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发热贫血肝内多发占位病变
2011-12-30 10:03:38 来源: 作者: 评论:0 点击:
病史
患者女性,72岁,2个月前服用中药后觉腹胀、纳差、恶心、呕吐,无腹泻、腹痛。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咽痛、咳嗽、咳痰。
入院20天前,患者出现左下胸痛,伴活动后喘憋,双下肢及颜面部水肿,尿量较前减少,同时还出现肝区疼痛。腹部超声检查提示肝内多发结节,转移癌可能。
入院10天前的胸部CT检查显示,双肺纹理增粗;左肺下叶后基底段炎性改变可能;纵隔内多发肿大淋巴结;主动脉粥样硬化改变;胸椎骨质增生。
入院10天前的腹部CT检查显示,肝脏饱满,肝脏边缘局部呈结节样突起,肝实质内有多发斑片状低密度区,边界欠清(图1),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图2),延迟期强化趋于均匀,肝内外胆管未见明显的扩张(图3)。
腹部CT检查结果的印象:① 肝脏弥漫性病变,转移瘤不除外,建议进行穿刺活检,或进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检查;② 盆腔少量积液;③ 腹主动脉及其分支粥样硬化改变。
6天前查血常规,结果显示,白细胞(WBC)为6.44×109/L,血小板(PLT)为 137×109/L,血红蛋白(Hb)为74 g/L。
生化检查结果显示,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为25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为49 U/L,γ-谷氨酰转肽酶(γ- GT)109U/L,碱性磷酸酶(ALP)为142 U/L,白蛋白(Alb)为34 g/L,总胆红素(Tbil)为24 μmol/L,直接胆红素 (Dbil)为13 μmol/L。
凝血功能检查结果显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为14.7秒,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为7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为41.6秒,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1.22。
给予患者莫西沙星口服抗感染,可愈糖浆止咳,标准桃金娘油化痰,多潘立酮增强胃肠道动力,呋塞米利尿,洛索洛芬钠止痛治疗。
入院3天前的PET-CT结果显示:① 肝脏明显增大,密度减低,代谢不均匀,其中肝右叶S8段片状代谢增高,性质待定,建议活检;② 双上肺纹理增粗,代谢略高,左下肺代谢增高斑片影,均考虑为炎性病变,第9胸椎两侧肋椎关节代谢增高,考虑为良性病变。
入院前2天,生长抑素受体显像检查未见异常。
骨髓形态学显示骨髓增生低下(Ⅴ级)。骨髓融合基因检测显示,AML1-ETO和BCR-ABL融合基因均阴性,PRAME基因为0.67% (正常值为<0.3%),WT1基因为0.63%(正常值为<0.6%)。CBFβ-MYH11融合基因阴性,基因突变检测显示,FLT3- ITD突变阴性,NPM1突变阴性。
骨髓活检检查结果考虑骨髓增生性贫血病理改变,未见明确恶性成分。
骨髓染色体检查结果为46,XX[20]。
患者入院1天前出现发热,体温最高值为37.7℃,没有寒战。
患者自发病以来,无皮肤、巩膜黄染,无尿黄、便白,精神状态、睡眠、食欲差,大小便正常,体重较前增加6 kg。
既往史、个人史
诊断“美尼尔综合征”40余年,间断口服地芬尼多控制症状,近期未服药。
糖尿病史11年,服用“金唐安”、“唐安一号”及二甲双胍控制血糖。
患高脂血症8年,服用辛伐他汀控制血脂。
贫血5年,服用叶酸和维生素B12至今。
高血压病史5年,最高血压为160/90 mmHg,平时服用氯沙坦控制血压,血压维持在130/80 mmHg。
既往从事电镀工作20余年,有正己烷接触史。曾服用避孕药约15年。
查体
患者神志清楚,皮肤、巩膜无黄染,无肝掌、蜘蛛痣,双侧颈前、颈后、锁骨上淋巴结未触及。
双下肺可闻及吸气相湿公式音。心率70次/分,心律齐,无杂音。
腹部平坦,无肠型,无蠕动波,腹式呼吸存在,腹壁静脉无曲张,腹壁柔软,无包块,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莫非征阴性,肝脏右肋下5 cm可及,剑突下7 cm可及,质中等,无压痛,脾脏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4次/分。
双下肢无水肿。
病情初步分析
肝占位病变性质分析
患者为老年女性,慢性病程,以腹胀、纳差、恶心、呕吐为表现,腹部B超、腹部CT及PET/CT均提示肝脏占位,初步分析肝占位性质如下。
1. 淋巴瘤 患者为老年女性,腹部超声提示肝内多发结节,转移癌可能;腹部CT提示肝脏弥漫性病变,转移瘤不除外;PET-CT提示肝脏明显 增大,密度减低,代谢不均匀;胸部CT示纵隔内多发肿大淋巴结;加之患者既往贫血5年,考虑淋巴瘤可能性大。应进一步完善肝穿检查,明确诊断。
