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突破还是政治丑闻?两大不靠谱的医学突破
2009-12-26 09:37:09 来源: 作者: 评论:0 点击:
内容提要:
艾滋病有疫苗啦,肥胖的密码找到了……近日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了2009年世界十大医学突破,各个媒体竞相报道,但是,其中有两个“突破”引起了中国和部分美国医学专家的共同反对:
一个“突破”说:乳腺癌筛查没必要从40岁开始,应该延迟到50岁;另一个“突破”说:前列腺癌的筛查和早期检测根本没用。
我国医学家明确指出,这俩“突破”不能信,就连美国的医学研究机构也呼吁“不要理会”,否则会大大增加乳癌和前列腺癌的死亡率!
医学突破还是政治丑闻?
“不要理会他们,因为那样做将使死于乳腺癌的妇女增加。”曾任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院长的伯纳丁·希利博士大声疾呼。
他所指的“他们”,是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
2009年11月16日,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发布了减少妇女乳腺癌X光筛查的最新指南,建议美国女性没必要在40岁~49岁就开始接受X光乳腺癌筛查,建议延迟到50岁以后,并且每两年接受一次即可。也不建议美国女性进行乳腺自检——需要说明的是,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是一个由政府资助的、很有影响力的机构。
面对新“指南”,美国医学界一开始就表现出很强的质疑声。不少医生怀疑这是一桩政府和医疗保险公司相勾结的政治丑闻。美国癌症基金会的苏珊医生说:“如果指南被认可的话,那么医疗保险公司可能就不会再给年轻女性的乳腺癌筛查费用买单。”
美国妇产科学院、美国癌症学会和美国放射学院采取了折衷建议,女性应继续接受X光乳腺癌筛查,但建议40岁~49岁女性每1~2年一次,50岁或50岁以上女性每年一次更为合理。
乳癌筛查“赶早不赶晚”
解放军305医院乳腺外科秦洪真说,现代女性生活工作压力加大,乳腺疾病的发病年龄提前,因此对乳腺癌的筛查更要“赶早不赶晚”,50岁以后有些晚了。
在乳房自检方面,她也认为不能取消,一旦摸到肿块,马上就医是非常重要的。
在今年乳腺癌防治月中,卫生部疾控局慢病处处长雷正龙说,对55万中国妇女的调查显示,中国的乳腺癌发病率呈现出双高峰的态势:一是45岁~55岁年龄段,二是60岁~65岁的年龄段。
如此看来,如果推迟到50岁,很显然本来是早期的乳腺癌就可能已经是晚期甚至命都丢了。
秦洪真认为,除了X光机以外,用B超和钼靶检查来筛查乳腺癌会效果更好。
前列腺癌筛查不能废
如果说上面这个“突破”,只是建议筛查乳腺癌推迟,那么另一个“突破”更为惊人:建议叫停前列腺癌的一切筛查和早期检测。
2009年3月,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公布了一项研究成果:一半志愿者被分配到筛查组,或手动检查,或前列腺抗原检查(PSA)。另一半志愿者不接受筛查,自行决定是否接受年度体检。结果证明,筛查组有50名男子死于前列腺癌,而另一组中则有44人死亡——这说明筛查和早期检测并不能降低前列腺癌死亡率。
在美国,PSA筛查前列腺癌一直受到质疑。其原因是PSA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
“这不能否定前列腺筛查的意义。”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严维刚副教授说,检查肿瘤有很多标志物,比起其他癌症,PSA筛查前列腺癌的敏感性是最高的了。
严维刚建议:只要超过50岁,就应该每年定期做前列腺癌的相关筛查,如PSA,很方便,抽点血就行了,现在不少大单位在体检中,已经为达到年龄标准的人选择了这项检查。如果体检没选,自己去检查,医保也是能报销的。
前列腺癌临床治愈率较高,因此早期筛查非常必要。严维刚指出:70岁以下的早期前列腺癌患者可以采用根治手术或化疗。75岁以上身体不能耐受手术的,可以选择内分泌治疗。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这两个“突破”也许可以给国人一个提示,那就是不要外国人说什么我们就信什么,特别是在健康问题上,“癌症筛查,有比无好,早比晚好———这是铁律。”
链接:
其他医学突破
预防艾滋病有疫苗了:美国和泰国的研究人员对一种新艾滋病疫苗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新疫苗可使接种者感染艾滋病风险降低31%。
甲型H1N1流感疫苗:面对来势凶猛的甲型H1N1流感,美国、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都已成功研制出甲型H1N1流感疫苗,并投入使用。 发现孤独症“嫌犯”:研究人员“抓捕”到了引起儿童孤独症的最大“嫌疑犯”——5号染色体的变异。5号染色体变异可能是15%的孤独症患者的主要病因。
骨质疏松症有新药:当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功能来发挥作用。目前,一种正接受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审查的新药却找到新路子———直接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
早老性痴呆新基因被发现:2009年9月,科学家又找到了三个可能引发早老性痴呆的新基因。
解除干细胞研究限制:2009年3月,美国总统奥巴马推翻布什政府在2001年做出的对联邦经费资助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进行限制的规定。
用皮肤细胞育出老鼠:2009年7月,中国科学家首次采用诱导多能干细胞,引入四种基因将其重组为胚胎状态,最终育出老鼠。
褐色脂肪是肥胖关键:瑞典研究者发现:瘦人的褐色脂肪远多于胖人,褐色脂肪细胞在低温环境下更活跃。
艾滋病有疫苗啦,肥胖的密码找到了……近日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了2009年世界十大医学突破,各个媒体竞相报道,但是,其中有两个“突破”引起了中国和部分美国医学专家的共同反对:
一个“突破”说:乳腺癌筛查没必要从40岁开始,应该延迟到50岁;另一个“突破”说:前列腺癌的筛查和早期检测根本没用。
我国医学家明确指出,这俩“突破”不能信,就连美国的医学研究机构也呼吁“不要理会”,否则会大大增加乳癌和前列腺癌的死亡率!
