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样减少“问题少年”
2010-06-15 13:20:33   来源:   作者:  评论:0 点击:

今天,来自世界各地儿童精神卫生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北京,参加全球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最高级别的会议——2010年世界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及相 关学科大会。本期会客厅我们请大会执行主席郑毅教授对这一领域面临的挑战、今后发展思路等进行解读。

  在全球范围内,儿童 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这一问题似乎还更为严重,但我国的儿童青少年专职精神科医生却极为有限。该如何缓解这一矛盾?怎样能减少儿童青 少年的精神问题?怎样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呢?

  儿童精神问题带来严峻挑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社会传统思想 和西方媒体信息观念的冲突、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竞争加剧等诸多因素,使人群中最敏感和最脆弱部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在全 球范围内,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也呈不断上升之势,当前儿童青少年精神问题的患病率已经超过国际 15%~20%的平均水平。

  ——郑  毅

  目前研究显示,除痴呆外,各种发生于成年人的精神障碍及心理问题均可发生于 儿童青少年。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青少年自杀位居全球青少年死亡原因的第三位;与行为有关的品行障碍会延续至青少年甚至成人,表现为药物滥用、少年犯罪、 成人犯罪、反社会行为、婚姻问题、工作关系不良、失业、人际交往问题和健康状况低下等。据估计,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50%,成为最主要 的5个致病、致死和致残原因之一。《关注精神障碍儿童和青少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南》明确指出:“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卫生是全民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卫生状况令人担忧。虽然目前尚无全国的全面调查,但是,部分省市或地区的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调查结果触目惊心。目前在我国,儿童 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呈不断上升之势。以北京市为例,1984年北京地区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8.3%,1993年为12.9%,2002年北京中关村部分重 点小学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8.2%。近5年的资料显示,我国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在13.97%~19.57%之间,留守儿童、单亲儿童、独生子女的 心理行为问题尤为突显。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问题的患病率已经超过国际15%~20%的平均水平。同时,由于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较难发现和诊断,国际上 估计大约只有20%的儿童青少年得到了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而我国的情况就更为严峻。

  早期干预远期获益明确

  当今的独生 子女教育,重躯体轻心理、重知识轻能力、重智力开发忽视人格培养的倾向极为严重。因此,培养健全的人格,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中国尤为重要。从我们的研究 结果看,早期综合干预是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的有效措施。

  ——郑  毅

  同样的艰苦环境,同样的痛苦遭遇,有些人会因此误 入歧途、行为失控,成为马加爵、刘海洋;而大部分人可以调节和适应环境的变化及掌控复杂的事件;更有不少人做困境中的强者,重新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成为事 业成功和家庭幸福的佼佼者。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心理防御机制的强弱和人格的健全与否。而心理防御机制和人格健全的决定因素在于心理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期—— 儿童时期心理是否健康。

  与大多数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独生子女更为普遍,他们常合并较多的心理卫生问题,如任性娇气、脾气暴躁、侵犯霸 占、独立性及社会交往能力差等。

  为探讨和实施促进独生子女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 在我国著名精神卫生专家陈学诗教授的带领下,郑教授等 对独生子女从胎儿期开始进行早期系统干预,并评估了早期干预对培养独生子女健全人格的影响。研究在早期对入组胎教组的孕妇及家庭进行优生指导;当幼儿1岁 时,执行1~3岁幼儿人格培养方案,包括加强感知觉训练,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展语言训练、智力开发、运动训练等;幼儿3岁后,执行3~6岁幼儿人格培 养方案,包括继续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发智力、入托前训练,培养儿童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要求父母讲究教育方法和态度等。

   经过6年追踪,在研究组289例中行为问题检出率为6.2%,低于对照组(293例)13.3%的检出率,也明显低于全国22个城市样本中4~5岁组 14.3%的行为问题检出率。在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方面、智力水平发展方面、气质特点、人格发展倾向方面,研究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而研究组内部(胎教组、 早教组、幼教组)在行为问题、社会适应能力、人格发展倾向方面均显示胎教组最优,其次依次为早教组、幼教组,说明干预越早,效果越好。

   专职从业人员相当有限

  在美国,每4名精神科医生中就有1名儿童精神科的专职医生。然而在我国,目前仅有两三百名儿童精神专职医生。再加 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重智力轻能力的教育理念,为我国今后儿童精神事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限制。

  ——郑  毅

  与一些西方 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历史相比,我国开展相关研究仅仅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因而必然存在精神卫生机构基础差,自身发展能力弱等现象。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儿童 青少年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相当缺乏。如在江苏省,只有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有专职的儿童少年精神科医师,仅12人;在浙江省也仅仅有3名专职医 生。

  另外,我国中小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专业化水平低、形式化严重的现象,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维护工作基本处于空白阶段,突发公共 事件的儿童心理危机干预还处于萌芽阶段。精神卫生科普工作亦不容乐观,普通人群和非精神科医务人员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较低。

  如此匮乏的 专业资源,必然使患有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青少年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从而影响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防治及儿童青少年心 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另外,我国成熟的、可以普及的健全人格的培养方案也仍是空白。近日,郑教授等完成了《北京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南 ——让孩子的心理充满阳光》初稿。接下来他们将进一步制订适合我国国情和发展现状的婴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方案,作为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依据,以协助普 及科学育儿的理念。

相关热词搜索:少年 问题

上一篇:亚洲第一胖病情暂时稳定
下一篇:白卫生纸为何烧出黄色油

论坛新帖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