2. 肺癌肝转移 患者为老年女性,慢性病程。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咽痛、咳嗽、咳痰,20天前出现左下胸痛,胸部CT检查结果显示, 双肺纹理增粗;左肺下叶后基底段炎性改变可能;纵隔内多发肿大淋巴结,故考虑肺癌肝转移不能除外。应进一步完善肝穿检查,明确诊断。
3. 原发性肝癌 患者为老年女性,慢性病程,以腹胀、纳差、恶心、呕吐为表现;腹部影像学检查均提示肝内多发结节,故考虑原发性肝癌可能。应进一步完善肝穿检查,明确诊断。
4. 肝血管瘤 患者为老年女性,慢性病程,以腹胀、纳差、恶心、呕吐为表现,腹部超声、腹部CT及PET/CT检查均提示肝脏占位,须考虑肝血管瘤的可能性,但患者腹部增强CT与肝血管瘤特点不符,故考虑肝血管瘤可能性不大。
贫血发生原因分析
患者贫血5年,自述5年前曾接受骨穿检查,但未见异常。生化检查提示叶酸、维生素(Vit)B12缺乏,遂持续补充叶酸、VitB12至今。此次入院前2天,再次对患者完善骨穿等相关检查,结果提示“骨髓增生低下、增生性贫血”。入院后需要复查血常规,查网织红细胞。
发热原因分析
患者入院前开始出现发热,分析原因如下。
1. 感染性发热 患者有咳嗽、咳痰,入院前所查的胸部CT及PET-CT结果均提示左下肺炎性改变,故首先考虑是肺部感染所致的发热。
2. 肿瘤性发热 患者肝内占位目前考虑淋巴瘤、转移癌、原发性肝癌等恶性疾病可能性大,现不能除外肿瘤性发热。
入院后的进一步检查
常规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WBC为6.14×109/L,Hb为72 g/L,红细胞平均体积(MCV)为87.4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 含量(MCH)为 29.1 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为333 g/L,PLT为109×109/L,网织红细胞(RET)比例 为 1.75%。
凝血分析结果显示,PT为15.4秒,PTA为59.54%,INR为1.34,APTT为 39.2秒。
生化检查的结果显示,ALT为18 U/L,AST为49 U/L,γ-GT为104 U/L,乳酸脱氢酶(LDH)为355 U/L,ALB 为34.1 g/L,TBil为26.6 μmol/L,DBil为14.9 μmol/L。
电解质检查显示,血钾为4.05 mmol/L,血钠为 134.8 mmol/L。二氧化碳为 20.6 mmol/L。
肿瘤常规检查显示,癌抗原(CA)125 为53.69 U/ml,升高,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CA19-9、细胞角蛋白片段21-1(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CA15-3均无异常。
超声心动检查的结果显示,主动脉钙化,主动脉内流速增高,左室舒张功能减退。
腹部超声检查的结果显示,肝脏形态异常,肝右叶最大斜径17.4 cm,左肝剑下径7 cm,肝内弥漫分布多发实性高回声及等回声团块,最大4.7 cm×2.8 cm。诊断为弥漫性肝肿大,肝内多发实性占位性病变。
肝弹性测定结果为67.8 KPa。
肝组织学检查结果
入院当天,在 超声引导下对患者进行肝组织活检。病理结果显示(肝脏穿刺活检标本),送检肝组织4条,其中3条组织肝窦显著扩张,肝窦被覆异型梭形细胞,另1条组织中肝组织结构破坏,可见梭形细胞肿瘤成分,其间可见不规则的裂隙,细胞异型明显(图)。
结合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角蛋白(CK)阴性,肝细胞(Hepatocyte)(肝细胞+,肿瘤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 (++),CD31阳性(++),CD34阳性(++),突触蛋白(Syn)阴性,嗜铬蛋白A(CgA)阴性,CD56阴性,LCA为散在少数细胞 (+),细胞增殖相关抗原Ki-67(+,50%)。
上述检查结果符合符合血管来源性的恶性肿瘤,因此,肝血管肉瘤的可能性大。
院内治疗及病情分析
入院后,给予患者低脂糖尿病软食、复方甘草酸苷、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及谷胱甘肽保肝、呋塞米及螺内酯利尿、氯沙坦降压、胰岛素控制血糖的治疗。
根据肝组织学病理的结果,考虑“肝血管肉瘤”诊断明确。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胸腺肽增强免疫及补充白蛋白等支持治疗。
患者有发热、咳嗽、咳痰,入院初接受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疗,但入院后的第3天体温较前升高,最高至38.2℃。
对于体温升高,首先要考虑的是感染控制不佳有关,同时也不除外淋巴瘤或实体瘤导致的肿瘤性发热的可能。
在等待病理检查结果的同时,将该患者的治疗调整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及氨溴索化痰治疗。在连续治疗8天后,患者仍然发热,结合肝组织学病理结果,目前发热首先考虑肿瘤性发热,遂停用静脉用抗生素,给予头孢克洛口服。
患者存在贫血(中度),血常规检查提示为正细胞、正色素,网织红细胞比例升高,近期复查的叶酸、Vit B12及血清铁结果均正常,骨穿已除外骨髓增生障碍、骨髓增生异常等疾病。因此,经过综合考虑,该患者的慢性贫血由肝血管肉瘤所引起的可能性大。
