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考试历年真题解析(内科学)常见症状与体征
2013-01-31 18:51:05 来源:37度医学网 作者: 评论:0 点击:
第一单元 常见症状与体征(一)
总论:发热、咳嗽与咯痰、咯血、紫绀(发绀)、呼吸频率、深度及节律变化等症状和体征总计38个,主要掌握这些症状和体征的概念、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第一节 发热
【考纲要求】发热概念、发生机制、常见原因(感染性、非感染性)、临床表现(发热的分度、临床过程与特点、常见热型及临床意义)、常见伴随症状及临床意义。
【考点纵览】发热的原因通常分为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以前者多见;掌握发热的临床分度;发热的临床经过分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期和体温下降期;热型分六型,各型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不同疾病发热伴随不同症状。
1、 概念
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导致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腋温37℃,口腔温度37.3℃、肛温37.7℃),称为发热。
2、发生机制
发热的原因很多,发生机制比较复杂,但基本发病环节已比较清楚(图5-3)。
(1)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分为外源性致热源和内源性致热源。
外源性致热源:如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衣原体、真菌等微生物)及其产物,炎性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其特点为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需通过内源性致热源发挥作用。能激活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释放EP。
内源性致热源:简称内热源(EP):由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所释放又称为白细胞致热源,如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 (IFN)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这是目前已明确的四种主要EP,其特点为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升,导致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上升。
(2)非致热源所致:见于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②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③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2006-3-032.不直接通过体温调节中枢,需内源性致热源发挥作用的致热源是
A. 肿瘤坏死因子
B.嗜酸性粒细胞
C.病原微生物
D.干扰素
E. 白介素-1
答案:C
解析;病原微生物不直接作用体温中枢,而是激活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内致热源作用体温中枢引起发热。
48.[真题]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的是
A.病原体产生的外源性致热原
B.病原体产生的内源性致热原
C.白细胞产生的内源性致热原
D.白细胞产生的外源性致热原
E.白细胞及病原体产生的代谢产物
答案:C
解析:白细胞致热原属于内源性致热源,可以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3、常见原因:感染性、非感染性
以感染性发热多见。
(1)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感染,均可引起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大出血,大面积烧伤、心肌梗死;
(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3)内分泌与代谢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严重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如慢性心力衰竭,广泛性皮炎,鱼鳞癣等。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也称中枢性发热,如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脑出血,颅内压增高等。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感染后低热,夏季低热,生理性低热等。
4、 临床表现:发热的分度、临床过程与特点、常见热型及临床意义
(1)发热的临床分度
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可将发热程度分为:
低热: 体温为37.3℃~38℃。
中度发热:体温为38.1℃~39℃。
高热: 体温为39.1℃~41℃。
超高热: 体温为41℃以上。
协和习题2. 中度发热的口腔温度是
A 37~37.2℃
B 37.3~38℃
C 38.1~39℃
D 39.1~41℃
E 41℃以上
.答案:C
(2)临床过程与特点
在临床上,发热的过程大致可分为3期,各期的临床症状有所差异。
体温上升期:此期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干燥,畏寒或寒战,口唇发绀,自觉外界非常寒冷。
高温持续期:是体温达高峰并保持于一定水平的时期。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速加强,头痛,烦躁和口渴等。此时可有小量出汗。
体温下降期:由于机体的自卫作用,致热原已被清除,或因病人接受了解热药物治疗,体温调节中枢会使机体产热减少、散热增多,从而导致体温逐渐下降,达到正常水平。此期多有大量汗出。
(3)常见热型及临床意义
热型是指发热时的体温曲线类型,在临床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参考意义。
(1)稽留热:是指体温明显升高在39℃~40℃及以上,24小时内体温波动相差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15.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波动<1℃,这种热型为(2003)
A.弛张热
B.间歇热
C.稽留热
D.波状热
E.不规则热
答案:C(2003)
49.[真题]稽留热最常见的疾病是(2005)
A.肺结核
B.大叶性肺炎
C.急性肾盂肾炎
D.疟疾
E.胸膜炎
答案:B
试题点评:稽留热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是指24小时内体温波动相差超过2℃,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的体温曲线类型,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细菌性肝脓肿等。
1弛张热常见的疾病是(2005)
A伤寒
B肺炎
C支气管炎
D败血症
E布鲁菌病
答案:D
本文来自37度医学网,http://www.37med.com,转载请注明来源。
总论:发热、咳嗽与咯痰、咯血、紫绀(发绀)、呼吸频率、深度及节律变化等症状和体征总计38个,主要掌握这些症状和体征的概念、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第一节 发热
