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州碾童事件拷问社会良知(热点追踪)
2011-10-25 23:47:58   来源:   作者:  评论:0 点击:

一个2岁女童的安危,连日来让全国人民心绪难宁。10月13日,广东佛山女童悦悦被两车先后碾过,奄奄一息躺在血泊中的七分钟里,目睹此事的18名路人不约而同选择了冷漠以对。最后向女童伸出援手的,是当地一位靠拾垃圾为生的58岁阿婆。

  这场让人心酸的悲剧被媒体披露后,世界哗然。事件发生后,仅短短5天时间,就有708631条微博讨论此事,很多国人对这18个无动于衷的路人 表达了不可遏制的愤怒,甚至有网友用“冷血”一词来评价。国外媒体也加入了讨论。新加坡《联合早报》指出,对两千多年前的孟子而言,“幼童掉到井里,要不 要拉一把?”这根本就不是个问题。德国《世界报》和《明镜》报道称,百万中国人对这一幕感到震惊,他们在互联网上发出疑问:我们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 

  10月19日,《生命时报》记者赶赴广州军区总医院,为您完整呈现事件真相,并带回抢救一线的最新消息。

  进展:本报记者赶赴广州探望

  10月19日,在医院的探视走廊,记者看到了正在重症监护室(ICU)里进行治疗的小悦悦。她正闭着双眼静静地躺在床上,脸上很干净,没有痛苦 表情。她依旧不能自己呼吸,要靠气管插管维持生命,脖子上留有输液管,护士在不时往里加药。头发被剃光,缠绕着细细的导线,正在监测她的脑电图……如果不 是这么多的管子缠绕,人们或许会误以为这是一个正在熟睡的光头小男孩,事实上,她随时可能离我们而去。

  在病房门口,记者还见到了头发凌乱、泪迹斑斑的悦悦妈妈,她用微弱的声音回忆,事发前,她去后面晾衣服,悦悦自己跑了出去,她发现孩子不见后赶 紧去找,寻了好几个档口也没找到,直到听到远处传来呼喊声……病房门前还有许多好心人送来的装满钱的信封。从广西坐车赶来的一位女士带来一张护身符,希望 可以保佑孩子平安。广东番禺的利先生给悦悦父母带来三张自己保存多年的百元人民币,纸币的编号末后三位都是“333”,“3”在广东是“生”的意思,很吉 利,借此希望小悦悦可以醒来。悦悦妈妈表示,目前已收到近27万元的捐款。

  19日上午,小悦悦的父母在广州军区总医院楼下等候探视。

  16日,小悦悦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

  病房外摆着热心人送来的祝福卡片和礼物。

  记者从医院了解到,虽然悦悦身上有多处软组织损伤、两处严重的骨折,但最致命的是头部外伤——被货车撞倒后,后脑勺着地,脑部严重受创,造成颅 内出血,血块压迫脑组织,导致深度昏迷。14号傍晚,悦悦被转送到广州军区总医院后,接受开颅手术,清除了血肿,但由于受伤过重,目前依旧处于深昏迷状 态。

  记者联系到广州军区总医院政治部副主任钟继宏,他表示医院正请全国著名的神内、神外专家会诊,尽力挽救小悦悦。应他的嘱托,《生命时报》记者当 即与曾帮助刘海若起死回生的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锋教授取得联系,并将悦悦的病情介绍、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案等资料发给了她。19 日下午,凌峰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孩子的情况并不乐观,具体危险情况还得现场检查才能得出最终判断。最主要的问题是抢救时间被耽误了,如果能早点 送到医院不至于如此。”由于凌峰教授临时有事脱不开身,她委托了宣武医院另一位脑功能测试中心的权威专家赶赴广州为小悦悦会诊。

