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考试历年真题解析(妇产科6单元)
2012-06-08 20:36:07 来源:37度医学网 作者: 评论:0 点击:
第六单元 正常分娩
妊娠满28周及以后的胎儿及其附属物,从临产直至从母体全部娩出的过程,称为分娩。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足周间分娩,称为早产;妊娠满37周至不满42足周间分娩,称为足月产;妊娠满42周及其后分娩,称为过期产。
第一节 决定分娩的三因素
决定分娩的三因素是产力、产道及胎儿。若三因素均正常并能相互适应,胎儿顺利经阴道自然娩出,为正常分娩。
一、产力
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子宫内逼出的力量,称为产力。产力包括子宫收缩力、腹肌及膈肌收缩力和肛提肌收缩力。
(一)子宫收缩力 是临产后的主要产力,临产后的子宫收缩力(简称宫缩)能迫使宫颈管短缩直至消失、宫口扩张、胎先露部下降和胎盘胎膜娩出。临产后的正常宫缩具有以下特点。
【助理2004-2-062】—11正常分娩时最主要的产力为(2004)
A子宫收缩力
B.腹肌收缩力
C.膈肌收缩力
D骨骼肌收缩力
E.盆底肌收缩力
答案:A
1.节律性 临产开始时,宫缩持续约30秒,间歇期5~6分钟。随着产程进展,宫缩持续时间逐渐延长,间歇期逐渐缩短。宫口开全(10cm)之后,宫缩持续时间可长达60秒;间歇期可缩短至1~2分钟。宫缩强度随产程进展也逐渐增加,子宫腔内压力于临产初期约升高至25~30mmHg(3.3~4.0kPa),于第一产程末可增至40~60mmHg(5.3~8.0kPa),于第二产程期间可高达100~150mmHg(13.3~20.OkPa),而间歇期子宫腔内压力仅为6~12 mmHg(0.8~1.6 kPa)。
2.对称性和极性 正常宫缩起自两侧子宫角部,以微波形式迅速向子宫底中线集中,左右对称,然后以每秒约2cm速度向子宫下段扩散,约15秒均匀协调地遍及整个子宫,此为子宫收缩的对称性。
宫缩以子宫底部最强最持久,向下则逐渐减弱,子宫底部收缩力的强度几乎是子宫下段的2倍,此为子宫收缩的极性。
3.缩复作用 每当宫缩时,子宫体部肌纤维短缩变宽,收缩之后肌纤维虽又重新松弛,但不能完全恢复到原来的长度,经过反复收缩,肌纤维越来越短,这种现象称为缩复作用。
(二)腹肌及膈肌收缩力 腹肌及膈肌收缩力(腹压)是第二产程时娩出胎儿的重要辅助力量。腹肌及膈肌强有力的收缩使腹内压增高,促使胎儿娩出。腹压在第二产程,特别是第二产程末期配合宫缩时运用最有效。腹压在第三产程还可促使胎盘娩出。
(三)肛提肌收缩力 肛提肌收缩力有协助胎先露部在骨盆腔进行内旋转的作用。肛提肌收缩力有助于胎盘娩出。
【执业2000-4-7】3分娩中协助胎先露在盆腔中内旋转的肌肉是
A子宫平滑肌
B会阴浅横肌
C会阴深横肌
D肛门括约肌
E盆底肛提肌
答案:E 答案参见第六版《妇产科学》本科教材第65页。
二、产道
产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分为骨产道与软产道两部分。
(一)骨产道
1.骨盆入口平面 其前方为耻骨联合上缘,两侧为髂耻缘,后方为骶岬。
(1)入口前后径:也称真结合径。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骶岬前缘正中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1 cm,是胎先露部进人骨盆入口的重要径线,其长短与分娩的关系密切。
【助理1999-1-060】—1胎儿能否衔接入盆的关键径线是(1999)
