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可能是个天才,别再对此耿耿于怀了
2014-02-15 11:42:32 来源:37度医学网 作者: 评论:0 点击:
即便你的孩子是个天才,像电影《居家男人》里的斯特威,他可能活得也不快活。
我不是没事找事,我很诚心诚意。按照你理解的天才概念,极聪明的人在人群中出现的概率大约在750个人到一万个人才出一个。我不认识750个孩子,我认识的连75个都没有。所以,即便你比常人聪明,你的孩子也几乎肯定成不了一名天才。实际上,即使你承认那种空泛的、自命不凡的及“安迪•沃霍尔(著名画家)是个天才”那种对天才的定义,我依然极不相信你的孩子能成为天才。而更重要的是,你根本就不应该期望你的孩子成为天才。
这就带来了真正的问题:你为什么会期望你的孩子是个天才?通过十分钟的聚餐聊天,就完全可以看出英国的中产阶级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天才的愿望有多强烈,而这对正统观念带来的困扰,要比把全世界所有的伦理道德产品全加在一起(造成的影响)还要多。这种不健康的对天才的极度渴望,让人们一开口就用下面这种口气说话,在补充说“不过是翻译成英文的”这句话前,会先说“我那九岁的孩子正在读福楼拜的书”,把这种自夸弄成了让人作呕的假谦虚,实则是在卖弄。
但是,虽然那些清淡阶层的人士准备对这种形形色色的蠢行进行抨击,我在这里却不能全盘否定他们。由于某种原因,在英国,我们在孩子离开产房后就开始对他们进行教育。到了4、5岁,孩子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父母便开始担心:孩子在学前班学到的阅读能力以后能否让他们上牛津剑桥?倒回去一年前,像其他好家长一样,我也在为我儿子的补充阅读水平担忧。后来,他突然一下跳了两级。我放心了。只有天才才能在一天里跳两级。
言归正传,这对父母的压力很大,对老师也是勉为其难的事。他们要给6岁的孩子写出博士论文那么长的报告。我想这必须得有相当强的创造力才能胜任。我的意思是,你怎样伸展写下去“波比很快乐,不少玩还能读完”七页书?当然,这些可笑的言过其实的报告只是加剧了父母的焦虑感。他们仔细阅读这些报告,就像恐怖分子看核反应堆说明书那样专心致志,拼命想找到天才的佐证,而报告90%的内容充其量不过就是燕麦填充剂。
父母在晚间也不过是扮演这种角色的一个翻版。孩子多坐了一个钟头,因为一心想让你进步的父母已经无计可施,而可怜的老师不得不按照“你的孩子做得很不错”这种思路,设计出一些有意思吸引人的的故事。大多数父母晚上做的事可以用一句短信来表达:我经常希望确实如此。
但是,虽然中产阶级不是造成这种对天才迷恋的唯一罪魁,但他们必须承担自己应付的责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富裕的英国人在脑子里已经根深蒂固,以为什么都可以花钱买到。先不说这让人感觉有多不爽,美国人的观念(我们的应该比他们的好,而且在不久以前也确实如此)认为这对你的孩子来说根本不可能。你花钱买不来孩子的聪明。而且,如果你的孩子只是比一般人聪明一点儿,就把他们送到设在荷兰公园里可怕的学前班去学习,你可能就是在花钱给他们买罪受。
这就导致发生了悲喜剧。当一个孩子学习阅读和算术很吃力,证明他们并不是天才时,父母们就会马上断定他们肯定有什么特殊需要(这当然就像通往成为天才路上的一个减速带)。这当然也同样不可能。爱丽丝会按照自己的时间去看书--这样她会高兴得多。
这些都会变得很可笑。在喝了几口后,你会拿这种事和老婆及那些比较清醒的朋友调侃。但确实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而这并不是好玩的事。
但是国家的教育体制总拿分数来考核是一种严重的浪费。这些钱如果花在那些真正需要的地方效果会好得多--比如花在那些弱势群体子弟上的条件很差的学校里。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好的芬兰的教育体制,就不注重排名。结果却如何,这种体制对所有孩子都有好处,包括那些天赋很高的学生。
对私利学校而言,其状态略有不同。家长们被迫进行有些像军备竞赛那样的追求优势的竞争。他们把小孩送到能负担得起的最好学校里--似乎这样就能取得最重要的优势,这意味着以后能进入“象牙塔”而不是那些“杂牌大学”。但是他们却忽视了更全面的情况。这就是孩子的爹妈要玩命去工作来负担给孩子请保姆(喻学校,住宿学校。译者)的钱,也就是学校带来的优势被不能和父母相处及家庭承受的巨大压力早就抵消掉了。如果以五年为限,这么长的时间足以让一个家庭解体,这种混乱给杰克带来的负面作用,要远远大于没把他送到伊顿公学而产生的不利影响。
所以,给孩子选一个稍微差一点儿的学校,并尽到更多的父母责任。孩子喜欢和你在一起。和他们说话,跟他们一起读书和玩耍;教给他们怎样和大人说话。这些都和考试分数一样重要--而比分数更重要的是这是快乐的源泉。这一点儿都不难,尤其不难理解,但难的是把这些付诸于日常生活中。我很幸运能选择少挣20%的薪水来多花些时间在家里。到现在已经将近一年了,但是我正在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即如果有人问我我的女儿有没有达到阅读86分的水平或是不是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我会告诉他们:“不,但她很快活。”
或许我们应该问问自己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是什么人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天才?在她2010年所著的《天才的生活》一书中,琼.弗里曼教授发现,在她所研究的210位神童中,只有六位在长大后取得了巨大成就。更为有趣的是,在参加工作后只需要几年,就能知道你在学校能得4个A的聪明才智所能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除非你真是想去当一名研究火箭的专家。
确切地说,智力是一种“适宜的”量--一个智商是140的人不一定就比一个智商是120的人工作能力强。他们也不一定就更健谈,也根本不一定就会更幸福。这么说有点儿刺痛我,但是那些关于情商和软技巧的说法确实属实。口才、执着、应变能力以及个人魅力--这些东西在日常生活中要比在14岁时就能阅读和理解《时间简史》有用得多。
实际上,我经常会想在最好的大学里应该开设一个班,或许应该安排在毕业前的一个星期。在这个班里你会被告知,很快你要去接受某位比你笨的人的领导。而且,不仅于此,这个人在工作中还比你干得好--一个正派人。
因此,像我说过的那样,你的孩子不是个天才--你应该对此心存感激。
上一篇:怀孕的最佳季节(图)
下一篇:确定在教育孩子时,不要低头发短息——这会让你性情古怪
论坛新帖
频道总排行
医学推广
频道本月排行
热门购物
评论排行
- 2011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真...(13)
- 腋臭手术视频(11)
- 2008年考研英语真题及参考答案(5)
- 节食挑食最伤女人的免疫系统(5)
- 核辐射的定义和单位(5)
- CKD患者Tm与IMT相关(5)
- 齐鲁医院普外科开展“喉返神经监护...(5)
- windows7激活工具WIN7 Activation v1.7(5)
- 正常微循环(5)
- 美大学性教育课来真的 男女上阵亲...(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