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上腹痛一周,加重两天
2009-05-26 20:36:34   来源:   作者:  评论:0 点击:

病例介绍:右上腹痛一周,加重两天

病例介绍:
   患者,女,32岁。主因右上腹痛一周,加重两天于2001年4月入院。患者于入院前一周,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痛,为阵发性隐痛,不向肩背部放散,无恶心、呕吐、腹胀、厌油腻,持续两小时可自行缓解,此后上述不适间断发作,性质、程度同前,未予正规诊治。于入院前两天,因进食较多后自觉腹痛加重,为阵发性剧烈绞痛,大汉淋漓,坐立不安,难以忍受,同时疼痛向右肩背部放散,持续两小时可自行缓解,发作间期自觉较好,无任何不适。患者疼痛间断发作,每日两至三次,无规律性,持续1-2小时自行缓解,偶伴恶心、呕吐,为少量胃内容物,非咖啡样,为进一步诊治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发热、寒战、黄胆,无反酸、嗳气、呕血、黑便,无食欲减退、消瘦,无肉眼血尿,少尿、无尿、尿痛、腰痛。精神可。既往史:体健。个人史:长期生活在农村,卫生条件稍差。家族史:无遗传病史。体格检查:T36.5 P72次/分  BP110/70mmhg.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皮疹、出血点、蜘蛛痣。表浅淋巴结未及肿大。巩膜不黄,睑结膜无苍白。耳、鼻、口无异常。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心率72次/分,律齐,有力,无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啰音。腹平软,右上腹轻压痛,murphy氏征阴性。  ),全腹无反跳痛、肌紧张,未触及肿物,移动性浊音(-),肠鸣音4次/分。双下肢不肿。
  问题:
重点检查:A 血常规  B 胃镜  C  B超   D血尿淀粉酶
初步诊断:A 胆囊炎,胆石症  B 消化性溃疡 C 胆道蛔虫症 D急性胰腺炎
治疗要点:A 抗生素 B H2受体拮抗剂 C 驱蛔虫药 D 解痉药
一、病例特点
1.青年女性,既往体健。长期生活在农村,卫生条件较差。
2.起病较急,发作时右上腹疼痛为剧烈绞痛,大汗淋漓、辗转不安,向右肩背部放散,可自行缓解,间歇期宛如常人,即所谓“突发突止”。
3.查体: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murphy氏征(-)。
4.无高热、寒战、黄疸。
二、诊断、鉴别诊断:根据病例特点应考虑以下疾病
1. 胆囊炎、胆石症:患者有右上腹绞痛,疼痛向右肩背部放散,偶有恶心、呕吐,但患者无高热、寒战、黄疸,无厌油腻、食欲减退、腹胀,且患者体征较轻:仅有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氏征()。入院后行血常规示:白细胞4.8*10*9,中性粒细胞68%。故本病暂不考虑。
2.消化性溃疡:患者有右上腹痛,但患者①既往无胃病史。②无反酸、暧气、食欲减退、呕血、黑便。③疼痛无规律性,与进食无关,疼痛剧烈、突发突止,不用药物即可缓解,间歇期宛如常人。以上均不支持溃疡病。
3.急性胰腺炎:本病疼痛多位于左上腹,且为持续性疼痛,恶心、呕吐频繁伴食欲减退、腹胀,查体:压痛位于中、左上腹,压痛明显,有不同程度的腹胀、腹壁紧张、反跳痛。该患者临床特点均不符合,基本可以除外本病。为慎重,入院后查血、尿淀粉酶均正常。
4.胆道蛔虫病:本病特点:1 多见于儿童、青壮年。②急骤发作,上腹剧烈绞痛,呈阵发性,间歇期宛如常人并无痛苦。③剧痛时可有恶心、呕吐,少数可吐出蛔虫。④腹部体征轻:仅有轻度压痛。⑤无寒战、发热,白细胞计数不高。该患者临床特点符合以上特点,且入院后行腹部超示“:胆总管内出现两条平行的回声光带,考虑胆道蛔虫病”。诊断明确。胆道蛔虫病是我国常见病之一,农村高于城市。蛔虫具有喜碱厌酸和钻孔习性。当有饮食不当、发热、腹泻、恶心、呕吐、胃酸减少或驱虫不当时,蛔虫受激惹而上移至十二指肠乳头处,钻
