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诊断分析
2009-11-03 13:40:59   来源:   作者:  评论:0 点击:

林来长 李莲英 林昀展 梁志强 洪伟华 颜鸿池 李志鹏 许惠琼 康丽卿 陈月英 郭玉红 2005-12-13 13:31:07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3年11月第1卷第9期
弥漫性脑肿胀的诊断,目前一律以CT或MRI显示为诊断依据或标准,认为他们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或体征 [1~3] 。我科自1993年至今收治弥漫性脑肿胀65例,对这些病例的严格仔细体格检查、分析,发现它们有着共同的、典型的临床症状或体征,并且发现以CT或MRI显示为诊断依据或标准的容易造成误诊。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1993年至今收治弥漫性脑肿胀65例,男41例, 女24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81岁;车祸伤44例,高处坠跌伤16例,棍(砖、石块)击伤5例;合并颅内血肿25例(其中中线偏移5例),脑挫裂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27例(其中中线偏移11例),颅颌面骨骨折13例,脊柱骨折3例,四肢骨折17例,骨盆骨折6例,急性肺损伤9例,脾破裂2例,酒精中毒17例。对这些病例的严格仔细体格检查、分析,发现它们有着共同的、典型的临床症状或体征,详见表1。
表1 65例弥漫性脑肿胀常见临床症状或体征(略)
CT或MRI表现:枕孔大池(环池)、侧裂池、第三脑室消失或狭窄65例(另有脑外伤致枕骨大孔疝或靠近颅底部广泛脑挫裂伤及血肿者,也表现枕孔大池或枕孔大池、侧裂池、第三脑室狭窄甚至消失,但查体均为颈部明显抵抗甚至反张)。
2 结果
1996年前手术9例(早期手术)全死亡,且术中均骨窗口脑组织恶性膨出,脑挫裂伤颅内血肿并脑疝者,手术过程中脑组织膨出没有那么严重;1996年后保守治疗为主56例,死亡7例,56例保守治疗弥漫性脑肿胀缓解后,即双瞳孔扩大或散大转为瞳孔不等大或瞳孔恢复较正常;颈软无抵抗转为抵抗;血压正常或稍低转为偏高;心率转为偏慢以后,22例合并颅内血肿者,19例给予手术清除血肿即后期手术,结果死亡1例。总共死亡16例。1996年后保守治疗为主56例,36例表情外观稍迟钝,但思维敏捷及记忆力正常,6例额叶脑挫裂伤于清醒后并发精神症状或癫痫发作 者,经治疗症状消失后出院,5例不全偏瘫者完全康复,6例完全偏瘫者完全康复4例,2例恢复肢体自主活动后,因经济问题及陪护问题出院在家康复治疗。其中1例系外省病人出院后无法随访,另1例下肢肌力恢复不良—3 + 级,跛行、不能远行,天气变化时尤甚。
3 典型病例
例1,患者,男,34岁,人事不省3h于2003年7月21日9:45pm收住我科,PE:T37.2℃,P88次/min,R26次/min,BP130/72mmHg,神志不清,时有躁动,双瞳孔等圆等大,大小约4.0mm,对光反射稍迟钝,颈软、无抵抗,右枕部可触及头皮血肿,未触及凹陷,见一小的浅表皮裂伤,左外耳道见新鲜血外渗,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头颅CT示:左颞硬膜下血肿及左枕顶部硬膜外血肿,三个层面,左上颌窦后壁骨折,并出现较大面积脑挫伤灶,中线右移,脑底池及侧裂池和第三脑室狭窄。入院诊断:(1)硬膜下血肿;(2)左上颌窦后壁骨折;(3)脑肿胀;(4)脑挫裂伤。给予高流量给氧、适当脱水、营养脑细胞、预防感染、预防破伤风等处理;第4天呈浅昏迷,P(42~58)次/min,BP160~186/96~114mmHg,CT复查示:左颞硬膜下血肿及左枕顶部硬膜外血肿,三个层面,左上颌窦后壁骨折,并出现较大面积脑挫伤灶,中线右移,脑底池及侧裂池和第三脑室狭窄稍恢复。给予血肿清除术后次日神志转清,脉搏及血压恢复正常,语言不利。CT复查示:左颞硬膜下血肿及左枕顶部硬膜外血肿清除干净,中线轻度右移,脑室池及侧裂池和第三脑室狭窄已恢复正常。
