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病毒性肝炎领域进展
2012-03-30 11:41:18 来源:37度医学网 作者: 评论:0 点击:
在国内,《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更新,并且更新版指南的宣讲范围进一步扩大。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取得初步成果,顺利和“十二五”衔接。此外,丙型肝炎基因型和白介素(IL)28B宿主基因型的全国调查已完成。
以下就上述进展情况予以梳理和总结。
乙型肝炎
宣传推广更新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10年12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与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发布了更新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该指南所引用的中国学者,特别是内地学者的文献量较上一版指南显著增多。全国共有42座城市宣传推广了该指南,其中专家授课153人次,参会医师3973人次。
2011年6月,第十五届全国病毒性肝炎和肝脏疾病学术会议对该指南进行了解读,集中报告了“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病毒性肝炎相关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中的病毒性肝炎研究于2011年启动。
乙型肝炎相关研究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预后研究 一项评价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定量检测,对长期不治疗患者HBV DNA、HBsAg阴转预测作 用的研究显示,基线HBsAg<100 IU/ml感染者的HBV DNA阴转率、HBsAg累计阴转率分别达86.0%和49.1%;基线 HBsAg≥10000 IU/ml感染者的上述比例分别为17.4%和3.3%,提示HBsAg定量检测有助于鉴别可能避免长期治疗的感染者。
此外,中国台湾一项研究发现,糖尿病是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显著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HR)=1.493]。
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 一项开放、随机、Ⅲb期临床研究(BE-LOW)比较了抑制HBV最强效、且耐药模式不重叠的两个核苷(酸)类似物,恩替卡韦联用替诺福韦或恩替卡韦单用,对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的作用。
结果显示,在治疗96周时,在HBeAg阴性患者中,两组的HBV DNA低于检测水平比例无显著差异;在HBeAg阳性患者中,联用组和恩替卡韦单 用组的HBV DNA低于检测水平比例分别为80%和70%(P=0.48)。对HBeAg阳性患者的亚组分析显示,在基线高病毒载量(> 108 IU/ml)患者中,联用组的HBV DNA低于检测水平比例显著高于恩替卡韦单用组,但两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无显著差异。
研究提示,在强效抗病毒单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另一种强效抗病毒药物,并无显著益处。
CHB抗病毒疗效预测一项荷兰研究观察了IL28B宿主基因亚型对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抗病毒治疗HBeAg血清学转换的影响。在该研 究中,205例接受Peg-IFN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中,HBV基因A、B、C、D型比例分别为13%、20%、47%和13%,另有 77%、19%和5%患者的IL28B基因型在rs12980275 区域为AA/AG/GG基因型,在rs12979860区域为CC/CT/TT基因 型。IL28B基因型AA对AG/GG的比值比为3.16(P=0.013),与治疗结束时HBeAg的血清学转换显著相关。
即使对HBV基因型以及患者年龄、HBV DNA载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及联合治疗等因素校正后,IL28B基因型也是HBeAg血清学转换率增加的独立预测因素,(AA 与AG/GG相比,HR为2.14,P=0.018)。
此外,IL28B基因型还与随访期内的HBsAg累计清除率相关(AA与AG/GG相比,HR为3.47,P=0.042)。
中国学术声音增多
我国学者在2011年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年会上,报告了多项乙型肝炎相关研究结果。
上海瑞金医院谢青教授报告,HBeAg阳性患者分别接受Peg-IFN α-2a治疗48 周;Peg-IFN α-2a治疗48 周期间联合恩替卡 韦治疗24 周;恩替卡韦治疗20 周后与Peg-IFN α-2a 重叠治疗4周,随后Peg-IFN α-2a 单药治疗48周后的结果显 示,Peg-IFNα-2a 联合恩替卡韦可诱导停药后持续的HBsAg 清除。
武汉协和医院贺永文教授报告,与Peg-IFN α-2a 治疗48周相比,治疗96 周可提高停药后24 周的HBsAg清除率,而且安全性良好。
武汉同济医院宁琴教授的研究显示,已接受恩替卡韦治疗1~3 年并达到HBV DNA<103 copies/ml、HBsAg<100 PEIU /ml的HBeAg阳性患者,随机接受继续恩替卡韦治疗48 周或Peg-IFN α-2a 治疗48 周(Peg-IFN α-2a 和恩替卡韦重叠治 疗8周)后的中期分析结果显示,换用Peg-IFN α-2a 疗效果优于继续恩替卡韦治疗。在48周治疗期间,Peg-IFN α-2a 组的 HBsAg水平下降较快, 48周时两组已有显著差异;且Peg-IFN α-2a 组的HBsAg清除率显著高于恩替卡韦继续治疗组。
丙型肝炎
