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汤山医院,挥之难去的记忆
2013-05-26 19:44:26   来源:医学论坛网   作者:  评论:0 点击:

小汤山医院,挥之难去的记忆
 

  2003年4月27日,笔者赴北京参加了小汤山医院抗击“非典”的一线工作。此后,每逢初夏的夜晚,脑海中总不免闪出2003年的那个春末夏初。今年春天,国内出现了H7N9禽流感, 4月20日又发生了四川芦山7级地震。面对这些突发的事件,心里总也不平静,思索了许多往事,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十年前在北京小汤山SARS临时医院最艰难、最痛苦、最煎熬的那些日日夜夜。

  2003年初夏的北京,最高气温已超过30 ℃,我与济南军区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们在抗击“非典”的最前线——北京小汤山医院的第七、八病区工作,与SARS相伴,与危险携行。那时,一线的医护人员穿着厚厚的隔离衣,捂着十几层纱布的口罩,再加鼻罩、护目镜,一走进那临时搭建的没有空调的医护办公室和病房就是几个小时,不能去卫生间。这对常人来说仿佛是一种难以忍受的折磨,对从未接触过“非典”的医生和护士来说也是一种考验。但我们没有退缩,依然一如既往地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依然像天使般关心护佑“非典”病人。

  当时在七病区住着一位姓高的68岁重症“非典”女病人。她丈夫因患“非典”已去世,女儿因“非典”也在抢救治疗,一家四口人罹患“非典”。老人从北大医院转到小汤山医院七病区后,由于病重,且与家人失去联系,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她时常情绪低落,大哭大闹,甚至自己拔针头拒绝抢救治疗。医生护士为了抢救这位重症患者,一次次冒着近距离感染“非典”的危险,不仅为她吸氧、吸痰、抢救治疗,还要给老人擦身、洗脸、喂饭,并费尽周折从小汤山医院十九病区找到了她两个月无音信的女儿。

  记得当时住在七病区的还有一例北京通县农村的“非典”病人。他妻子1993年病逝,家中有两个孩子,经济困难。他是因患原发性肝癌住院期间又感染“非典”的,被转入小汤山医院时连自己穿的衣服都没有带。因为病情较重,对生活失去信心。我和同事们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劝说,使他看到生活的希望。当时小汤山医院是封闭管理,一线医护人员无法出去买东西。于是,有同事与家人联系后用特快专递从山东泰安购买了两套内衣、外衣,送给这位病人。病人“非典”痊愈出院时,含着泪水说:“我跟孩子一辈子忘不了解放军,忘不了从山东来的好医生、好护士,是你们救了我,谢谢你们。”

  当年的小汤山医院七病区里,接收了两批“非典”患者,三十余例。每位护士从污染区内走廊东头到西头每天要走一百多次,她们除给病人输液、皮下注射、采血、吸氧等治疗外,还要给危重病人擦身、洗脸、剪指甲、喂饭、倒大小便,做一些特殊护理。她们从事着从未经历过的危险、繁重而又艰苦的护理工作。她们在第一次踏进“非典”病房时,曾有过紧张、恐惧和焦虑,但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在面对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时候,她们都做出了奔赴一线的选择。她们所表现出来的是信仰,是奉献,是中华儿女救死扶伤的优秀品德,是现代军人与白衣天使的良好形象。正如我们救治过的一例“非典”病人出院时在留言中所说的:“每当困难、灾难来临时,不论哪一次抢险、抗洪、抗震救灾,总会有那些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中国军人支持着,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新时期最可爱的人。”

  2003年的“非典”,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3年芦山地震,不仅在考验我们,同时也给人们警示和启迪。在一次次灾难面前,面对大自然,我们认识到人类自身的脆弱,同时又进一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中国军人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贞。

  (本版图片由于建国教授提供)

相关热词搜索:小汤山医院 记忆

上一篇:家庭医生式私人诊所惠及年轻家庭和外籍人士
下一篇:20年内,人类寿命延长了6年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