A.坐骨棘间径
B.入口前后径
C.坐骨结节间径
D.入口横径
E.中骨盆前后径
答案:B
(2)入口横径:左右髂耻缘间的最大距离,平均值约为l3cm。
(3)入口斜径:左骶髂关节至右髂耻隆突间的距离为左斜径:右骶髂关节至左髂耻隆突间的距离为右斜径,平均值约为12.75cm。
2.骨盆最大平面 此平面为骨盆腔内最宽大部分,无产科临床重要性。
3.中骨盆平面 即骨盆最小平面,中骨盆平面有两条径线。
(1)中骨盆前后径:平均值约为11.5cm。
(2)中骨盆横径:也称坐骨棘间径。两坐骨棘间的距离,平均值为10cm,是胎先露部通过中骨盆的重要径线,其长短与分娩关系密切。
4.骨盆出口平面即骨盆腔的下口。
(1)出口前后径: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尾关节间的距离,平均值为11.5cm。
(2)出口横径:也称坐骨结节间径。两坐骨结带间的距离,平均值为9cm,是胎先露部通过骨盆出口的径线,其长短与分娩的关系密切。
(3)出口前矢状径:平均值为6cm。
(4)出口后矢状径: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平均值为8.5cm。若出口横径稍短,而出口后矢状径较长,两径之和>15cm时,一般大小的胎头可通过后三角区经阴道娩出。
5.骨盆轴与骨盆倾斜度
(1)骨盆轴:连接骨盆各假想平面中点的曲线,代表骨盆轴。
(2)骨盆倾斜度:一般为60°。若角度过大,常影响胎头衔接。
【助理2002-2-054】—1成年妇女骨盆倾斜度的正常值应是(2002)
A.50°
B.55°
C.60°
D.65°
E.70°
答案:C
(二)软产道 软产道是由子宫下段、宫颈、阴道及骨盆底软组织构成的管道。
1.子宫下段的形成 子宫下段由非孕时长约lcm的子宫峡部形成。临产后的规律宫缩进一步使子宫下段拉长达7~lOcm。由于子宫肌纤维的缩复作用,子宫上段的肌壁越来越厚,子宫下段的肌壁被牵拉越来越薄。由于子宫上下段的肌壁厚薄不同,在两者间的子宫内面有一环状隆起,称为生理缩复环。
2.宫颈的变化
(1)宫颈管消失:临产前的宫颈管长约2cm,临床产后宫颈内口向上向外扩张,宫颈管形成漏斗形,随后宫颈管逐渐变短直至消失,成为子宫下段的一部分。初产妇多是宫颈管先消失,宫颈外口后扩张;经产妇则多是宫颈管消失与宫颈外口扩张同时进行。
【执业2006-4-041】临产后的宫颈变化,正确的是(2006)
A.宫颈管消失过程—-先形成漏斗状,逐渐短缩直至消失
B.初产妇宫颈管消失与宫口扩张同步进行居多
C.经产妇宫颈管先消失,宫口后扩张居多
D.前羊水囊形成使宫口不易扩张
E.破膜后胎先露部直接压迫宫颈,影响宫口扩张
答案:A。
解析:答案参见第六版《妇产科学》本科教材第67页。
(2)宫口扩张:临产前,初产妇的宫颈外口仅容一指尖,经产妇则能容纳一指。临产后,宫口扩张主要是子宫收缩及缩复向上牵拉的结果。随着产程进展,宫口开全(10cm)时,妊娠足月的胎头方能通过。
3.骨盆底、阴道及会阴的变化 破膜后胎先露部下降直接压迫骨盆底,阴道粘膜皱襞展平使腔道加宽。肛提肌使5cm厚的会阴体变成2~4mm薄的组织,临产后,会阴体虽能承受一定压力,但分娩时若保护会阴不当,也容易造成裂伤。
三、胎儿
在分娩过程中,胎儿大小是决定分娩难易的重要因素之一。胎头是胎体的最大部分,也是胎儿通过产道困难的部分。
(一)胎儿大小
1.胎头颅骨 在临产过程中,通过颅缝轻度重叠使头颅变形,缩小头颅体积,有利于胎头的娩出。
2.胎头径线主要有:①双顶径是胎头的最大横径,为两顶骨隆突间的距离,临床用B型超声判断胎头大小,妊娠足月时平均值约为9.3cm;②枕额径又称前后径,胎头以此径衔接,妊娠足月时平均值为11.3cm;③枕下前囟径又称小斜径,胎头俯屈后以此径通过产道,妊娠足月时平均值为9.5cm;④枕颏径又称大斜径,妊娠足月时平均值为13.3cm。
