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上肢收缩压差或有更多“暗示”?
2012-02-10 09:26:22   来源:37度医学网   作者:  评论:0 点击:

英国一项研究表明,双上肢收缩压差≥10 mmHg或≥15 mmHg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须进一步进行血管评估,其中,≥15 mmHg可能成为评估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的有效指标。研究1月30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Lancet)杂志。

  在5 项利用血管造影术的有创研究中,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阻塞程度>50%)双上肢收缩压的平均差为36.9 mmHg,且双上肢收缩压差(≥10mmHg)与锁骨下动脉狭窄呈强相关。无创研究表明,双上肢收缩压差≥15 mmHg与周围血管病(9项队列研究,RR=2.5;敏感性为15%,特异性为96%)、脑血管病(5项队列研究,RR=1.6;敏感性为8%,特异性为93%)、心血管病死亡率[4 项队列研究,风险比(HR)=1.7]以及全因死亡率(HR=1.6)均相关。双上肢收缩压差≥10 mmHg则与周围血管病(5项研究,RR=2.4;敏感性为32%,特异性为91%)相关。 

  ■同期述评

  英国剑桥大学 麦克马纳斯(McManus)及曼特(Mant) 英国及国际高血压指南推荐测量双侧上肢血压,以减少测量误差。欧洲高血压学会和欧洲心脏病学会也提出双上肢血压差可作为周围血管疾病的标志。然而,如何检测该血压差、使用何种测量方法以及检测到血压差后该如何处理仍不清楚。

  与使用两个血压计或专门仪器同时测量相比,连续测量双上肢血压发生血压差的概率较前两者高2倍多。有数据提示,后者显著的差异主要由“白大衣效应”导致。

  在本荟萃分析中,并非所有研究都使用同时测量血压的方法。此外,研究中纳入了许多横断面交叉研究,因此还不能确定双上肢收缩压差对疾病的预示作用或作为已有疾病的标记作用等。

  本研究还提示,双上肢动脉血压差(≥15 mmHg)与外周血管疾病相关的特异性高(96%),表明这一测量方法可作为外周血管病发生风险的标志;但在周围血管病的筛查试验中,测量该血压差的敏感性较低(15%),而仅测量单侧上肢血压又会导致漏诊部分高血压患者。此外,也尚有待研究去阐明若双上肢血压差较高,是否应进行积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管理。

  ■专家点评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心血管科 唐海沁教授 本研究是通过检索Medline等5个数据库,得到2011年7月前发表的28项关于双上肢收缩压差的研究(包括锁骨下动脉狭窄、外周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或生存率的数据),并用随机效应荟萃分析评估双上肢收缩压差与各种疾病间的相关性,所得结论尚待大型随机对照试验验证。

  正常人左、右上肢动脉血压存在差别,2010年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明确指出检测血压以高的一侧为准。如差别较大,则锁骨下动脉狭窄的可能性较大,但也可能为大动脉炎,但与脑动脉硬化有关等推论就显得牵强了。

  这类未定论的文章对基层全科医生的意义有限,全科医生了解两上肢动脉有差别,测血压以高的一侧为准即可,进一步的探讨性问题可能使基层医生对这个知识点模糊,因为实用、可行的检查方法和指标更有助于基层全科医生开展临床实践。我们提倡基层的全科医生了解踝臂指数、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等在基层可开展的无创检查及指标,这也是2010年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提出的知识点。 

相关热词搜索:上肢 收缩压差

上一篇:新型抗凝药能否替代华法林?
下一篇:妊娠期高血压日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