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心血管合并精神疾病患者的诊治过程分享
2011-11-16 19:48:26   来源:   作者:  评论:0 点击:

让心理健康和心脏健康比翼双飞    
       北京回龙观医院 李娟 王宁

       研究显示,在综合医院神经科、心血管科、消化科门诊患者中,20%-25%出现抑郁/焦虑症状,这些患者再由精神科医生测评,39%-73%患者有抑郁 症和(或)焦虑症。但是,临床医生在遇到高血压 、冠心病、高血脂患者时,从询问病史、体检到辅助检查,多会围绕躯体疾病运行,很少关心其精神状况和心理感受。多年前,胡大一教授提出“双心医学”理念, 今天我们应把“双心医学”的精髓发扬光大,真正能够运用到临床工作中。这对于缓解患者的痛苦 、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有重大意义。
 
       病例简介:男,52岁,已婚,房地产商,大专文化,2010年3月7日首次在我院就诊。患者主诉“心烦、失眠、忧虑及诸多不适2年余,1月前冠状动脉支架成形术( PCI)治疗后加重。”

       现病史1
  
       患者于2002年体检时发现血压高,此后多次在安静状态下测收缩压及舒张压,均高于正常血压标准上限,最高曾达160/100 mmHg,被诊断为“高血压2级”。当时无任何不适,患者认为可l能与自己工作劳累及平素应酬喝酒多有关,未经治疗。
 
       2008年1月(49岁),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公司经营受阻,患者感到压力骤增,吸烟量较前明显增多,偶尔借酒消愁,感到前途渺茫、沮丧、心烦,时常出 现心悸胸闷,曾在多家医院就诊,心电图检查提示:左心室电压增高、左心室肥厚及T波倒置,X线透视可见左心室扩大,血脂和血糖偏高,诊断为:(1)高血压 2级;(2)高度危险组;(3)冠心病;(4)2型糖尿病;(5)高脂血症。给予降压、降糖、降脂、改善供血及抗血小板治疗。

       诊治方案探讨:   

       1.双心门诊的医生如何对该患者进行诊断和处理?

       接诊医生只针对躯体状况进行了检查、诊断和治疗,忽略了对精神症状的询问,没有对抑郁焦虑情绪进行积极处理和干预。由于心血管疾病常共病抑郁和焦虑情 绪,甚至可能达到重性抑郁,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最新资料表明,心血管门诊患者共病率为15%-30%,在心血管病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更高,心脏急症 住院患者可达60%-70%。心血管的危险因素很多,而抑郁是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我们不但要关注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同时也必须重视精神健康, 否则难以实现真正意义的康复。

       对于心血管医生而言,接诊时问几个小问题:心情怎样?睡得怎样?吃的香吗?最近单位和家里发生了什么事?通过患者的回答,不难发现焦虑、抑郁情绪的存在。
 
       现病史2

       2008年6月,患者血压和血糖基本正常,血脂较前降低,但患者仍感到失眠、心烦。一次看书时突然出现强烈恐惧,难以忍受,同时感到心悸、胸闷、胸痛, 呼吸急促、窒息感明显,多汗,15 min后到达医院,上述不适基本消失。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10次/分),与既往心电图无明显变化,医生嘱咐其不必担心,继续维持先前的治疗。

       诊治方案探讨:
 
       2.心血管病共病抑郁焦虑情绪的发生机制如何? 

       各类心脏病都可能因循环障碍造成脑缺血、缺氧以及水肿等病理过程,致使大脑功能紊乱  |而出现各种精神障碍,包括情绪不稳、抑郁、焦虑、躁狂以及谵妄等。心理疾病与心血管疾病可能存在共通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具有相同的神经生化、内分泌和神 经解剖改变。如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 HPA轴) 兴奋性增加,交感神经和肾上腺过度兴奋,心率变异性降低,血小板受体改变,炎性介质分泌增加,均可进一步导致心肌电活动不稳定和心肌缺血加重。
 
       3.心血管疾病与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如何?

       (1)由于对所患疾病的病情不了解,产生恐慌心理;(2)胸闷、胸痛、 气急、心悸等症状是精神障碍的表现形式,如惊恐发作和躯体化症状;(3)长期患病或反复进行检查和手术给患者造成心理伤害。
 
       此类患者常奔波于各大医院间,寻遍名医,要求做各种最先进的检查,但检查结果大多正常,或虽然体检或辅助检查有轻度异常,但不至于引起严重的临床表现。即使医生反复告知其病情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却依旧难以说服患者,反而对医生产生不信任感。
 
       现病史3

       2008年7月,患者上述不适频率增加,15~30 min后自行消失,检查与既往比较未发现明显变化。因患者害怕心脏有问题,担心再次出现不适,反复到各大医院检查,尽管医生多次说明目前心脏病未恶化,仍 无济于事。发作频繁,基本每周发作一次。期间担心发作时得不到帮助,因而主动回避一些活动,不愿单独出门、不愿到人多的场所、不愿乘车旅行等,或出门时需 要有他人陪伴。
  
       精神科会诊意见:惊恐发作,给予抗抑郁药物和抗焦虑药物,建议行系统心理治疗。患者拒
绝到精神专科医院就诊,故只服用药物治疗,1个月后病情有所改善,3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无明显紧张胸闷,6个月后自行停药。
 
       诊治方案探讨:
 
       4.此患者的治疗有哪些不足之处?   