2011年,直接抗病毒药物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以特拉泼维(TVR)和博赛泼维(BOC)相继在欧美上市为代表,因此促进欧洲肝脏研究学会 (EASL)和AASLD对丙型肝炎指南进行更新; 直接抗病毒药物或走进无干扰素治疗新时代; IL28B宿主基因型为抗丙型肝炎治疗的新预测指标。
TVR与BOC相关治疗方案
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的优化治疗,可选用BOC,或者TVR联合Peg-IFNα及利巴韦林(RBV)三联治疗。BOC和TVR不能单独使用,须联用Peg-IFNα及RBV(按体重调整剂量)。
对于初治患者,BOC和TVR的用法各不相同。在诱导方面,BOC先用既往标准疗法诱导,而TVR治疗初始即采用联合用药;BOC和TVR的服药间隔 均为7~9小时;在饮食方面,均要求餐中服用,但TVR要求非低脂饮食;在联合用药疗程方面,BOC联合治疗24~44周,而TVR联合治疗12周后,应 给予Peg-IFNα和RBV治疗12~36周。
TVR与BOC耐药处理
直接抗病毒药物也有耐药问题。对于初治患者,在BOC、Peg-IFNα和RBV三联治疗第12周时,若HCV RNA>100 IU/ml; 或24周时仍可检测到HCV RNA,应停止治疗;对于经治患者,若第12周时HCV RNA>100 IU/ml,应停止所有治疗,患者可能已出 现耐药。
对于接受TVR联合治疗的初治者,在TVR、Peg-IFNα和RBV三联治疗第4周或第12周时,若HCV RNA>1000 IU/ml和 (或)24周仍可检测到HCV RNA,应停止治疗;经治患者在治疗第4周或第12周时,若HCV RNA>1000 IU/ml,应停止所有治 疗,患者可能已出现耐药。
应答指导性治疗策略
BOC与TVR的联合治疗也可采用应答指导性治疗(RGT)策略。
无肝硬化患者在接受4周导入期治疗后,在BOC、Peg-IFNα和RBV三联治疗第8周和24周时,若HCV RNA检测不到,则给予28周(4周 导入期和24周三联治疗)短程治疗;在TVR、Peg-IFNα和RBV三联治疗第4周和12周时,若HCV RNA检测不到,则可予以24周短疗程治 疗。对于肝硬化患者, BOC或TVR、Peg-IFNα和RBV的三联治疗应达到48周。
对于经既往治疗失败的患者,基于BOC或TVR三联治疗的RGT策略,既可用于复发患者,又可用于部分应答的患者,但不建议用于无应答的患者。
TVR与BOC的副作用
BOC的副作用主要为贫血和味觉障碍,而TVR的副作用则主要为皮疹。
在给予基于蛋白酶抑制剂的联合治疗时,如出现贫血,则考虑RBV减量应用。
贫血是RBV和BOC的共同副作用,严重的副反应将影响疗效。
应如何调整BOC的剂量?尚缺乏可回答上述问题的相关性研究,因此目前只能调整RBV剂量。
对于TVR相关皮疹,应予以对症治疗。
其他直接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
除了已获得批准上市的BOC和TVR以外,目前处于Ⅱ/Ⅲ期研究的直接抗病毒药物多达数十种。
2011年AASLD年会报告了10余种靶向作用于蛋白酶、NS5A磷酸化以及RNA依赖性RNA聚合酶的直接抗病毒药物,特点为副作用显著小于 BOC和TVR,而且可以每日口服1~2次。这些研究大多未进入临床Ⅲ期研究阶段,希望更加有效、副作用更小的直接抗病毒药物尽快问世。
随着直接抗病毒药物的发展,慢性丙型肝炎的无干扰素治疗已初现曙光。
2011年EASL年会报告的一项Ⅱa期研究,观察了单独应用BMS-650032(HCV非结构基因3蛋白酶抑制剂)和BMS- 790052(HCV复制复合体抑制剂)联合治疗(组A),或上述两种药物联合Peg-IFN与RBV标准治疗(组B),对既往无应答患者的疗效。
研究结果显示,在组A的11例患者中,7例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其中5例病毒学应答持续至治疗结束时;4例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12周,4例获得持续病 毒学应答24周。该研究不仅显示出无干扰素治疗的曙光,而且提示今后采用不含有RBV的治疗方案,也能获得良好的应答。
在2011年AASLD年会上,研究者还报告了有关BI201335 和BI207127的临床Ⅱb 期研究结果。该研究共纳入362例基因1型丙型 肝炎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5组,分别给予患者不同剂量的BI201335 和BI207127,联合或不联合RBV治疗16~40周。
结果显示,无干扰素治疗方案——BI 201335和BI 07127联合RBV,可获得较高的病毒学应答率,未应用RBV组患者在治疗12周时的病毒学应答率略低于其他组。
IL28宿主基因型研究进展
最近研究显示,IL28B宿主基因型还可影响直接抗病毒药物的应答。 在Peg-IFNα和RBV标准治疗,以及基因1型患者蛋白酶抑制剂三联治疗中,IL28B基因型均是预测持续病毒学应答的因素。
2011年,IL28B基因型和病毒基因型研究纳入我国21个省市、28所大学附属医院的997例HCV感染初治患者,发现我国HCV基因1型占到58.4%(其中56.8%为1b型),2型、3型及6型分别为24.1%、9.1%和6.3%。
IL28B基因型rs12979860 CC、CT和TT比例分别为84.1%、15.3%和0.6%。肌苷三磷酸酶基因型rs1127354 CC、CA、 AA分别为71.3%、26.1%和2.6%。
在丙型肝炎初治人群中,肝硬化、失代偿和肝细胞肝癌患者分别为10.1%、5.4%和0.5%,警示应重视丙型肝炎早期诊治,以减少和避免终末期肝病发生。
作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 魏来
上一篇:灌肠并非顽固性便秘最佳疗法
下一篇:有特殊基因遗传变异的肥胖儿童可能更容易患脂肪肝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
热门购物
评论排行
- 2011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真...(13)
- 腋臭手术视频(12)
- 2008年考研英语真题及参考答案(5)
- 节食挑食最伤女人的免疫系统(5)
- 核辐射的定义和单位(5)
- CKD患者Tm与IMT相关(5)
- 齐鲁医院普外科开展“喉返神经监护...(5)
- windows7激活工具WIN7 Activation v1.7(5)
- 正常微循环(5)
- 美大学性教育课来真的 男女上阵亲...(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