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抖落这一路的包袱
2010-04-12 09:29:51   来源:   作者:  评论:0 点击:

作为医改的主力军,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的提高、医疗安全的保障、医疗改革的推进和社会和谐的促进,关心和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已经刻不容缓。

 

  综合医院86%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72%有疲乏感,48.6%产生了职业倦怠,40%情绪不稳定,27.74%存在焦虑、急躁、抑郁等心理问题,16%因身心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而离职,2%的医生曾经患过抑郁症。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公布的一组数据,将我国医务人员不容乐观的身心健康状况揭示出来。

  80.9%的人担心出现医疗差错,72.2%认为工作强度太高,80.4%经常出现疲惫感,41.2%经常失眠。这是北京协和医院近期针对全院所有一线青年医师所做的工作压力调查,数据揭示出“职业倦怠”和 “心理耗竭”在青年医师中较为普遍,并开始影响医疗质量和文化建设。

  有睡眠障碍的医务人员占60.5%,有严重睡眠问题的占35.4%;工作5年~10年的医护人员存在睡眠障碍的比例最高,达到72%,30岁~40岁的中青年医师睡眠问题尤其严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科日前对1000名医务人员进行了睡眠状况调查,发现医务人员的睡眠障碍比普通人群高出近两成。

  当前,我国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范利指出,作为医改的主力军,医务人员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的提高、医疗安全的保障、医疗改革的推进和社会和谐的促进,关心和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已经刻不容缓。

  “护士的心理问题比医生更严重,大医院的情况比小医院更糟糕”

  黄婉是绵阳某医院的医生,26岁的她为了缓解工作压力带来的失眠,连续7天睡前自行注射丙泊酚。这是一种能在30秒内使人失去知觉的麻醉药物。终于有一天,她没有征兆地突然摔倒,头部受伤。被人送到医院后,她竟在病房继续偷偷注射这种药物。在主管医生的反复询问下,黄婉吐出了实情:由于巨大的工作压力,以及和其他人发生的一些纠纷,她饱受失眠困扰,不得不出此下策。

  黄婉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曾经接诊过的一位医生患者。“来找我看心理门诊的医务人员几乎每天都有,护士的心理问题比医生更严重,大医院的情况比小医院更糟糕。”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马渝根教授告诉记者,他很认同范利以及其他医院的调查结果。而他在基层医院讲课时曾做过现场调查,有职业倦怠的医务人员超过70%。

  “心理失衡会导致情绪变化。这些来找我的医生、护士主诉都很相似:时刻感到压力和紧张,不能放松,出现没有原因的不快和忧虑,容易对同事、家人发怒,对什么都提不起精神。”马渝根介绍说。

  2008年4月,成都24岁的女医生梁静在医院抢救14天后,最终离开了这个世界。她最后一次运用她所学的肌肉注射,将剧毒农药百草枯稀释后,用冰冷的针头注入了自己的身体。在她留下来的日记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医生在各种压力下的走投无路:“每个学医的学员和每个医务工作者都苦,可是有几位病人能体谅。每位病人的情绪我们易懂,又有几位病人懂得我们……真的好累啊!累了心!泪了心!

  “只有在那样心无旁骛的自由里,我才能一路抖落大大小小的包袱”

  关键是,心理压力还会影响态度和行为。一位检验科医生曾向记者表示,即便是“边缘”科室,压力同样存在。重复性的抽血工作非常枯燥,出现一点疏忽也会招致病人不满,紧接着就是被患者投诉、被领导批评。这名医生说:“有时觉得很委屈,一天下来迎来送往几十位病人,感觉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成了机械运动。人多了就烦躁。”

  马渝根将这种压力下的态度和行为总结为:对批评极为敏感,对工作想要逃避;与人疏远,经常不知自己身处何地;过于追求完美,不可自拔地重复思考;觉得自己办事能力不如以前,开始暴食、吸烟、酗酒……而范利将医务人员长期的心理和生理超压导致的结果,总结为离婚率高、安眠药服用率高、饮酒吸烟率高、高血压癌症消化性溃疡患病率高和自杀率高这“五高现象”。

