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同性恋的进化之谜
2014-02-21 13:14:09   来源:37度医学网   作者:  评论:0 点击:

过去的20年中,许多关于同性恋的生物性起源的科学文献相继问世——就在上周又有一篇相关文章得到发表。这项(同性恋源于生物本能的)理论已然成为科学正统。但是这如何符合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呢?

过去的20年中,许多关于同性恋的生物性起源的科学文献相继问世——就在上周又有一篇相关文章得到发表。这项(同性恋源于生物本能的)理论已然成为科学正统。但是这如何符合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呢?

Macklemore和Ryan Lewis的畅销歌曲《Same Love》已成为美国支持同志婚姻运动的非正式主题歌,这首歌体现了许多同性恋者对于自己性取向的态度。

歌曲嘲笑那些“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决定,一种人为的倾向改变,是能通过一些治疗和信仰治愈的”的家伙。少数同志对此不以为然,仍然坚持性取向是一种社会构建的产物,他们选择同性伴侣是一种有意识的,值得骄傲的决定。

科学的观点则站在Macklemore这边。自上世纪90年代初起,研究者就已指出,同性恋者的兄弟及母系亲属是同性恋的情况更为普遍,其诱因则是某种遗传因素。对于成年异性恋与同性恋者大脑中特定物理差异的研究,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动物同性恋行为,尽管无法证明,也与此不无关系。

然而,由于同性恋男女和异性恋者相比后代较少,便产生了一个问题。

“这有悖于进化论观点”,加拿大莱斯布里奇大学教授Paul Vasey,“如果携带该性状的相关基因的个体无法繁殖,男同性恋这种包含遗传组分的性状又如何在进化过程中存留下来呢?”

科学家尚未破解这一进化谜团,但已经建立了一些理论。不同的人群可能受到不同的机制作用。大部分理论与男同性恋的研究相关。相较男同性恋,女同性恋的进化未经充分研究,两者可能作用在相似机制下,也可能是截然不同的。


 

控制同性取向的基因还有其他作用

 

用于编组同性恋取向的等位基因或基因组,可能在平时具有很强的生殖效益。这就抵消了男同性恋者无法繁殖的劣势,通过携带该基因的非同性恋者的遗传,来确保这一性状的延续。

有两种以上可能的方法来达到上述目的。其中一种可能性是,这一等位基因会给予能使异性恋男对女性更具吸引力,或是使异性恋女性对男性更有吸引力的心理特征。“我们知道,女性越来越喜爱具有更女性化的举止和面部特征的男性,并且往往把这些与良好的教养和强烈的同情心联系在一起,”《生而为同:关于性取向的精神生物学》的合著者,Qazi Rahman说道。因此,这一理论表明,只需少量这种等位基因就能提高携带者繁殖成功的机会。家庭中时不时会有一个成员获得了大量该种等位基因,而影响到他或她的性取向,但是这种基因总体而言仍具有繁殖优势。

另一种“男同基因”能弥补繁殖劣势的方法是在异性中产生相反的作用。例如,一个让携带者对男性产生吸引力的等位基因对女性而言是一种明显的繁殖优势。如果这一基因出现在男性的基因编码中就会产生同性吸引力,只要这件事很少发生的话,这种基因就仍然会带有纯粹的进化利益。

有一些证据可以证明第二个理论。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Andrea Camperio-Ciani发现,男同性恋的母系女性亲属比异性恋男性的母系女性亲属有更多的后代。这暗示了男性X染色体上存在某种未知机制,既能帮助家族中的女性孕育更多后代,也能导致男性同性恋。这些结果并没有在其他人种群体中进行平行测定,但这并不意味着Camperio-Ciani就意大利人种进行的研究就是错误的。

 


 

小知识:动物中的同性性行为

 

  • 约有400种动物存在同性性行为,包括倭黑猩猩(雌雄皆有)这种与人类有近亲关系的动物。
  • 在某些情况下,这是基于繁殖理由的,例如雄性古氏鳉假装成雌性个体来欺骗竞争者。
  • 对同性伴侣的长期偏好在动物中比较少见,但是有6%的雄性大角羊(上图所示)实际上是“基佬”。
  • 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帮助推翻了《德州鸡奸法》——尽管科学家警告,人类同性恋情况可能与动物截然不同。

