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心脏骤停患者可以重生
2010-10-14 19:13:25   来源:   作者:  评论:0 点击:

  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办,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美敦力公司共同发起的第二届“健康心跳·健康心”心律失常知识普及宣传活动,日前在厦门启动。

  自去年卫生部、中华医学会和本报共同主办的第一届“健康心跳·健康心”活动以来,全国几十家媒体的参与及120多篇报道为提高心律失常的公众知晓率作出了贡献。但全社会对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危害的认知度及疾病管理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作为医疗领域的主流媒体,健康报仍将继续关注并积极参与此项活动。

  今天,我们请中国医科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主任张澍教授围绕心脏性猝死进行解读。

 

  电视剧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大家并不陌生:主人公突然倒下,医护人员迅速用两个大电极板按在患者胸部进行电击,几次电击后本已成为一条直线的心电图又重新有节奏地跳动起来。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患者恐怕没那么幸运,往往会失去最佳抢救时机。

  上面描述的就是典型的心脏性猝死的抢救过程。顾名思义,心脏性猝死这个名字就足以显示其危害,发病突然且后果很严重。张澍教授说,心脏性猝死是心脏骤停的后果,心脏骤停88%由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导致,而心脏骤停患者在被送达医院或接受其他紧急救助之前95%已死亡。

  事实上,心脏骤停患者远比人们想象得多。在美国心脏骤停已成为首位死亡原因,每两分钟就有一人死于心脏骤停,每年夺走25万人的生命,远远超过每年死于乳癌、肺癌、中风和艾滋病的总和。在我国,每年约54万名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

  高危人群 可以提前被找到

  心室颤动,简称室颤,发病时患者心室颤动的频率可达每分钟 250~600次,而正常情况下心室应该每分钟收缩60~100次,并随着每次有力的收缩将足量的血液泵到全身。当室颤发生时,由于频率过快,心室收缩的幅度非常有限,几乎无法将血液泵出心脏,因而在几分钟之内如果无法得到纠正,患者就会死亡。

  心脏性猝死如此可怕,难道我们就只能等着它突然发生,然后造成悲剧吗?不是的。张澍教授说,心脏骤停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表面上看会发生在健康人中间,然而大多数死亡人群都曾患有心脏疾病,通常只是没有意识到而已。因心脏骤停而死亡的患者中,75%曾患有心肌梗死,85%患有冠心病。因此,冠心病患者尤其是合并心功能低下,以及曾经有过心梗和猝死的幸存患者,就需要格外警惕心脏性猝死。

  另外,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几率也会增加。在医院外发生心脏原因死亡的比例从0~4岁的5.8%,增加到85岁以上的61%。

  具体来说,心脏性猝死的常见危险因素包括以下几条: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超重、吸烟、营养不良(同心脏疾病危险因素)。

  ▲冠状动脉疾病或者已有心肌缺血事件,不明原因的心率或节律异常。

  ▲频发短阵心动过速,即使是在休息时,也会出现不明原因的眩晕、较低的射血分数(测量心脏每一次跳动血液排出量的指标)。

  ▲射血分数低于40%,合并室性心动过速;或者射血分数低于30%,即使未发生过非持续性室速。

  张教授认为,由于心脏骤停常发生于表面健康的人,很难发现谁正处在危险之中,因此了解上述心脏骤停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加以预防,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最好方法。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该去找医生做心脏检查,从而明确你是否正处在心脏骤停的危险之中。

  防微杜渐 远离心脏性猝死

  尽管很多医学工作者都在努力帮助人们远离心脏性猝死,然而残酷的事实却是仅有1%的心脏骤停患者可以死里逃生。

  有研究表明,从心脏骤停到除颤的时间与存活率呈负相关,如果3分钟内得到除颤,存活率可达74%,3分钟后存活率下降至49%。根据临床调查,心脏性猝死70%发生在医院外,这类心律失常自行转复的可能性甚小,毕竟在发病后短短的几分钟内找到可用的除颤器又恰巧遇到有急救知识的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剧情里那种皆大欢喜的结局常常是可遇不可求的。为此,人们尝试了多种方法提高这种概率。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许多城市已经给警察配备了便携式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在机场、车站以及百货商场等公共场所也安放了AED。这种设备价格便宜且方便使用,通过对警察、高危人群家属和其他公众进行系统培训后,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随时变身为白衣天使,挽救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

  在我国,有些机场已率先安装了AED,当我们偶尔路过的时候也许应该在那些挂在墙上的橘黄色小盒子前停留一下,读读它的使用说明,说不定哪天就可以派上用场。

  另一种针对性更强的设备就是植入式心脏除颤器(ICD)。对于那些处在高危因素之中的患者,它被认为是预防心脏骤停最有效的治疗。

  ICD和两个火柴盒大小相仿,植入皮下,持续监护患者的心脏,当鉴别出发生了室颤或室速时,ICD可自动释放有效的电击治疗。据介绍,目前美国每年有20万名患者接受ICD植入手术,而ICD本身的功能也在不断完善。新一代ICD能根据病人心脏的传导状况自动调整起搏模式,使心脏的跳动尽可能接近正常。

  “高危病人植入ICD,就像安装了安全囊的汽车,不需要工作时,它会安安静静地‘服侍’着这位病人,一旦出现意外,它就像车的安全囊,立即工作,让骤停的心脏重新跳动。”张澍教授说,去年全国心脏性猝死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及ICD等数量达5万台,比前一年增加近30%,可见公众及患者对心律失常疾病的认知度在逐渐提高。如此,应有越来越多的心脏骤停患者将转危为安。

 

  全国开展ICD植入技术领先的医院及医生

  中国医科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张  澍  华  伟  陈柯萍

  北京安贞医院  张英川  李海宴  张金荣

  北京协和医院  方  全

  天津泰达心血管病医院  齐向前  任自文

  哈医大第二附属医院 于  波  李述峰

  江苏省人民医院    单其俊  邹建刚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方  元  刘兴斌

  上海中山医院   宿燕岗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陶谦民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范  洁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汤宝鹏

相关热词搜索:可以 患者 心脏 多少

上一篇:十招让您大脑永葆年轻:细嚼慢咽促进脑供血
下一篇:查血预知心脏病发病风险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