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考试历年真题解析(内科学)常见症状与体征(四)
2013-02-03 23:38:01   来源:37度医学网   作者:  评论:0 点击:

 第一单元 常见症状与体征(四)
 
是腹部脏器引起的疼痛,刺激经内脏神经传入,影响相应脊髓节段而定位于体表,即更多具有体神经传导特点,疼痛较强,程度剧烈,部位明确,局部有压痛、肌紧张及感觉过敏等。
 
共用题干(协和习题161~162题)
    男,35岁,腹痛一天,初位于脐周后转移至右下腹,现腹痛加剧,呈持续性查体:右下腹压痛,伴肌紧张及反跳痛
协和习题161.该患者腹痛的发生属于
    A牵涉痛
    B反射性腹痛
    C躯体性腹痛
    D中枢性腹痛
E内脏性腹痛
161.答案:C
 
协和习题162.该患者腹痛特点提示其病理基础是
    A病变局限于阑尾本身,
    B病变波及腹膜脏层
    c病变波及腹膜壁层
    D泛发性腹膜炎
E阑尾内粪石
l62.答案:C
 
三、临床表现
 
   1.腹痛部位
一般腹痛部位多为病变所在
如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性胰腺炎疼痛多在中上腹部。
胆囊炎、胆石症、肝脓肿等疼痛多在右上腹。
急性阑尾炎痛在右下腹麦氏点。
小肠疾病疼痛多在脐部或脐周。
膀胱炎、盆腔炎症及异位妊娠破裂疼痛在下腹部。
弥漫性或部位不定的疼痛见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机械性肠梗阻、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腹型过敏性紫癜等。
 
    2.腹痛性质和程度
突发的中上腹剧烈刀割样痛、烧灼样痛多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中上腹持续性剧痛或阵发性加剧应考虑急性胰腺炎。
胆石症或泌尿结石常为阵发性绞痛,相当剧烈,致使病人辗转不安。
阵发性剑突下钻顶样疼痛是胆道蛔虫症的典型表现。
持续性、广泛性剧烈腹痛伴腹壁肌紧张或板样强直,提示为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隐痛或钝痛多为内脏性疼痛,多由胃肠张力变化或轻度炎症引起。
胀痛可能为实质脏器的包膜牵张所致。
 
    3.诱发因素
胆囊炎或胆石症发作前常有进滑腻食物。
而急性胰腺炎发作前则常有酗酒、暴饮暴食史。
部分机械性肠梗阻与腹部手术史有关。
腹部受暴力作用引起的剧痛并有休克者,可能是肝、脾破裂所致。
    4.发作时间与体位的关系
餐后痛可能是胆胰疾病、胃部肿瘤或消化不良所致;
饥饿痛发作呈周期性、节律性者见于十二指肠溃疡;
子宫内膜异位者腹痛与月经周期相关;卵泡破裂者发作在月经间期。
某些体位可使腹痛加剧或减轻,从中可获得诊断的线索。例如:
左侧卧位可使胃粘膜脱垂病人的疼痛减轻,
膝胸或俯卧位可使十二指肠壅滞症的腹痛及呕吐等症状缓解,
胰体癌者仰卧位时疼痛明显,而前倾位或俯卧位时减轻
反流性食管炎病人烧灼痛在躯体前屈时明显,而直立位时减轻
 
协和习题65.上体前屈时腹痛明显,直立位时减轻.提示何种疾病
    A十二指肠淤滞症
    B胰体癌
    C反流性食管炎
    D胃粘膜脱垂
E胃溃疡
65.答案:C 
协和习题62.左侧卧位可使腹痛减轻提示何种疾病
    A十二指肠淤滞症
    B胰体癌
    C反流性食管炎   
    D胃粘膜脱垂
E胃溃疡
62.答案:D 
 
    5.伴随症状
腹痛伴有发热寒战者:见于急性胆道感染、胆囊炎、肝脓肿、腹腔脓肿;
腹痛伴黄疸者可能与胆系或胰腺疾病有关。急性溶血性贫血也可出现腹痛与黄疸。
腹痛伴休克,有贫血者可能是腹腔脏器破裂(如肝、脾或异位妊娠破裂);
无贫血者则见于胃肠穿孔、绞窄肠梗阻、肠扭转、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伴呕吐者提示食管、胃肠病变,呕吐量大提示胃肠道梗阻;
伴反酸、嗳气者提示胃十二指肠溃疡或胃炎;
伴腹泻者提示消化吸收障碍或肠道炎症、溃疡或肿瘤:
伴血尿者可能为泌尿系统疾病(如泌尿系结石)所致。
    6. 几种常见腹痛疾病的诊断要点详见下表:

 

