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肺癌的新方法--吸入性给药
2013-05-28 20:01:42 来源:37度医学网 作者: 评论:0 点击:
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新型的吸入性化疗方法来治疗肺癌,在体外和动物试验的结果都显示该方法能降低化疗药物对全身其他系统的伤害,同时能显著增强肺癌的治疗效果。
该纳米医学研究方面的进展是极微小纳米颗粒、现有的抗癌药物、阻止耐药性产生的小干扰RNA(si-RNA)的技术组合。
这些优势的联合作用导致了试验动物体内肺癌的消失。
肺癌是目前男性和女性的首要杀手,尽管手术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化疗依然是肺癌治疗的主要方法。不过化疗受到药物的毒性作用和如何将药物难以传递到肺部的种种限制
该发现是由Oregon 州立大学的 Oleh Taratula、 Rutgers大学的O. Garbuzenko以及New Jersey的癌症研究中心联合研究获得的,结果刚刚在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上发表。
“肺癌导致的伤害通常不仅仅在局部,这就是为何化疗起重要作用的原因所在。”本文的共同作者Taratula说。“但是,化疗药物毒性大,如果采用传统的静脉给药方式会导致器官的伤害和严重的毒副作用”
“吸入性给药系统是一个更为有效的方式,能够最大程度的针对癌细胞”他说,“其他化疗方式只是抑制肿瘤,这种给药方式貌似可以消灭他们”。
目前已经申请了本技术的专利,在进入人体临床试验之前将需要更多的测试,研究人员说。
本系统的技术基础是“纳米结构脂质给药系统”,这是一种比灰尘都要小很多的颗粒非常易于吸入给药和黏附到癌症细胞上。这个给药系统主要是用来传递抗癌药物,不过也可以携带siRNA序列,使得癌症细胞更易于攻击。
肿瘤细胞通常有两种耐药方式:“药物泵耐药”-将药物从细胞中排出。“非药物泵耐药”-防止细胞死亡。该系统中使用siRNA的目的是消除这两种耐药性,使得癌细胞对药物敏感。
通过吸入的方式给药,可以避免静脉注射化疗药物导致的降解。药物以完整的方式到达肺部作用部位,同时减少各种副作用。
在传统的化疗给药方式治疗肺癌时,药物会在肝、肾和脾脏中聚集,只有很少一部分会到达肺部。在本研究中,吸入给药系统有83%的药物到达作用器官,而注射给药只有23%到达作用器官。
该纳米医学研究方面的进展是极微小纳米颗粒、现有的抗癌药物、阻止耐药性产生的小干扰RNA(si-RNA)的技术组合。
这些优势的联合作用导致了试验动物体内肺癌的消失。
肺癌是目前男性和女性的首要杀手,尽管手术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化疗依然是肺癌治疗的主要方法。不过化疗受到药物的毒性作用和如何将药物难以传递到肺部的种种限制
该发现是由Oregon 州立大学的 Oleh Taratula、 Rutgers大学的O. Garbuzenko以及New Jersey的癌症研究中心联合研究获得的,结果刚刚在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上发表。
“肺癌导致的伤害通常不仅仅在局部,这就是为何化疗起重要作用的原因所在。”本文的共同作者Taratula说。“但是,化疗药物毒性大,如果采用传统的静脉给药方式会导致器官的伤害和严重的毒副作用”
“吸入性给药系统是一个更为有效的方式,能够最大程度的针对癌细胞”他说,“其他化疗方式只是抑制肿瘤,这种给药方式貌似可以消灭他们”。
目前已经申请了本技术的专利,在进入人体临床试验之前将需要更多的测试,研究人员说。
本系统的技术基础是“纳米结构脂质给药系统”,这是一种比灰尘都要小很多的颗粒非常易于吸入给药和黏附到癌症细胞上。这个给药系统主要是用来传递抗癌药物,不过也可以携带siRNA序列,使得癌症细胞更易于攻击。
肿瘤细胞通常有两种耐药方式:“药物泵耐药”-将药物从细胞中排出。“非药物泵耐药”-防止细胞死亡。该系统中使用siRNA的目的是消除这两种耐药性,使得癌细胞对药物敏感。
通过吸入的方式给药,可以避免静脉注射化疗药物导致的降解。药物以完整的方式到达肺部作用部位,同时减少各种副作用。
在传统的化疗给药方式治疗肺癌时,药物会在肝、肾和脾脏中聚集,只有很少一部分会到达肺部。在本研究中,吸入给药系统有83%的药物到达作用器官,而注射给药只有23%到达作用器官。
上一篇:肝癌切除应靠“精准”而非凭“经验”
下一篇:确定肺癌试验的有效替代终点
论坛新帖
频道总排行
医学推广
频道本月排行
热门购物
评论排行
- 2011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真...(13)
- 腋臭手术视频(11)
- 2008年考研英语真题及参考答案(5)
- 节食挑食最伤女人的免疫系统(5)
- 核辐射的定义和单位(5)
- CKD患者Tm与IMT相关(5)
- 齐鲁医院普外科开展“喉返神经监护...(5)
- windows7激活工具WIN7 Activation v1.7(5)
- 正常微循环(5)
- 美大学性教育课来真的 男女上阵亲...(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