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市场那些见不得人的猫腻
2012-05-23 11:00:10 来源:37度医学网 作者: 评论:0 点击:
退休后成了“坐堂专家”
60岁的王先生以前是个医生。2002年,退休后的生活有些平淡,于是在朋友的推荐下,王先生开始接触保健品营销,“朋友一开始跟我说是在医药 公司当医学顾问,后来才发现原来就是促销员。他们说有医生背景的人在这行挺受欢迎,也不会太累,只要按照老板给的材料去说就行了。”王先生的职位在业内被 称为“专家推销员”,他原先的很多同行都在退休后进入了这个行业,做得最久的已经将近20年。
最初,王先生是在一家知名老药店的外包专柜“坐堂”,每天按点儿上下班,身着白大褂,胸前挂着医生高级职称的牌子,在来往消费者的眼中,他俨然 是一名在药店工作的大夫。但不同于医院的是,柜台是经销商在药店租下的摊位,他不负责看病,只是讲解保健品相关知识并推销产品。
“一开始推销的是一种宣称治疗癌症的保健品,成分是真的,但肯定没疗效,可宣传语却吹得离谱。”有人来咨询时,王先生会顺着患者的问题,先讲所 患癌症的基本常识,然后告诉他们这药能治的就是这种癌,“您这病吃我们的药就对了,专门针对这种癌,而且是纯天然的,没有任何副作用,不像有些药吃完了会 有不舒服,您可以放心吃,不少人吃着效果好都回来买……”几番对话下来,治病心切的患者就掏出了钱包。后来王先生从朋友处了解到,这个摊位的老板其实是个 司机,根本不懂医,从东北批发了一批保健药后,便在药店租了多个摊位零售。当时给王先生的报酬是每月1200—1500元,另外根据“业绩”再有提成。在 这里,王先生做了将近两年,“总共卖过多少记不清,算挺火的,每天都能卖出两三千块钱的药。”
2003年,保健品推销又有了新的形式——当地文化宫每季度都有一次药品和保健品展销。每到这几天,这里几乎成了“行业大集”。圈内的医生会相互通气,分别去给不同的产品当“咨询顾问”。于是每个摊位上都能见到一个讲解推销的“专家”。
把不懂医的包装成专家,把懂医的拔高成教授
入行后,王先生才发现这行的黑暗,“圈里流传着一句话,‘十个劫道的,不如一个卖药的’。劫道是明目张胆的犯罪,而卖药的则是让你心甘情愿地掏出钱来,这行的欺骗性和暴利可想而知。”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这里很多“专家”、“顾问”都没有医学背景,有刚刚中学毕业的待业青年,还有下岗的售货员、工厂的会计等。这些人经过短 期培训和包装后,披上白大褂就开始跟病人忽悠。王先生就曾给某公司新招的推销员进行医学方面的培训,“里面都是些没什么文化基础的小青年,因为啥也不懂, 所以需要简单地讲讲相关医学知识。”最主要的培训是如何推销产品,关键是教他们学会“挑人”,老人、女性、情绪焦急低落的病人是主攻对象,然后再见机行事 套近乎推销。
在第一家药店坐堂时,一个十六七岁的推销员小姑娘让王先生记忆深刻。“她卖的是治疗颈椎病的枕头,‘我不是吓唬,您这颈椎变形已经很严重了,再 不想办法治可能就瘫痪了!’她还将枕头说得神乎其神,‘医院肯定让您手术,别听那些,都是骗钱的。您就每天枕着我们的枕头,完全磁石理疗,半个月就有效 果,3个月您就得过来谢我!’”