【助理2003-1-185】—7枕左前位胎头进入骨盆入口时其衔接的径线是(2003)
A.双顶径
B.双颞径
C.枕下前囟径
D.枕额径
E.枕颏径
答案:D
【助理2004-4-042】—14.枕左前位胎头进入骨盆入口时其衔接的径线是(2004)
A.双顶径
B.双颞径
C.枕下前囟径
D.枕额径
E.枕颏径
答案:D
【执业2003-1-172】10枕左前位胎头进入骨盆入口时其衔接的径线是(2003)
A双顶径
B双颧径
C枕下前囟径
D枕额径
E枕颊径
答案:D(2003) 答案参见第六版《妇产科学》本科教材第70页。
【执业2006-4-042】枕左前位胎头进入骨盆入口时衔接的径线是(2006)
A.双顶径
B.双颞径
C.枕下前囟径
D.枕额径
E.枕颏径
答案:D。 解析:答案参见第六版《妇产科学》本科教材第70页。
(二)胎位头位 是胎头先通过产道,触清矢状缝及前后囟,即能确定胎位。因此,矢状缝是确定胎位的重要标志,囟门对判断胎位也很重要。臀位时,胎臀先娩出,使胎头娩出困难。横位时,妊娠足月的活胎不能通过产道。
(三)胎儿畸形 胎儿先天畸形,如脑积水、联体儿等,通过产道常发生困难。
第二节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随着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地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临床上枕左前位最多见,故以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为例,详加说明。
一、衔接
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为衔接。经产妇多在分娩开始后胎头衔接,部分初产妇可在预产期前1~2周内胎头衔接。若初产妇分娩已开始而胎头仍未衔接,应警惕有无头盆不称。
二、下降
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称为下降。促使胎头下降的4个因素有:①宫缩时通过羊水传导的压力,由胎轴压传至胎头;②宫缩时子宫底直接压迫胎臀;③胎体伸直伸长;④腹肌收缩。胎头在下降过程中,受骨盆底的阻力发生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等动作。
三、俯屈
胎头以枕额径进入骨盆腔后,胎头枕部遇肛提肌阻力,变胎头枕额径为枕下前囟径称为俯屈。 四、内旋转
胎头为适应骨盆纵轴而旋转,使矢状缝与中骨盆及出口前后径相一致,胎头于第一产程末完成内旋转动作。 五、仰伸
胎头下降达阴道外口时,宫缩和腹压继续迫使胎头下降,而肛提肌收缩力又将胎头向前推进,胎头枕骨下部达耻骨联合下缘时,以耻骨弓为支点,使胎头逐渐仰伸,当胎头仰伸时,胎儿双肩径沿左斜径进入骨盆入口。 六、复位及外旋转
胎头娩出后,为使胎头与胎肩恢复正常关系,胎头枕部向左旋转45°,称为复位。胎肩在盆腔内继续下降,前(右)肩向前向中线旋转45°时,胎儿双肩径转成与出口前后径相一致的方向,胎头枕部需在外继续向左旋转45°,以保持胎头与胎肩的垂直关系。称为外旋转。
妊娠满28周及以后的胎儿及其附属物,从临产直至从母体全部娩出的过程,称为分娩。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足周间分娩,称为早产;妊娠满37周至不满42足周间分娩,称为足月产;妊娠满42周及其后分娩,称为过期产。