来源: Nathan Bailey 等著 "同性性行为与计划" ,原载 《生态学与进化趋势》


 

男同都是“巢中帮手”

 

萨摩亚群岛上的fa'afafine(第三性人)不喜欢被人称作“基佬”或是同性恋。

一些研究者相信,想要理解男同性恋者的演化,我们需要着眼于他们是如何融入更广泛的文化中的。

Paul Vasey在萨摩亚群岛的研究将注意力集中于名为“亲缘选择”,又称“巢中帮手”假说的理论上。这一理论认为,男同性恋者通过提升兄弟姐妹的生殖适应性、贡献金钱或是表现出其他诸如照看和指导儿童之类的叔伯行为,来弥补他们没有子嗣的缺憾。一些男同与其甥侄辈共享基因编码,由是这项理论提出,呈现性取向的基因也会借此得到遗传。

怀疑论者指出,由于平均来说人类仅与这些亲属共享25%的基因编码,每少生育一个自己的后代,男同将需要抚育两个本不存在的甥侄才能弥补。Vasey还没有测算出同性取向者促进其手足繁殖的准确比率,但已经确定萨摩亚的“基佬”相比“直男”来说会花费更多的时间照料自己的甥侄。

“没有人比我对此更感到惊讶的了”,提起他的研究结果,Vasey说道。他之前的研究表明,日本的男同志与异性恋无子嗣的男女相比,并没有对他们的甥侄表现出更多关注和慷慨。在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果。

Vasey认为,他在萨摩亚得到的不同结果是由于他的研究对象与众不同。他研究的是fa'afafine,他们被定义为“第三性者”,穿着女性服装,并与自视为“直男”的男性发生性关系。他们是一个跨性别的种群,不喜欢被人称为“基佬”或是“同性恋者”。

Vasey推测,fa'afafine对他们的甥侄更为关注的部分原因是他们在萨摩亚文化中的被接纳度远高于西方和日本(“你不可能在亲属排斥你的情况下帮助他们”)。但是,他同样相信有某种机制影响着fa'afafine的生活方式,使得他们更可能倾向抚育自己的甥侄。据此推测,他在世界上其他的“第三性”种群里也会得到类似的结果。

如果这是正确的,那么“巢中帮手”理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同性相吸的性状为什么没有被自然淘汰。这一假说促使Vasey产生另一个推测:被视为男性且具有男性特征的男同性恋者——大部分的西方男同性恋者即是如此——是有跨性别性征者的后裔。


 

男同性恋也有孩子

 

Elton John和David Furnish通过一位代孕母亲生育了两个孩子,但是他们的生物学“父亲”的身份却是一个秘密。

“如果你到印度去,就会发现,如果有人自称'男同'或是‘同性恋’的话,你就可以直接认定他们是西方人。” Joan Roughgarden,夏威夷大学。

在美国,大约37%的女同、男同、双性恋和易性癖者有孩子,其中大约60%是亲生的。根据威廉姆斯学院的研究,每对有孩子的男同配偶平均会有两个孩子。

这个数字可能还不足以维持这一群体的基因特性,但是进化生物学家Jeremy Yoder在一篇博文中指出,许多现代史上的男同性恋者并没有公开地过着同性恋生活。迫于传统社会结婚生子的压力,过去男同性恋者的生育率可能高于现在。

男同拥有孩子的数量同样取决于你对“基佬”的定义。在萨摩亚群岛,许多和fa'afafine发生过关系的“直男”仍会结婚生子。

“当你从多元文化观的视角出发,同性恋的范畴会变得十分宽泛”,夏威夷大学进化生物学家Joan Roughgarden告诉我们,“如果你到印度去,就会发现,如果有人自称‘男同’或是‘同性恋’的话,你就可以直接认定他们是西方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印度没有同性恋者。”

同样在西方,有证据表明,很多人经历过一个阶段的同性恋行为。上世纪40年代,美国性学家Alfred Kinsey发现,尽管仅有4%的白人男性在青春期后成为单一的同性恋者,但是有10%的男性经历过为期3年的同志阶段,37%的男性在一生中的某个阶段曾与同性发生性关系。

