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执业医师考试精选必过资料连载-儿科
2012-03-16 10:20:06   来源:37度医学网   作者:  评论:0 点击:


第十一节 小儿造血系统疾病
一、小儿造血及血液特点:
血象特点:
1.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出生时红细胞数(5.0~7.0)×1012/L,血红蛋白量 150~220g/L,未成熟儿
可捎低。生后 2~3 个月时红细胞数升至 3.0×1012/L 血红蛋白量降至 100g/L 左右,出现轻度贫血,
称为“生理性贫血”。3个月以后,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缓慢增加。
2.白细胞:
白细胞分类:生后 4~6 天时两者比例约相等;以后淋巴细胞约占 0.60,中性粒细胞约占 0.35,至
4~6 岁时两者又相等。5.血容量:小儿血容量相对较成人多,新生儿血容量约占体重的 10%,儿童约占
体重的 8%~10%,成人血容量占体重的 6%~8%。
二、小儿贫血概论:
1. 贫血的定义:贫血是指未梢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或血纤蛋白量低于正常。 Hb 值的低限 6个月~
6 岁为 110g/L,6~14 岁为 120g/L,海拔每升高 1000 米,Hb 上升 4%,低于此值称为贫血。我国小儿血
液学会议暂定:新小儿 Hb<145g/L,1~4 个月 Hb<90g/L,4~6 个月 Hb<100g/L 者为贫血。2.贫血分度:
血红蛋白从正常下限~90g/L 属轻度,一 60g/L 为中度,~30g/L 为重度,<30g/L 为极重度;新生儿血红蛋
白为 144~120g/L
为轻度,~90g/L 为中度,~60g/L 为重度,<60g/L 为极重度。
2.病因分类法:(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2)溶血性贫血(3)出血性贫血。
三、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一)病因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缺乏导致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二)临床表现:6 个月至 2 岁最多见。
1.一般表现
2.髓外造血表现:肝、腺可轻度肿大,年龄越小、病程越久贫血越重,肝、腺肿大越明显。
3.非造血系统症状:(1)消化系统症状:异食癖(2)神经系统症状。(3)心血管系统症状;(4)其他:
因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常合并感染。指趾甲可因上皮组织异常而出现反甲。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血红蛋白降低比红细胞减少明显,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以
小细胸为多,中央淡染区扩大。网织红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减少。
2.骨髓象:幼红细胞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
3.铁代谢的检查: (1)血清铁蛋白(SF);SF 值可较灵敏地反应体内贮铁情况。测定值低于 12μg/L
提示缺铁。(2)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增高。(3)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和转铁蛋白饱
和度(TS);缺铁性贫血时 SI降低,TIBC 增高及TS降低。(4)骨髓可染铁:缺铁时细胞外铁粒减少,铁
粒幼细胞数亦可减少(小于 15%) ,是反映体内贮存铁的敏感而可靠的指标。
(四)预防和治疗:
1.预防: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吸收率高的辅食:婴幼儿食品可加入适量铁剂进行强化;早产
儿、低体重儿 2 个月给予铁剂预防。2.治疗:口服铁剂为主,选用二价铁易吸收。两餐间服药、同时口服
给生素 C 铁剂治疗有效则 3~4 天后网织红细胞增高,7~10 天达高峰,2~3 周降到正常。治疗后 2 周红
蛋白增加,如 3 周仍无效则考虑诊断错误。铁剂应服用到血红蛋白正常后 6~8 周左右。
四、营养性巨幼红细性贫血
(一)病因: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
(二)临床表现:维生素B12和叶酸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多见于婴儿,小于 2 岁者占 96%以上,起
病缓慢,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1.一般表现:多呈虚胖,或伴轻度水肿,毛发稀疏发黄,严重病例可有皮肤出血点或瘀斑。
2.贫血表现:轻度或中度贫血者占大多数。患儿面色苍黄,疲乏无力。常有肝、脾肿大。
3.精神神经症状:维生素B12缺乏者还可出现智力、动作发育落后,甚至退步。还常出现震颤,甚至抽
搐,感觉异常,共济失调、踝阵挛及巴宾斯基征阳性等。
4.消化系统症状
(三)实验室检查:1.血象:呈大细胞性贫血,M|CV>94fl,MCH>32pg。红细胞数的减少比血红蛋白
量的减少更为明显,大细胞为主,中性粒细胞变大并有分叶过多现象。2.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以
红细胞系统增生为主,粒,红比值常倒置,各期幼红细胞出现巨幼变。3.维生素B12缺乏的血清学检查:(1)
血清维生素B12<100ng/L提示缺乏。(2)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明显示增高;尿甲基丙二酸的排出增
多是维生素B12缺乏的一个可靠而敏感的指标。4.叶酸缺乏的血清学检查。
(四)预防和治疗:(1)缺乏维生素B12所致的巨幼细胞贫血①注意营养与护理,防治感染。②肌注维生
索B12,直至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象恢复正常为止。对于维生素B12吸收缺陷所致的患者,应给予长期肌
注维生素B12的治疗,每月 1mg;当有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时,应按每日 1mg剂量连续肌注至少两周,单纯
缺乏维生索B12时,不宜加用叶酸治疗,以免加剧精神神经症状。用维生素B12:治疗 2~4 天后一般精神症
状好转,网织红细胞增加,6~7 天时达高峰,均于 2 周时降至正常。骨髓内巨幼红细胞于治疗后 6~72小
时即可转为正常幼红细胞,故骨髓检查必须在治疗前进行才有助于诊断。③对症治疗:肌肉震颤可用镇静
剂治疗:重度贫血者可予输血。(2)缺乏叶酸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治疗①去除病因,改善营养。②叶
酸治疗,口服剂量为每次 5mg,每日三次,连服数周至临床明显好转,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恢复正常为止。
维生素C能促进叶酸利用。同时口服可提高疗效

