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I怎么用NBI技术在消化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2012-09-20 18:50:52 来源:37度医学网 作者: 郭涛 姚方 钱家鸣 评论:0 点击:
与传统电子内镜相比,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能够更清晰地显示消化道黏膜表面的细微结构(例如腺管开口等);能达到与染色内镜类似的显示效果,对黏膜的微血管形态显示,更是具备独特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NBI内镜能够在传统内镜成像和NBI系统之间根据病情需要随意迅速地切换。与染色内镜相比,NBI的操作更为简便,不存在染色相关操作个体差异,且对黏膜微血管系统的显示要优于染色内镜(特别是黏膜皱襞间的血管床)。
因而该技术在国内一经引进,即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消化疾病诊治方法的选择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NBI对食管疾病的诊断意义
巴雷特食管的诊断
巴雷特食管(BE)是指食管远端正常鳞状上皮被具有特异性肠上皮化生柱状上皮所取代,与食管腺癌发生密切相关。传统内镜筛查特异性肠上皮化生的方法是每间隔2 cm对柱状上皮化食管(CLE)的四个象限进行多点随机活组织检查,阳性率仅有38%。
NBI联合放大内镜可更清楚地显示胃食管连接部、CLE和局部黏膜毛细血管网特征性结构,可以很好地识别BE,进行“靶向”活组织检查。另外, 由于高度不典型增生(HGD)和早期癌(EC)病变常有黏膜结构不规则和毛细血管形态异常(增多、变大、扩张或不规则等)。在NBI模式下,如果能联合应 用放大内镜,可以很好地识别HGD或EC改变区域。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结果证实,尽管单独高分辨率内镜(HRE)可检出大多数的HGD和EC(79%),HRE联合染色内镜或NBI能够进一步提高 病变的检出率。因此,HRE被推荐作为诊断BE及其相关HGD或EC的首选检查,发现可疑病灶后再用NBI或染色内镜进行细节观察,并针对性进行活组织病 理检查以核实诊断。
早期食管癌诊断
NBI对发生于食管鳞状上皮的早期食管癌也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放大内镜联合NBI可显著增强毛细血管与背景黏膜的色彩对比性,从而识别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的改变及肿瘤新生血管的存在,提高食管早期鳞癌的诊断率。
此外,不同浸润深度的早期食管癌,IPCL形态通常不同。M1期常仅表现为IPCL扩张;M2期有IPCL扩张及延长;M3期在IPCL改变同 时可有新生肿瘤血管;SM期病变的IPCL结构消失,可见大量的新生肿瘤血管。NBI联合放大内镜对病变表面血管形态的识别,有可能对病变浸润深度作出相 应判断(有报告显示,其结果与组织病理学结果的吻合率达85%),有助于确定正确的治疗决策——外科手术或内镜下治疗。
NBI对胃疾病的诊断意义
随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开展,早期胃癌的内镜下治疗得到广泛关注,内镜下发现早期胃癌并对其浸润深度、以及可能的组织学类型进行检查 变得格外重要。既往放大内镜研究证实,胃黏膜微血管形态的异常和腺管微结构改变一样,对识别早期胃癌有重要意义。由于NBI在分辨微血管形态方面的优 势,NBI联合放大内镜能够更好地发现早期胃癌病变。
中良(Nakayoshi)等的研究发现,已分化型早期凹陷性胃癌多表现为相对规则的细网状微血管形态(66.1%);而在未分化型早期凹陷性 胃癌中,85.7%表现为相对不规则的扭曲或螺旋状微血管形态,萎缩性胃炎的微血管改变与上述都不同,提示放大内镜联合NBI,有助于判断早期胃癌的组织 学特点。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有研究发现,NBI联合放大内镜检测肠上皮化生的特征性表现为胃黏膜上皮表面的“蓝嵴”,其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9%、93%和91%。
NBI在结肠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血管强化功能
对于结肠肿瘤性病变,不同类型腺窝形态与病理类型病变之间的关系被揭示后,这一理论得到临床广泛应用及肯定。恶性病变常伴有原有血管结构改变、破坏乃至肿瘤新生血管形成。
NBI的血管强化功能可增强黏膜表面毛细血管(褐色)和腺窝开口(透明白色)的色调差异,使腺管隐窝形态结构变得相对突出。另外,由于肿瘤病变 区血管密度增加,NBI显示色调相应增强,更易区分病变范围。早期丁田(Machida)等研究证实,NBI对结肠黏膜腺管隐窝结构的显示效果,显著优于 普通内镜,但稍逊于染色内镜。由于染色内镜下染色剂常使血管形态变得模糊、混淆而难以辨别,因而NBI对血管形态的识别能力要优于染色内镜。
与非肿瘤性病变鉴别
对结肠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的鉴别,NBI与染色内镜均优于普通内镜,两者之间诊断的一致性可达84%。
NBI联合放大内镜,对肿瘤性病变的识别具有相对更高的特异性;染色内镜联合放大内镜,具有相对更高的敏感性,两者联合可以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
临床医生可先单用NBI或NBI联合低倍放大内镜进行初步检查,发现病变后再用NBI或染色内镜联合高倍放大内镜对病变性质加以判断。
溃疡性结肠炎
NBI联合放大内镜能识别溃疡性结肠炎不典型增生部位黏膜的异常血管形态,并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靶向”活检,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小结
总之,NBI对胃肠道肿瘤性疾病的诊断率与染色内镜诊断效果具有一定可比性,并且操作简单、影响因素少、对黏膜血管形态的显示独具优势,联合放大内镜或高分辨率内镜能够进一步提高后者的临床应用价值,在消化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临床研究和应用中须注意,与染色内镜类似, NBI也存在不同观察者对相同病变判断的差异性。
上一篇:童年胰腺放疗与成年罹患糖尿病相关
下一篇:NBI怎么学 NBI的学习曲线研究
论坛新帖
频道总排行
医学推广
频道本月排行
热门购物
评论排行
- 2011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真...(13)
- 腋臭手术视频(11)
- 2008年考研英语真题及参考答案(5)
- 节食挑食最伤女人的免疫系统(5)
- 核辐射的定义和单位(5)
- CKD患者Tm与IMT相关(5)
- 齐鲁医院普外科开展“喉返神经监护...(5)
- windows7激活工具WIN7 Activation v1.7(5)
- 正常微循环(5)
- 美大学性教育课来真的 男女上阵亲...(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