入胆总管或肝内胆管。蛔虫进入胆总管后,由于虫体的强烈刺激,造成oddi括约肌和胆总管痉挛,引起剧烈绞痛,随刺激,造成虫体的退出刺激消失疼痛随之缓解。在蛔虫钻入胆道过程中,可带入肠道细菌,引起胆道的继发感染。
(1)常见临床表现: 腹痛:最常见的症状有五种类型:Ⅰ型:蛔虫钻入胆道刺激ODDI 氏括约肌,发生一种异常痉挛,临床表现为剧烈钻顶样绞痛,严重者产生疼痛性休克,四肢厥冷,大汗淋漓并伴有呕吐或吐虫,此时胆管内膜出现炎症变化;Ⅱ 型:临床上较多见的单纯性胆道蛔虫病。蛔虫大部分进入胆道内,临床表现为绞痛,随着病情延长而由阵发性变为持
续性,此时炎症较第Ⅰ 型为著;Ⅲ型:为迁延性或复发型,蛔虫进入胆道后死在胆管内,其腹痛变为隐痛或消失,但有时出现不规则发热;Ⅳ 型:为并发症型,蛔虫进入胆管内造成上行感染和邻近脏器产生炎症,腹痛呈持续性,临床上常与胆囊炎、胰腺炎等鉴别;Ⅴ 型:即隐性或无痛型,蛔虫在胆管内亦有活的亦有死的,但临床上无特殊症状,而后出现黄疸或发热。总之,腹痛特点是发作急骤,剧烈钻顶样痛,辗转不安,弯背屈膝,冷汗淋漓,可向右肩背部放散,蛔虫完全进入胆管后,症状缓解,随蛔虫活动,症状可再发生。②恶心、呕吐:多为消化道内容物,可吐出蛔虫。③寒战、发热:当继发感染时,可出现。④黄疸:蛔虫不能退出胆管小,或钻入虫数很多,可在24-48小时后出现轻度黄疸,后期蛔虫死亡持续阻塞胆道,则黄疸加重。⑤体征轻微:本病症状表现剧烈,体征极轻。胆囊区有轻压痛,无肌紧张、反跳痛。
    (2)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轻度增高,嗜酸细胞亦增加。②粪便中可见蛔虫卵。③十二指肠引流液可找到残体或超可见胆虫卵。管内有条索状强回声光带,可有虫体蠕
动,胆管可轻度扩张。 B超检查方便易行,准确性高,是诊断本病最有价值的方法。⑤其他:ERCP 、静脉胆道造影等也可清晰看到虫体的影像,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本病常见并发症有:胆道感染、胆道出血、肝脓肿、胆结石、急性胰腺炎;而败血症、脓胸、胆汁性腹膜炎、胆囊穿孔等较为少见。
  三、治疗
既往本病以手术治疗为主。近30-40年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且疗效较好,使手术机会大为减少。
1.非手术治疗:解痉止痛、利胆驱虫、预防感染。
1.1解痉止痛:抗胆碱药:阿托品、654-2 . ②中枢性镇痛药物:杜冷丁、吗啡,应与抗胆碱药物合用。③维生素:维生素K、维生素K3 肌注。
2消炎:继发感染时,应选用针对G-菌有效,且胆汁浓度高的药物,如氨苄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头孢唑啉等,有厌氧菌感染时,加用甲硝唑。
3驱虫治疗:驱蛔灵(枸橼酸哌毗嗪)、蛔虫净(四咪唑)、驱虫灵(噻吩嘧、甲苯咪唑、左旋咪唑、食醋、内镜下取虫。
4手术治疗:以下情况应手术切开胆总管,取虫引流:
4.1经内科保守治疗天症状不能缓解或加重者;
4.2有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细菌性肝脓肿、坏死性胰腺炎等并发症;
4.3疑有胆管、胆管穿孔者或反复胆管出血者。
3.中医中药
针灸穴位:足三里、上脘、内关等。
中药:茵陈蒿汤加黄连、银花;乌酶汤。
参考答案 初步诊断 AC 治疗要点C  重点检查ACD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自已遇到的一例院前急救
下一篇:超级疑难病,腹泻不止难寻因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