第十二节 神经系统疾病
一、化脓性脑膜炎
(一)病因
病原菌:2/3 以上患儿由脑膜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及肺炎球菌引起。新生儿和小于 2 个月婴儿的
常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B 组溶血性链球菌。2 个月婴儿~
12 岁儿童以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为主;大于 12 岁小儿的常见致病菌则以肺炎链球
菌和脑膜炎双球菌多见。
最常见的途径是通过血流,即菌血症播散所致。
(二)临床表现:
1.起病(1)骤起发病:危重暴发型(迅速呈现进行性休克、皮肤出血点或淤斑、意识障碍、弥漫性血
管内凝血等) ,可在 24 小时内死亡;(2)亚急性起病:多为流感嗜血杆菌或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凡起病时
即给予抗生素治疗的化脑均可呈亚急性起病。
2.症状与体征: (1)感染中毒症状及急性脑功能障碍症状(2)颅内压增高(3)惊厥发作;以流感嗜
血杆菌及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多见;(4)脑膜刺激征;颈抵抗,布氏征及克氏征阳性。
(三)并发症:
1.硬脑膜下积液:婴儿多见。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脑膜炎患儿多见。临床特点为:(1)长期发热,
在治疗中体温不退或热退数日后又复升;(2)病程中出现进行性前囱饱满,颅缝分离,头围增大;(3)症
状好转后又复出现惊厥、呕吐、意识障碍。(4)颅骨透光试验阳性,必要时头部 CT 扫描;(5)确诊后经
前囱作硬膜下穿刺放液,作常规检查及涂片检菌。正常情况下硬膜下积液<2ml,蛋白质定量<0.4g/L。
2.脑室管膜炎,多见于婴儿、诊治不及时革兰阴性杆菌感染者。临床特点为:频繁惊厥,甚至呼吸衰
竭,病情危重,疗效不住,是造成神经系统严重后遗症的原因之一。
(四)诊断:
1.婴儿有不明原因的高热持续不退,经一般治疗无效;2.患儿有呼吸道感染、中耳炎、乳突炎、头面
部脓肿、败血症,伴有神经系统症状;3.有皮肤窦道或脑脊膜膨出、头颅外伤,同时伴有神经系统症状;
4.婴幼儿初次高热惊厥、但不能以一般高热惊厥解释者。对上述可疑病例应及时作脑脊液检查,以明确诊
断。典型化脑的脑脊液外观混浊甚至呈脓样;压力明显增高;白细胞数显著增多达 1000×106
/L,分类以
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含量显著降低,常<1.1mmol/L,蛋白质含量增多,常>1000mg/L。脑脊液或血中细菌培
养阳性。化脑患儿进行腰穿的禁忌证:①患儿有颅内压明显增高表现;②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或休克;③腰
穿局部皮肤感染。
(五)鉴别诊断:
1.结核性脑膜炎:典型脑脊液外观呈毛玻璃样;细胞数多<500×106
/L,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和氯化物
同时降低,蛋白增高达 1~3g/L。
2.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多清亮或微混;细胞数 0~数百个,淋巴细胞为主;糖、氯化物及蛋白含量
多正常。
3.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多在冬春季发病,具有流行性,皮肤多有出血点或瘀斑,危重暴发型可迅速
呈现进行性休克,意识障碍常并发 DIC。
4.隐球菌脑膜炎:起病隐匿,病程长,病情可起伏加重。颅压增高明显,头痛剧烈,可出现视力障碍。
(六)治疗
1.抗生素治疗:对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静脉滴注抗生素 10~14 天,脑膜炎双球菌 7 天,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应 21 天以上。
2.停药指征:临床症状消失:热退一周以上,脑脊液细胞数<20×106
/L,均为淋巴细胞;蛋白质及糖
恢复正常。平均疗程为 2~3 周左右。
3.肾上腺皮质激素:除流脑外,目前主张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抗生素的同时加用地塞米松。