第二十五节  腹泻
【考纲要求】腹泻的常见原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临床意义。
【考点纵览】掌握急、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腹泻的病程、腹泻的次数、粪便性质、腹泻与腹痛的关系、伴随症状对鉴别诊断意义重大
一、常见原因 
定义: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加、粪便稀薄、带有粘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
腹泻可分为急性与慢性腹泻两种,腹泻超过两个月者属慢性腹泻
 
协和习题68.腹泻至少超过多长时间称为慢性腹泻
    A 5个月
    B 4个月
    C 3个月
    D 2个月
E 1个月
答案:D 
 
病因包括:
    1.急性腹泻
    (1)肠道疾病: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感染所引起的肠炎及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Crohn病或溃疡结肠炎急性发作等。
    (2)全身性感染:如败血症、伤寒或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
    (3)急性中毒:服食毒蕈、河豚、鱼胆及化学药物如砷、磷等引起的腹泻。
(4)其他:如变态反应性肠炎、过敏性紫癜、服用某些药物:利血平及新斯的明等
    2.慢性腹泻
    (1)消化系统疾病
    胃部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萎缩及胃大部切除后胃酸缺乏。
    肠道感染:如肠结核、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性肠病、钩虫病、绦虫病等。
    肠道非感染病变: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结肠多发性息肉病、吸收不良综合征。
    肠道肿瘤:结肠癌、结肠其他恶性肿瘤、小肠淋巴瘤。
    胰腺疾病:慢性胰腺炎、胰腺癌、囊性纤维化、胰腺广泛切除。
    肝胆疾病:肝硬化、胆汁淤滞性黄疸、慢性胆囊炎与胆石症。
    (2)全身性疾病
    内分泌及代谢障碍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类癌综合征等。
    药物副作用:如利血平、甲状腺素、洋地黄类等。
    神经功能紊乱:如肠易激综合征、神经功能性腹泻。
    其他:系统性红斑狼疮、尿毒症、硬皮病、糖尿病、放射性肠炎等。
 
二、发生机制
 
1.分泌性腹泻
由胃粘膜分泌过多的液体而引起。
霍乱弧菌外毒素引起的大量水样腹泻即属于典型的分泌性腹泻。产毒素的大肠杆菌感染、促胃液素瘤所致的腹泻。
 
2.渗透性腹泻
    是肠内容物渗透压增高,阻碍肠内水分与电解质的吸收而引起,如乳糖酶缺乏,乳糖不能水解即形成肠内高渗,或因服盐类泻药或甘露醇等。
 
3.渗出性腹泻
是因粘膜炎症、溃疡、浸润性病变致血浆、粘液、脓血渗出,见于各种炎症。
 
4.吸收不良性腹泻
    由肠粘膜的吸收面积减少或吸收障碍所引起,如小肠大部分切除,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5.动力性腹泻
    肠蠕动亢进致肠内食糜停留时间少,未被充分吸收所致的腹泻,如肠炎、胃肠功能紊乱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三、临床表现
   1.起病及病程
急性腹泻起病多骤然,病程较短,多为感染或食物中毒所致。
慢性腹泻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见于慢性感染、吸收不良、肠道肿瘤或神经功能紊乱。
    2.腹泻次数及粪便性质
急性腹泻,每天排便次数可多达10次以上,粪便量多而稀薄。
如为细菌感染,则初为水样,后为粘液血便或脓血便。
肠阿米巴病的粪便呈暗红色(或果酱样)。
慢性腹泻,多数每天排便数次,可为稀便,亦可带粘液、脓血,见于慢性细菌性或肠阿米巴性病,但亦可见于炎症性肠病及结肠、直肠癌。
粪便中带大量粘液而无病理成分者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
    3.腹泻与腹痛的关系
急性腹泻常有腹痛,尤以感染性腹泻明显。
小肠疾病的腹泻疼痛常在脐周,便后腹痛缓解不显;
结肠疾病则疼痛多在下腹,且便后疼痛常可缓解或减轻。
分泌性腹泻往往无明显腹痛。
    4.伴随症状
    (1)伴发热者可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伤寒或副伤寒、肠结核、结肠癌、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期、败血症等;
    (2)伴里急后重者见于结肠病变为主者,如急性痢疾、直肠癌等;
    (3)伴明显消瘦者多见于小肠病变为主者,如胃肠道恶性肿瘤及吸收不良综合征;
    (4)伴皮疹或皮下出血者见于败血症、伤寒或副伤寒、麻疹、过敏性紫癜等;
    (5)伴腹部包块者见于胃肠恶性肿瘤、肠结核、Crohn病及血吸虫性肉芽肿;
    (6)伴重度失水者常见于分泌性腹泻,如霍乱、细菌性食物中毒或尿毒症等;
    (7)伴关节痛或肿胀者见于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红斑狼疮、肠结核等。
  
