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CKD蛋白尿的早期防治
2012-02-10 09:39:42 来源:37度医学网 作者: 评论:0 点击:
CKD在发病初期大多没有主观不适,易被忽视,若不能及早发现,患者的肾脏功能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恶化,最终发展至终末期肾脏病而须透析治疗。然而,定期检查尿常规、血压及必要的血液生化检查,就可发现大部分CKD的早期迹象,此时如能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可以延缓甚至停止CKD的进展。
为此,本报特邀首都医学大学宣武医院肾内科贾强教授为主任编委,联合另外5位肾内科专家一起从CKD的早期防治开始谈起,为读者介绍如何进行CKD的蛋白尿、患者、贫血、骨病管理,以及透析的抗凝和血压波动管理。本专题分两次刊出,本期为A6~A7版。敬请关注。
蛋白尿是CKD的主要表现之一
微量白蛋白尿(MAU)是CKD早期筛查指标之一。若患者尿中白蛋白定量>20 μg/min(或者>30 mg/24h)则视为异常,即存在微量白蛋白尿;若24h尿蛋白定量持续超过200 mg,则称为“临床蛋白尿”,简称蛋白尿。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为判定蛋白尿的筛查方法之一,但其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尿量多少),不如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靠。传统的24h尿蛋白定量方法也有缺点,如尿液收集不方便、尿量计算的误差以及受24h身体活动量的影响等。
针对上述缺点,美国肾脏病/透析临床实践指南(K/DOQI)建议,采用测定晨尿尿蛋白/尿肌酐比值(或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的方法来评估蛋白尿,以尿蛋白/尿肌酐比值>200 mg/g为异常。若尿蛋白和尿肌酐均采用mg/dl为单位,则二者的比值近乎等于24h尿蛋白定量。但尿蛋白/尿肌酐方法也有某些局限性,通常用于大量患者的筛查,尚不能取代24h尿蛋白定量法。
明确蛋白尿的病因至关重要、治疗应从源头抓起
CKD患者蛋白尿的病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由肾脏本身疾病引起,二是为全身性疾病在肾脏的表现(如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多发性骨髓瘤等)。
应根据病史、查体及相关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后才能作出正确诊断,并据此制定标本同治的治疗方法。对于部分患者,肾活检是确诊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认为,对于单纯蛋白尿持续≥1 g/24h或同时伴有血尿的患者(尤其是既往无糖尿病或高血压病史者),应进行肾活检;对于单纯性血尿、蛋白尿<1 g/24h伴或不伴血尿的患者,可暂不考虑肾活检,某些特殊情况下要由肾脏专科医师评估后决定。
病因治疗是降低蛋白尿的根本方法,原则上应以肾脏病理类型为依据确定治疗方法。在选择治疗方案时,既要考虑存在的共性问题(如蛋白尿程度、有无高血压),又要重视个体特点。由高血压和(或)糖尿病引起的蛋白尿,强调优化联合用药,力求降压、降糖达到靶目标水平。
对于免疫相关的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目前已有循证医学证据充分的多种药物组合方案可供选择,如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环孢素A、他克莫斯(FK506)、霉酚酸酯、雷公藤多甙片等,但具体用药方案比较复杂,应参照相关疾病的诊疗规范进行。
控制蛋白尿和高血压是延缓CKD进展的重要环节
CKD患者普遍合并高血压,存在微量白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发生率为40%~83%,存在大量白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发生率为78%~96%。绝大多数非糖尿病肾病患者同样合并高血压。
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显示,蛋白尿、高血压与肾功能恶化密切相关,并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危险,即使是微量蛋白尿,也是内皮功能障碍的标志和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因此,在制定CKD防治策略时必须紧紧抓住控制蛋白尿和降低血压这两个重要环节。
美国第7版高血压防治指南(JNC 7)及2007年欧洲高血压学会与欧洲心脏病学会(ESH/ESC)的高血压指南推荐,对于糖尿病或CKD患者,降压目标应<130/80 mmHg,降低尿蛋白使之尽可能接近正常范围。MDRD研究结果认为,对于24h尿蛋白定量>1.0 g的CKD患者,血压控制在125/75 mmHg以下对肾脏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目前认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是具有控制尿蛋白、降低血压和肾脏保护作用的药物。K/DOQI指南推荐,糖尿病肾病或非糖尿病肾病患者,无论是否伴有高血压,均应选择一种ACEI或ARB类药物治疗。新近,英国国家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发布的CKD早期识别和治疗指南也给出了相似的推荐。在ROAD研究中,经对非糖尿病的CKD患者进行3.7年的随访后发现,在降压作用相似的情况下,氯沙坦、贝那普利逐渐加量组患者的蛋白尿降幅更大,主要复合终点发生率明显低于固定剂量组。
从理论上推测,ACEI与ARB联合应用的双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阻断的治疗方法,应当具有更强的效力。2008年8月16日,《柳叶刀》杂志上揭晓了替米沙坦单用或与雷米普利联用全球终点研究(ONTARGET研究)的最新亚组分析结果,这项以肾脏转归为终点的分析显示,雷米普利联用替米沙坦虽可进一步减少尿蛋白,但其他肾脏转归均劣于单一用药,这一结果挑战了ACEI联用ARB具有更强肾脏保护作用的观点。在同期述评中,希腊及美国的两位肾病学家指出,应审慎对待这一结果,两药联用对多数患者均不适用,但对于尿白蛋白排泄率>1 g/24h的严重肾病患者还是有益的。
因此,在得到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之前,ACEI与ARB的联用尚应只限于具严重蛋白尿或某些心力衰竭的患者使用。
总之,虽然关于降低尿蛋白的研究十分活跃,但仍有20%~40%CKD患者的蛋白尿持续存在,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找增强降蛋白尿效应的方法。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肾内科 贾强
上一篇:SCD降低重症AKI患者死亡率
下一篇:高膳食纤维可降低慢性肾脏病患者炎症水平
论坛新帖
频道总排行
医学推广
频道本月排行
热门购物
评论排行
- 2011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真...(13)
- 腋臭手术视频(11)
- 2008年考研英语真题及参考答案(5)
- 节食挑食最伤女人的免疫系统(5)
- 核辐射的定义和单位(5)
- CKD患者Tm与IMT相关(5)
- 齐鲁医院普外科开展“喉返神经监护...(5)
- windows7激活工具WIN7 Activation v1.7(5)
- 正常微循环(5)
- 美大学性教育课来真的 男女上阵亲...(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