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谈话能否不吓人
2013-04-25 13:19:14   来源:37度医学网   作者:  评论:0 点击:

4月15日,我正在外面用餐。父亲突然打来了电话,语气慌张地说:“医生说你妈手术风险很大,可能大出血甚至死亡。”

  我心里“咯噔”一下。上次特意请假回家陪母亲去当地一家三级甲等医院检查,医生只说是喉部一个脂肪瘤,动个小手术切掉就可以了,怎么突然风险会很大?莫非上次检查不准?或者是有其他可能?想到这儿,我脑子“嗡”了一下。

  迅速镇定后,我问了父亲几个问题,终于明白这是主管医生的术前告知,他把各种各样可能发生的风险告诉父母,完全不懂医的父母一听,立即被吓怕了。母亲甚至跟我说:“你放心,生死有命,我想得通。”

  这让我想起了2011年我在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做鼻窦炎手术前的医生告知。那天,医生拿着我的CT片跟我说:“你怎么直到现在才来?你的病很严重。你的筛窦挨着眼睛的血管,他们两者间的距离就跟你这张CT片子一样薄,一不小心,就会弄瞎眼睛……”

  自认为略懂医学的我,一听这话还是被吓了一跳。我故作镇定地笑着跟医生说:“你这是术前告知吧?我知道,你不用再吓我了,我签字就行了。”

  不过,这个医生还是一本正经地跟我说:“我不是吓你,我说的是事实。你看,额窦还挨着脑血管,一不小心碰破脑血管,就是死亡。去年,北京一家非常著名的医院就发生过一例。”

  我脆弱的坚强在这一案例面前被彻底击碎了。我当年28岁,却突然有一种悲壮的情怀,感觉明天不是上手术台,而是上刑场。最后在妻子、护士以及病房里的病友反复劝说下,才明白这些风险发生率都很低。但医生并没有告诉我这点。

  说实话,我很能理解医生的告知责任,但能否不要用这种冷冰冰的暴力词语来告知?是否可以更加温柔一点?我想,同样的话,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说出来,患者收到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湖南读者 李先生

  临床专家:

  医术高也要懂沟通

  北京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宋海涛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鼻窦炎手术是耳鼻喉科很常见的一个手术,确实存在失明、死亡的风险,但发生率极低。医生有必要将手术风险和发生概率都告知患者,要不真的会吓坏病人。

  宋海涛认为,现在各大医院已十分重视医患沟通,中国医生的沟通技巧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像李先生遇到的这种直接说“会弄瞎眼睛”的谈话方式,在临床上并不十分多见,不过感觉术前谈话“吓人”的患者确实很多。术前谈话并不只是为了让患者签字,更关键的是要让患者清楚,做这个手术将给他带来哪些好处,又可能面临哪些风险。

  不过,她在临床上也发现,有些手术做得很好的医生总遭投诉,这多少与缺乏沟通技巧有关。她说,医患沟通是个永恒的主题,谈话技巧非常关键,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而患者也应提高对医学风险的认识。术前如有不明白的,一定要主动问医生。

  医患沟通专家:

  医生要有智慧和耐心

  在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部副主任李明霞看来,医生术前沟通,让患者感觉“吓了一跳”或不舒服的现象确实常见。但术前谈话是必须环节,手术有很多不确定的风险,告诉患者也有利于他们选择治疗方式。否则,一旦风险发生,医生没有尽到告知义务,很可能走上被告席,甚至就此葬送职业生涯。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院校长助理、中国医学科学院健康科普研究中心主任袁钟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很多人认为,国外的术前谈话比国内的人性化得多,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国外医生有职业保险,当手术与患者发生纠纷时,有第三方机构负责赔偿和善后,而国内医生没有这个保障,所以会更加谨慎;二是中国医生的确太忙太累了,难有足够的时间去和患者沟通。

  不过,两位专家均表示,在做术前谈话时,医生需要更有耐心和智慧,对不同的病人应采用不同的方式。李明霞说,对敏感的病人,要换位思考,更婉转、更耐心地解释具体问题,让患者心里有数的同时,又不过分紧张和恐惧;对性子比较急的患者,可以相对简单、明了地说清风险。她说,有些患者完全不把术前告知当回事,这种态度也不科学,毕竟发生率再低的风险一旦发生就是百分之百,没有心理准备将很难接受事实。她呼吁,医患双方要相互理解,互相信任。▲

相关热词搜索:术前 谈话 能否

上一篇:创伤后应激障碍治疗方案证据缺乏
下一篇:青少年头部创伤发生率高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