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奈唑胺致5-羟色胺综合征一例
2014-11-13 23:19:59   来源:   作者:  评论:0 点击:


病历摘要

患者男,25岁,因反复头痛5月余,脑室外引流2月余入院。2013年3月患者出现无明显诱因下头部胀痛,逐渐加重,经当地医院脱水、止痛等对症治疗无好转,多次测脑脊液压力均>300 mm H20(1 mm H20=0.0098 kPa),于4月19日行左侧欧玛亚(Omaya)囊置入+侧脑室外引流术。
因考虑结核感染可能,曾予异烟肼300 mg+利福平450 mg每日1次口服,异烟肼30 mg+地塞米松3 mg鞘内注射(2次/周,共4次)治疗,但病情无好转,且自7月起患者逐渐出现下肢感觉及运动障碍,累及平面逐渐向上,大小便不能自理并伴间断发热,最高达38.2℃,8月2日为进一步诊治转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

体格检查:体温37.8℃,脉搏102次/mln,呼吸20次/min,血压115/75 mm Hg(1 mmHg=0.133 kPa)。神清,被动体位,推入病房,查体合作,对答切题,偶有呃逆。胃管留置胃肠减压,留置导尿管,头颅两侧均有欧玛亚囊埋置,右侧引流通畅。两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颈稍有抵抗,腹平软,腹壁反射阴性,剑突下躯干及双下肢触觉消失,双上肢肌力4级,不能握拳,双下肢肌力0级,巴氏征阴性。

实验室检查:血WBC 12.03×109/I。,中性粒细胞0.797,RBC 4.65×1012/L,Hb 142 g/L,PLT 250×109/L;肝功能ALT 52 U/L,AST 35 U/L;红细胞沉降率27 mm/1 h;C-反应蛋白<3.30 mg/L;血结核分枝杆菌感染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阴性;肿瘤标志物检测正常;免疫指标等均阴性。乳胶凝集试验阴性。
头颅MRI增强示,右额叶术后改变,环池、桥前池、脑桥延髓池、枕大池异常信号,伴颅内脑膜强化,考虑炎性病变。胸部CT示,两肺纹理增多,两下肺少许炎性反应灶伴邻近胸膜增厚。颈胸椎MRI增强示,颈胸椎段脊髓肿胀,散在斑片强化,考虑感染性病变或变性可能大,肿瘤证据不足。根据患者病史长达5个月余,头颅MRI和颈胸椎MRI提示有脑脊膜强化及肉芽肿形成,多次腰穿示脑脊液压力高、蛋白高,考虑耐药结核感染不能排除。

在给予患者抗炎和脱水治疗的同时,8月9日起予抗结核治疗,方案为阿米卡星0.8 g 1次/d + 利奈唑胺0.6 g 2次/d + 莫西沙星0.4 g 1次/d静脉滴注,地塞米松30 mg 1次/d静脉注射,甘露醇250 mL每6 h静脉滴注。经抗结核药治疗后患者偶有胡言乱语,呃逆加重。
8月12日调整抗结核方案为阿米卡星0.6 g 1次/d + 莫西沙星0.4 g 1次/d + 利奈唑胺0.6 g 2次/d+利福平0.6 g 1次/d + 异烟肼0.6 g 1次/d静脉滴注,地塞米松20 mg 1次/d静脉注射,甘露醇250 mL每6 h静脉滴注。家属再诉用药后有胡言乱语等精神症状。
8月13日因考虑药物不良反应可能逐步停用抗结核药物,先后停用莫西沙星和异烟肼,但患者夜间仍出现头痛伴意识混乱并逐步加重,呃逆不止,且在停用异烟肼后第2天夜间出现癫痫大发作1次,予以对症治疗。8月16日患者处于浅昏迷状态。
经观察后发现,患者利奈唑胺静脉滴注2h后,会出现症状如意识模糊、出汗、心率增快至140~160次/min、血压升至140~150/95~110 mmHg,考虑利奈唑胺所致的5-羟色胺综合征样表现,遂停用利奈唑胺,更改患者抗结核方案。停药次日起以上症状缓解,进而患者神志转清。但因患者脑脊液压力和蛋白水平未缓解,病情加重,抢救无效后死亡。

临床讨论

本例患者因进行性脑脊膜多处强化,既往治疗效果不佳,考虑耐药结核感染的可能性很大,故予以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方案选用利奈唑胺、阿米卡星、莫西沙星、异烟肼和利福平联合治疗。但抗结核治疗后患者出现精神症状,提示药物与不良反应之间存在时间相关性,需首先考虑药物不良反应所致。
抗结核药物中,莫西沙星和异烟肼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相对多见,然而停用后患者的神经症状进一步加重并出现癫痫大发作,故考虑其他抗结核药物引起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经观察,患者每次利奈唑胺静脉滴注后均出现大汗淋漓、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症状,考虑利奈唑胺所致的5-羟色胺综合征样表现,停用利奈唑胺后,患者神经症状明显缓解,进一步证实了该药与不良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

专家点评

利奈唑胺为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早期用于抑郁症的治疗,后发现其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谱广而用于抗菌治疗。该药2007年开始在我国应用,不良反应以WBC和PLT下降为多,有关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鲜见。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在2011年7月26日就曾发布安全信息指出,已经收到利奈唑胺与5-羟色胺类精神药物联合使用时,患者可以出现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的报道。

利奈唑胺为可逆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能够抑制单胺氧化酶A的活性,从而抑制脑内5-羟色胺的分解。当利奈唑胺和5-羟色胺类药物联合使用时,脑内高浓度的5-羟色胺堆积导致毒性,主要表现为精神状态的改变(烦躁不安、幻觉),自主神经兴奋性升高(心跳加速、血压升高、体温升高、恶心、呕吐、腹泻、反射亢进)和神经肌肉的异常,即5一羟色胺综合征。
国外有学者统计了2200例药物所致5-羟色胺综合征的病例,与利奈唑胺相关的有29例。

目前尚无5-羟色胺综合征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依靠临床诊断。其诊断标准最早由Sternbach予1991年提出,后有学者发现严重5-羟色胺综合征患者可出现进行性横纹肌溶解和(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甚至引起死亡。如患者出现5-羟色胺综合征的表现,最重要的处理是立即停药、控制兴奋症状并可使用5-羟色胺拮抗剂,症状多可在治疗后24 h内得以缓解。
目前研究发现,与利奈唑胺合用能增加5-羟色胺浓度的药物有多种,常见的有抗抑郁药、抗焦虑药、止痛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等,不良反应的出现时间为24h内至3周。
5-羟色胺综合征多表现为神经系统的异常,由于本例患者原有神经系统症状,易引起症状间的混淆。鉴于利奈唑胺单独或联合应用逐渐增多,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这一罕见又易被忽略的不良反应,对患者进行密切随访,控制疗程。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试验性埃博拉病毒疫苗焦点访谈
下一篇:郭向杰:2012 SSC严重脓毒症/感染性休克指南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