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心脏病学 读懂胎宝宝的“心事”
2012-09-27 18:23:17   来源:37度医学网   作者:  评论:0 点击:

从2005年起,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已跃居出生缺陷首位,并成为我国婴儿死亡最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胎儿心脏病学已成为儿童心脏病学中发展最迅速的新兴分支。胎儿期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血管结构异常、心律失常、 心脏肿瘤、心肌疾病及各种原因所致心力衰竭等,其中胎儿期危重先天性心血管疾病预后恶劣,死亡率极高,存活者致残率高,亟需建立诊断、鉴别、疾病转归及预 后评估体系,提供足够的临床决策相关信息,更重要的是,要为选择继续妊娠孕妇及家庭提供产前产后综合干预方案,改善预后,提高人口素质,执行我国《国家中 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中“将出生缺陷防治列为优先主题”的政策精神,实现2010年联合国“新千年发展目标”,在2015年 前将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特别是婴儿死亡率降至2000年的2/3。因此,建立“危重心血管疾病围生期一体化干预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及社会意义。

  心血管畸形

  从出生缺陷三级预防角度,卫生部要求产前必须检出单腔心等严重心血管畸形并终止妊娠;动脉导管早闭、进行性限制性房间通道是产科急症,如果胎儿 肺成熟度足够,则应尽快分娩,防止胎儿死亡;部分畸形相关异常血流可导致畸形在宫内持续进展,同样部分先心病可能随生长发育而自然愈合,因此妊娠期先心病 病理可变性要求妊娠决策贯穿始终。

  多数先心病不妨碍患胎宫内发育,出生后治疗结局良好,可于出生后根据病情制定干预策略。如胎儿室间隔缺损,根据缺损大小及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及出生前后缺损演变情况,确定出生后治疗方案,部分病例早期心脏外科手术治疗,相当一部分病例则有条件观察至学龄前期再决定心脏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

  对于动脉导管依赖体循环(主动脉弓离断、严重主动脉缩窄等)、动脉导管依赖肺循环(严重肺动脉狭窄、肺动脉闭锁等)及潜在动静脉血混合不足类 (大血管转位、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等)先心病,建议在有危重心脏病早期救治的医学中心分娩,以能得到最佳处置方案规划(产前密切监护、产时及产后早期救 治),实施经皮主动脉瓣/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球囊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等,缩短低氧及心力衰竭暴露时间,减轻重要脏器损伤,降低介入及外科术后死亡率 等。

  由于部分先心病畸形在宫内持续进展,致使胎儿心脏腔室及体/肺血管床发生不可逆病变,丧失出生后治疗机会,甚至胎儿水肿及死亡。妊娠中后期是心 脏生长发育的高峰时期,若能在此期解除或减轻心室流出道梗阻及限制性房间通道,则可能重塑胎儿血液动力学状态,促进心脏腔室及体肺血管床发育。目前超声引 导下宫内胎儿心脏介入手术是这一领域的主流方式,波士顿儿童医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临床实践,研究结果表明,适时的产前心脏介入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胎预后。对 其中88例伴进展型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的胎儿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施行主动脉瓣球囊成形术后,左室后负荷降低,左心血流增加,促进了左心系统发育,出生以后 30%一期手术建立了双室循环,8%在一期姑息后二期手术建立双室循环,其余患胎/儿的主动脉瓣、二尖瓣及左心室较对照组也有不同程度发育。

  心律失常

  胎儿心律失常发生率约1%~2%,多数是心脏发育过程中的良性一过性过程,不需特殊干预,预后良好。约10%胎儿心律失常为持续性,可造成血液 动力学明显改变,导致胎儿心力衰竭,甚至死亡。及时有效的处理可治愈/控制疾病程度,显著减少因血液动力学改变导致的胎儿脏器灌注不足及继发性损害,改善 预后。因此,对该组疾病要进行动态诊断、判断、随访、甄别,协助正确临床决策形成。

  目前快速性胎儿心律失常的产前干预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孕母口服地高辛和(或)索他洛尔治疗胎儿室上性心动过速及胎儿心房扑动,转复率可达50%~83%,并且通常能达到恢复窦性心律的理想状态,保证胎儿联合心输出量及重要脏器灌注,减少继发性损伤,改善患儿预后。

  对预后较差的胎儿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胎儿缓慢性心律失常,主要采取特布他林等拟交感肾上腺素以及地塞米松等药物单用或联合治疗,最理想状态是转复为窦性心律,但通常只能做到提高心室率,满足胎儿生长发育所需。

  此外,如果孕母患有血抗SS-A(抗-Ro)或抗SS-B(抗-La)抗体阳性的临床或亚临床结缔组织病,抗体能通过胎盘进入胎体损害胎儿心脏传导系统,约5%~15%的胎儿可能发生心脏传导阻滞。

  多中心研究发现,地塞米松不能够逆转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但可以阻止免疫性胎儿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发展为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因而对孕母患有免疫性疾病胎儿应当密切监测,发生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后应及早治疗,防止疾病进展。

  胎儿心力衰竭

  胎儿心力衰竭是由于胎儿心肌原发/继发性收缩、舒张功能障碍,使胎心排血量相对或绝对降低,不能满足胎儿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过程,致残率高,并 且常导致胎儿死亡。及时恰当的产前干预能提高部分心衰患胎的有效心输出量、最大限度降低异常血液动力学状态的负性影响、尽量恢复宫内环境、延长胎儿宫内生 长发育时间、预防早产及围生期缺血缺氧发生,明显改善患胎预后。

  胎儿心力衰竭的产前干预包括地高辛治疗、其他药物治疗、针对原发病进行综合治疗等。胎儿心力衰竭的原因是患胎预后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大多数心 律失常相关心力衰竭患胎经有效的产前干预后均能达到良好的转归。胎儿心力衰竭治疗中,地高辛是首选治疗药物,目前,针对中国妊娠妇女的经胎盘转运地高辛治 疗方案推荐起始剂量为孕妇口服地高辛0.25 mg q12h×5~7d,根据孕妇临床症状、地高辛血药浓度、心电图及胎儿心力衰竭临床表现整体情况调整 药物剂量及疗程。临床实践表明,经胎盘转运地高辛治疗胎儿心力衰竭能够在保证孕妇安全前提下,明显改善部分心力衰竭患胎预后。

  ■小结

  围生期一体化干预模式是先天性心血管疾病临床实践的重要发展方向,在改善危重患儿远期预后及生存质量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这一全新探索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 母亲安全是产前干预的最高原则。

  ② 妊娠决策贯穿胎儿期危重心血管疾病产前干预始终。

  ③ 需要对患者生长发育、生存质量、神经系统损伤、精神运动发育、认知功能等进行长期随访及整体评价研究,促进“危重心血管疾病围生期一体化干预模式”逐步完善。

  ④ 由于伦理学原因,目前我国尚未开展先心病宫内介入治疗,但可以预期,宫内心脏介入手术将会促进严重心血管畸形产前、产时及产后一体化干预的飞跃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胎儿 心脏病 心事

上一篇:为准妈妈解“心病”
下一篇:时代使命:减少可预防的心血管死亡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