第一节 决定分娩的三因素
决定分娩的三因素是产力、产道及胎儿。若三因素均正常并能相互适应,胎儿顺利经阴道自然娩出,为正常分娩。
一、产力
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子宫内逼出的力量,称为产力。产力包括子宫收缩力、腹肌及膈肌收缩力和肛提肌收缩力。
(一)子宫收缩力 是临产后的主要产力,临产后的子宫收缩力(简称宫缩)能迫使宫颈管短缩直至消失、宫口扩张、胎先露部下降和胎盘胎膜娩出。临产后的正常宫缩具有以下特点。
【助理2004-2-062】—11正常分娩时最主要的产力为(2004)
A子宫收缩力
B.腹肌收缩力
C.膈肌收缩力
D骨骼肌收缩力
E.盆底肌收缩力
答案:A
1.节律性 临产开始时,宫缩持续约30秒,间歇期5~6分钟。随着产程进展,宫缩持续时间逐渐延长,间歇期逐渐缩短。宫口开全(10cm)之后,宫缩持续时间可长达60秒;间歇期可缩短至1~2分钟。宫缩强度随产程进展也逐渐增加,子宫腔内压力于临产初期约升高至25~30mmHg(3.3~4.0kPa),于第一产程末可增至40~60mmHg(5.3~8.0kPa),于第二产程期间可高达100~150mmHg(13.3~20.OkPa),而间歇期子宫腔内压力仅为6~12 mmHg(0.8~1.6 kPa)。
2.对称性和极性 正常宫缩起自两侧子宫角部,以微波形式迅速向子宫底中线集中,左右对称,然后以每秒约2cm速度向子宫下段扩散,约15秒均匀协调地遍及整个子宫,此为子宫收缩的对称性。
宫缩以子宫底部最强最持久,向下则逐渐减弱,子宫底部收缩力的强度几乎是子宫下段的2倍,此为子宫收缩的极性。
3.缩复作用 每当宫缩时,子宫体部肌纤维短缩变宽,收缩之后肌纤维虽又重新松弛,但不能完全恢复到原来的长度,经过反复收缩,肌纤维越来越短,这种现象称为缩复作用。
(二)腹肌及膈肌收缩力 腹肌及膈肌收缩力(腹压)是第二产程时娩出胎儿的重要辅助力量。腹肌及膈肌强有力的收缩使腹内压增高,促使胎儿娩出。腹压在第二产程,特别是第二产程末期配合宫缩时运用最有效。腹压在第三产程还可促使胎盘娩出。
(三)肛提肌收缩力 肛提肌收缩力有协助胎先露部在骨盆腔进行内旋转的作用。肛提肌收缩力有助于胎盘娩出。
【执业2000-4-7】3分娩中协助胎先露在盆腔中内旋转的肌肉是
A子宫平滑肌
B会阴浅横肌
C会阴深横肌
D肛门括约肌
E盆底肛提肌
答案:E 答案参见第六版《妇产科学》本科教材第65页。
二、产道
产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分为骨产道与软产道两部分。
(一)骨产道
1.骨盆入口平面 其前方为耻骨联合上缘,两侧为髂耻缘,后方为骶岬。
(1)入口前后径:也称真结合径。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骶岬前缘正中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1 cm,是胎先露部进人骨盆入口的重要径线,其长短与分娩的关系密切。
【助理1999-1-060】—1胎儿能否衔接入盆的关键径线是(1999)
A.坐骨棘间径
B.入口前后径
C.坐骨结节间径
D.入口横径
E.中骨盆前后径
答案:B
(2)入口横径:左右髂耻缘间的最大距离,平均值约为l3cm。
(3)入口斜径:左骶髂关节至右髂耻隆突间的距离为左斜径:右骶髂关节至左髂耻隆突间的距离为右斜径,平均值约为12.75cm。
2.骨盆最大平面 此平面为骨盆腔内最宽大部分,无产科临床重要性。
3.中骨盆平面 即骨盆最小平面,中骨盆平面有两条径线。
(1)中骨盆前后径:平均值约为11.5cm。
(2)中骨盆横径:也称坐骨棘间径。两坐骨棘间的距离,平均值为10cm,是胎先露部通过中骨盆的重要径线,其长短与分娩关系密切。
