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检查新技术诊断CD小肠病变
2012-08-19 23:18:35   来源:医学论坛网   作者:  评论:0 点击:

诊断克罗恩病(CD), 需要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学、内镜及影像学结果综合判断(表)。目前存在的临床问题,一是医生不能收集到患者的所有信息,例如有些医 院没有相应的检查技术,或患者不能耐受检查、有经济问题或无手术适应证等;二是即便取得相关信息也无法诊断,这可能与医生的专业水平有关,也可能在进行内 镜检查时未能取到标本,又或者病理科没能切出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的典型病变。CD的临床表现是多元化和动态演变的,因此使得CD诊断尤为复杂。

  诊治CD,小肠检查很重要

  CD是全消化道病变,在上消化道可通过胃镜检测到病变,在下消化道可经结肠镜观察到病变。但如果病变发生在小肠,以前则少有检查手段。

  多数CD病变可同时累及大肠和小肠,而只有在明确CD分型和疾病行为(如是否有并发症)的情况下,才能制定治疗策略,选用适合的药物或决定是否手术,并对疾病的预后作出判断。

  因此,小肠检查在CD的诊治中很重要。

  盘点小肠检查法

  放射学检查

  包括全消化道钡餐/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或口服小肠造影、CT小肠成像、磁共振小肠成像、小肠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PET/CT)。

  对不同患者应采用不同检查手段。PET/CT可辨别病变属于活动性炎症还是已进展为纤维化,而且还能除外肿瘤。若病变为活动性炎症,提示应使用激素;若病变以纤维化为主,就要考虑手术治疗。小肠放射学检查对CD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内镜检查

  包括结肠镜(可达回肠末端),胶囊内镜,单、双气囊小肠镜。目前国际上尚无胶囊内镜诊断CD的统一标准,其价值在于对疑诊及确诊CD均有很高的 病变发现率(高于CT小肠成像或单气囊小肠镜),对疑诊CD有很高的阴性预测值,可考虑用于确诊未定型的炎性肠病。在CD患者中,CE滞留小肠的发生率高 达13%,因此须在检查前评估患者的全消化道结构,常规进行结肠镜及放射影像学检查。

  上海瑞金医院钟捷教授在研究中指出,双气囊小肠镜对CD的检出率为89.2%,胶囊内镜对CD的检出率和符合率分别为63.3%、78.6%,小肠钡灌的检出率和符合率则较低。

  双气囊小肠镜的优势在于不仅可行全小肠观察,还能进行活检和治疗(包括止血、息肉切除、支架放置等),主要通过活检来确诊疑诊CD,并可针对CD造成的短段纤维性狭窄进行球囊扩张治疗。荟萃分析显示,双气囊小肠镜和胶囊内镜对CD的诊断率相似。

  超声检查

  CD的主要超声表现为肠壁增厚、僵硬、回声分层消失、淋巴结肿大等;有并发症时可表现为肠腔狭窄、脓肿及瘘形成。

  超声诊断C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93%和97%~100%,对回肠末段病变的诊断敏感性最高,对狭窄和脓肿较敏感。超声造影在诊断炎症活动性方面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无放射性、无创、设备普及、费用低廉,适用于监测药物疗效反应和术后炎症复发。

 

  需要与CD鉴别的罕见小肠疾病

  免疫球蛋白(Ig)G4相关性硬化性小肠病 表现为坏死性肠系膜动脉炎和孤立或多发性空肠溃疡,特点是IgG4阳性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靶器官,并有相应临床表现,常累及胰腺、胆管、唾液腺、肺、肾脏等。大多数患者对糖皮质激素反应良好,早期即被确诊者预后较好。

  对可疑病例应尽早行血清IgG4 水平测定,必要时可争取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进行免疫组化检查。

  隐源性多灶性溃疡性狭窄性小肠炎 以肠道、尤其是空肠和近段回肠受累为主,不累及食管、胃及结肠,有局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的表浅溃疡。该病的 肠外表现并不突出,可反复发作、但无瘘管或窦道形成。此类疾病是新出现的小肠疾病,其影像学、内镜检查所见与CD类似,因此容易误诊。

  小肠多发性纤维母细胞性网状细胞肉瘤 较罕见,好发于扁桃体、肺、骨骼、软组织、脾等。该病既往未见报告,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其恶性程度较高,治疗方案仍有争议。

  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相关性小肠疾病 美国研究者用胶囊内镜检查NSAID诱导性小肠损伤,发现小肠黏膜弥漫性糜烂或溃疡发生率,较原先的预测值高出4倍,表现为多发性小肠溃疡、穿孔、狭窄、隔膜样改变、小肠绒毛缩短及黏膜变薄。
小肠检查新技术诊断CD小肠病变

  我们应该做什么?

  C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可能与检查技术提高和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加深有关。

  但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小肠多发性病变都为CD,未来我们还会发现更多需要与CD鉴别的小肠罕见性疾病。

  目前当务之急是,应规范化小肠检查操作并标准化疾病诊断流程,用研究来证实每一项检查的价值,同时需要多中心的专家达成共识,对CD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总之,CD的诊断和评估需要联合多种技术手段。

相关热词搜索:小肠 检查 小肠

上一篇:Hp及其激发的炎症反应是否仅限于胃黏膜?
下一篇:肠道菌群与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论坛新帖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