例2,患者,男,30岁,以“颜面部多处肿痛,出血,口鼻腔出血1h”于2003年7月9日6:30pm收住我科。PE:T36℃,P66次/min,R20/min,BP152/90mmHg,神志模糊,查体不合作,较烦躁,口唇苍白,右颜面部肿,见多处挫裂伤,已缝合,纱布加压包扎,压痛,左瞳孔正圆,约3.0mm,对光反射存在;口鼻道流血;双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余颅神经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颈部抵抗,四肢肌张力、肌力正常,腱反射等叩对称,未引出神经病理征。头颅CT示:脑底池及侧裂池和第三脑室狭窄、颅底骨折、脑组织广泛气脑、左颜面骨多处骨折。入院诊断:(1)颅底骨折并气脑。(2)左颜面骨多处骨折。入科后给予吸氧、脱水、营养脑细胞、预防感染、预防破伤风等处理,生命体征逐渐稳定,3天后神志转清,CT复查示气脑已吸收,脑底池及侧裂池和第三脑室已恢复,10天痊愈出院。
4 讨论
(1)头部外伤致昏迷,双瞳孔扩大或散大,颈软无抵抗,血压正常或稍低,心率正常或稍快则成为弥漫性脑肿胀的典型临床症状体征,再加上头颅CT或MRI显示:“脑底池(环池)及侧裂池或第三脑室狭窄或消失”,则可确诊。单纯依靠头颅CT或MRI显示:“脑底池(环池)及侧裂池和第三脑室狭窄或消失”作为诊断依据或标准容易造成误诊 [4,5] 。临床报道其死亡率有19%,也有86%;昏迷程度有格拉氏评分15分,也有3~5分,相差甚远,这就是容易造成误诊的佐证。(2)弥漫性脑肿胀的患者常规减压手术时骨窗口脑组织恶性膨出,脑挫伤颅内血肿并脑疝者,手术过程中脑组织膨出没有那么严重;前者常规减压手术,势必造成全脑向前位移,脑肿胀因之而加重。因此,常规手术死亡率更高,故不宜常规手术,除非颅内血肿量比较大,已造成中线明显移位;颅内血肿量不大者,待弥漫性脑肿胀缓解后(颈软无抵抗转抵抗、血压渐高、心率渐慢等颅高压征渐出现),再行常规血肿清除术。
临床诊断分析:脑干前侧的网状结构或蓝斑血管带损伤及脑缺氧缺血,均可造成脑神经血管麻痹,造成脑血管扩张,脑血流灌注过量即“奢侈灌注”致弥漫性脑肿胀,即脑细胞内水肿———王忠诚等所提出的弥漫性脑肿胀“病因病理”已得到公认。从上所见,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症状或体征: 昏迷65例,占100%;双瞳孔扩大或散大65例,占100%;颈软无抵抗62例,占95%,稍抵抗2例,占3%,无颈部明显抵抗甚至反张者;血压正常或稍低55例,占84.6%;心率正常或稍快64例,占98%;呼吸改变49例,占75%。这些症状体征与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疝等颅内高压征的颈部抵抗、血压高、心率慢的症状相反。其合并后遗症则是脑实质损伤的具体表现或反映。也有文献报道脑挫裂伤等也是脑肿胀的病因,我们觉得不妥:首先是病理改变不一样,前者是脑细胞内水肿,后者是脑细胞外水肿;其次是临床体征不一样,前者无颅内高压征(脑神经血管麻痹),后者有明显颅内高压征。弥漫性脑肿胀是脑神经血管麻痹,从而造成脑血管扩张,脑血流灌注过量即“奢侈灌注”造成脑细胞内水肿,即脑神经血管麻痹的反映。弥漫性脑肿胀自然也造成颅内容积增大,颅内压增高,但是,由于脑神经血管麻痹以后,自然无法反映出颅内高压征的颈部抵抗、血压高、心率慢的特征。因此,昏迷、双瞳孔扩大或散大、颈软无抵抗、血压正常或稍低、心率正常或稍快则成为弥漫性脑肿胀的典型临床症状体征,再加上头颅CT或MRI显示:“脑底池(环池)及侧裂池和第三脑室狭窄或消失”则可确诊。因此,脑外伤致枕骨大孔疝、靠近颅底部广泛脑挫裂伤、血肿、轴索或树突损伤、气脑[均有可能造成脑底池(环池)及侧裂池和第三脑室狭窄或消失]及严重失血性休克者,应当与本病相鉴别。最后是治疗上的区别:前者手术减压是降低颅内压,但是常规减压于双颞部即颅前减压,势必造成全脑向前位移,脑干前侧的网状结构或蓝斑血管带挤压枕骨大孔前壁,脑肿胀因之而加重。后者手术减压,明显降低颅内压而达到治疗作用 [6~8]。
 

相关热词搜索:弥漫性 临床 分析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基层神经外科医生理论问答

论坛新帖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