医学突破还是政治丑闻?
“不要理会他们,因为那样做将使死于乳腺癌的妇女增加。”曾任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院长的伯纳丁·希利博士大声疾呼。
他所指的“他们”,是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
2009年11月16日,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发布了减少妇女乳腺癌X光筛查的最新指南,建议美国女性没必要在40岁~49岁就开始接受X光乳腺癌筛查,建议延迟到50岁以后,并且每两年接受一次即可。也不建议美国女性进行乳腺自检——需要说明的是,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是一个由政府资助的、很有影响力的机构。
面对新“指南”,美国医学界一开始就表现出很强的质疑声。不少医生怀疑这是一桩政府和医疗保险公司相勾结的政治丑闻。美国癌症基金会的苏珊医生说:“如果指南被认可的话,那么医疗保险公司可能就不会再给年轻女性的乳腺癌筛查费用买单。”
美国妇产科学院、美国癌症学会和美国放射学院采取了折衷建议,女性应继续接受X光乳腺癌筛查,但建议40岁~49岁女性每1~2年一次,50岁或50岁以上女性每年一次更为合理。
乳癌筛查“赶早不赶晚”
解放军305医院乳腺外科秦洪真说,现代女性生活工作压力加大,乳腺疾病的发病年龄提前,因此对乳腺癌的筛查更要“赶早不赶晚”,50岁以后有些晚了。
在乳房自检方面,她也认为不能取消,一旦摸到肿块,马上就医是非常重要的。
在今年乳腺癌防治月中,卫生部疾控局慢病处处长雷正龙说,对55万中国妇女的调查显示,中国的乳腺癌发病率呈现出双高峰的态势:一是45岁~55岁年龄段,二是60岁~65岁的年龄段。
如此看来,如果推迟到50岁,很显然本来是早期的乳腺癌就可能已经是晚期甚至命都丢了。
秦洪真认为,除了X光机以外,用B超和钼靶检查来筛查乳腺癌会效果更好。
前列腺癌筛查不能废
如果说上面这个“突破”,只是建议筛查乳腺癌推迟,那么另一个“突破”更为惊人:建议叫停前列腺癌的一切筛查和早期检测。
2009年3月,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公布了一项研究成果:一半志愿者被分配到筛查组,或手动检查,或前列腺抗原检查(PSA)。另一半志愿者不接受筛查,自行决定是否接受年度体检。结果证明,筛查组有50名男子死于前列腺癌,而另一组中则有44人死亡——这说明筛查和早期检测并不能降低前列腺癌死亡率。
在美国,PSA筛查前列腺癌一直受到质疑。其原因是PSA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
“这不能否定前列腺筛查的意义。”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严维刚副教授说,检查肿瘤有很多标志物,比起其他癌症,PSA筛查前列腺癌的敏感性是最高的了。
严维刚建议:只要超过50岁,就应该每年定期做前列腺癌的相关筛查,如PSA,很方便,抽点血就行了,现在不少大单位在体检中,已经为达到年龄标准的人选择了这项检查。如果体检没选,自己去检查,医保也是能报销的。
前列腺癌临床治愈率较高,因此早期筛查非常必要。严维刚指出:70岁以下的早期前列腺癌患者可以采用根治手术或化疗。75岁以上身体不能耐受手术的,可以选择内分泌治疗。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这两个“突破”也许可以给国人一个提示,那就是不要外国人说什么我们就信什么,特别是在健康问题上,“癌症筛查,有比无好,早比晚好———这是铁律。”
链接:
其他医学突破
预防艾滋病有疫苗了:美国和泰国的研究人员对一种新艾滋病疫苗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新疫苗可使接种者感染艾滋病风险降低31%。
甲型H1N1流感疫苗:面对来势凶猛的甲型H1N1流感,美国、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都已成功研制出甲型H1N1流感疫苗,并投入使用。 发现孤独症“嫌犯”:研究人员“抓捕”到了引起儿童孤独症的最大“嫌疑犯”——5号染色体的变异。5号染色体变异可能是15%的孤独症患者的主要病因。
骨质疏松症有新药:当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功能来发挥作用。目前,一种正接受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审查的新药却找到新路子———直接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
早老性痴呆新基因被发现:2009年9月,科学家又找到了三个可能引发早老性痴呆的新基因。
解除干细胞研究限制:2009年3月,美国总统奥巴马推翻布什政府在2001年做出的对联邦经费资助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进行限制的规定。
用皮肤细胞育出老鼠:2009年7月,中国科学家首次采用诱导多能干细胞,引入四种基因将其重组为胚胎状态,最终育出老鼠。
褐色脂肪是肥胖关键:瑞典研究者发现:瘦人的褐色脂肪远多于胖人,褐色脂肪细胞在低温环境下更活跃。
上一篇:Nature:肺癌和皮肤癌完整基因图谱测序成功
下一篇:结直肠癌的分子学基础
论坛新帖
频道总排行
医学推广
频道本月排行
热门购物
评论排行
- 2011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真...(13)
- 腋臭手术视频(11)
- 2008年考研英语真题及参考答案(5)
- 节食挑食最伤女人的免疫系统(5)
- 核辐射的定义和单位(5)
- CKD患者Tm与IMT相关(5)
- 齐鲁医院普外科开展“喉返神经监护...(5)
- windows7激活工具WIN7 Activation v1.7(5)
- 正常微循环(5)
- 美大学性教育课来真的 男女上阵亲...(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