“这行对‘讲师’的包装很重要。没资质、不懂医的人必须说成是专家,一般找岁数较大的中年人,才能撑得住场面。本身是医生的,身份随便拔高,教 授、博士生导师是基本头衔,还得称发表过数十篇论文。”另外,从行头上,讲课时要穿正装,颜色要鲜艳,红衬衣黄领带最好。如果是中医,必须穿唐装,说话时 慢条斯理、抑扬顿挫。
还有一次,某公司打着军队医院的旗号卖产品,让下面的推销员都穿上假军装,而台上“专家组”的成员包括一个某医院原院长、一个卖菜的和一个假中 医。菜农对医学一窍不通,却负责推销治疗糖尿病的产品。其中有个医学上的名词“β细胞”,菜农不认识,就说成B细胞。王先生好心提醒后,菜农讪讪地说: “大夫,我是真不懂。”这名菜农多年来一直活跃在保健品行业,如今说起医学术语已经是张嘴就来。
王先生透露,保健品推销基本上有一个“固定套路”:恐吓—吹嘘—蒙骗—温情。拿糖尿病来说,“你这血糖太高了,多长时间了?糖尿病不可怕,怕的 是并发症,好多人都脚烂了、得截肢、失明了、要洗肾,这可不是开玩笑的!”把人吓住后,就开始吹嘘产品的作用。有的先放个视频,将产品的发明过程讲得十分 坎坷,发明人甚至已经不在人世了。“我们的药是祖传秘方,凝结了发明者多年心血,如今给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接下来,“这药治好的病人太多了, 都数不过来,你得按疗程吃,三个月一疗程,半年一个周期。”最后再打温情牌,“健康是自己的,钱是身外之物,您不健康会给家里带来多大痛苦,给儿女带来多 大压力?吃了药把问题解决了,家里也就和谐了……”到这里还不算完,“今天买有优惠,买一赠一”。这时候,消费者基本上就被“俘虏”了,有的还觉得占了个 大便宜。“业内有个人讲课特别厉害,他的看家本领就是医学常识很少讲,只讲从凄惨到光明的故事,善于渲染气氛,能当场把老人们讲哭了。”
保健品行业利润惊人,但具体高到什么地步却鲜为人知。王先生说,产品经理会经常变换所卖产品,哪个获利多就卖什么。某个经理在产品热卖后得意忘 形地说,“我1块钱的东西卖100多,不少老人还觉得划算,觉得越贵的产品质量越好。”行内有个说法,“一个产品能维持3到5年就不错了”。王先生主讲的 某产品在北京卖了六七年,衰落后就跑到南京又火了一阵,已经算是奇迹。随着保健品的更新换代,推销手段也要花样翻新,时下最火的莫过于组织老人旅游,旅游 不仅免费,还赠送产品。王先生也参加过,就是把人拉到一个地方,先讲课后推销产品。“这样做其实成本很低。只要去的百十来人中有十来个买的,就能赚一大 笔。”
朋友上当让我很内疚
进入保健品行业将近十年,王先生推销过的产品涉及心血管病、糖尿病、眼病、肝病、肾病、骨关节病等多种疾病。他见识过“有的医生为了钱,在原本就夸大宣传的基础上变本加厉,吹得天花乱坠。”而他自己“在不知道实情之前,也做过一些错事”,但内心却逐渐冒出了一些念头。
去年身边朋友的经历让王先生十分内疚。这位朋友花了500多元买了一种保健品,让王先生帮忙看看成分。“我一看就知道他上当了,这药吃了不会有 害,但仅仅是开胃助消化的中药,磨成了粉装进胶囊。更可笑的是,商家宣称可以通过患者近半年的彩色照片进行诊病。”因为此事,王先生先后多次给当地工商和 药监局等部门打电话进行揭发,如今这个品牌已在媒体的曝光下销声匿迹了。从那时起,王先生决心不再当托儿了,而要站到它的对立面去。
身为曾经的圈里人,王先生认为,只要各地药监局、工商、卫生、城管、公安五部门联合严格执法,一定能遏止假保健品的横行。“经销商现在去讲课都会收买当地的官员,买通后当地部门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今,王先生还经常出现在各大保健品推销现场,但身份已经变成了冷眼旁观者。他要曝光这个行业的内幕,让消费者擦亮双眼,避免上当,并通过媒体呼吁有关部门切实行动起来,净化这个污浊、扭曲的市场。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百年老店莫要“鸭”倒招牌
下一篇:在羊角风治疗中,患者或家属存在的问题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
热门购物
评论排行
- 2011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真...(13)
- 腋臭手术视频(12)
- 2008年考研英语真题及参考答案(5)
- 节食挑食最伤女人的免疫系统(5)
- 核辐射的定义和单位(5)
- CKD患者Tm与IMT相关(5)
- 齐鲁医院普外科开展“喉返神经监护...(5)
- windows7激活工具WIN7 Activation v1.7(5)
- 正常微循环(5)
- 美大学性教育课来真的 男女上阵亲...(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