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维生素D含量关系到后代肌肉强度
2014-01-15 11:49:36 来源:37度医学网 作者: 评论:0 点击:
发表在《临床内分泌学和代谢》期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在怀孕期间摄入更多维生素D的妈妈更有可能孕育出肌肉更强壮的宝宝。
发表在《临床内分泌学和代谢》期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在怀孕期间摄入更多维生素D的妈妈更有可能孕育出肌肉更强壮的宝宝。
维生素D被人们熟知能调节血液中的钙含量和磷酸含量,并能帮助细胞在血液中的运输。
人体的主要维生素D来源于阳光,但诸如油性鱼类、鸡蛋、强化麦片和奶粉等食物也是很好的维生素D来源。
在尼古拉斯.哈维博士带领下的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医学研究委员会生命历程流行病学的研究人员称,维生素D含量在英国年轻女性体内含量偏低。
他们指出,建议怀孕期的女性增加每日10微克的维生素摄入量,但是人们常常忽略这个建议。
以往的研究将儿童和成人的肌力下降与缺乏维生素D含量联系起来,但是研究人员称,妈妈在怀孕期间的维生素D摄入量如何影响孩子还未知。
为了找到更多的证据,研究者们在南安普敦的女性调查中,测量了678位怀孕34周女性的维生素D含量。
并在孩子四岁时,测量他们的握力和肌肉质量。
研究者称,他们发现了摄入更多维生素D的妈妈和肌肉更强壮的孩子之间微小却有重大意义的联系。
哈维博士称,他们的发现意味着来自母亲的维生素D含量与后代肌肉强度可以影响一个孩子未来的健康。
他解释道:“肌肉强度在成年早期达到最高峰,然后由于年老而逐渐减弱,成年期握力小可与糖尿病、常摔跤和骨折等健康问题联系起来。
“似乎摄入更高维生素D含量的妈妈生下的孩子在四岁时检测发现肌肉强度越大,并能伴随到成年时期,帮助其在老年期减少由于伤病带来肌肉质量降低。”
该研究的共同作者——南安普顿大学的塞勒斯.库珀教授指出,该项研究是一个更大研究项目的一个部分,旨在确定怀孕期间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因素可能影响一个孩子的骨骼发展和身体组成。
“这项工作将帮助我们设计旨在最优化儿童时期和成年时期身体组成的干预方式,这将提高后代的健康,”他补充道。
早前的研究将维生素D摄入量与其他健康方面的益处联系在一起。《今日医药》报今日报道了一项研究,该研究称维生素能降低女性二型糖尿病带来的疼痛和抑郁。
发表在《临床内分泌学和代谢》期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在怀孕期间摄入更多维生素D的妈妈更有可能孕育出肌肉更强壮的宝宝。
维生素D被人们熟知能调节血液中的钙含量和磷酸含量,并能帮助细胞在血液中的运输。
人体的主要维生素D来源于阳光,但诸如油性鱼类、鸡蛋、强化麦片和奶粉等食物也是很好的维生素D来源。
在尼古拉斯.哈维博士带领下的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医学研究委员会生命历程流行病学的研究人员称,维生素D含量在英国年轻女性体内含量偏低。
他们指出,建议怀孕期的女性增加每日10微克的维生素摄入量,但是人们常常忽略这个建议。
以往的研究将儿童和成人的肌力下降与缺乏维生素D含量联系起来,但是研究人员称,妈妈在怀孕期间的维生素D摄入量如何影响孩子还未知。
为了找到更多的证据,研究者们在南安普敦的女性调查中,测量了678位怀孕34周女性的维生素D含量。
并在孩子四岁时,测量他们的握力和肌肉质量。
研究者称,他们发现了摄入更多维生素D的妈妈和肌肉更强壮的孩子之间微小却有重大意义的联系。
哈维博士称,他们的发现意味着来自母亲的维生素D含量与后代肌肉强度可以影响一个孩子未来的健康。
他解释道:“肌肉强度在成年早期达到最高峰,然后由于年老而逐渐减弱,成年期握力小可与糖尿病、常摔跤和骨折等健康问题联系起来。
“似乎摄入更高维生素D含量的妈妈生下的孩子在四岁时检测发现肌肉强度越大,并能伴随到成年时期,帮助其在老年期减少由于伤病带来肌肉质量降低。”
该研究的共同作者——南安普顿大学的塞勒斯.库珀教授指出,该项研究是一个更大研究项目的一个部分,旨在确定怀孕期间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因素可能影响一个孩子的骨骼发展和身体组成。
“这项工作将帮助我们设计旨在最优化儿童时期和成年时期身体组成的干预方式,这将提高后代的健康,”他补充道。
早前的研究将维生素D摄入量与其他健康方面的益处联系在一起。《今日医药》报今日报道了一项研究,该研究称维生素能降低女性二型糖尿病带来的疼痛和抑郁。
上一篇:维生素D水平低或引发大脑损伤
下一篇:怀孕的最佳季节(图)
论坛新帖
频道总排行
医学推广
频道本月排行
热门购物
评论排行
- 2011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真...(13)
- 腋臭手术视频(11)
- 2008年考研英语真题及参考答案(5)
- 节食挑食最伤女人的免疫系统(5)
- 核辐射的定义和单位(5)
- CKD患者Tm与IMT相关(5)
- 齐鲁医院普外科开展“喉返神经监护...(5)
- windows7激活工具WIN7 Activation v1.7(5)
- 正常微循环(5)
- 美大学性教育课来真的 男女上阵亲...(4)