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JM:为什么HIV疫苗效果有限?
2012-04-11 17:14:18   来源: 丁香园   作者:  评论:0 点击:

探索第一次在人体中证实有效的预防性HIV疫苗究竟是如何作用的研究论文近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在线发表。RV144临床试验在泰国共招募了超过16000名成年志愿者,研究发现接受疫苗的志愿者感染HIV的可能性比接受安慰剂的志愿者小31%。自2009年这个研究结果公布以来,来自25个研究机构的100多个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已经开始寻找疫苗起中度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

“这个研究已经产生了令人欣慰的线索,预防性的HIV疫苗需要去诱导哪一种人类免疫应答。对于未来的探索,这个新观点将进一步引导我们研发预防效果更强的HIV疫苗”。NIAID主任、医学博士Anthony S. Fauci说。

在新研究中,研究者们分析了来自一个代表性亚组志愿者的血液样本:41个接种疫苗后感染HIV205个接种而且未感染病毒的。产生高浓度HIV抗体的志愿者比不产生抗体的志愿者感染HIV的几率更小。这种特殊的结合抗体能够附着于病毒外壳的第一、第二可变区域,或者叫V1V2,它可能在HIV感染人类细胞中起重要作用。这种抗体属于免疫球蛋白G家族(IgG)。

接种疫苗后获得另一种不同类型高浓度HIV结合抗体属于IgA家族,它可粘附与病毒外壳的第一恒定区(C1),它的表达水平越高,HIV疫苗的保护效率看起来就越差。研究团队猜测C1 IgA抗体要么是从疫苗中获得更少的益处,要么是直接降低疫苗的作用。

这个新研究的通讯作者、美国北卡罗来纳州Duke大学NIAID基金中心HIV/AIDS疫苗免疫学主任,医学博士Barton F. Haynes说:“为了理解RV144实验结果而进行的国际间的合作已经产生了重要的假说让科学家们去探索”。

研究者们计划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使用RV144疫苗方案或者其他疫苗评价这个新的发现。科学家必须进行更多的研究决定是高浓度的V1V2抗体直接导致的RV144试验的中度保护作用还是与其他没有发现的因素导致的鼓舞人心的临床试验结果。这些实验同样需要明确V1V2抗体应答仅仅是HIV暴露的标志还是HIV感染敏感性降低的标志。

研究者指出不同的疫苗抗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预防HIV。因此,作者认为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来证明这个新的发现与其他疫苗的 相似的疫苗作用于不同的区域,或者是作用于不同的作用途径。

RV144实验室研究由美国沃尔特.里德陆军研究院的美国军事HIV研究项目发起和协调,美国军事医学研究院和装备司令部、比尔和梅琳达·盖茨慈善基金会、NIAID共同资助。NIH/NIAIN资助编号为U19 AI067854-07HIV疫苗研究机构间批准标号为Y1-AI-2642

-------------------------------------------------------------------------------------------------------------------------------------------------------------------------------------------------------

下面是百度百科中关于艾滋病疫苗研究的部分内容


艾滋病疫苗研究进程

1984年,HIV(艾滋病病毒)被分离出来,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部长玛格丽特·赫克勒当时宣称“两年内定能研制出艾滋病疫苗”。

1997年,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提出,要在8到10年内研制出有效的艾滋病疫苗。之后,美国曾掀起艾滋病疫苗研制热,一度曾有几十种疫苗进行临床试验,但效果均不理想。

2004年, 默克公司联手美国国家过敏传染性疾病研究所等机构,开始了被称为“步伐”的研究计划。1500 名18 岁到45岁的志愿者参 加了这项实验。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尚未感染HIV 病毒,但都是艾滋病高危人群。志愿者被分为两组,一组被注射带有整合酶抑制剂的疫苗,另一组注射了毫无实际作用的安慰剂。最终,被注射疫苗的一组志愿者 中,有24 人感染;而对照组则有21 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并无显著区别。研究表明,该载体疫苗激活的Ad5型T细胞甚至可能使接种者更易感染艾滋病病毒。

