热退,贫血好转,院外继续治疗,最后病理回报肠结核。复习该患儿的诊疗过程,因其结核的症状很不典型,当时是想到结核,但常规是排除肺结核,且以贫血为主要表现,血液科的医生就首先排除血液病,不是因为常规做了PPD试验,估计该患儿的诊断还要费很大周折了,更谈不上及时治疗了。可见小检查起了大作用,当然虽然最后诊断明确了,中间还是费了一番周折,说误诊也不为过,对我们以后治病也是一个警示。
 
  • 10余年前的病例,至今记忆犹新。
    时值盛夏8月,7岁学龄儿童,男性,下午7pm被抬入院。平素体健。诉晨起去上学,下午放学后在地摊买了一份凉粉吃。不久即诉腹痛,水样便一次,约1小时后即面色难看,神志模糊急诊就诊后收住院。入院查体:体温不升,血压较低,发育营养一般,潜昏迷,四周冷,发绀明显。呼吸略促。头颅五官无明显异常,心音尚有力,双肺呼吸音清。入院后考虑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菌痢。急予开双通道。扩容纠酸,清洁灌肠。抗菌素静滴。吸氧。生命体征监护。同时完善相关检查:三大常规,电解质、肾功,血气分析,········,这样的病例处理过n例。约1小时过去了,病情不见好转,发绀进行性加重,血压不见回升。赶快请上级医生会诊。约10分钟许,上级医生到达,病人突然心跳呼吸停止,紧接着人工呼吸,心外按压·····心肺复苏,病人却再没回转,就这样,这个病人OVER了。当时百思不解,大便常规未见异常(灌肠后标本送检),血气显示重度代酸。电解质肾功无明显异常, 追问病史,病人家属说和患儿一起吃凉粉的3个人也出现类似情况,到其他医院就诊了。这时才考虑急性食物中毒,肠源性青紫,亚硝酸中毒,后经检验确证。紧急给兄弟医院打电话告知相关情况,余三个病人予以相关治疗后,痊愈。
 
  • 我去年管的一患儿,一岁半,男,因“腹泻,呕吐4天”入院,当时正是小儿腹泻流行季节,大便为黄色蛋花汤样便,体温正常,中度脱水,血象高一些,大概一万四吧,抗炎,补液等治疗三天后症状消失,有点纳闷的是孩子食纳一般,精神欠佳,复查血rt血象还高,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没有多多考虑,第五天早上孩子体温38.8,精神差,腹胀,我怀疑阑尾炎,遂请了外科老专家看一下,给予否定,第六天中午患儿出现呕吐胆汁样物,具体我没见,腹胀加重,并迅速出现脱水征,拍腹片(-),又请了老专家,看过之后说电解质紊乱,鉴于我们基层条件有限,技术力量薄弱,我要求患儿转院,或转到外科,最后转了,经省级医院确诊是阑尾炎穿孔,经过20多天才治愈出院,家属对我们很有意见,我也是至今想起来都不是滋味。由此得出:不能放过任何可疑蛛丝马迹,不能太迷信专家,小孩食纳和精神非常重要,尤其对不能常规解释的要多几个疑问。仅是个人看法,请多指教!
 
  • 我遇到一个腹泻的孩子得了肠梗阻。有天值班,一个一岁的孩子在门诊因为腹泻病输液,精神状态很不好,家长诉腹泻好多了,从昨晚就没有拉肚子了,考虑是否还是脱水没有完全纠正,没有认真体检就只是加了补液。无意中进病房看到家长正在给孩子擦大便,典型的果酱样,赶紧体查,肠鸣音很弱,拍腹片果然是肠套叠,急忙送外科手术后痊愈。这个工作真是如履薄冰啊
 
  • 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中的一个陷阱。
    从事小儿外科工作也有十余年,腹股沟斜疝手术经历了上千台了,术后出现复发的病例不多见了。然而四个月前的一个病例却让我丢尽脸面。
    患儿为2岁男孩,因左侧腹股沟斜疝并钳闭半天来诊;入院时已还纳,B超检查发现右侧同时患病,疝囊长约2.0cm;征得家长意见同意双侧同时手术。考虑右侧疝囊较隐匿,本人在右侧,年轻助手在左侧;先行右侧手术,发现疝囊如B超所示,鞘状突非常明显,高位结扎后行左侧手术,见助手自疝囊远端将疝囊从精索前外侧剥离,见到腹膜外脂肪后打开疝囊,囊腔与腹腔想通,疝囊长约3.0cm,遂结扎两道;当时发现囊壁水肿并不明显,感觉疝囊不应该如此短,问助手疝出现时有多大?助手说没见到,B超显示不很大。没有多想,逐层缝合。术后第三天家长说患儿左侧腹股沟有肿块,床前检查未触及肿块,考虑组织水肿。但后来两次检查证实复发。家长自然不满意,自己也百思不得其解。因患儿术后苦恼比较厉害,可能是结扎线滑脱。并形成医疗纠纷。
    1月前再次遇到相似病例,但本次病儿为单侧,术中见疝囊不长,但感觉腹膜外脂肪位置偏下,伸手触摸疝囊腔,发现腹膜外脂肪上端外侧有一凹陷,手指顶出约3.0cm鞘状突;将脂肪剥离,在手指触到的内环口结扎;术后恢复顺利,而我惊出一身汗。
    个别病例疝囊将腹膜外脂肪下拉,可误导我们将疝内侧壁结扎;因此当结扎疝囊感觉不对时,探查腔内,在明确内环口的位置结扎,不要只看腹膜外脂肪的位置。
    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热词搜索:儿科 常见 误诊 病例

上一篇:儿科常见误诊病例汇总5
下一篇:儿科常见误诊病例汇总7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