疖的中医治疗
2012-03-18 10:15:13   来源:医学论坛网   作者:  评论:0 点击:

是 一种发生于皮肤浅表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其多因内郁湿火,外感风邪,蕴阻肌肤而成;或由于夏秋季节感受暑湿热毒之邪而生;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引起 痱子,搔抓破伤染毒而发。或由于阴虚内热之消渴病患者或脾虚便溏患者,容易感染邪毒,并可反复发作而成疖病。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单个毛囊及其皮脂腺或汗腺的 急性化脓性炎症。

  疖的辨证论治

  症状特点 暑疖最为多见。表现为患处皮肤上有一色红灼热之肿块,范围约3 cm左右,疼痛,突起根浅,中央有一小脓头,脓出即愈;或无脓头,表面灼热,压之疼痛,2~3天化脓后为一软的脓肿,溃后多迅速愈合。

  若暑疖治疗不当,疮口太小,脓流不畅,引起脓液潴留;或因护理不慎,搔抓碰伤,致使脓毒旁窜,可在头皮较薄之处发生蔓延,而成蝼蛄疖。好发于儿童头部。

  治疗原则 清暑化湿,清热解毒。

  处方用药

  •清暑汤:银花12 g、连翘12 g、赤芍12 g、天花粉12 g、淡竹叶9 g、泽泻15 g、车前草15 g。本方为清暑化湿解毒基本方。疖 在头面部,加野菊花、防风;疖在下部,加黄檗、苍术、败酱草;热毒内盛者,加黄芩、黄连、生山栀清热泻火;小便短赤者,加生苡仁、六一散清热利尿;大便秘 结者,加生大黄、枳实泻热通腑;表虚者,加玉屏风散。

  •五味消毒饮:蒲公英30 g、紫花地丁15 g、野菊花6 g、金银花12 g、紫背天葵12 g。本方为清热解毒基本方。热毒盛者,加黄芩、黄 连、生山栀清热泻火;小便短赤者,加生苡仁、泽泻、赤茯苓清热利尿;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芒硝、枳实泻热通腑;脓成溃迟者,加皂角刺、山甲透脓;疖肿难 化,加僵蚕、浙贝母。

  中成药 可选六应丸、六神丸或清解片。

  局部治疗

  •初起,小者用千捶膏盖贴或三黄洗剂外搽;大者用金黄散或玉露散,以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成糊状外敷;也可用鲜野菊花、蒲公英、马齿苋、鲜丝瓜叶等取其一种,洗净捣烂敷于患处,每天1~2次。

  •脓成宜及时切开排脓,用九一丹掺太乙膏盖贴。

  •脓尽改用生肌散收口。

  病的辨证论治

  发于项后发际处称发际疮,发于臀部称坐板疮。

  症状特点 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等处,几个到数十个,反复发作,迁延数年不愈。也可在身体各处散发,此处将愈,他处又起。

  治疗原则 养阴清热,扶正解毒。

  处方用药

  •防风通圣散:防风9 g、荆芥9 g、连翘12 g、薄荷6 g(后下)、黄芩12 g、山栀9 g等。本方作用解表通里化湿,散风清热解毒。用于内郁湿热,外感 风邪,属于气血实者。

  •四妙汤:黄芪15~30 g、当归12 g、银花12 g、甘草6 g。本方为扶正托毒方。阴虚口渴甚者,加麦冬、玄参、养阴生津。如有消渴等病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注意事项及健康教育

  注意事项

  •疖肿忌自行挤压,防止碰伤,以免脓毒扩散,引起其他并发症。

  •疖病患者局部尽量少用油膏类药物敷贴,以免病灶周围皮肤毛孔堵塞。

  健康教育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理发、换衣,保持局部皮肤清洁。

  •少食辛辣油炸及甜腻食物,患病时忌食鱼腥等物。

  •夏秋季节多饮清凉饮料,如金银花露、绿豆米仁汤等。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中医外科 樊建开 主任医师编审)

相关热词搜索: 中医治疗

上一篇:从中医角度谈慢性咽炎的防治
下一篇:肠易激综合征针灸疗效有争议

论坛新帖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