【考纲要求】发热概念、发生机制、常见原因(感染性、非感染性)、临床表现(发热的分度、临床过程与特点、常见热型及临床意义)、常见伴随症状及临床意义。
【考点纵览】发热的原因通常分为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以前者多见;掌握发热的临床分度;发热的临床经过分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期和体温下降期;热型分六型,各型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不同疾病发热伴随不同症状。
1、 概念
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导致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腋温37℃,口腔温度37.3℃、肛温37.7℃),称为发热。
2、发生机制
发热的原因很多,发生机制比较复杂,但基本发病环节已比较清楚(图5-3)。
(1)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分为外源性致热源和内源性致热源。
外源性致热源:如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衣原体、真菌等微生物)及其产物,炎性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其特点为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需通过内源性致热源发挥作用。能激活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释放EP。
内源性致热源:简称内热源(EP):由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所释放又称为白细胞致热源,如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 (IFN)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这是目前已明确的四种主要EP,其特点为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升,导致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上升。
(2)非致热源所致:见于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②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③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2006-3-032.不直接通过体温调节中枢,需内源性致热源发挥作用的致热源是
A. 肿瘤坏死因子
B.嗜酸性粒细胞
C.病原微生物
D.干扰素
E. 白介素-1
答案:C
解析;病原微生物不直接作用体温中枢,而是激活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内致热源作用体温中枢引起发热。
48.[真题]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的是
A.病原体产生的外源性致热原
B.病原体产生的内源性致热原
C.白细胞产生的内源性致热原
D.白细胞产生的外源性致热原
E.白细胞及病原体产生的代谢产物
答案:C
解析:白细胞致热原属于内源性致热源,可以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3、常见原因:感染性、非感染性
以感染性发热多见。
(1)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感染,均可引起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大出血,大面积烧伤、心肌梗死;
(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3)内分泌与代谢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严重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如慢性心力衰竭,广泛性皮炎,鱼鳞癣等。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也称中枢性发热,如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脑出血,颅内压增高等。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感染后低热,夏季低热,生理性低热等。
4、 临床表现:发热的分度、临床过程与特点、常见热型及临床意义
(1)发热的临床分度
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可将发热程度分为:
低热: 体温为37.3℃~38℃。
中度发热:体温为38.1℃~39℃。
高热: 体温为39.1℃~41℃。
超高热: 体温为41℃以上。
协和习题2. 中度发热的口腔温度是
A 37~37.2℃
B 37.3~38℃
C 38.1~39℃
D 39.1~41℃
E 41℃以上
.答案:C
(2)临床过程与特点
在临床上,发热的过程大致可分为3期,各期的临床症状有所差异。
体温上升期:此期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干燥,畏寒或寒战,口唇发绀,自觉外界非常寒冷。
高温持续期:是体温达高峰并保持于一定水平的时期。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速加强,头痛,烦躁和口渴等。此时可有小量出汗。
体温下降期:由于机体的自卫作用,致热原已被清除,或因病人接受了解热药物治疗,体温调节中枢会使机体产热减少、散热增多,从而导致体温逐渐下降,达到正常水平。此期多有大量汗出。
(3)常见热型及临床意义
热型是指发热时的体温曲线类型,在临床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参考意义。
(1)稽留热:是指体温明显升高在39℃~40℃及以上,24小时内体温波动相差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
15.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波动<1℃,这种热型为(2003)
A.弛张热
B.间歇热
C.稽留热
D.波状热
E.不规则热
答案:C(2003)
49.[真题]稽留热最常见的疾病是(2005)
A.肺结核
B.大叶性肺炎
C.急性肾盂肾炎
D.疟疾
E.胸膜炎
答案:B
试题点评:稽留热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是指24小时内体温波动相差超过2℃,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的体温曲线类型,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细菌性肝脓肿等。
|
1弛张热常见的疾病是(2005)
A伤寒
B肺炎
C支气管炎
D败血症
E布鲁菌病
答案:D
本文来自37度医学网,http://www.37med.com,转载请注明来源。
相关热词搜索:执业医师 考试 历年真题 内科学 常见症状与体征
上一篇:执业医师考试历年真题解析(妇产科)妊娠诊断
下一篇:执业医师考试历年真题解析(内科学)常见症状与体征(二)
论坛新帖
频道总排行
医学推广
频道本月排行
热门购物
评论排行
- 2011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真...(13)
- 腋臭手术视频(11)
- 2008年考研英语真题及参考答案(5)
- 节食挑食最伤女人的免疫系统(5)
- 核辐射的定义和单位(5)
- CKD患者Tm与IMT相关(5)
- 齐鲁医院普外科开展“喉返神经监护...(5)
- windows7激活工具WIN7 Activation v1.7(5)
- 正常微循环(5)
- 美大学性教育课来真的 男女上阵亲...(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