第十二节 内分泌疾病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一、病因:
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所造成。本病分为两类:散发性:系因先天性甲状腺发育不良或甲状腺激
素合成途径中酶缺陷所造成;地方性;多见于甲状腺肿流行的山区,系由于该地区水、土和食物中碘缺乏
所造成。主要病因:甲状腺不发育或发育不全;造成先天性用状腺功能低下最主要的原因。
二、临床表现:
主要特点:智能落后、生长发育迟缓、生理功能低下。1.新生儿期症状;患儿常为过期产,生理性黄
疸期常长达 2 周以上,出生后即有腹胀,便秘,易误诊为巨结肠,喂养困难。2.典型症状:(1)特殊面容
和体态(2)神经系统(3)生理功能低下 3.地方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因胎儿期即有碘缺乏而不能合成足
量甲状腺激素,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临床表现为两种不同的症候群: (1) “神经性”综合征:以共济
失调、痉挛性瘫痪、聋哑和智能低下为特征。但身材正常且甲状腺功能正常或仅轻度减低; (2) “粘液水
肿性”综合征;以显著的生长发育和性发育落后,粘液水肿,智能低下为特征,血清T4降低,TSH增高,
约 25%患儿有甲状腺肿大。4.多种垂体激素缺乏症状。
三、实验室检查:
1.新生儿筛查:出生后 2~3 天的新生儿血滴纸片检测 TSH浓度作为初筛
2.血糖T4、T3、TSH测定;血清T4降低、TSH明显增高时确诊,T3在甲减时可降低或正常。
3.TRH刺激试验,不出现反应峰时应考虑垂体病变,相反,则提示下丘脑病变。
四、鉴别诊断:
21-三体综合征:无粘液水肿
先天性巨结肠:出生后即开始便秘、腹胀,常有脐痛,但其面容、精神反应及哭声等均正常。
五、治疗:
在生后 1~2 个月开始治疗者,较少遗留神经系统损害,因此治疗时间越早越好。甲状腺素:(1)不
论何种原因造成的甲状腺功能减低症,都需要甲状腺素终生治疗,以维持正常生理功能;(2)应从小剂量
开始;(3)常用药物包括 L-甲状腺素钠。

相关热词搜索:2012年 执业医师 考试

上一篇:2012年执业医师考试精选必过资料连载-妇产科
下一篇:2012年执业医师考试精选必过资料连载-传染病学

论坛新帖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