4.骨盆出口平面即骨盆腔的下口。
(1)出口前后径: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尾关节间的距离,平均值为11.5cm。
(2)出口横径:也称坐骨结节间径。两坐骨结带间的距离,平均值为9cm,是胎先露部通过骨盆出口的径线,其长短与分娩的关系密切。
(3)出口前矢状径:平均值为6cm。
(4)出口后矢状径: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平均值为8.5cm。若出口横径稍短,而出口后矢状径较长,两径之和>15cm时,一般大小的胎头可通过后三角区经阴道娩出。
5.骨盆轴与骨盆倾斜度
(1)骨盆轴:连接骨盆各假想平面中点的曲线,代表骨盆轴。
(2)骨盆倾斜度:一般为60°。若角度过大,常影响胎头衔接。
【助理2002-2-054】—1成年妇女骨盆倾斜度的正常值应是(2002)
A.50°
B.55°
C.60°
D.65°
E.70°
答案:C
(二)软产道 软产道是由子宫下段、宫颈、阴道及骨盆底软组织构成的管道。
1.子宫下段的形成 子宫下段由非孕时长约lcm的子宫峡部形成。临产后的规律宫缩进一步使子宫下段拉长达7~lOcm。由于子宫肌纤维的缩复作用,子宫上段的肌壁越来越厚,子宫下段的肌壁被牵拉越来越薄。由于子宫上下段的肌壁厚薄不同,在两者间的子宫内面有一环状隆起,称为生理缩复环。
2.宫颈的变化
(1)宫颈管消失:临产前的宫颈管长约2cm,临床产后宫颈内口向上向外扩张,宫颈管形成漏斗形,随后宫颈管逐渐变短直至消失,成为子宫下段的一部分。初产妇多是宫颈管先消失,宫颈外口后扩张;经产妇则多是宫颈管消失与宫颈外口扩张同时进行。
【执业2006-4-041】临产后的宫颈变化,正确的是(2006)
A.宫颈管消失过程—-先形成漏斗状,逐渐短缩直至消失
B.初产妇宫颈管消失与宫口扩张同步进行居多
C.经产妇宫颈管先消失,宫口后扩张居多
D.前羊水囊形成使宫口不易扩张
E.破膜后胎先露部直接压迫宫颈,影响宫口扩张
答案:A。
解析:答案参见第六版《妇产科学》本科教材第67页。
(2)宫口扩张:临产前,初产妇的宫颈外口仅容一指尖,经产妇则能容纳一指。临产后,宫口扩张主要是子宫收缩及缩复向上牵拉的结果。随着产程进展,宫口开全(10cm)时,妊娠足月的胎头方能通过。
3.骨盆底、阴道及会阴的变化 破膜后胎先露部下降直接压迫骨盆底,阴道粘膜皱襞展平使腔道加宽。肛提肌使5cm厚的会阴体变成2~4mm薄的组织,临产后,会阴体虽能承受一定压力,但分娩时若保护会阴不当,也容易造成裂伤。
三、胎儿
在分娩过程中,胎儿大小是决定分娩难易的重要因素之一。胎头是胎体的最大部分,也是胎儿通过产道困难的部分。
(一)胎儿大小
1.胎头颅骨 在临产过程中,通过颅缝轻度重叠使头颅变形,缩小头颅体积,有利于胎头的娩出。
2.胎头径线主要有:①双顶径是胎头的最大横径,为两顶骨隆突间的距离,临床用B型超声判断胎头大小,妊娠足月时平均值约为9.3cm;②枕额径又称前后径,胎头以此径衔接,妊娠足月时平均值为11.3cm;③枕下前囟径又称小斜径,胎头俯屈后以此径通过产道,妊娠足月时平均值为9.5cm;④枕颏径又称大斜径,妊娠足月时平均值为13.3cm。
【助理2003-1-185】—7枕左前位胎头进入骨盆入口时其衔接的径线是(2003)
A.双顶径
B.双颞径
C.枕下前囟径
D.枕额径
E.枕颏径
答案:D
【助理2004-4-042】—14.枕左前位胎头进入骨盆入口时其衔接的径线是(2004)
A.双顶径
B.双颞径
C.枕下前囟径
D.枕额径
E.枕颏径
答案:D
【执业2003-1-172】10枕左前位胎头进入骨盆入口时其衔接的径线是(2003)