去年在英国进行的一项全国性观念调查得到的数字较小。大约16%的女性表示她们曾与其他女性有过性经验(8%的女性有过生殖器接触),7%的男性表示他们曾与其他男性有过性经验(5%的男性有过生殖器接触)。

然而相比同性恋和异性恋的定义或是人们发生同性性行为的频率,大多数研究同性恋进化的科学家对一种持续的、内在的性欲模式更有兴趣。“性认同和性行为并不是衡量性取向的好标准,”Paul Vasey表示,“性感受才是。”


 

小知识:双性恋的优越性

 

  • 人类学家RC Kirkpatrick指出,双性恋可能与更高的存活率有关。
  • 他以殖民地时代前的夏威夷、15世纪佛罗伦萨和17世纪日本(如上图)等地区为例,指出同性恋的意愿可以帮助个体和家族之间组成同盟,从而获利。
  • 这意味着这些人能够活得更长,生育并抚养更多后代。

 



同性恋不只取决于DNA

 

Qazi Rahman表示,表现同性吸引力的等位基因仅能解释人类同性恋中的一部分类型。此外,当然会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原因在其中发挥作用,根据Qazi的说法,大约有1/7的男同的性取向要归功于“老大哥效应”。

这与George Orwell的《1984》没什么关系,而是描述了某项观察结果:有兄长的男孩明显更有可能成为男同性恋——并且每多一个兄长,其成为同性恋的机会就会增加约1/3。没有人知道其中的原因,有一种理论是,每次怀上男胎,母体就会对男性发育中起到某种作用的蛋白质产生一次免疫反应。由于这一免疫反应只会在生产多个兄弟姐妹之后才开始发挥作用,他们大部分会是异性恋,并会继续生育后代,这种产前特异性才没有被自然选择所淘汰。

出生前受到异常水平的荷尔蒙刺激也会影响人的性取向。例如,在出生前受到较高水平睾丸酮刺激的女性胎儿此后成为女同性恋的比率更高。研究显示,充当“丈夫”角色的女同性恋者和男性一样,食指与无名指之间有些微的长度差异——这是胎儿期受到睾丸酮刺激的一种标记。作为“妻子”角色的女同性恋者中却很少发现有这种差异。

另一种兄弟——同卵双胞胎——也带来了一个微妙的疑问。研究发现,如果同卵双胞胎中的一个是同性恋,那么他们的兄弟拥有同样的性取向的概率大约是20%。虽然比起随机性,其中的似然性更高,但对于两个拥有相同基因序列的人来说,这还是较预期要来得低。

来自加州圣芭芭拉大学的William Rice表示,通过研究我们基因序列的处理过程,而非研究基因序列本身,我们就有可能对此作出解释。Rice和他的同事参考新兴的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该学说研究“表观标记”(epi-marks),这一标记决定了我们DNA中的各个作用部分开关的状态。Rice认为,女性胎儿受某种降低其对睾丸酮敏感性的表观标记的驱使。这种表观标记通常不会遗传给下一代,如果偶然出现遗传的话,就会导致男孩的同性性倾向。

《同志健康》杂志主编William Byne博士相信性取向很可能是先天的,但他也认为其中的原理比许多科学家以为得要复杂得多。就此他说明,同性恋的遗传能力与离婚者类似,但是“社会科学研究者们却没有……对'离婚基因’进行过任何研究,反而把重点放在研究遗传的性格和喜怒无常的特质这些可能会影响离婚可能性的方面。”

对Qazi Rahman来说,是媒体关于“同性恋基因”发现的报导,把性取向遗传理论看得过于简单化了。他认为,性取向涉及几十甚至上百对等位基因,这些基因可能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能被发现。此外,尽管异性恋比同性恋在进化论原则中更具优势,也并不是说只有同性恋者的性取向才是由基因决定的,Qazi说。异性恋者同样如此。

Qazi Rahman参与了BBC World Service的Why Factor节目的录制。您可以通过iPlayer或者下载the Why Factor podcast重复收听该节目。


相关热词搜索:BBC 同性恋 进化

上一篇:科技如何带来更多的创造力
下一篇:带你健康的孩子去看医生有可能会让他们生病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