分析与讨论
血管肉瘤是一种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皮肤及软组织,尤以头面部最为多见。发生于肺、心脏、肝、脾、睾丸、乳腺等部位的血管肉瘤也皆有报告。
在血管肉瘤中,肝血管肉瘤(HA)是一种由肝窦血管内皮细胞发生的非常少见的恶性间叶性肿瘤,肿瘤起源于肝窦壁细胞,常呈多发。
肝血管肉瘤的发病率为0.14~0.25例/100万人,约占肝脏原发性肿瘤的1%~2%。
肝血管肉瘤的发病原因
本病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男女之比为3~5:1)。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肝硬化(主要是坏死后肝硬化与血色病所致的肝硬化)、密切接触某些致癌物质如氯乙烯、二氧化钍、砷类等有关,其他制剂如硫酸铜、雌激素、口服避孕药和苯乙肼也与该病有关。
我国已将职业性接触氯乙烯所致的肝血管肉瘤列入职业病名单。
该患者既往长期接触正己烷20余年,长期口服避孕药约15年,考虑存在患本病的危险因素。
肝血管肉瘤的临床表现
肝血管肉瘤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右上腹痛、食欲减退、不明原因发热、消瘦、贫血、血小板减少及腹部包块是较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可因病情进展迅速出现肝功能急剧下降,可因肿瘤坏死破裂、凝血因子消耗而并发腹腔内积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该例患者无明显的腹部症状,但有贫血、发热等全身临床表现。
如何诊断
肝血管肉瘤
1. 超声检查
肝血管肉瘤的超声表现为肝内单个或多个肿块回声,形态不规则,可呈实质性,也可显示为囊性,但囊内一般可见点状回声且壁较厚,病变由高回声到无回声不等,根据内部出血、坏死程度的不同,其内部回声各不相同,彩色多普勒可显示肿块内部丰富的血流信号。
尽管有时仍不能与肝细胞肝癌、肝转移癌等鉴别,但上述改变可提示肝内恶性肿瘤的诊断。而在早期,也可仅表现为边界较清晰的低回声,内部见少许带状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未显示动脉血流信号,很似海绵状血管瘤的声像图改变。
2. CT及PET-CT检查
CT平扫显示为多发或单发的低密度病灶,强化后部分病灶可强化,部分病灶可并不强化。有学者认为,多期强化有助于肝脏良、恶性血管瘤、肝癌和转 移瘤的鉴别。与肝血管瘤如海绵状血管瘤相比,肝血管肉瘤的强化CT呈现早期瘤灶中心强化和动脉门静脉分流影像;与肝细胞肝癌快进快出的强化特征相比,肝血 管肉瘤表现为连续渐进的向心性强化。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腹部超声、腹部增强CT、PET-CT的影像表现很难与肝血管瘤、肝细胞癌、肝转移癌鉴别。
该患者经腹部超声、腹部CT、PET-CT检查后,影像学仍然无定论。
3. 组织学检查
对于明确肝血管肉瘤诊断,以上影像学检查存在很大困难,因而肝组织穿刺活检显得非常重要。肝血管肉瘤进行穿刺活检的出血风险较大,但在影像介导下的穿刺是必要且安全的。
典型的病理学表现为异型性增生的肿瘤细胞覆盖性生长,肝细胞萎缩,肝窦变宽,瘤细胞突入血管腔。CD34、CD31、Ⅷ因子和Vimentin等指标的免疫组化染色阳性有助于诊断肝血管肉瘤。
肝血管肉瘤的
治疗
肝血管肉瘤临床罕见,恶性度高,进展迅速,预后差,平均生存期仅为6个月。该病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法,但术后短期复发率高。有研究显示,与单纯手术者相比,完整切除肿瘤后辅以吡柔比星+卡铂+氟尿嘧啶、氮烯咪胺+异环磷酰胺和异环磷酰胺+卡铂+鬼臼乙叉甙联合化疗,可明 显延长患者生存期。
国内有因该病接受肝移植的病例报告,其中1例无长期随访资料,1例生存期为3个月,1例生存期为8个月。多激酶抑制剂索拉菲尼在该病的临床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临床上,应提高对肝血管肉瘤的认识,以达到提高早期诊断率的目的;确诊后,如肿瘤局限于肝一叶且无转移灶时,手术切除是首选方法。关于术后综合治疗的方案及治疗的必要性,尚有待继续积累病例资料,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上一篇:教训深刻的一例心脏肿瘤手术
下一篇:对心肌梗死后预防性药物治疗的完全覆盖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
热门购物
评论排行
- 2011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真...(13)
- 腋臭手术视频(12)
- 2008年考研英语真题及参考答案(5)
- 节食挑食最伤女人的免疫系统(5)
- 核辐射的定义和单位(5)
- CKD患者Tm与IMT相关(5)
- 齐鲁医院普外科开展“喉返神经监护...(5)
- windows7激活工具WIN7 Activation v1.7(5)
- 正常微循环(5)
- 美大学性教育课来真的 男女上阵亲...(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