  10月20日上午,广州军区总医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从18日晚开始,小悦悦的病情开始恶化,19日上午发生严重肺水肿,中午11时左右心跳 骤停。当天下午出现少尿,说明肾功能受损,胃肠、免疫、内分泌、心肺功能均同时严重受损。晚23时,各方专家对小悦悦进行了脑功能分析,最终判定她全脑功 能衰竭,接近脑死亡,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医院正式下发病危通知书。经过20日早上的抢救,医生再次把小悦悦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回放:一个不该发生的惨剧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到事件发生的当天:10月13日傍晚,广东省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里,一个小女孩出现在视频监控的镜头里,当她走到路中央 时,一辆对着开来的白色面包车径直撞了上去,将小女孩卷到车轮下。汽车前轮碾过小女孩的胯部,然后缓慢地停了下来,司机并没有下车救人,停顿了几秒后又重 新开足马力,再次碾过孩子,飞速逃离现场。

  被撞后的小女孩躺在冰冷的水泥路上。随后,一名白衣深色裤子的男子在左右张望后,从小女孩脚边走过;第二个人骑着摩托车迅速绕过了她;第三个浅 色衣服的男人像躲着她一样越走越远;第四个开三轮车的男子两次经过都熟视无睹;还有牵着小孩经过的中年妇女,在看了几眼小女孩后一把拉过自己的孩子,并没 有停步。随后,一辆厢式货车第二次从孩子的脚踝部碾压过去……在小女孩被两度碾压的7分钟里,从她身边走过的18个人,竟没有一个人扶起她,没有人拨通 110或者120求助,路边商铺里的人也没有走出来看一眼。17点33分,一位捡垃圾的婆婆看到了小女孩,并将她抱到路边。几秒钟后,女孩的妈妈来到现 场,抱起已受伤多时的孩子匆忙奔去医院。

  13日,第二辆车司机蒋某对其肇事逃逸行为供认不讳。16日下午,第一辆肇事车司机胡某主动到交警中队投案。他表示,当天开车进入街道后,并没 有意识到自己撞到了人。“我感觉到撞到了什么东西,但根本没想到车轮下会有个孩子。我也是有孩子的人,怎么可能碾到孩子还往前冲呢?”

  事后,有媒体试图寻找监控录像中的路人。当时牵着女儿走过小悦悦身边的路人林女士称:“我见到一个小女孩躺在路上哭,于是就问一家店铺的年轻人 是不是他们家的,他说不知道,人家都不敢,我怎么敢碰?”五金城里某店的男老板承认自己也是“陌路人”中的一员,但他表示根本没有发现小悦悦:“如果我有 看到,我死给你看!”

  讨论:惨剧拷问社会良知

  随着媒体后续报道的不断跟进,“小悦悦事件”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讨论,愤怒、悲痛、谴责、质问……几乎席卷了整个舆论。截至17日晚,广州金 羊网关于小悦悦的新闻及评论点击近20万,金羊社区、微博及跟帖讨论1000多条。一项互联网调查显示,88%的投票者表示自己若在现场会出手相救。《环 球时报》社评对此称,这个比例看起来很高,但非常遗憾,这样的回答率应当是100%。另一项调查显示,在103626名参与者中,有79%的人选择先拨打 120或110求助;14%的人选择抱起孩子,赶紧救治;2%的人选择为避免不必要麻烦当作没看见;5%的人选择纠结,说不清。

  社会上一连串的追问与反思也随即而来。有人愤怒于肇事司机的残忍,几近于“故意杀人”,“这种新闻让我脊梁骨一阵发冷。”也有人从救人英雄、 58岁的捡垃圾妇女陈贤妹身上看到一丝希望:“这位拾荒者可能从来没有想到,她其实比我们许多人都要富裕。她还在追随自己的良知,而我们许多人都已经丢掉 了这一点。”

  更多网民将怒气指向冷漠的路人,谴责社会道德沦丧。新浪微博上,一位用户将这次事件称“中国人的耻辱”。“一个人不扶,是道德败坏;一群人不 扶,是社会的悲哀。每个人都要扪心自问,何时才能不再这么冷漠?”《人民日报》对此发表评论称,公众之所以如此关注“18∶1”的恶性事件,如此激愤于冷 血路人的“旁观心态”,因为它太过异常和触目,将大众的道德神经触碰得疼痛难忍。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则指出,事件也不能完全归咎于社会的冷漠。 作为视频的观看者,人们的感受和18位路人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境是不一样的。观众可能觉得愤怒,觉得换成自己一定会去帮忙,但是换了那个情境,人们未必会行 动。这就是所谓“两难的志愿者”现象。