2007年9月21日,美国默克制药公司和艾滋病疫苗试验联盟(HVTN)的科学家们宣布,由于Ad5疫苗(复制缺陷型Ad5腺病毒载体疫苗)未能有效预防感染和降低艾滋病患者血液的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1)水平,决定停止Ad5疫苗的Ⅱb期临床试验。《科学》杂志称, “HIV-1疫苗的失败,使艾滋疫苗研究遭到了一次致命打击。这种疫苗之所以被科研专家们寄予厚望,是因为它运用遏制HIV病毒生存环境而控制其本身生长的全新思路,并且在对猴子试验中获得明显成功。它在临床实验中被判定为无效,同时,科学家们由此得出的新认识是:注射疫苗甚至有可能面临着更大的感染风险。

2007年12月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联合研制的DNA—天坛痘苗复合型艾滋病疫苗,开始给第一组志愿者进行接种,此举意味着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艾滋病疫苗开始进行Ⅰ期临床试验。项目研究者称,该疫苗在恒河猴攻毒实验中证实能够保护动物不被感染,明显优于国际上大多数现有疫苗无法预防感染、只能降低感染后动物体内病毒含量水平的免疫效果。

2008年6月,国际艾滋病疫苗行动组织每两年制定一次的《艾滋病疫苗蓝图2008》中明确提出,改变现有大量的资源用于传统的经验式的疫苗研发与筛选的方式,重点解决阻碍疫苗发展的关键基础性科学难题。

2009年3月21日,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宣布,由中国自行研制的艾滋病疫苗正式进入二期临床实验,这是中国第一次在高危人群中,对艾滋病疫苗进行安全性的评价和有效性的探索。

2009年9月,美国军方和泰国政府的研究人员称,他们历时三年对16400名泰国人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接种了疫苗RV144的人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降低了31%。RV144 被称为“联合疫苗”,是由两种有过失败经历的旧疫苗联合而成。其设计初衷是部分RV144使机体能够做好准备,并在遇到HIV时发挥强力的抵抗作用;另一部分起到增强免疫反应、 加强攻击力度的作用。不过,这31%的有效率,也存在种种争议。实验表明,8200名接种疫苗的志愿者中有51人感染艾滋病,而无接种的另外8200人 中,则有74人感染。种种分析表明,该研究团队的统计方法使用了效率最高的一种数据,而用其他角度来分析,有效率将降至26%,甚至8%。事实上,连研究 报告的作者都承认,“没有哪个国家会批准生产有效性如此差的疫苗。”为时6年、唯一一次志愿参与者超过万人的艾滋病疫苗实验最终还是失败了。

至2012年,全球已有超过35种疫苗在过去28年先后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数万名志愿者参与。

2012年2月,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比尔·盖茨在其发表的年度公开信表示,“在对艾滋病病毒的科学认知方面,如性状、如何进入细胞、怎样使用抗体与之对抗等,进展超过预期。然而,与疫苗可以产生的巨大变革相比,对各种构想进行试验的计划仍然缺乏应有的迅猛态势。在12年内研制出疫苗仍然是可能的。”

2012 年3月,古巴专家6日在哈瓦那宣布,古巴研制的艾滋病疫苗已在老鼠身上试验成功,并将在近期内转入人体试验。研究小组负责人恩里克·伊格莱西亚斯在第29 届生物技术国际会议上向来自38个国家的600多名与会代表介绍古巴的这一成果时说,他领导的小组研制的艾滋病疫苗名为HIV-1治疗型疫苗,是以一种重 组蛋白质为基础,依靠遗传工程技术研制成功的,疫苗寻求使肌体细胞对艾滋病病毒产生反应。

相关热词搜索:NEJM HIV 疫苗

上一篇:通过纳米颗粒新技术寻找病原体
下一篇:在脂肪细胞中发现保护性基因

论坛新帖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