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研制出可减少辐射的新型肿瘤PET显像剂
2013-07-30 11:36:50 来源:37度医学网 作者: 评论:0 点击:
近期,中国学者发表在《美国核医学杂志》的一项临床研究成果被美国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会选为热门文章。据该文章报道,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与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进行合作,进行了肺癌患者使用一种新型显像剂接受PET检查的临床试验。
与国外RGD类PET显像剂相比,新型肿瘤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剂体内药代动力学性质佳,反应时间短,配套试剂盒和简单的标记工艺便于制备。其不仅减少了放射性操作人员所受辐照,同时满足了患者随到随检的需求。
该新型肿瘤PET显像剂已获得我国国家发明专利,是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分子影像中心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分子影像和纳米医学实验室合作,利用18F离子易与金属铝结合生成18F-铝配合物的特性,实现了RGD肽的一步法氟标记,完成了氟[18F]-铝-匹仑吉肽配套试剂盒的初步工艺研究和初步药代药效研究。
据悉,在世界范围内,PET在肿瘤早期诊断、分期及疗效监测方面的独特优势已获广泛认可。在我国大陆地区,80%以上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已建有百余个PET中心。目前,糖代谢示踪剂18F-FDG为国内临床唯一使用的PET显像剂。该显像剂利用恶性肿瘤细胞代谢旺盛、对葡萄糖需求增加的特性,反映体内器官或组织的葡萄糖代谢水平,进而实现肿瘤诊断。
随着对肿瘤发病机制不断深入的研究,发现原发肿瘤具有诱导新生血管生成的能力。且其生长和转移都依赖于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而整合素对血管生成具有重要作用,被称为"开启血管生成的钥匙"。其中αvβ3作用最为突出,是最引人关注的肿瘤血管新靶标。
由于含精—甘—天冬序列的多肽(Arg-Gly-Asp,RGD)可被整合素αvβ3受体识别,因此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含RGD序列的多肽作为肿瘤血管生成的显像剂和治疗药物的研究,近年来是核医学的研究热点。目前以18F标记的RGD类PET显像剂已被国外研究人员成功开发,但在临床推广应用中由于制备工艺苛刻、耗时、繁杂、产率低等受到了限制。
该产品由于实现了配套试剂盒的国产化,扩充了国内PET显像剂品种,且成本相对较低,有助于扩大受益人群,将来势必受到广泛应用。
与国外RGD类PET显像剂相比,新型肿瘤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剂体内药代动力学性质佳,反应时间短,配套试剂盒和简单的标记工艺便于制备。其不仅减少了放射性操作人员所受辐照,同时满足了患者随到随检的需求。
该新型肿瘤PET显像剂已获得我国国家发明专利,是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分子影像中心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分子影像和纳米医学实验室合作,利用18F离子易与金属铝结合生成18F-铝配合物的特性,实现了RGD肽的一步法氟标记,完成了氟[18F]-铝-匹仑吉肽配套试剂盒的初步工艺研究和初步药代药效研究。
据悉,在世界范围内,PET在肿瘤早期诊断、分期及疗效监测方面的独特优势已获广泛认可。在我国大陆地区,80%以上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已建有百余个PET中心。目前,糖代谢示踪剂18F-FDG为国内临床唯一使用的PET显像剂。该显像剂利用恶性肿瘤细胞代谢旺盛、对葡萄糖需求增加的特性,反映体内器官或组织的葡萄糖代谢水平,进而实现肿瘤诊断。
随着对肿瘤发病机制不断深入的研究,发现原发肿瘤具有诱导新生血管生成的能力。且其生长和转移都依赖于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而整合素对血管生成具有重要作用,被称为"开启血管生成的钥匙"。其中αvβ3作用最为突出,是最引人关注的肿瘤血管新靶标。
由于含精—甘—天冬序列的多肽(Arg-Gly-Asp,RGD)可被整合素αvβ3受体识别,因此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含RGD序列的多肽作为肿瘤血管生成的显像剂和治疗药物的研究,近年来是核医学的研究热点。目前以18F标记的RGD类PET显像剂已被国外研究人员成功开发,但在临床推广应用中由于制备工艺苛刻、耗时、繁杂、产率低等受到了限制。
该产品由于实现了配套试剂盒的国产化,扩充了国内PET显像剂品种,且成本相对较低,有助于扩大受益人群,将来势必受到广泛应用。
上一篇:应用CT 结肠成像评估小型息肉
下一篇:功能性MR成像或成诊断精神疾病的新手段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
热门购物
评论排行
- 2011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真...(13)
- 腋臭手术视频(12)
- 2008年考研英语真题及参考答案(5)
- 节食挑食最伤女人的免疫系统(5)
- 核辐射的定义和单位(5)
- CKD患者Tm与IMT相关(5)
- 齐鲁医院普外科开展“喉返神经监护...(5)
- windows7激活工具WIN7 Activation v1.7(5)
- 正常微循环(5)
- 美大学性教育课来真的 男女上阵亲...(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