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术后髓内T2相高信号消散预示功能预后良好
2014-11-12 14:11:01   来源:   作者:  评论:0 点击:


MRI髓内T2相高信号见于大多数颈椎病患者。对T2相高信号进行分类,并判定其对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基于T2相高信号的内容或质量(类型)。其质量可分为“边缘模糊”或“轮廓鲜明”,分别代表可逆转或不可逆转的髓内病理。
对于颈椎病预后的意义,尚存在争论。而且,MRI T2相高信号手术后的转归,以及信号的消散与功能改善的关系,尚未明确。
印度韦洛尔基督教医学院神经外科的学者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病例研究,明确了颈椎病患者髓内T2相高信号在前路减压术后的转归及意义,文章于2014年10月发表在J Neurosurg Spine上。
该回顾性病例分析共纳入56例因颈椎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手术的患者,90%患者为中年男性,平均年龄50岁。分析其术前和术后、随访终末的MRI,临床疗效以Nurick和JOA评分评估,平均随访时间为28个月。
根据MRI上T2相髓内高信号的边缘和密度,分为4个亚类:0类为无,1类为边缘模糊,2类为轮廓鲜明,3类为混合型。根据髓内高信号的位置,进而分为局部单灶(单个病变),多灶(多个病变,中间为正常脊髓),多节段(若病变超过1个节段)(图1-3)。并于矢状位MRI上测量近远端髓核高信号的长度。

图1 A-C:一位54岁脊髓型颈椎病病例,行C6椎体次全切除的术前(A和B)和术后(C)矢状位MRI片。术前髓内高信号为1类,局灶型(A),T1相无低信号(B),术后2年髓内高信号演变为2类,局灶型(C)。D-F:一位33岁男性患者的术前(D和E)和术后(F)MRI片。术前髓内高信号为2类,局灶型(D),术后由近及远消散,但术后3年,持续为2类,局灶型(F)。没有T1相低信号(E)。

图2 一位60岁男性颈椎病行椎体次全切除的病例术前(左)和术后(右)MRI片。术前MRI示多节段、3类髓内高信号,由近端边缘模糊、至C5-6椎间盘后边缘清除的高信号改变。术后,多节段高信号演变为3个局灶型病变,C5后方的一个2类,上下边缘模糊的1类病变。

图3 一位52岁男性行颈5-6椎体次全切除的术前(A)和术后(B和C)MRI片。术前MRI示弥散多节段的3类高信号,以C5-7为中心,向近端及远端弥散。术后6月(B),仍为多节段病变,尽管腹侧蛛网膜下腔空间扩大,临床症状改善。术后3年(C),T2相髓内高信号减小至局灶型2类,而患者的神经功能与术后6月一样。
研究结果显示,所有病例中,MRI T2相髓内高信号见于96%的患者(54例)。绝大多数髓内高信号为1类(41%)或3类(34%),而随访终末,有转变为2类的趋势(71%)。多节段和3类病变在术后有消散的趋势,随访终末则减小为2类。临床疗效与髓内高信号的改变不相关。
对于髓内高信号长度消减大于50%的患者,术后Nurick评分改善的趋势明显。患者术后随访18个月以上时MRI检查,与之前MRI检查,髓内高信号长度缩小明显。
逻辑回归分析提示,术前Nurick评分(胜算比4.136)和随访时间(胜算比6.402)为术后功能状态的唯一显著预测者。
以上研究提示,颈椎病多节段3类髓内高信号的患者,行颈前路次全切除术后,髓内高信号明显缩小,但随访时残留局部轮廓鲜明的高信号。髓内高信号缩小大于50%。术前的功能状态良好的患者最有可能术后功能改善,而且神经功能改善可持续至随访终末。
颈椎病MRI T2相髓内高信号改变的临床意义尚不明确,髓内高信号的消散,较高信号改变本身,与临床疗效关系更为重要。
颈椎病MRI T2相髓内高信号与活检时的病理相关,包括可逆转的脊髓水肿和缺血,及不可逆转的空洞化和坏死。前者对应于MRI边缘模糊,后者对应于轮廓鲜明。现有的边缘模糊、轮廓鲜明等术语源于2001 Chen等于Radiology上提出。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引入了混合型概念,包括了可逆和不可逆病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JOA:止血蛋白凝胶对全膝置换止血的效果
下一篇:膝部损伤的影像特点

论坛新帖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