       根据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和《焦虑障碍防治指南》,该患者的治疗不够规范,首先缺少系统的心理治疗,其次只进行了急性期治疗,而维持期的治疗时限过短,没有体现出综合性、全程性及个体化的特点。
 
       正确的做法是:精神科医生应向邀请会诊的医生、患者及家属讲明治疗原则,而心血管病科医生应积极建议患者转诊到精神科,并可向精神科医生咨询相应的治疗问题。同时,患者应接受医生建议,积极到精神专科接受治疗。

       此病例由于医患双方共同责任导致患者停药过早,很可能面对预后差、复发、社会功能受损、生活质量下降的风险,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现病史4
 
       2010年2月初,突然出现持续剧烈头痛、胸痛伴大汗40min。紧急查体:T 36.9℃,P 86次/分,R 24次/分,BP 130/80 mmHg,两肺无干(湿)啰音。心音低钝,节律规整。心电图:V1-2,呈QR伴ST段抬高,T波增高,V3呈QRS波伴T波高尖。心肌酶:CPK、CK-MB、GOT、LDH均升高。诊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治疗:PCI
   
       术后当晚,反应迟钝,语乱,看到妻子叫大姐,半夜11点督促妻子尽快做早饭,声称要去公司上班。几乎整夜未眠,神情紧张恐慌,不停高喊:“你们不要总围着我,我会尽快还钱  的!”“你们能不能不逼我!”时哭时笑,行为紊乱,无任何目的性。值班医生予以地西泮10 mg肌注,症状无明显改善。
   
       次日白天较安静,但仍反应迟钝,对问话回答欠切题,称“昨晚看到有人来讨债,好像有鬼”,晚间再次出现类似症状。
   
       术后第三天,患者意识完全恢复,告知家属有梦样的感觉,看到了一些已死去的亲人,好像还有从前做生意的朋友,但大部分情节不能回忆。
 
       诊治方案探讨:
   
       5.此时患者是何种精神状态,如何避免和预防?  
   
       该患者出现了术后谵妄。其症状非常典型,诊断起来并不困难,但并不像教科书一样典型生动,而只是出现一过程的意识障碍、活动减少、反应迟钝、行动缓慢,极易造成误诊或漏诊。
 
       谵妄是精神科的急症,高发人群包括:老年、儿童、心脏手术后、烧伤、脑部有损害、药物 依赖者。该患者出现谵妄的可能原因是:(1)突患心梗和手术应激;(2)手术过程中应用麻醉药物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
 
       由于大多数安定类药物会诱发或加重意识障碍,故不应考虑使用,此时改善躯体状况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尽可能减少多种药物联用也可避免药源性谵妄的发生。

       现病史5

       2010年2月中旬(PCI术后10天),担心再出现心梗,反复思考每天吃抗凝剂是否会出现内脏和脑出血,唯恐出现手术当晚的情形,担心手术失效、支架脱落,时常长吁短叹,失眠,时有心烦,周身串痛,排尿时有尿不尽感,来我院就诊。
 
       诊治方案讨论:

       6.在紧急状态下,如何快速识别精神症状?
 
       首先必须识别心血管不适症状,如心悸、胸闷、眩晕、乏力等是心血管病本身的表现,还是抑郁、焦虑的躯体化症状。
 
       一下情况有一定的提示意义:(1)既往治疗依从性差;(2)在安静状况下,胸痛、乏力、失眠等症状反复就医,重复检查,临床症状与体检和客观检查的结果 明显不符;(4)患者心脏病诊断明确,经冠状动脉介入等治疗后,客观检查显示恢复良好,但依旧症状频繁发作,甚至认为手术不成功,懊恼当初做手术的决定: (5)有创检查和治疗术后并发的精神状况异常;(6) 有医疗纠纷、存在医疗赔偿问题(7)同时有多系统不适,如消化、泌尿、神经、运动系统。
 
       同时询问起病是否有诱因、病前的性格、病程特点、发病时以及平时情绪特点,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很有必要。
  
       精神科医生会诊结果
 
       精神检查:意识清楚,定向力完整,语量较多,语速稍快,语调正常。言谈切题,能清晰述说自己的病情和内心体验,声称“对不起家人,给家人添了很多麻烦。”记忆力、智能大致正常。自知力不完整,表情显痛苦,愁眉不展,情绪低落,有治疗要求。
   
       心理测查:HAMD-17: 36;HAMA: 48;SCL-90:躯体化90、强迫症状67、抑郁76、焦虑80、恐怖80、偏执71、精神病性69; MMPI:正常11.1%,抑有焦虑82.9%,精神病性症状6%。
   
       家族史:阴性。
   
       诊断:抑郁焦虑状态。
’ 
       治疗:系统抗抑郁药物和抗焦虑药物治疗,同时辅以心理治疗。

相关热词搜索:心血管 合并 精神疾病

上一篇:Nature:关于自闭症专题综合
下一篇:看电视过多或致抑郁

论坛新帖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