 
第二十六节  呕血
【考纲要求】呕血的常见出血病因及部位、不同出血量的病理生理改变与临床表现、伴随症状、体征及临床意义、食管静脉曲张破裂与非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区别、出血量与活动性判断。
【考点纵览】呕血的常见病因,其中以消化疾病最常见,其次是血液病。上消化道短时间内出血达250~300ml,可引起呕血,出血量达全身血量的30%~50%,可引起急性周围循环衰竭。根据病史、伴随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对呕血原因进行分析;食管静脉曲张破裂与非食管静脉曲张的区别,出血量与活动性判断。
一、常见出血病因及部位
定义: 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上段、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胃从口腔呕出。
呕血的常见病因为:
    1.食管疾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食管炎、食管癌及食管外伤等。
    2.胃及十二指肠疾病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最常见),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和应激所引起的急性胃粘膜病变。
    3.肝、胆道疾病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胃底及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癌、肝脓肿、胆囊胆道结石、胆囊癌等均可引起出血。大量血液流入十二指肠,可造成呕血。
    4.胰腺疾病:急性胰腺炎合并脓肿破裂出血、胰腺癌。
    5.血液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6.急性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暴发型肝炎等。
    7.其他:尿毒症、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呕血的原因甚多,但以消化性溃疡引起最为常见,其次为胃底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再次为急性胃粘膜病变
2006-188、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于: ( B )


A、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B、消化道溃疡出血
二、不同出血量的病理生理改变与临床表现
出血量多且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则血色鲜红或混有凝血块,或为暗红色;当出血量较少或在胃内停留时间长,呕吐物可呈咖啡渣样棕褐色。
成人消化道出血>5ml,可出现大使潜血阳性。
出血达50ml~70ml可发生黑便。
上消化道短时间内出血达250ml~300ml,可以引起呕血。
出血量不超过400ml循环血容量的减少可很快被肝脾贮血和组织液所补充,并不引起全身症状。
出血量超过400ml,<1000ml时,常表现为头晕、乏力、出汗、四肢冷、心慌、脉搏快等表现。
若出血量达全身血量的30%~50%(1500ml~2500ml)即可出现急性周围循环衰竭,表现为脉搏频数微弱、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及休克等。
 
2006-3-038.成人出现大便隐血阳性时,消化道出血量至少大于
A.10ml
B.9ml
C.8ml
D.6ml
E.5ml
答案:E
 
三、伴随症状、体征及临床意义
     1.上腹痛
中青年人,慢性反复发作的上腹痛并带有周期性与节律性,多为消化性溃疡。
中老年人,慢性上腹痛,痛无明显规律性并有畏食及消瘦者,应警惕胃癌。
    2.肝脾肿大
脾肿大,皮肤有蜘蛛痣、肝掌、腹壁静脉曲张或有腹水,化验有肝功能障碍,提示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肝明显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或有结节,血液化验甲胎蛋白(AFP)阳性者多为肝癌。
 
    3.黄疸
黄疸、寒战、发热伴右上腹绞痛而呕血者,可能为肝胆疾病所引起。
黄疸、发热及全身皮肤粘膜有出血倾向者,见于某些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及钩端螺旋体病等。
    4.皮肤粘膜出血
    常与血液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的疾病有关。
    5.其他
    近期有服用非甾体类药物史、大面积烧伤史、颅脑手术史、严重外伤史作呕血者,应考虑急性胃粘膜病变。在剧烈呕吐后继而呕血,应注意食管贲门粘膜撕裂。
四、食管静脉曲张破裂与非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区别
    1.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呕血
一般量较大,出血急,多为鲜红色,往往有诱因,如进食质硬性或粗糙的食物,偶因腹压增高而致。常有慢性肝脏病史或引起门脉高压的疾病史。查体可见肝掌、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脾大、腹水、黄疸等体征。
    2.非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呕血
若出血发生于胃、十二指肠,一般呈咖啡色,量大时可呈暗红色,多与食物混杂。往往伴有胃、十二指肠相应疾病的表现。若出血发生于食管贲门,呕血颜色可鲜红,但一般量较小,易止血,无引起门脉高压和肝功损害的相应表现。
 
 
 
第二十七节  便血
 
【考纲要求】便血的原因、不同出血量的病理生理改变、临床表现、伴随症状及临床意义。
【考点纵览】

相关热词搜索:执业医师 考试 历年真题 常见症状与体征

上一篇:执业医师考试历年真题解析(内科学)常见症状与体征(三)
下一篇:执业医师考试历年真题解析(内科学)常见症状与体征(五)

论坛新帖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