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组学研究亟须加大投入
2009-05-26 20:35:45   来源:   作者:  评论:0 点击:

  2007年,基因组学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有国际媒体将之称为继1905年之后的又一个“奇迹之年”。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4篇文章,和他的同事共同缔造了辉煌的“物理世纪”,奠定了一个世纪以来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基础。

  “在发现致病基因的国际竞赛已经白热化的同时,我国基因组学研究队伍却在萎缩,国家投入却在减少。”10月13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北京基因研究所研究员杨焕明在第13届国际生物技术大会上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杨焕明认为,目前基因组学的新突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测序技术的应用使测序成本降低为原来的1%%,随着技术的进步,测序成本将不断降低;另一方面,高血压、糖尿病等20多种常见病的200多个致病基因被找到,寻找致病基因进入大丰收的“收网期”。

  无疑,基因组学的新突破对生物技术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对生物基因组的了解是生物技术发展的真正开始,也是生物经济的源头”,杨焕明说,按照目前基因组学的发展速度,也许人们期待已久的“个性化医疗”时代将不再遥远,到那时,医生将可通过分析个人的基因组图谱,设计个性化医疗方案。

  寻找致病基因在去年进入“收网期”,杨焕明认为,其中“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技术的突破至关重要。这首先应归功于2002年启动的旨在研究人类主要群体基因组常见变异的“国际单体型图计划”。2005年,“国际单体型图计划协作组”发表了第一期成果。2007年,《自然》杂志于10月18日发表了“国际单体型图计划”第二期工作的文章。这一重要计划提供的400多万SNP(基于DNA序列变异的遗传标记)为“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奠定了基础,使科学家拥有了更为强大的猎捕“疾病根源”———疾病相关基因的工具。

  他指出,对一种常见疾病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需要数千甚至上万个鉴定明确的病人样品,有可能导致又一轮全球性的遗传资源的争夺,还有可能带来又一轮基因专利的争夺。我国基因组学研究面临的又将是严峻的竞争。

  “‘十一五’是我国基因组学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与‘九五’‘十五’相比,基因组学的研究经费出现削减。”杨焕明说。他给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十五”的基因组学研究投入为10亿元左右(“863”的相关项目总计为9.5亿元,其中5000万元用于名副其实的基因组学———“国际单体型图计划”),而“十一五”对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结构生物学的总预算为2亿元人民币。

  “这与国际上的持续巨额投入形成明显反差,不足以支持基因组学的维持和发展。”杨焕明表示,更为重要的是,迄今还有1/3的经费因各种理由未能及时到位,相当一部分课题未能按原计划启动。“如果国家投入继续减少,基因组学研究队伍继续萎缩,我们在基因组学领域与国际水平已经缩小了的距离将又被无情地拉大。”杨焕明忧心忡忡地对记者说。

MSN/Email好友" name="B3" onclick="copyToClipBoard()">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全国首家泪器病中心成立 专治爱哭“小泪人”
下一篇:中国研制首台测序仪可测定人体癌细胞发生和变化

论坛新帖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