  还有一种声音认为,小悦悦的监护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网易评论称,“尽管中国没有法律条款对监护人的具体行为作出详细规定,也没有法律条款规定多大年龄的孩子可以独处或独自外出,但小悦悦父母没有给她足够的监护,是不争的事实。”

  也有评论指出,中国缺乏一部支持见义勇为的法律来帮助那些对陌生人施以援手的好心人。新华社评论称,将见死必救的法律责任从医生、警察、公务人员等特定人群扩大到其他人群,理应引起立法部门的重视。

  反思:心理、道德、社会三道防线失守

  当小悦悦躺在地上绝望地挣扎,苦苦等着好心人时,只有2岁的她哪里知道,这个现实社会中本该由人性、情感、制度建立起来的几道安全网都摇摇欲 坠。“中国人讲究英雄豪情、侠义心肠”,可在北京安定医院心理咨询科黄建军博士看来,现在的国人更知道明哲保身,“不想管、不敢管、不能管”,俨然已成为 处置准则。这不仅伤透了我们的心,也造成了三道防线的失守,提醒社会真的需要反思了。

  第一,心理防线。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副教授迟毓凯认为,在紧急事件发生时,人们想“拔刀相助”要满足如下心理过程:首先将该事情定义为紧急事 件;其次认为自己有责任并懂得如何去帮助;最后做出决定、伸出援手。这一过程中,任何环节受到干扰,都可能使人犹豫和动摇,甚至停下行动。北京大学精神卫 生研究所丛中教授则指出,“利益”几乎成了现代社会考虑问题的第一要素。碰到事情习惯用功利模式思考和判断,一旦没有肯定答案,大多数人会迅速选择回避这 件事情。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巴利和比博·拉塔内在分析类似事件后发现,这是“旁观者效应”,是指当一群人共同面对任务时,个人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遇到困难 很容易观望、退缩。“别人不管,我干嘛管?”这种思想就像病毒一样,“冻”住了10多名路人的心。黄建军表示,从个人层面上多做善事,会带来内心的平衡和 快乐,在一个充满友爱的社会,每个人都将受益。

  第二,道德防线。“对生命的无视和淡漠,是当代人类最丑恶的状态!”北京东方生命文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袁正光教授一语中的。“我们的文化氛 围是一种政治文化,为了‘大道’可以牺牲‘小我’。个人的‘生命意识’几乎没被唤醒,更谈不上对弱势生命的爱护。”另一方面,人之间的信任度降至冰点。北 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表示:“一系列好人帮扶反被讹诈事件,不仅伤了他们的心,也让我们的维权意识增强,就算行正义之举,也要先想好退路。”以后,在道 德教育方面应该更加朴实化,比如教育孩子“主动给同学借橡皮”,而不是“长大了要当个英雄”等。

  第三,制度防线。夏学銮认为这是“制度的悲哀”。就像美国知名学者弗里德曼所描述的,中国已进入“陌生人社会”。著名公益律师、北京瑞风律师事 务所李方平律师认为,如果有个托儿所能安置打工者子女,或者政府有笔紧急事故预算放到卫生部门;建立起更可靠的车辆保险制度,让司机不再有“撞死人只赔几 万,撞残了要赔几十万”的想法;让法律真正发挥惩恶扬善的功能,见义勇为的人不用自己去申请“英雄”称号;大力提升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程度,也许悲剧就不 那么容易发生了。

相关热词搜索:广州 事件 碾童 社会良知

上一篇:全球十大意外死亡原因(最新发现)
下一篇:看看国外是如何严惩见死不救的(他山之石)

论坛新帖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