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筛查可发现罕见病
2010-04-12 12:01:56   来源:健康报   作者:  评论:0 点击:

  我国罕见病患者有上千万

 

  罕见病是指患病率极低、患者人数极少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按此计算中国罕见病患者超过千万人。多数罕见病是慢性严重性疾病,常累及多个器官系统甚至危及生命。约有80%的罕见病是由遗传缺陷引起的,因此罕见病通常指的是罕见性遗传病。国际上已发现5000多种罕见病,大约占人类疾病种类的10%。约有50%的罕见病在出生时或者儿童期即可发病,疾病常进展迅速,死亡率高,给患者和家庭造成巨大的痛苦,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遗传性先天性代谢缺陷、神经系统发育及功能异常、先天性畸形和染色体异常等是相对常见的罕见性遗传疾病。一些遗传性代谢病(包括溶酶体贮积病)已有相对特效的治疗方法,早期(筛查)诊断、早期治疗对降低病死率、减少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具有重要意义。

  罕见病可以早发现

  我国较早开始对罕见病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新生儿疾病的筛查上。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筛查新生儿苯丙酮尿症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1995年《母婴保健法》颁布实施,新生儿疾病筛查在全国逐步推广。除上述两种疾病外,部分地区开展了G-6-PD缺乏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筛查。2003年上海地区将串联质谱技术应用于新生儿遗传性代谢病筛查,大大扩大了筛查的疾病谱。2007年卫生部《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调查报告》显示,全国新生儿疾病平均筛查率为48.9%,其中东部地区达80.3%,中部33.7%,西部21.7%。

  对罕见性遗传病的高危诊断除病史、家族史、临床表现外,目前主要的诊断方法包括生化、酶学、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等检测以及组织学、影像学检查等。

  常用的生化检查包括血气分析和电解质、血糖、酮体、血氨、乳酸/丙酮酸、尿酸等检测。近20年来国内武汉、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先后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串联质谱进行氨基酸、有机酸、脂肪酸分析,可诊断大多数氨基酸病、有机酸病。生化和分析化学技术已成为遗传性代谢病的筛查和高危诊断的常规工具,显著扩大了我国罕见病诊断疾病谱。

  酶学检测和突变分析是部分罕见性遗传病的确诊方法。国内可用酶活性测定诊断的疾病主要包括黏多糖病、糖原贮积症、脑白质营养不良、岩藻糖贮积症、黏脂贮积症、生物素酶缺乏症等。通过白细胞酶的测定可确诊戈谢氏病、甘油激酶缺乏症、尼曼-匹克病;通过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有助于枫糖尿症、半乳糖代谢障碍、丙酸和甲基丙二酸代谢异常、黏脂质贮积症、过氧化物酶体病等病的诊断。

  近年分子生物学技术逐步应用于罕见性遗传病基因型与突变位点的检测和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研究,使得人们对遗传代谢性疾病的认识不断加深、诊断率明显上升。此外,在影像学方面,通过长骨或脊柱X线片可协助黏多糖病的诊断;头颅CT、MRI或MRS的特征性变化有助于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Leigh综合征的诊断;皮肤、结膜、肝脏以及肌肉等组织活检可对疾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公众对罕见病的认知率不高

  由于发病率极低,罕见病在我国一直被卫生机构、医药企业及社会各界所忽视。多数基层医务人员对罕见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仍较低,国内尚无制药企业研制出罕见病的治疗药物,也未有罕见病及其治疗药物相关的保障政策出台,多数罕见病患者及其家庭仍生活在疾病带来的极度痛苦之中。

  尽管单一罕见病的发生率较低,但我国群体患病率高。虽然国际上已有部分罕见性遗传病有特效治疗方法,我国罕见性遗传病中仅有部分戈谢氏病和苯丙酮尿症患者得到了较系统的治疗。值得欣慰的是,近来中国罕见疾病网(www.chinararedisease.cn)等公益性网站的开通为罕见病相关知识传播提供了平台,而患者的呼声也已引起各界关注。

相关热词搜索:罕见 发现 疾病 遗传

上一篇:孩子平足要抓紧看医生
下一篇:婴儿爽身粉还能用吗

论坛新帖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