A双顶径
B双颧径
C枕下前囟径
D枕额径
E枕颊径
答案:D(2003) 答案参见第六版《妇产科学》本科教材第70页。
【执业2006-4-042】枕左前位胎头进入骨盆入口时衔接的径线是(2006)
A.双顶径
B.双颞径
C.枕下前囟径
D.枕额径
E.枕颏径
答案:D。 解析:答案参见第六版《妇产科学》本科教材第70页。
(二)胎位头位 是胎头先通过产道,触清矢状缝及前后囟,即能确定胎位。因此,矢状缝是确定胎位的重要标志,囟门对判断胎位也很重要。臀位时,胎臀先娩出,使胎头娩出困难。横位时,妊娠足月的活胎不能通过产道。
(三)胎儿畸形 胎儿先天畸形,如脑积水、联体儿等,通过产道常发生困难。
第二节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随着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地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临床上枕左前位最多见,故以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为例,详加说明。
一、衔接
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为衔接。经产妇多在分娩开始后胎头衔接,部分初产妇可在预产期前1~2周内胎头衔接。若初产妇分娩已开始而胎头仍未衔接,应警惕有无头盆不称。
二、下降
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称为下降。促使胎头下降的4个因素有:①宫缩时通过羊水传导的压力,由胎轴压传至胎头;②宫缩时子宫底直接压迫胎臀;③胎体伸直伸长;④腹肌收缩。胎头在下降过程中,受骨盆底的阻力发生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等动作。
三、俯屈
胎头以枕额径进入骨盆腔后,胎头枕部遇肛提肌阻力,变胎头枕额径为枕下前囟径称为俯屈。 四、内旋转
胎头为适应骨盆纵轴而旋转,使矢状缝与中骨盆及出口前后径相一致,胎头于第一产程末完成内旋转动作。 五、仰伸
胎头下降达阴道外口时,宫缩和腹压继续迫使胎头下降,而肛提肌收缩力又将胎头向前推进,胎头枕骨下部达耻骨联合下缘时,以耻骨弓为支点,使胎头逐渐仰伸,当胎头仰伸时,胎儿双肩径沿左斜径进入骨盆入口。 六、复位及外旋转
胎头娩出后,为使胎头与胎肩恢复正常关系,胎头枕部向左旋转45°,称为复位。胎肩在盆腔内继续下降,前(右)肩向前向中线旋转45°时,胎儿双肩径转成与出口前后径相一致的方向,胎头枕部需在外继续向左旋转45°,以保持胎头与胎肩的垂直关系。称为外旋转。
上一篇:执业医师考试历年真题解析(妇产科5单元)
下一篇:执业医师考试历年真题解析(妇产科7单元)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
热门购物
评论排行
- 2011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真...(13)
- 腋臭手术视频(12)
- 2008年考研英语真题及参考答案(5)
- 节食挑食最伤女人的免疫系统(5)
- 核辐射的定义和单位(5)
- CKD患者Tm与IMT相关(5)
- 齐鲁医院普外科开展“喉返神经监护...(5)
- windows7激活工具WIN7 Activation v1.7(5)
- 正常微循环(5)
- 美大学性教育课来真的 男女上阵亲...(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