  更严重的是,压力还会直接导致躯体上的不适。某医院普外科的陈医生在写了一晚上的病历、早上查完房、接着做了一个高难度的手术后,才有时间吃根香蕉。他时常感到左边龋齿牙痛发作、脸部阵阵抽痛,却从来没有想过去看医生。这天,他又觉得自己有了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症状,在倒夜班、做手术的轮转中,这样的“小问题”注定会被忽视。陈医生说,他很庆幸没有出现医疗意外,否则,他面临的将是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我特别期待医院组织的年度旅游。只有在那样心无旁骛的自由里,我才能一路抖落大大小小的包袱,我才能真正感觉到时间是属于我自己的。”

  从鸡叫做到鬼叫,看着病痛、伤残、死亡和悲伤过日子,还头顶着利剑

  那么,导致医务人员身心疲惫的压力有哪些呢?范利说,有“三座大山”让医务人员不堪重负。

  压在医务工作者身上的“第一座大山”是超负荷的工作。“人们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在不断增长,而医务人员缺编的情况没有改善。医院通常按床位定编定岗,但现在床位周转快,门诊量更是爆满,医生工作量比十几年前增加了好几倍。医生们形容为‘从鸡叫做到鬼叫’;‘医护忙死,病人怨死’。”范利说。

  日夜不分的24小时轮班制,以及无规律的随时加班加点抢救,使医务人员的生物节律紊乱,导致精神高度紧张。此外,过于量化的绩效考核制度,如评职晋升等,都要涉及课题、论文和获奖的数量。目前有的医院已经以SCI论文数量给医务人员定岗评职,导致医务人员心理压力倍增。而在社会公益性与市场营利性的夹缝中,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的同时,还要考虑经营创收、生存发展的问题,这也是医务人员一个重要的精神压力来源。

  “第二座大山”是长期面对不良刺激的压力。范利指出,医务人员每天面对的是躯体和心理存在各种障碍的特殊人群,经常处在病痛、伤残、死亡和悲伤等应激场景。一方面,患者和家属痛苦、焦虑、绝望等负性情绪不断刺激他们的神经,使他们饱尝竭尽全力之后仍未能挽救生命的内疚和沮丧;另一方面,患者和家属对疾病诊治的过高期望和无理施压,又容易导致医务人员心境恶劣,从而激发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

  另外,医务人员还承受着社会舆论的不公正对待。医学充满未知,在诊疗中,医护人员面临着很多不确定因素,许多疾病还无法根治或难以明确病因。大众对医生过高的期望值,医疗纠纷诉讼的增加,医疗纠纷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倒置”,使医护人员有种“一脚踏在急救室,一脚站在被告席”的感觉,头顶上时刻悬挂着“达摩克利斯之剑”。

  心理专家给出三个“减压处方”

  “事情本身不会导致压力,而是你对它的认知评价、理解和诠释产生了作用。我们不能改变社会现实,也不能改变服务对象,只能调整自己的心态,改变看待问题的方式。”这是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马渝根教授向医务人员讲得最多的话。

  马渝根认为,压力的自我管理就是要把压力调整到一个适当范围。他给重压之下的医务人员开出的第一个减压处方就是接受当前的自己。“给自己贴什么标签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肯定自我价值,悦纳自我的缺欠与不足,才能变得快乐起来。”

  而第二个减压处方则是:不断完善自己,建立目标和愿景。“医务人员要想改变被动工作给自己带来的倦怠感,就要深刻地思考自己的人生,看清什么是最重要的,牢记自己的价值取向与目的,并每天积极地朝着长远目标努力。”

  心态不同会导致压力感惊人的不同。马渝根教授开出的最后一个减压处方就是营造一个好心态。“积极主动的心态导致的行为是在出现变化后主动应对,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 对于不愿接受的现实保持积极正面的态度;而被动反射的心态所导致的行为则是把自己拱手交给外界,不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只知道一味地抱怨外界,最终只会沦为外部环境的受害者。”

相关热词搜索:包袱

上一篇:常在爹妈面前装装笨
下一篇:保持快乐的5大诀窍

论坛新帖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